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通用12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时间:2024-08-12 08:24:45 赛赛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通用1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实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通用12篇)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跟生与死有关。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关注的重要话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心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思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李清照的心志。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投影有关诗句)

  谁来为我们介绍有关王羲之以及《兰亭集序》的有关知识?

  生: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生:我介绍作者。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他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我还带来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众生鼓掌)

  师:同学们介绍得非常好,说明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下面老师还想检测一下这一课的文言知识,看看同学们课前预习是否全面。(投影重点实词、虚词)

  生:“修禊事也”中“修”是“从事”;“茂林修竹”中“修”是“高”;“况修短随化”中“修”是“长”。

  生:“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是“用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是“……的原因”。

  生:“夫人之相与”中“与”是“交往”。

  生:“悟言一室之内”中“悟”通“晤”,会面;“虽趣舍万殊”中“趣”通“取”。

  生:“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中“临”是面对;“喻”是明白。

  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固”是“本来”;“一”是“动词,看作一样”。

  师:非常好!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老师准备了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请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爱的方式,自由诵读本文!诵读要求:①语速的快慢②语调的轻重③情感的变化(投影显示)(众生自由诵读)

  小组推荐代表有感情诵读。(可选择其中一段,三生分别诵读文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篇书文双绝的美文,并思考情感的起伏变化。

  生:(齐读)

  师:接下来借大家的慧眼来找一找作者的情感在文中是如何起伏变化的?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生: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生:我认为第三段是“感”,因为作者的情感并没有仅停留在对死亡的悲叹上,而是由此引发了思考。

  生:我也同意。但用“悲”概括也行,只是“悲”的内涵与“痛”的内涵不同。

  师:大家说得很好!(板书:乐——痛——悲)

  那么第一段中哪些方面言“乐”呢?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以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都说明这里的风景很美,让人赏心悦目。

  生:“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写他们到这里是饮酒作诗的,很高雅,有情趣。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写来的人很多,且是俊杰之人。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如此良辰美景,贤人相聚在一起饮酒作诗,真乃人生一大乐事也。(板书:景美——人贤——事雅)我记得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生:丘迟笔下的江南春景很有生机,有活力;而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景很幽静。

  生:丘迟笔下的春景是活泼的、热烈的,而王羲之笔下的春景没有这样的色彩。

  生:我认为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师:非常好!一个是活泼,富有生机,另一个是超凡脱俗,美景配贤人真是“信可乐也”。那第二段中作者又“痛”在何处?请先找出文中词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生:“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感叹人生短暂,世事变迁。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感叹宇宙永恒,生命易逝。

  师:(板书:宇宙永恒,生命易逝)宇宙的浩渺永恒常引发古人的诸多感慨,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

  生:《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王勃《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生:苏轼《前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同学们的古典诗词功底大有长进了,非常好!确实这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面对须臾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文中也写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请找一找。

  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生: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师:这两种生活态度让我想起了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特别是“七贤”中阮籍和嵇康堪为代表。请看有关两人的材料:“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这是嵇康,是第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这是阮籍,是第二种生活态度的写照。大家认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这样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有没有区别?

  生:东晋士人的态度是较为消极、颓废的,而范仲淹的是较为积极的,因为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生:范仲淹确是较为积极的,《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为佐证。

  师:引用非常精当。那么在那样的社会里,他们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凭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生:不能,因为那时的社会现实太残酷,太黑暗了!

  [点评:由文内而文外,从具体到抽象,显学生知识面之广。此为群体三次亮相。]

  师:那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呢?(投影显示)

  王羲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吟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鲍照在《拟行路难》:“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也因为此,有人说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极的情绪,如文中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等为证。那么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请结合最后一段分析。(生分组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因为第三段中写道:“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可见,作者并没有一味的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

  生:肯定不是消极的。因为第三段中还写道:“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死与生看作一样,把长寿与短寿看作一样,这是“老庄”的观点。“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作者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况且王羲之本身书法上的成就证明他是有所作为的。(众生鼓掌)

  师:太棒了!是啊!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板书:否定老庄——肯定人生)

  生:原来如此!

  师: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生:人生是短暂的,我们更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来多做一些事情,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与广度。

  生: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我想就是因为选择生活的方式不一样吧!我们青年人就应该积极进取,做阳光的、朝气蓬勃的新一代!

  师:有没有那位同学能结合历史人物来谈一谈?

  生:曹操曾经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的英雄。

  生:李白也曾经叹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最终成为了一代诗仙。

  师:是啊!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板书: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课后请就文中最触动你心弦的一句话谈谈你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写一则300字左右的随笔。

  下课!

  [总评]

  如何营造一堂语文课的焦点和亮点,怎样打造一堂语文课的看点和卖点,杨莹老师此节课作了较好的回答。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次群体亮相,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而教师只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此为一。二是打破今天一些教师倾向于人文性而轻忽工具性的藩篱,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好地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在对文本的探幽发微的进行中受到理的启迪和情的熏染。三是将读、说、写有机结合,既突破语文教学的传统,又把文、情、理较好地结合为一炉,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新课改理念,促进了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2

  师:王羲之作为一魏晋士人的风范我们在读本魏晋士人单元已经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集书法文学于一体的精品兰亭集序。

  师:这学期古文字词训练我们的原则是温故知新,探问求源。本课老师要看同学们在古文字词的温故与知新探问与求源的能力方面训练到了什么程度。

  王羲之又称王右军,右军是官职名,同学们通过古文学习目前知道多少官职名?

  生七嘴八舌谈到了司马司徒工部太守拾遗翰林大学士,我强调下来可以做一个小卡片。

  师: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中很明显出现一些误读错读的音和句读)

  师:同学们再听老师朗读一遍,注意听你读的和老师读的哪些地方不同?

  (老师朗读中一些学生小声跟读)

  我们采用火车头形式由这组同学依次谈谈你听到的老师朗读和你所读的不同的地方。

  生1: 岁在癸丑,癸丑的癸字我读成了葵字。

  师:大家读一遍岁在癸丑。

  生2: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会稽山的会字我读成了会(hui )。

  师:前一个是会集聚会的会,后一个是专指山名的会稽山的会

  生3: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咸集的长字我读成了长(chang)字

  师:这个多音字的音可以从少的读音推断为长,长幼,少小长辈,老的少的。

  生4:趣舍的趣应该读为取,我现在知道它在这里是通假字。

  生5:游目骋怀的骋字,我读错了。

  师:哦不要读成聘字,注意它的后鼻韵

  生6: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的悼字我读错了。

  师:读成什么了?

  生:掉。

  师:哦。(我其实很诧异,这个应该不是认不到字,而是不熟悉还是语感问题?)

  生7:我听到的不同他们都说了 ,没有了,

  师:那我问你,流觞曲水的觞字和殇在读音上没有区别意思上有什么区别?(老师板书殇和觞)

  生7:偏旁不同,觞是酒杯的意思,殇是未成年就死去。

  师:对,我们掌握了一个字的读音还要善于从偏旁上区别他们的`意义,(老师板书滥字)问滥觞的觞应该是哪个字?

  学生们七嘴八舌,老师叫大家查词典。

  生8:读词典中滥觞的词条,学生记笔记:现在指事件的缘起。

  师:这个词语现在使用频率挺高的,请同学们注意,还有殇字我们听到的有国殇河殇。

  还有这个句子的节奏同学们读得不明显。模糊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大家再齐读。

  学生在读刚才提到的这些字词时,有意做了重读。

  师: 用“论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是很准确的。请大家看我们教材封面和插图

  学生在惊叹,

  师:不过这是赝品,(板书赝品,但是我故意写错赝字,少了一个单人旁)

  生9:被烧掉了,他的真品

  生10:被唐太宗埋了。

  师:唐太宗珍爱到把它做了陪葬品,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赝品啊。注意这个赝字。现在假冒伪劣太多,要分辨清楚。学生写下这个赝字。

  生11:(小声说)老师你写错了。

  师:是吗?怎么错的?哦,大雁的雁,里面应该是双人旁,大家再从形声字角度理解这个字的构成,谢谢你啊,假冒的字被你看出来了。

  以后老师的知识点出了问题大家要大声的提出来。

  好,这个珍品中以什么字最为书法奇观啊

  生:之字

  师;对,大家数数封面上几个之字?

  生回答4个5个6个的

  师:共6 个之字,写法各个不相同,难怪同学们没有数清楚啊

  回到文章我们一起在书上归纳之字的用法,在本文语句中进行圈点,(作助词用的很多句子,特别是及其所之既倦中的之作动词讲)

  好,之字的用法要经常熟悉,不要成为你古文阅读和翻译的障碍

  现在大家勾画注释,按照老师教给大家的注释法进行

  刚才那组同学的火车开得很顺利,现在我们请这组同学来谈勾画所得。

  生1:我勾画的是书圣,由此我旁批了诗圣。

  学生下面有呼应画圣酒圣草圣等

  师:圣之评价很高,从孔子开始。

  生2:我勾画的是癸丑,古代干支纪年的方法名称我想下来归类。

  师;好,很多词典后面都附带这个纪年表。

  生3:少长咸集的咸是都的意思,我旁批了一句咸来问讯。

  师:哦,是初中《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生4:我勾画的是列坐其次。次,是水边的意思。这里不能看作其次第二次的意思。

  师:属于我们应该掌握的什么现象?

  部分学生回答是古今异义现象。次还有编次的意思。

  生5:一觞一咏,我认为觞是活用为动词,喝酒的意思。

  师:很好,上节课我们讲到活用现象,这个同学看出了这个词在这个地方的用法。和流觞曲水的觞用法不一样了。

  生6: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不是表因果的连词,这是古今异义。

  师:那骋呢?

  生6:一样的,没有变化。

  学生都在说:驰骋。

  生7:怀抱,是胸怀抱负的意思。虽世殊事异的虽是纵使的意思。

  师:哦,不得了,同学们的眼睛厉害了。

  生8:修短随化的化是自然的意思,我想到了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师:很好,这组同学都有自己的所获,特别是作到了温故知新和探问求源。这种方法要经常用。

  那么文章中还有一词多义现象,也要边看边归纳,比如本文一字出现了三次,三次意思不一样啊。

  学生在迅速找

  老师板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样)

  一觞一咏(一点)

  其致一也(把、、、看作一样,做动词用)

  师:这篇文章大家读来节奏感强,骈散并用,大家注意到一些词语很有表现力很有生命力没有?

  学生开始寻找文中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就很熟悉的词语:暮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蕙风和畅,仰观,俯察,宇宙,品类,放浪形骸,感慨,陈迹

  师:对,这些四字的两字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在使用,所以我们读起来并不吃力,了解这个特点同学们在背诵的时候难度不大了。大家再次品读课文。我们分男生和女生来各读一句。

  下来的作业是课后第三大题和准备背诵课文。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3

  教师:“兰亭集序”既是书,又是文。当时的人对这个书帖的评价非常之高,说它是“天下行书第一”。时人谓之八个字,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之”字,每一 “之”字写法不一。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 “笔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先儒孟子言曰,“读其书,诵其诗,想见其人”。后来我们经常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即“知人论世” 。(纵向板书)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背后那个独特的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一份对人生的独特感悟。(纵向繁体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学生:朗读。

  教师:注意,“集”字二解,一集会,二诗集。现请大家齐读本文,订音正字。

  学生:齐读。

  教师:很整齐,声音很洪亮。请听老师范读。

  教师:范读。

  教师:老师范读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有感情,注意停顿。

  教师:文言文的诵读讲究四字,所谓“抑扬顿挫”。文言文的味道自在其中。现在,请大家仿读原文。

  教师:好,请停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找找刚才的感觉。

  学生:读。

  教师: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纵向繁体板书)说的'是,作文者情动而感发,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其主旨。这也就是让大家反复诵读的缘故。

  教师: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能说一下诵读本文后的原初感受呢?

  学生:兰亭周围的环境非常秀丽,古人在此一觞一咏非常尽兴,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受是一样的。

  教师:很好。用课文中的原句来说,就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刚才那位同学也提到古今之人对生死有同感,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情与志,如何?

  教师:阅读第一段。

  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之至乐!本文也说 “信可乐也”,那么,乐从何来?

  学生:美景,刚才已经说过。良辰,就是“暮春之初”。我们学过《论语侍坐》,其中有关于“暮春”的一段描写,使人读后很有逍遥之感,跟本文所写有相似处,所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肯定很快乐!

  教师:说的不错!当王羲之与谢安、支遁、许循等四十余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岂能不乐?信可乐也!

  教师:在这一段中,我最欣赏四个字,或者说一个四字语,谁能猜想到?

  (一学生小声嘀咕“游目骋怀”)

  教师:你怎么知道?请谈一谈感受,如何?

  学生:因为这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在集会之后高兴的心情。

  教师:还有吗?给大家点一下。目何以游?怀何以骋?

  学生:这是使动用法。使目游,使怀骋。

  教师:那么,不从语法去理解,你作何感想?

  学生:很有意境。

  教师:对。古人造语一向极为简省、形象。试想一下,在会稽之兰亭,赏自然之美景,这“目”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观、俯察”吗? “骋”字偏旁为马。在俯仰之间,体认“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其心定亦当如纵马奔揽,心胸岂不为之开阔?想来,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而古文的语言质感想必大家也一定有所认识吧。

  教师:阅读第二段。本文前面说“信可乐也”,后面又说“岂不痛哉”“悲夫”,那么,文章由“乐”至“悲”,突兀否?

  学生:不突兀。前面写山水之乐,而后提及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由此引出了“悲”,最后阐发生死之感,乐极而悲,人之常情嘛。

  教师:好一个“人之常情”!常情常态,言之有理。但请大家注意“情随事迁”。情因何事而迁,是本文关键。我们随后再谈。现在,请教大家,从原文看,“悲”从何来?

  学生:我觉得是,人生很短暂,所以,有时候很高兴,但一想到人生苦短,就有些悲哀。

  教师:用原文说呢?

  学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就像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教师:的确啊。“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嘛。古人的笔下,常常出现对人生的至感,就像他们说的,“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也不过是“光阴之逆旅,百代之过客”嘛。所以,作者在段末引古人言曰,怎么说?

  学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教师:人生之美好短暂,享乐之永不满足,生命之终归于寂,信夫!

  教师:前面我们谈到,情随何事而迁,是解读本文之关键。现在,我们通过第三段中最难理解的两句话来加以探讨。这两句话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同学们作何感想?

  学生:读课文注解。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4

  (师请生朗读文章第一段,并让其他同学评价朗读情况)

  师:朗读首先要把握好朗读基调,如果说第一部分的基调是清新明朗、“信可乐也”的话,那么第二部分应是怎样的基调?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生1:在第二段中有一个关键词──“痛”。

  生2:在第三段中有一个关键词──“悲”。

  (师请学生推荐朗读第二、三两段)

  师:如果我们在朗读全文时配上背景音乐,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主乐器?什么基调的曲子?

  生1:最好选用二胡演奏的比较深沉的曲子。

  生2:最好选用洞箫演奏的意境悠远的曲子。

  生3:我想选用古筝演奏的曲子,幽静而富于变化。

  师:大家的创意都很好,展示了你们的艺术素养。其实,艺术是相通的,我们探讨音乐的过程也就是把握作品思想情感、风格基调的过程。

  (教师节选古筝曲《渔舟唱晚》作为背景音乐,饱含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请同学们描绘一下你想象中“会稽兰亭”“暮春之初”的江南景色。

  生1:山清水秀,红花欲燃,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生2:杂花盛开,色彩绚丽,像一道五彩的屏障一样。

  生3: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一片艳丽的.色彩。

  师:我们看王羲之笔下江南春色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教师让学生熟读背诵以上语句)

  师: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江南三月的山水之间就像刚才同学们描述的那样──百花盛开,山花烂漫,鸟语花香,而这些浓艳的东西在《兰亭集序》中却不见踪影,那么王羲之是在着意追求一种什么风格和境界呢?

  生1:他是在追求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

  生2:王羲之是在追求一种自然的文风。

  师:在这篇文章中,一切过于浓郁的色彩,作者都不用,而是清新淡雅,自然为文,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盛会中,“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备,但作者喜悦有度,从容沉稳,这是心境的淡雅。常言道:“文如其人”,作品格调的淡雅也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艺术体现。

  (让学生把握好文章基调,齐读第一段)

  (教师重点指导最后一句的朗读)

  板书:

  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师: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作者在文中情绪的变化,我们一块儿来疏通一下文章后半部分的一些语句。请同学们互相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答。

  生:我对“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句理解得不透彻。

  生: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意思:好静的人喜欢在室内清谈,好动的人喜欢在山林遨游。

  生:“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意思我不明白。

  师:“一”和“齐”都是用作动词,全句的意思是,把死和生等同起来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是妄造的。

  (学生分组讨论其他问题)

  师:作者在自然中得到愉悦,又从自然中感受到悲哀,作者正当心情舒畅的时候,却说出了非常消极的话,“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大家对作者情绪的变化是如何理解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

  生:我认为这种情绪变化符合一般人的心理规律。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种聚散难常的感触定会使人情绪低落,让人感到人生短促、生命无常。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除此之外,出现这种情绪的变化还有它的历史渊源。在这里略述几例:

  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曾作诗《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诗人吴质宴后写道:“乐往哀来,怆然伤怀。”

  西晋的石崇在与众人宴饮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可见自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比较普遍的,王羲之在欢宴之后也不能摆脱这种传统氛围的影响。

  (教师在补充以上内容时,以课件形式展示提及的诗句)

  (教师让学生齐读二、三段文字,以体悟作者情绪的变化)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5

  一、导入

  展示今年柳州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的四位书法家的墨宝,同时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兰亭”奖的由来就是《兰亭集序》,我们可以看到《兰亭集序》的书法是多么的“飘若浮云,矫若蛟龙”。《兰亭集序》不但是因书法美而流传,同时也因为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兰亭集序》。

  二、通读全文,自行正音。

  小组之间互相朗读、正音——老师展示重点字词的读音——请2个学生辨音——全班齐读课文。

  三、根据导学案、课本注解和以前的学习经验,小组讨论出重要的10个字、词,3种不同的句式。

  四、一个小组上台展示讨论出来的10个字词,3种不同的句式,再请同学解释所展示的字词和句式。

  五、展示老师选出的`10个字词,3种不同的句式:

  重点字词

  1、引以为流觞曲水

  2、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3、茂林修竹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6、故列叙时人

  重要句式

  1、定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介词短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3、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

  六、总结“之”的用法

  1、动词 :往、到去

  2、代词:

  ⑴代人、事、物

  ⑵指示代词这(些)、那(些)

  3、助词:

  ⑴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的标志

  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⑶结构助词:的

  学生根据上面“之”的用法,分类找出课文中“之”的用法,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七、小结。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6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播放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连唐太宗都赞赏不绝。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2、字音辨识

  放录音,听录音,纠正字音。

  3、朗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根据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4、了解内容

  明确:此两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集会的?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2、作者参加集会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快乐。“信可乐也。”

  3、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明确:五乐——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课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美的?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作者这些写景状物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精炼优美、朴素清新

  3、另外,文章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体现出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言简意赅

  (五)拓展延伸

  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六)课堂小结

  有感情的齐读本段,体会作者“乐”之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7

  一、朗读教学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对《兰亭集序》已经作了充分预习,现在,我们进一步朗读学习《兰亭集序》。首先大家先听我范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断句错误。(听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听完我的示范朗读,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

  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会稽(huìjī)读成(kuàijī)。是怎么回事?

  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我读的是(kuàijī),会稽作地名时读(kuàijī)。还有疑问吗?请举手?

  生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夫”的读音,我没听清楚,您能告诉我吗?

  生3: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词,只能念fú。

  师:对,很正确,那么这一句该怎么断句呢?

  生4:应该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对,谁还对本文其它语句断句有疑问的?

  生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该怎么断句?

  生6:应这样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好的,很正确。还有其它问题吗?那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次朗读,全班齐读一遍。解决字词的问题。

  生7: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师:你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

  生7:不知道。

  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吗?

  生7: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生7:“俯察”应该是“低头看,俯身观察”的意思。

  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8: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

  生8:是“痛快”吧?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9: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

  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10:第一段中“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与第三段中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所以”的用法相同吗?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11:我认为前一个“所以”是“用来……的”的意思,后一个“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

  师:很好,很正确。

  师:还有别的疑问吗?

  学生沉默。

  师: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我也提一个问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

  生12: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

  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

  下面进行第三次朗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大声朗读)

  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3: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展示“崇山峻岭”的幻灯片,以增强感观效果。)

  生1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

  师:淡雅的志趣,好!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

  生1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文章语言整齐的特点。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是对骈文的突破。那么类似的骈文句还有哪些?

  生1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还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对,骈文句语言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下面我们来朗读第四次。大家齐读课文,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

  (学生齐读)

  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先说?

  生17: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书:乐──痛──悲

  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先分三不组朗读这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再请三位同学各朗读一段。

  生18:(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19:(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20:(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好,声情并茂。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生21: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

  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刚才说到“美景乐事”,还有别的吗?

  生22:聚会的人都很优秀。

  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22:可以说“优秀”。

  师:不错。

  生2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

  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23:是“天朗气清”。

  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原因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那他感到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24: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禁感到悲伤。

  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为什么感到悲伤呢?

  生25: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

  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代人都会有的。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

  生26:我认为作者是消极的。是对人世无常的一种消极感慨,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情感。

  师:好的,有自己的见解。

  生27: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掌声)

  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28: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我们为必拘泥于统一的答案,应该有自己的见解。确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为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努力读书,学有所成。

  师:最后,让我们再朗读一次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学生齐读课文作结,要求课后背诵全文。)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8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校园网语文第一册),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觞 游目骋怀 趣舍万殊 齐彭殇 会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9

  (一)、方法设计: 诵读、讲解; 多媒体辅助;2课时

  (二)、过程设计

  1、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3、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如:20xx年是庚辰年;20xx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⑴.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

  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⑵.次:旁边

  ⑶.一:一些,一点

  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 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⑴.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

  1)、文章思路(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10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

  三、研习课文

  1、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

  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

  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第四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

  4、化为陈迹”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讨论后明确: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虽然两种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但是,在此时此地,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痛!(板书:痛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学生再读第三段。朗读指导:探索人生哲理,发感慨,用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其中“死生亦大矣”中的“大”重读,“岂不痛哉”降调读出慨叹,重读“痛”。

  5、读第四段:思考:本段中的“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为什么“悲”?“悲”什么?

  讨论提示:

  ①作者在发出“悲夫”感叹之前,作者写了几个时期的人?他们思考死生,有着怎样的表现?

  ②他们的表现有相同之处吗?

  ③他们“悲”什么呢?能否从板书中看出些什么?明确:显然,时代虽不同,感悟却是一致的。“悲”的是宇宙是永恒的,人生却是短暂的;这种生命的体验让人无奈而惆怅。这是跨越千古之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④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悲痛年年总相似,那么面对着无尽的悲痛,王羲之能选择做些什么呢?-------“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告诉后人,我们曾经为死生而悲痛过,也许你们会和我们有同感吧。也交代了本序的写作意图,目的在于警醒后世读者,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学生再读第四段。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奏与批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悲”,后面的句子和缓低沉的读出。(板书:悲由己悲人千古同悲)

  6、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痛?

  【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7、【讨论】“悲”=消极?

  【明确】作者在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四、一词多译

  一)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二)临

  1、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4、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三)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四)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五)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

  2、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4、期(jī)年之后周、满

  五、总结全文

  1、有人说《兰亭集序》要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之年才能读懂,但是今天我想对大家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思考痛苦,思考生命与永恒!你是怎样思考的。

  2、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

  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11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12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显示王羲之《兰亭序帖卷》,让学生欣赏。

  2、略作介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帖卷上的字一个个写得遒劲刚健、清秀飘逸,书法之妙,历来备受推崇。

  3、导入新课:

  王羲之不但精于书法,而且富于文才。前人评论他的文章说:“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大家看到的这篇书法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又名《〈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兴之所至,创作而成的。《〈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正是这么一篇传世美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简读题目,明确体裁

  1、请学生找出点明文章体裁的字眼:序。

  2、请学生听一遍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并且体会这篇序言的抒情性特点。

  三、品读第一部分的语言,领略语言营构的意境

  1、简介前人的评论,引起品读语言的兴趣:

  ⑴ 投影显示古人评论一则,老师对其中的疑难字词略作解释。

  多媒体显示:

  “其笔意疏旷淡宕,渐近自然,如云气空濛,往来纸上。后来惟陶靖节文庶几近之,余远不及也。”

  ⑵ 投影显示现代评论。

  多媒体显示:

  “语句简洁流畅,朴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响,流传至今。”

  ⑶ 引导学生明确这两则评论所极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找出序言中最能体现其语言风格、抒情色彩最浓厚的一段(第①段)。

  2、简要讨论第①段中部分重点词句的意义或用法,扫除语言障碍:

  投影显示三组题目,老师略作点拔,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

  1、请根据语言环境解释下面三个多义词的意义。

  ⑴ 修: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⑵ 觞:

  A、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

  B、一觞一咏(饮酒)

  ⑶ 盛: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热闹)

  B、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2、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词义。

  ⑴ 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形→名)

  ⑵ 游目骋怀(奔驰→使……奔驰,使……开阔)

  ⑶ 流觞曲水(流动→使……流动)

  (⑵⑶皆为使动用法)

  3、根据上下文,补出下面两个句子省略了的成分并翻译。

  ⑴ 映带(于亭之)左右

  (辉映环绕在兰亭的'四周)

  ⑵ 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之)曲水

  (疏引〈清澈湍急的水流〉来作为飘流酒杯〈的〉环曲水渠)

  3、品读语言,领悟意境:

  ⑴ 诵读第①段,了解内容要点,初步品味:

  请一位学生诵读第①段,其他学生边聆听边默读,然后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A、第①段叙述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抒发了怎样的感受?

  B、用心品味语言,挑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话,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提问一位学生回答A小题。

  板书:

  兰亭盛会之乐

  提问两位学生回答B小题。

  老师简略评价,肯定学生们的领悟,提出调动联想和想象深入品读语言的要求。

  ⑵ 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语言:

  ① 品读直接抒情句,领悟抒情的力度:

  A、请学生找出第①段中直接抒发兰亭盛会快乐之情的一个句子。

  (信可乐也。)

  B、引导学生理解句中副词“信”的意义及其强调作用。

  C、请学生翻译整句话,感悟其感叹语气。

  D、引导学生小结:使用了强调副词“信”,又加上感叹语气,使快乐之情的分量显得尤其重,抒情力度显得更加强。

  ② 品读盛会第一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引导学生抓住“贤”字,理解与会人士的才能风范。

  B、引导学生抓住“群贤”、“少长”两词及“毕”、“咸”两字想象贤才俱至、知音相聚的快乐场面,感受其热烈气氛。

  板书: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 品读盛会第二乐:

  山岭林竹,清流激湍:

  A、请学生找出描写会场周围自然环境的句子,理清其中所写的景物。

  B、引导学生品读有关山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崇”、“峻”、“茂”、“修”,大胆想象山岭的险峻、密林的青葱、修竹的摇曳,用心感受整个山岭富有动感的生命力。

  (投影展示兰亭外竹林图片。)

  C、引导学生品读有关水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清”、“激”、“映”,大胆想象兰亭四周波光倒影变幻出的美景,用心感受清静幽雅的意境。

  (投影展示山清水秀的兰亭图片。)

  板书: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④ 品读盛会第三乐: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A、请学生找出描写群贤们活动的语句,结合注释理解。

  B、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群贤水边饮酒吟诗的高雅活动。

  C、请学生找出作者身处其中的感叹。

  D、引导学生抓住“足以”二字,领悟群贤们非常满足的感受。

  (投影展示“曲水流觞”图片。)

  板书: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⑤ 品读盛会第四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请学生描述此时使人心情更加舒畅的天气,感受这句描写营造的氛围。

  板书: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⑥ 品读盛会第五乐: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A、引导学生品读名士们俯仰之间所看到的大自然美景。

  B、引导学生抓住“极”字来领略作者“极视听之娱”的感受。

  C、引导学生想象群贤们耳边的天籁,探访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板书: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4、朗读并小结语言特点:

  ⑴ 请全班同学诵读第①段,再次体会语言的韵味,领悟意境。

  先全班齐声诵读一遍,后自由诵读三分钟。

  ⑵ 请学生小结第①段的语言特点,老师略作点拨。

  板书:

  语言简练淡雅

  ⑶ 要求学生当堂朗读成诵,试背第①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第①段至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完成课本P21练习二。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实录(附教后记)03-2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实录03-24

《春联》教学实录04-12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精选19篇)10-14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07-28

朱自清《绿》教学实录03-20

古诗元日教学实录01-16

古诗《蜂》教学实录04-15

《背影》优秀教学实录03-16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精选12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