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3、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5、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的方法;
2、由对人物的分析进而引申到对社会、人生作深刻的思索;
3、马克·吐温独特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五课时
【教学步骤】
一、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提前一至两个月布置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全书,引导学生采用略读方法,了解全书内容,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线索等。
二、任选一章试作点评
学生从全书中任选一片断(建议课本节选为佳)进行点评,并阐述选之理由,用自己的心和作品对话。
教学生学会精读。
三、四边互动走近人物
在前面略读和精读的基础上,能启发学生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采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上讲台交流各自的感悟,师作适当点评。
明确:汤姆是老师和家长眼中一个顽皮而又爱闯祸的孩子,他和波莉姨妈一家住在美国一个叫圣彼得堡的小镇上。汤姆层出不穷的恶作剧常给姨妈哭笑不得,但是他以他的正义感,揭发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歹徒;以他的勇敢,挽救了自己和另一个女孩的生命;以他的聪明,找到了价值连城的宝藏。
四、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师生就课文中节选的三个片断,进一步走进人物。
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和他们一起回忆童年时代,畅谈理想,张扬个性。
A、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或解决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塑造汤姆·索亚这个艺术形象?
2、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否赞同他的言谈举止?为什么?
3、联系全书说说汤姆·索亚为什么向往“海盗”生活?
4、你希望经历汤姆那样的历险生活吗?
5、…………
6、…………
B、每组代表阐述观点,全班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各自的回答,了解正处于成长期少年儿童的心理状况,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
探讨生活与学习中的困惑和不安,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建构健康的生活理念,明确告诉他们拥有正直、勇敢的性格才能把握好生活。
C、课后让学生将发言内容进行整理,并张贴在学生园地上。
五、比较阅读体味风格
建议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查艺术手法的含义。
推荐阅读中外其他有关少年儿童生活的文学作品,充分体味马克·吐温独特的艺术风格。
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作品中运用得当,作品中有关景物、环境描绘性的叙写清晰地表达着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可和其他作品中有关儿童心理、情感的描写作比较(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助于感受作品的独特。
2、《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一种轻松柔和的幽默中显露出批评艺术,而它的姊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却以辛辣的讽刺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劲力。狄更斯艺术上则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而著称。
3、比较阅读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乡村大道上的孩子们》
六、链接生活实践体验
1、组织一次题为“成长的烦恼”的讨论会,交换各自阅读的感想,从书中主人公的生活遭遇联系学生的生活状态,表达作为一个儿童正常的心情和欲望,由此激发学生“我手写我口”的创作激情。
2、欣赏丰子恺儿童漫画,用文字表达出作者用画笔所描绘的儿童世界。
【附录资料】
一、作者介绍
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于183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的一个法官家里。小时候马克·吐温在乡村生活,爱和黑人、穷苦人交朋友,爱听黑人大叔们讲故事。
从12岁起,马克·吐温便出去当印刷学徒工、送报人、排字工人,在密西西比河沿岸一代过着流浪生活。后来他又当过水手、矿工、新闻记者等。穷苦的流浪生活使马克·吐温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接触到更多的劳动人民,使他对美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写作素材。
年轻的马克·吐温特别喜欢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狄更斯等人的作品,并时常针对美国现实,在报刊的“幽默专栏”上发表小品文。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以后,他以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开始了他正式的文学活动。1867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加力维拉著名的跳蛙》。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克·吐温进入创作的高峰期。从《汤姆·索耶历险记》到《王子与贫儿》,从《竞选州长》到《百万英镑》,马克·吐温对社会中的欺诈、陷害、伪善等等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笞。马克·吐温文笔犀利,既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又善于进行夸张描写,寓讽刺于其中;他描绘的资本主义社会那一幅幅既离奇又真实的图画,使读者感到又滑稽又辛辣。
马克·吐温在他晚年的杂文和政论文里,对中国人民寄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同情。他在其最优秀的政论《给坐在黑暗中的人》、《使用私刑的合众国》、《托钵僧与傲慢无理的陌生人》等文章中,谴责了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榨取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在《使用私刑的合众国》一文中,他辛辣地嘲讽了“在华外国教会美国委员会艾明特牧师”之流,怒斥他们勒索中国赔款大搞名为“宣传福音”,实为文化侵略的无耻勾当。他大声疾呼:把中国人“交给自己的命运支配吧!”结果,文章引起强烈反响,报纸的评论、人们的指责使官方大为尴尬。
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病逝。由于对美国文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被后人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二、情节介绍
少年汤姆·索亚十分淘气,一天半夜,他和伙伴哈克一道在坟场玩死猫,无意中目击了一个凶杀案:一个名叫印江的坏家伙杀了人,却嫁祸于波特。
次日,波特被捕。汤姆怕遭报复,不敢揭发真情。又过了些日子,法庭开审,这回,汤姆终于勇敢地在法庭上提供了证词,揭穿了印江的罪行。但印江却跳窗逃跑了。一天,汤姆和哈克走进河边一所“闹鬼”的老房子。他俩上了楼,不一会儿,看到楼下来了两个人,原来正是印江和他的同伙。这两人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不少钱,正往地里埋。没想到竟从地里挖出一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钱。这时印江听到了一点响动,他怀疑楼上有人,就想上去看看。汤姆和哈克正在不知如何是好时,早已朽烂的楼梯塌了,印江没能上楼。
后来,汤姆侦察出印江住进了一个客栈,他和哈克合计趁印江外出时,搬走钱箱。
又过了些日子,汤姆和贝奇等一些小伙伴外出游玩,汤姆和贝奇钻进了一个弯弯曲曲的山洞,竟找不到出口。
同一天夜晚,哈克发现印江和他的同伙挟着东西上山了,哈克想他们肯定是转移财物,就远远地跟踪。印江来到一个寡妇的庄园,要对寡妇下毒手,哈克忙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在这家人的帮助下,救出了寡妇。
汤姆和贝奇在山洞里迷了路,随身带的食物又吃光了,仍找不到出洞的路……忽然,汤姆看见远处有烛光,以为是大人们找来了,于是高声呼叫。谁知,定睛一看,举着蜡烛的却是印江,汤姆怕印江下毒手,拉着贝奇逃跑,山洞里回声轰鸣,印江未听出是汤姆的声音,还以为有人追捕他,于是抱头鼠窜。
在洞中过了三天三夜,汤姆和贝奇拖着疲乏的身子还在找出洞的路。终于,他们发现了一个亮点,他们互相勉励着向前走去,费尽了最后力气才出了山洞。
两个孩子得救后,贝奇的父亲用铁板把他们出洞的小口堵死了,他怕以后会有人再从这里进去迷了路。
孩子们再也没见到印江。半月后,汤姆想起印江或许还在洞里,于是,他打开了堵死的洞口,发现印江已饿死在洞口旁。
汤姆带着哈克再度进入山洞,在印江举烛的地方发现了印江埋财宝金钱的小石窟,找到了那个箱子。
汤姆和哈克平分了这笔钱。哈克救过庄园主寡妇,寡妇很喜欢哈克,便收下哈克作自己的养子。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小说以汤姆·索亚的传奇式经历为线索,颂扬了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天真纯朴的心灵,鞭挞了印江之流的贪婪和凶残。
小说情节曲折起伏,悬念迭出,描写生动,不愧为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