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一
苏教版九上第二单元第二课《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篇目,仅无忧无虑网就有课件51件,教案33篇,教授方法大体相似,或者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或者从小说结构入手。《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我非常喜欢的小说,很想尝试另一种解法,小刀口深切入,如庖丁解牛,从一条命脉下手,将文章漂亮地解析;又能够像一只大手一把抓住树干,撼动树根,牵动根须,把一棵树完整地连根拔起。
我想到这是一篇小说,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而艺术作品的“巧”又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文艺作品就是人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一扇窗口。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的偶然背后都有必然,只是人类智慧还不能够了解这个必然,就把它定义成偶然。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核心情节就是菲利普夫妇一家去往哲尔赛岛旅行途中巧遇于勒,偶然的巧遇让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猝不及防,正因为是猝不及防人物自己可能平时都没有意识到的灵魂深处那个最真实的自己,那个最纯粹的自己,也可能是在与现实抗衡时那个最脆弱的自己才得以真实地再现,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具艺术性的巧合,一切似乎是完全意外之外的偶然,然而又恰恰最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必然。
于是这堂课的设计我打算就从分析故事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入手,探究菲利普夫妇在偶然的相遇中对于勒态度变化的必然性,探究于勒偶然做生意失败潦倒半生的必然性,探究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特快号”偶遇的必然性。最后从偶然和必然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全面剖析人物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认识作品时代,和时代下的人物的真实处境,从而达到深刻解读文本的目的。
在探究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时,我有意识地将孩子们零散的线索归入三个核心概念:
第一, 偶然的相遇是必然的。相遇是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必然。
别人请吃饭从不敢答应的菲利普夫妇,买日用品也常常买减价货,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要计较半天,却在每个星期日都要带着孩子们到海边栈桥去散步,这充分说明了菲利普夫妇是爱慕虚荣的。虚荣导致他们注定会在二女儿订婚之后选择去哲尔赛岛旅行,去感受一下做上等人的荣耀,去哲尔赛岛旅行就必然要乘坐从英国到法国的游船,而于勒就在这条航线上,所以相逢是必然的。
菲利普之所以买牡蛎,是被贵妇人吃牡蛎的高贵优雅的姿态所吸引,他也想让自己的女儿模拟这样的吃法,满足做一个上等人的虚荣,他的虚荣心决定了他必然被吸引,必然要遇到于勒。
相遇是菲利普夫妇执着坚持的必然。“衣冠整齐”故作体面地去海边栈桥上“散步”,是菲利普一家每周的例行活动;“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一个一直在等,一个一直在附近流浪,相逢是必然的。
盼于勒,等于勒,是他们内心不变的坚持,十年来没有动摇过,而于勒就在离他们不远的英法游轮上,相逢是早晚的事,怎么能说巧遇不是必然呢?
第二, 于勒偶然的落魄是必然的。
于勒本来就是一个好吃懒做的花花公子,这也注定了他有了钱之后必然会挥霍一空,最后落得一个穷困潦倒的境地。一个连哥哥的财产也挥霍掉的花花公子,怎么可能到了美洲就摇身一变成了创业者,固然当时到美洲去淘金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成功的都是能吃苦耐劳的强者。
其实,从于勒写给家里信中就可以推测到于勒可能已经破产了,信的'内容是这样的:“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从他“买卖也好”这四个字猜想,他并不一定做成的是什么大产业,也不见得发了什么大财,只是做了一些小本买卖而已,像他这样的花花公子很有可能挣得少,花得多,挣了那么一点钱都让他挥霍殆尽了。此外,长期旅行是不应该影响写一封信的,为什么不能写信了呢?可见这时候于勒已经破产了,他不想让菲利普夫妇看出他已经破产,所以才这么说。
于勒的破产和他们的相逢也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正因为于勒破产了所以才会回到离家乡较近的哲尔赛岛。这很符合一个长期在外流浪的浪子的心理,既想回家,又不敢回家,只好徘徊在家门附近。这样相逢就是必然的事,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
同时,从于勒徘徊于家门外而不敢靠近可以看出,于勒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处境是不能被哥嫂的薄情所见容的,相认不如流浪,可见得金钱在当时的环境下重于亲情。
第三,偶然相遇所造成了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是必然的
在教授这个环节的时候,最让我激动的一幕出现了,倪雯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他们的见面方式也是个偶然,小说所写的相遇其实是单方面的,是菲利普夫妇单方面看见了于勒,而于勒并没有看见菲利普夫妇。我认为在外流浪了十年的于勒不会一点不想家,说不定他已经无数次徘徊在家门外,无数次偷眼看过自己的哥嫂,只是不敢相认。虽然是个偶然的相遇,但这个偶然也是必然,他们的相逢必须要这么安排。”
这个问题真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立刻讨论开了,倪雯虽然站在支持作者的立场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但是她没有充分阐明这个结论的理由。于是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开始有人反对,觉得换个见面方式也很好,可以表现于勒想回家又不敢回家的矛盾心情。可是随着讨论的深入开展,大家一致认为作者的设计更为巧妙,他让菲利普夫妇单方面看见于勒,只有这样的相见方式才能让菲利普夫妇在全无准备的情况下充分地表演,真实地呈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相遇让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变得那么地合情合理。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纯粹是金钱的力量使然。花花公子时期的于勒是菲利普家的包袱,家里容不下他,只有请他离开家乡漂洋过海流浪美洲;发了财的于勒是全家的“福音”;流浪汉的于勒是菲利普夫妇避之不及的瘟神。
而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后态度变化的细节正是全文最精彩之处,多的不谈,仅文中“暴怒”一词就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乞丐”于勒打破了对“好心的于勒”寄予太多期待的菲利普夫人全部的梦,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嫁女儿的希望,未来体面的生活……一瞬间通通成为泡影,都是因为这个“贼”错误地出现在眼前,他这样陡然地出现把她的一切都毁了,没有任何预兆,不给她任何准备,气急败坏,歇斯底里的菲利普夫人来不及做一丁点心理和外在的掩饰,“暴怒”是她面对残酷现实脆弱的抵触情绪瞬间的真切爆发。
也只有这样才最能够赤裸裸地暴露菲利普夫妇的虚伪和势利,最能充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如果反过来于勒某一天偷偷来到菲利普家门外,远远地看一眼自己的哥嫂,那真实的菲利普夫妇读者就永远看不到了,小说的主旨也就不能得到有力地揭示了。”
可以说倪雯同学的创新思维真是恰到好处,她不经意间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也将文本的解读自然地带到了高潮。课结束后我不禁静心思考,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的出现同样纯属偶然,而这个偶然背后的必然又是什么呢?如果我这节课按部就班地照着习惯上课,照着老套路上课,是否还能出现这样的一个精彩环节呢?孩子任何一个思维灵感都不是偶然会出现的,它需要我们教育者为创新培植必然的土壤。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二
最近刚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三个课时结束了本文的教学。学生很感兴趣,文本容易理解,课堂学生发言积极,热热闹闹的,自我感觉上得很成功。我从文体特点出发,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谁是主人公及人物性格特点)、情节(四部分梳理)、环境(平静的大海、紫色阴影的大海及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最后将“作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旨归纳给学生。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分析文中安排“我”这个“当事人”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三个课时上得很流畅,自我感觉思路也很清晰,学生应该完全听懂了。
可是当我看了2009年湖北赤壁市“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课题研讨纪实--两篇“同题异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实录时,才发现自己是盲目自信。相比而言,自己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单一的价值选择上,犯了单一化、片面化的错误。对文本的处理过于简单了,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生只是单纯地理解文本并记忆知识,却没有让他们从文本中跳出来,站在其他的角度来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突然发现自己走入了一个误区,过分地注重了考试分数,注重知识能力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而渐渐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隐性目标。
反思自己的教学,现谈谈自己的不足和收获。
如何选择核心教学价值?
任何一个文本,其价值往往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方面,何况是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文本价值,如:第一,小说从一个家庭的视角反映了19世纪后期法国乃至欧洲社会的基本状貌,可以作为研究19世纪法国和欧洲历史的一类素材;第二,小说集中体现了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创作特色,是研究作者莫泊桑文学成就的实证材料;第三,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物世态惟妙惟肖,是读者鉴赏文学作品的经典样本;第四,小说揭示的主题丰富而深刻,在人性人情以及对金钱的认识等问题上能给读者以无限的思考,因而小说同样具有持久的社会教化功能;等等。
看到专家分析出这么丰富的文本价值,我深感惭愧。由于自己没有对文本深入研读,只感知到最显著的东西,而教给学生也只能是浅薄的、“人云亦云”的所谓“价值”、知识。而这些显著的知识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实际已经了解甚至掌握了,那我的三节课只是把那些东西热热闹闹地演了一遍,学生记得更牢固而已。想到此,不禁为自己的浅薄、不负责任而惭愧。通过学习这篇小说,我应该使学生收获些什么?很显然不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而是要让学生在自我感知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或体验。
面对如此丰富的文本价值,通过学习我明白语文老师应该要有所选择,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核心教学价值。核心教学价值根据新课程理念,应遵循两个宗旨:一是为学生而教--教到学生的需求上,教到学生的心坎上。考虑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这篇小说可以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是模糊或者是未知的。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已知基础上并引导学生澄清模糊、解决未知,才能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效益。如这篇的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直白,不是学生最想要的,所以老师可以简单处理。而关于这篇小说的人物以及主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形成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不清晰的,不完整的,需要在课堂的学习交流中使认识得以清晰完整。小说的主题是多元的,给学生的价值观肯定带来影响,这就需要老师给予恰当引导。小说的构思艺术学生可能知道是好的,但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些又是他们难以体会的,这是学生的未知内容。二是因教材而教--准确而有创意地挖掘文本价值,使学生知识上有积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维上有发展。《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人物置于自然而奇崛的事件过程中,并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方式表现人物,进而揭示耐人寻味的主题。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重点应该在人物和主题上,难点是分析小说的构思艺术,而价值观教育则是阅读这篇小说的隐性目标。核心教学价值因此得以确定。
核心教学价值的选择,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意味着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而要做到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恰当,离不开我平时很难落实的“三备”呀。备课标、备文本、备学生,一样都不能少。钻研精神还是不够。此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一位教育名家曾经还说过,要用一辈子来备一节课。这句话更深邃地道出了对于教师来说,学习的重要性,钻研的重要性!
深入研读文本不够,缺乏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判断直接造成了阅读教学效益低下。另外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结合文本作细致的分析,不能急于追求结论,学生如果缺乏真实的个体阅读体验同样不会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文章的主题,切忌直接归纳给学生,或者只做单一的引导,而应该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多层次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苏教版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12-17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03-22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范文03-30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反思03-12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片段实录与反思06-29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有反思」03-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01-31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范文11-10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