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说课稿+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斑纹》说课稿+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05 18:51:37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斑纹》说课稿+教学反思

  《斑纹》说课稿

  《斑纹》这篇课文出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第二个板块“奇异的自然”,这个专题的学习方式的文本研习。教材第41页“写作指导”中有一段说明:“‘科学之光’专题所收入的全部是说明文。这些文章,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文艺性说明文。是用文艺笔调或形式写成的说明文。它的写法颇多,可以调动各种写作手法,甚至采用故事、童话或寓言的形式,让读者觉得活泼有趣,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之中接受科学熏陶。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

《斑纹》说课稿+教学反思

  可见,教材对于《斑纹》的文体定位是文艺性说明文,在学习本文时应体会这种“在艺术享受之中接受科学熏陶”的过程。而且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就把这篇文章定位为说明文来教学了。

  但初读《斑纹》,却迷失在周晓枫华美而考究的文字当中。这个专题中,最吸引人、最耐读的文章应该就是这篇《斑纹》了,这也可以说是选择这篇文章来执教的原因。但它也是最不像说明文的一篇文章。看着“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定位,不禁有些疑惑。看了周晓枫的原文之后,更加觉得左右为难:这本是一篇更加丰富绵密的散文啊,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调雕琢出来的那些清晰真实的感受,被大幅删减,成了教材中的这篇课文,少了很多主观的感触,主要是以客观描述为主(特别是蛇这部分),这样就是说明文了吗?

  想来学生也有类似的感受。批改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后,他们的初读感受大致如此: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很美;作者写了这么多斑纹,到底想表达什么;这篇文章是说明文还是散文?这些问题应该是重点要解决的教学内容。

  再细读《斑纹》,这是一篇表现大自然奇异之美的散文,大自然的奇异之美包含许多方面,斑纹是其中之一。在这篇文章里面,周晓枫写了很多的斑纹,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斑纹无处不在”。周晓枫的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首先就在于它呈献给读者很多斑纹的美,这些斑纹甚至超出了我们平常的想象;其次是语言美,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周晓枫书面语言的丰赡、华美、考究和绵密;再次是思维美,周晓枫对于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思维,她常常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

  而这些自然美、语言美、思维美,我觉得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就是周晓枫独特的文字。她说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修辞爱好者”,完美主义使得她难以容忍平淡的表达,对语句有着长久的雕琢耐心。这篇文字所描述的内容、描述的方法、想表达的思想,都是融合在这样华美的文字里的。

  所以执教这篇文章时,我以品味语言为主线,设计了三个活动。在三个活动之前,首先是寻找直接描写“斑纹”的文字,通过这个环节,主要是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理清作者写了哪些斑纹、哪几类斑纹。同时也初步了解作者对斑纹的定义: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重复,使图案与图案之间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

  第一个活动,比较阅读《像山那样思考》、《鸟啼》、《斑纹》中的几个语段,分析它们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征。《像山那样思考》、《鸟啼》是我们学过的、也以动物为题材的散文,细读之后,可以发现它们与《斑纹》的语言还是有区别的,后者在写到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时,语言是比较客观准确的。通过这个活动主要是想确定《斑纹》作为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文章内容也具备一定的科学性,这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个活动,比较阅读《奇妙的克隆》、《景泰蓝的制作》、《斑纹》中的几个语段,思考《斑纹》的文字表述有何特点,并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这样的表述有何好处。《斑纹》是说明文,但它的语言文字与一般的说明文很不一样,甚至与同被定位为“文艺性说明文”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也是截然不同的。根据教材41页对说明文的分类,我选取了另外两篇学过的'说明文,来使学生理解阐述性说明文、程序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这三者的不同。比较之后,可以进一步深入《斑纹》文本本身,去品味周晓枫诗意的语言。

  第三个活动,以周晓枫另一篇文章《它们》中的一句话为例,来研读她文字中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探究她的言外之意。除了文学性外,周晓枫的文章还有一个明显的哲理性。而这种哲理性,主要是通过品味那些富有深意的语句,这样的语句很好找,但句中的深意却很难准确理解。在探讨这些语句哲理意味的过程中,周晓枫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应该可以慢慢挖掘出来。

  所以在学习本文时,我觉得应该抓住科学、文学、哲学三个关键词,体会欣赏本文知识性、文学性与哲理性的交融。而斑纹,既指那些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由简单图案不断复制而形成的繁复效果图,又指那些无形但可以感受、体悟到的诸如生命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等,甚至可以指自然法则,即斑纹是大自然赋予万物的共同特征,斑纹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智慧。作者始终对斑纹、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情。

  《斑纹》教学反思

  在此次教研组的“实用类文本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专题性教研活动中,我能够作为执教者参与此次活动,实是莫大的挑战。正因为从教不久,对阅读教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对实用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还缺乏有效的方法与技巧,这次教研活动,更加成为我一次收获和改进的机会。从确定教学文本《斑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到课后教研组对上课过程的集体评议,都让我发现了很多以前不明确、甚至不自知的问题。在此也感谢教研组的各位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悉心解读和对我的耐心指导。

  这一堂课有太多值得反思的内容,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来谈谈我教后以及听取各位老师评课意见后的反思。

  ⑴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①文体的定位

  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即是“实用类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这个问题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既然是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教学进度又刚好是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按教材所说,这个专题所选课文都是说明文,那么选择其中的文本进行教学,应该符合“实用类文本”的定义。

  在通读这个专题的几篇文章后,《斑纹》应该是最吸引眼球的一篇课文,也是最耐读的,于是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执教。然而细读之后,那个先入为主的“实用类文本”的概念与这篇文章的特点引起了我的矛盾:这篇文章到底算不算说明文?而这个矛盾一直贯穿着教学始终,成为我最大的问题。

  在初次尝试着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总是试图与学生一起去探究这篇文章的问题定位。说它是说明文吧,与我们学过的说明文太不相像;说它是散文吧,它又的确有一定的知识性、科学性。结果是学生没有明白,我也在这样的矛盾中左右为难。

  正如张丹捷老师所说:你不能左右为难,你得确定一个方向。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本身就有矛盾的问题,越想理清楚,就会越矛盾。而现在想来,明确它的问题,真有那么重要吗?就像李克刚老师说的:这篇文章本就是传统文体变异、交叉、融合的结果,作者所写的物——也就是斑纹本身,就是她写作的目的。我一味地纠结于用以承载思想的文体,却忽视了思想本身——这可能也是作为一个年轻老师经常出现的问题:过于重视表达的形式,却往往忽视真正所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在这堂课中,我所设计的第一个活动,可以说是无效的、甚至是混乱的,因为到最后,谁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501班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探究的精神让我非常欣喜,虽然在课堂上没有表现出来,但我觉得这样的探讨过程,其实比老师的一个答案更有价值。

  ②语言的品味

  而后面的两个活动,其实都是围绕“品味语言”来进行的。的确,周晓枫的语言文字具有显著的特色,华美、细腻、绵密,她的语言和她想表达的内容是融合在一起的,不可分离。我本来以为,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作者内心的那种对自然、对社会的深沉思考也可以慢慢被挖掘出来。可现在觉得,在课堂上以“品味语言”为主线,却缺乏一个明确的、贯穿全文的主题,那么这种语言的赏析过程只能是零散的、混乱的,东打一竿子,西敲一棒子,学生只会寻找那些他自己感兴趣的、读后印象深刻的语句,来说出他自己的感触。比如第二个活动,我想让学生去品味周晓枫语言的诗意美,但总有学生会觉得那些哲理性的语句更美。到第三个活动品味哲理性语句时,就有些目的不明了。

  而且,脱离文章主题本身的品味语言,似乎总是隔靴搔痒,学生体会出来的结果,只能停留在“这个词语很美、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意象丰富”等表层的感悟,这样的体会结果,放之四海而皆准,任何一篇语句精美点的散文都可以这样教。所以,在这两个教学活动中,其实也体现了我作为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不够深刻,我对《斑纹》的理解,也始终停留在它语言的华美、思想的哲理性、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等等。而且这样的理解,也显得零散而不够集中,所以才导致我只能从语言这个角度去带领学生解读这篇文章。所以,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的解读与体会比老师的定论重要的多,但如果老师自己没有深厚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是很难带领学生去读出他们自己的体会的。

  ③文本的解读

  其实,在备课时,我参考的那些解读《斑纹》的文章,都对《斑纹》有着很深的理解。比如朱前珍老师的《管中窥“黑”——<斑纹>小句赏析》,从周晓枫的另一篇散文《黑童话》切入,认为《斑纹》也体现了作者“黑童话”的思维特色,用“黑”这个关键词去解读,就可以读出一种颠覆、一种嘲讽、一种反思,由此得出,周晓枫的这篇文章带来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价值的判断、道德的反思。还有其他几位老师的文章,不一一列举。

  在备课的初步阶段,这些深刻的解读文章都带给我不少启发,但很多内容我却无法真正理解,也担心自己会照搬某位老师的解读去上课。而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教学内容,我也没有继续去吸收这些思想。现在上完课之后,却惊讶地发现,很多之前读不懂的内容,一下子恍然大悟,很多上课过程中的疑惑,也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启发。我想,这也是因为自己曾经沉迷于这篇文章过。所以,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是无穷尽的,一堂好课的出现,是需要不断磨砺的,这也是我需要不断激励自己的。

  ⑵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并且让学生将思考的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看似活动意识很好,其实回顾自己的课堂实录,这三个活动将整篇课文分裂开来,但实际上三个活动的实质意义是一样的,这使得整堂课的环节有些脱离之感,又有重复之感。这与上文所说的对文本理解不够有关系,是我应该深入思考的。

  而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也造成了课堂的割裂感。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我组织的语言表达总感觉不够自然,有些过于生硬地将学生从上一个环节拉到下一个环节,这与缺乏一个解读的主题也有关系。

  另外,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引用了很多课外的语句或片段,或引出要讲解的内容,或作为比较阅读的语段,或作为解读语言的例子,这些引用的语句看似丰富,其实并不是每一个片段都是必要的,为了深入文本,还是仅仅抓住这个文本本身比较好。

  ⑶课堂上的对话意识

  可以说,这是从教以来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在这堂课中,我作为教师的话语还是显得强势了些,一直试图将学生带领到我想表达的内容中去,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想、精彩的表达,我也很少有及时的肯定与赞赏,这会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不小的打击。而如果一味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又显得教师没有主见和立场。有时抓住一个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又会使课堂时间比较紧凑。对于学生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和回答,又怎样联系到文本本身,联系得不好,还有扼杀想象之嫌。诸多问题,实在是让我无所适从。

  而归根到底,课堂上精彩的师生对话,与教师本身深厚的涵养与对文本深刻理解是分不开的。学生总是更乐于和“懂”他们的老师对话,我想,这非一朝一夕之功,却需要每一堂每一课,都用心地去提高自己。

【《斑纹》说课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文《天然的斑纹》的教学反思03-31

《斑纹》优质教学设计04-23

《斑纹》优质教学案例04-11

小鹿的斑纹05-26

斑纹的解释及造句05-05

小斑马的斑纹02-03

失去斑纹的老虎05-26

如何用斑纹造句02-18

老虎的斑纹的动物故事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