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反思汇总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反思1
今天上的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失败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与我想象的有极大的距离。不善于思考,不愿意回答问题,不愿意与老师交流。学生是否在试探我,还是预习不充分,还是我上课布置的任务没有讲清楚。也许,我太是高估了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
反思这节课的程序:解题,分析文章的思路。这也许对才上初中的学生,有点偏难了。阅读吧,昨天早读课上,学生已经读了。看来,以后教学,还应该放低难度才行。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通过惩罚学生吗?我在班上说:凡是老师让同学们思考、讨论的问题,学生不举手,就要写一篇600字的情况说明书:包括当时自己想了什么,讨论的是什么,当时为什么没有举手,猜测当时老师是怎么想的,以后该怎么做。事实上,学生回答错了,没有什么问题,可怕的是,学生不敢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回答错了,同学们可以帮助他纠正思维。在课堂上,我一直表明这样的观点,可是学生没有理睬,也许以后,与学生接触时间长了,沟通的次数多了,就好一点了。希望在未来。
第二就是提高自己教学水平。1.提高自己上课应变能力;2.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反思2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精美短小,作者将自身对文学的感悟流驻笔端,向广大青少年朋友介绍文学,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
我的反思:
1、成功之处:
(1)第一环节初识大门的教学设计能从学生的阅读经历和感受出发,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所以回答踊跃,畅谈了自己对文学的认识及亲近文学的途径。
(2)整个教学呈现出了由浅入深的特点:初识大门--轻启大门--迈入大门,学生由整体感知到了解课文作者的精辟见解、由简单的了解到借助《致文学》深入理解课文,并再次从自身的阅读体验谈与作者共鸣的感受,学生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逐步领略文学的魅力,从而产生亲近文学的`强烈愿望。
(3)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有大声读、小声读、默读、有感情地读,有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感受到这些活动的展开还是有效的。
(4)教学方式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本节课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并没有一味的灌输与讲解,而是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同时,在关键处--迈入大门,教师及时举例,通过示范使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
(5)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这篇课文文笔优美但很抽象,对于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理解。教师利用作者另一篇《致文学》的形象化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化难为易。
2、不足之处:
(1)任务过多,造成学生无法一一顾及。如迈入大门中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致文学》,从中找出与课文内容相照应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深切理解和感受,此处处理不好。毕竟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师将两步并为一步,对学生来说要求太高,因此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学生无法从容应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与课文内容相照应的语句,完成这一任务后再提出第二要求也许会更好。
(2)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
(3)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利用与解决,显得稚嫩。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反思3
文学,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初中学生而言,成长的道路上,文学,是为其开启智慧的钥匙。处于成长期的初中学生,社会阅历和生活经历有限,接触外面世界,认识社会,增长智慧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阅读文学作品。这也是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收录文学作品的原因所在。如在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绝大部课文都是文学作品,而《为你打开一扇门》更是一篇以文学作品为叙事主题的文章,对初中学生认识文学作品,喜欢文学作品,创作文学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下文将就《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教学思路,进行相关的探讨。
一.问题导入,纵览全局
其实,对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学习新课最大的难点在于,无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或者思想内涵,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局部、表面,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策略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没有能将课文的思路传达到每个学生那里,导致学生在缺乏引导,又缺乏阅读能力的背景下,学习课文出现了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以问题导入为手段,以此来引导学生总揽大局,对课文,对课堂教学有更多的认识。如教师可以以《为你打开一扇门》打开了什么门?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这三个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总纲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要求在文中圈点勾划出相关的句子,并对句子进行自己的解读和阐释。
二.抓住重点句式,实例论证
文学创作,是作者表达个人情感,抒发个人思想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初中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需要从文章中把握,而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会在文章中的某一段,或者某一句体现出来。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式和段落,从中把握文章的内涵所在。
比如在《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教学中,笔者就从文章中选取一句话,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为什么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能列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对文学的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对“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个中心观点有直观的认识。当然,如果说这些只是理论上的理解,那以实例导入论证,则更可以充分的证明作者的观点。如笔者就引入了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刘海洋事件”案例,让学生理解文凭,不代表文明。要提高自身的修养,需要不断地吸取知识,而阅读文学作品,显然是主要的途径之一。
在上述导入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用:“你知道吗?许多伟人在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你能说出几个吗?”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在伟人的成长经历中,看到文学对人的修养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
三.发散思维,认识“门”的意义
门,这看似简单的一字,却包含着无数的道理。《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门”,指的是文学之门,知识之门。如果教师只是在这个层面内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那显然过于局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是不利的。因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背景链接,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
就如在《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就“门”这个概念进行思维发散。而从“门”的定义上看,我们可以发现“门”具有多种意义:首先,其本义指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其次,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门第、门风;再次,也有媒体以“XX门”的方式用来描述一些丑闻或重大事件的词语后缀,如“水门事件”等。可以说,“门”本身就是多义的。教师如果能够对“门”进行多方面阐述,一是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二可以丰富学生知识视野,三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总而言之,《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本质,是要打开学生亲近文学之门,也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开放性的姿态,打开课堂之门,让学生自由进出,收获自己的智慧。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设计05-18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教学设计08-15
《为你打开一扇门》课文全文01-18
苏教版《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08-20
《为你打开一扇门》课文原文08-15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推荐08-15
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08-15
七年级上册《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反思06-17
《为你打开一扇门》读后感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