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精选10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

时间:2024-04-24 14:16:55 文圣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精选10篇)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五、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六、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 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 、油纸伞——小花伞 、 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的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习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再次聆听配乐朗诵)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雨巷》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该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教材中选编的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够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诵,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体味诗歌独特的意境和作者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

  二、说学情

  高一新生正处在初高中衔接过渡期,对于现代诗歌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加上此首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反复诵读,联系时代背景,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诗情,从而引起强烈共鸣,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之前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

  1、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并分析其成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与情感特色,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其中,目标二为重点,目标三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诵读对于诗歌语言的品味、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诵读法会贯穿我的教学活动始终。在研读部分,我将采用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有效促进对话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根据本首诗歌的特点和高一新生的学情,在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联想、查阅资料,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导入语的设计对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将这样开始我的新课:播放背景音乐《在水一方》,《诗经蒹葭》中的少年在蒹葭河畔的千回百转,与数千年后的戴望舒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久久徘徊有着惊人的相似,“丁香姑娘”仿佛是伊人再现,同样的朦胧美丽、可望而不可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2、初读梳疑,走进雨巷。

  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诗歌,为进一步的研读奠定基础,我的初读设计主要有如下三个环节:首先,我会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读准字音,齐读一遍此诗。接下来,我会播放一遍名家配乐朗诵版的《雨巷》,让学生边跟读边思考自己与其差距所在,并提示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为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诗歌在节奏韵律等方面有何特点,最终明确本诗的第一美:语言的音乐美。

  此初读步骤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扫清文字障碍,指导学生断句;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对此诗形成初步的画面感。

  3、合作探究,感悟雨巷。

  语文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实践中习得诗歌知识,形成鉴赏能力。本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上一环节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创作背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读。

  因此,本环节伊始,我将平均分配班级人数,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个问题:①找出本诗的主要意象,并从原文中找出描述其特点的语句②试着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③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何象征意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典型景物,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因而,我将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油纸伞、雨巷、丁香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抒情主人公“我”篱墙等意象,再回归文本找到意象的主要特点。

  最终完成问题一,明确这些意象为诗歌营造出凄美朦胧意境的共同点。即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通过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同学们已对诗中的意象特点及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解决问题三时,我将结合作者戴望舒的人生经历及《雨巷》的创作背景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得出丁香姑娘多种可能的象征意义,并归纳出作者的情感。

  至此,我们又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4、总结梳理,走出雨巷。

  在结课之前,我将对《雨巷》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回顾梳理,并安排全班同学回味诗情,体悟诗境,学生诵读,互相点评。最后,为了巩固知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布置了以下两项作业:①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②合理想象并联系本诗内容,把《雨巷》中你最喜欢的一节或几节改编成散文化的语言

  六、说板书

  设计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课堂线索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教学更有实效(设计略)。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 3

  一、教学设想

  1、关于教材

  对《雨巷》这首诗歌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它的美没有时空的限制。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都对它有自己的解读和发现,因此鼓励学生对该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

  我认为《雨巷》一诗在情感基调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能让学生在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还是需要一些老师的指导意见,所以我把诵读该诗歌作为我整节课贯穿始终的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首先以诵读文本作为基准,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雨巷》在意境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美感,所以赏析文本的意境美是我这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我希望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在答题方法上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路;对于《雨巷》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探讨应该是该诗歌的一个难点,这是深入挖掘教材的突破口,所以我将它定为这节课深入探究的关键点,希望通过对这两点的研讨,让学生在用心思考的情况下朗读诗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标。

  2、关于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本诗,让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这是感情的载体,同时也鼓励学生积累传统的审美意象,增强鉴赏诗歌的厚重感。

  ②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习了《诗经蒹葭》,高一上半学期刚刚诵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接触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回环往复美,在此基础上我希望通过对本诗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欣赏它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③指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用字用词,增强“炼”字意识,增加对诗歌鉴赏的深度。

  3、关于学生:

  我们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对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已有所了解,在高一上学期,通过对经典诗歌的学习和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平和素养,但是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的火花充分的展示在课堂上,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二、关于教法

  ①作为诗歌教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本的情感,所以我把诵读作为这节课贯穿始终的教学目标,在读中品,在品中悟。

  ②熟读文本之后,我将品味作为我这节课的第二大目标,分析意境,品味语言。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③一读二品之后,还要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的体悟,体悟文本的形象,体悟文本的主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关于学法

  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充分运用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在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放归课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讨论交流,对学生讨论完后还有争议的,教师点评插入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吟咏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2、把握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二)导入新课

  轻轻地,梅雨时节,在飘着淡淡丁香花香的江南雨巷,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留下一颗落寞的心在孤独的徘徊惆怅。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雨巷,嗅嗅这忧郁的花香,品品这迷茫的感伤。

  (三)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明确:惆怅,哀怨,凄婉,迷茫。)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朗读这首诗歌呢?

  (明确:语速应该是舒缓的,感情是哀怨的)

  让几名学生任选其中最喜欢的一两节来尝试朗读诗歌。(请其他学生对此点评)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点拨插入知识点:

  1、感情要把握住,哀怨、伤感的情绪。所以语速要舒缓,舒缓了才会将那种伤感的情感读出来,要记住“欲速则不达”。同时整首诗歌的感情在每一个小节中又是不一样的,第一小节“希望”是一种在伤感中怀着热切的期望,第四小节中则是表达出作者在伤感中的一种怦然心动,一种情感的涟漪。五六两个小节中那种姑娘最终消失后作者的那种无奈与凄凉表达的十分明显。最后一节则体现作者的失落与寻觅。

  2、节奏停顿的处理要注意,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诗歌朗诵中,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强诗歌的韵味。

  3、轻重音的把握在朗读中的地位也非常的重要。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的“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

  老师做尝试朗诵,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节奏停顿和轻重音的把握。(配乐朗诵)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情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节奏,读出音韵。

  请一位学生来尝试朗读,请同学们按要求来点评。

  下面请听专家的朗读。

  (四)把握意象,赏析语言

  1、我们自己已经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并且也听了专家的朗诵,那么在诗歌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感情的呢?

  同学们按照小组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请同学们先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分析。)

  明确:

  ①雨巷:(对该意象我准备分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解读)

  “巷”是一个又窄又长的小街通道,又窄又长表现了愁绪的绵绵悠长;“雨”则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雨虽然不大但給人以愁思又多又密之感,贺铸曾经写过:“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愁绪弥漫了整个的空间,跨越了时空,在雨巷里也有同样的表现;从色彩基调来看,江南小巷颜色为灰黑色,青石板的小路长满青苔,属于暗色调,又在雨中,天色灰暗、阴沉。

  (方法指导: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关于描写雨巷的诗句。示例:第一: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第五节: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第七节: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然后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等来具体分析。最后抓雨巷自身的特点来深刻体会。)

  (分析完后让学生带着情感将重点的句子齐读。)

  ②丁香:(对此意象我设想从中国传统的典型的意象拓展入手,让学生明确丁香花在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定位。)

  为什么用丁香来修饰姑娘?丁香一般在暮春时节开放颜色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中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这正如梧桐、浮萍、芭蕉代表的是光阴易逝,青春不在的惆怅与哀愁,像“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表达的是凄凉情绪。“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则表达的是光阴易逝,而“松竹梅”则代表的是高洁正直,无所畏惧等等。

  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方法指导:首先让学生寻找诗歌中的相关的诗句,反复诵读体味。示例:第一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第六节: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然后结合丁香的传统意蕴来分析该意象的特点。)

  (任选其中的一节让学生反复自读,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油纸伞:怀旧复古的特点,带有一种时代的气息,那种江南的美,那种诗情画意,那种浪漫在这一个意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方法指导:同上。示例:第三节)(让一名学生起来朗读该小节,体味意象的特点。)

  颓圮的篱墙:一种落寞的情感油然而生,破败的篱墙是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消失的地方,一种淡淡的失落,一种淡淡的哀愁飘散在空中。

  (方法指导:同上。示例第五节)(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读,体味该意象的特点。)

  这几种意象都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灰暗的,凄迷的。

  通过这些意象,同学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2、在这首诗歌里,作者除了运用这些意象之外,同学们看一看诗歌中有没有直接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词语或句子?试选其中一两处进行分析。(设计此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挖掘意象,分析情感的基础上,再来重读诗歌,鉴赏诗歌中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或语句。)

  明确:

  “彷徨”:徘徊,点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惆怅。

  “寂寥”:寂寞冷清的意思,体现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内心情怀无人倾诉的无奈。

  “哀怨”“凄婉迷茫”“惆怅”“愁怨”:直接抒情的词语。

  “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体现作者内心的哀怨。

  “太息”:叹息的意思,内心郁闷的体现。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在这里“冷漠、凄清、惆怅”三个词语中,“冷漠”是外在的表情或态度,“凄清”是内心的悲凉,而“惆怅”则是连绵不断的愁绪。三个词形成一种语意上的递进关系。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其中“颜色、芬芳、忧愁”三个词语在语意上亦形成一种递进。颜色是从表面上看,芬芳是走近了闻到的,忧愁是内心的'情感,必须用心才能感受到。

  (方法指导:这些词语不仅表达了凄凉情感,而且程度上进一步深化。我们分析这些词语是提醒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诗歌中重要词语的使用与作者表达感情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字。)

  请同学们带着对意象的理解,有感情再朗诵全诗。

  (五)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1、诗歌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姑娘?诗歌是怎样来表现的。(该题的设计目的是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让同学们在鉴赏意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体悟作者的情感。)

  清新淡雅,楚楚动人,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方法指导:首先从文章中寻找依据。如:第二节: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第四节:“默默地”一词点出姑娘的孤独,“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运用通感的修辞,写出了女子目光的凄迷,刻画了姑娘的幽怨与哀婉,一个“飘”点出女子的空灵,两个“梦一般的”叠用又写出了女子的虚幻与迷茫。然后用概括性的词语进行归纳。)

  2、那么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呢?

  明确:

  ①因为这个姑娘可能就是诗人曾经的恋人,现在重新相遇却无法相伴。

  ②丁香姑娘是诗人高洁美好而又虚渺的理想。

  ③是诗人可以倾诉的内心忧愁的对象。

  3、有人说戴望舒的这首诗是单纯的抒发自己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不能实现时惆怅伤感的爱情诗;也有人说《雨巷》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苦闷彷徨的政治诗。你赞同那一种看法呢,你还有没有自己的解读?请说说你的理由。(大屏幕展示时代背景: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xxx政变,xxx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该题设计的目的是探讨诗歌的主旨,对该首诗歌主旨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研读来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

  明确:

  第一种:认为是单纯的爱情诗,因为诗中流露的是找一位志同道合,同病相怜,感情相通,相互安慰的姑娘。

  第二种:结合背景点出作者苦闷彷徨,郁郁寡欢,找不到出路,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心情即可。(自屈原以来,以美人,香草作为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已经是屡见不鲜。《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体现了屈原对君王对理想的依恋。)

  第三种:……

  小结:这美妙的文字,像古筝的流音,那梦一般的叹息,那幽幽的眼神,永远的印记在我们的心中,欣赏完戴望舒的雨巷,在诗歌的王国里我们深刻的体悟到了凄美的哀怨,在缪斯的殿堂里,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那个迷惘的时代,走出这种迷濛的忧郁,要知道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最后让我们闭上双眼,听听录音,再次感受它的美丽。(播放录音)

  布置作业:

  《雨巷》学案的拓展提高题。

  板书设计:

  雨巷

  1、情感美哀婉、惆怅

  2、意境美朦胧、凄美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2、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四、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六、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二)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有时怎样的一个姑娘?

  2、品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同学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隐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习他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他的爱国情怀。

  (五)作业: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景,展开想象,描写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一篇,本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而又面对着的是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习。这些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习惯,怀旧、厌学、缺乏信心,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而焦虑不安。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本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现代诗歌断句的正确方式。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也能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设计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掌握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诗朗诵竞赛的方式剧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 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作用,体会诗歌低回动人的意境美。

  3、感知诗人内心的彷徨痛苦,以及对美好希望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入诗境,品味诗意。

  2、培养学生准确传达情感的诵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感悟法

  3、情境激学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课前播放轻音乐视频《雨巷》。

  在优美舒缓的音乐声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一位学生作答。

  明确:雨巷中伊人远去,我独自撑着油纸伞失落惆怅,彷徨迷惘。

  2、导入:很好!你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雨巷图景,事实上诗人戴望舒就作有一篇《雨巷》而因为此文,戴望舒也被称为“雨巷诗人”,那什么诗能有这样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评价他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7分钟)

  1、课前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本文,请大家听老师朗读全诗,读后说一说,这首诗究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暗潮湿,两边是高耸的屋檐,寂寞的人家,失落惆怅的“我”撑着油纸伞在雨巷里徘徊不前,渴望遇到一个像我一样彳亍着的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2、这些优美的图景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诗中主要书写了哪些意象?)

  教师介绍意象的定义: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皆有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观物时把自己的感情付诸在外物上,外物也有了自己的感情颜色。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篱墙、我

  着重描写的是:雨巷、丁香姑娘

  三、品味意象,走进诗境(26分钟)

  1、这个丁香姑娘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结合全诗,找出具体描写她的诗句,并朗读出来。

  主要集中在2-5节(找出关键词):丁香一样,愁怨,颜色,芬芳,忧愁,哀怨彷徨,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飘过,梦呓般的凄婉迷茫,走尽雨巷。

  明确:这是一个忧愁迷茫,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像梦一般出现又消失的姑娘。

  2、诗中多次使用的修饰这个姑娘的是“丁香一样的”,那丁香究竟是怎样的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学生课前准备,回答)

  丁香,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纱》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戴望舒吸取了古典诗词的婉约余韵,将这种惆怅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3、全体齐读描写丁香姑娘的2-5节,指导学生要注意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读的时候要读出这个姑娘的美丽含愁的特点以及我对她的追寻向往之情。

  4、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姑娘,那作者写这篇雨巷是不是就是表达了对这样一种姑娘的倾慕追求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全诗,读完后与同学小组讨论。

  明确:显然没这么简单。从诗中的“雨巷”“愁怨”等词可以看出,本文不只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抒情诗。引入对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介绍。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戴望舒曾经留学法国,收到法国象征学派的`影响,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其创作常具有象征主义的特点。

  5、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大家还觉得戴望舒的雨巷是光指江南雨季的小巷吗?作者创设的这么些意象还只是蕴含对爱情的思慕惆怅和追求吗?这些意象究竟指什么?

  明确:雨巷:(悠长悠长又寂寥)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

  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结合,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我:在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丁香姑娘:我在孤寂中的美好的希望理想,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教师小结:所以说这首诗不仅是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爱情理想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虽然这个过程是痛苦惆怅的。

  6、既然明白了诗意,那老师就想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读全诗,看看能不能读出低沉幽怨的情感。读得怎么样?学生讨论注意点。

  对于文中出现了很多重复的地方,同学们该怎么读?

  明确:①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比如说“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出现,而且用ang;②第一节和第七节除了个别词语不同,其他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重章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诗的抒情色彩非常浓厚,更好的表现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③重章复沓是我们在《诗经》中最早接触到的,可见戴望舒不仅运用现代的象征方法,而且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手法,使他的诗具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雨巷》。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及教学亮点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学会比较鉴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歌。这也符合了新课改中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高一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把握诗歌意境意象和诗人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现代诗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营造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读、品、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及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情感,培养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说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以及时的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例如,在体会意境时,首先我会请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几个意象。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我会请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回答,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评价我认为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三、说课程设计

  1.教法学法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学与学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及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习进行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播放歌曲《丁香花》,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丁香花成簇开放的图片。请学生在欣赏歌声和图片时思考:丁香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象征着怎样的个性?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走进《雨巷》,去了解诗歌中那位丁香般的姑娘。

  这样的导入可以为本节课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请全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明确这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也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学生自读之后,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结合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接着我会提问:诗中有几个主要的意象?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很容易找出本诗中的意象主要有:油纸伞、雨巷、我、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并感受到诗歌前后呼应,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的特点。同时也为我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读诗歌,体会意境

  首先我会分别请三位同学合作朗诵全诗,并提问: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邻桌间进行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进一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了朗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一环节,我不会以绝对的对错标准评判学生的答案,不局限他们的思维。学生能在头脑中自然勾勒“雨巷”的画面,体会出诗的意境。

  第四环节,研读诗歌,品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回味诗歌意境。接着我会提问:诗中的主要意象“我”、“雨巷”、“丁香姑娘”等营造出的意境有什么象征意义?经过之前三个环节的朗读与品味,学生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这是一首爱情诗,象征着“我”对丁香姑娘的等待和爱慕,以及在等待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

  由于上节课已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请一位学生介绍作者戴望舒及诗歌写作背景,其他学生稍作补充。

  我也会对诗歌背景做小结并提问: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雨巷》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是否还有其他特别的象征意义?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能够得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雨巷》一诗反映了作者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复杂内心。诗中的“我”有所追求,但却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而忧愁;雨巷象征着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环境。“丁香般的姑娘”则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的憧憬。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既能体会诗歌的多义性,同时也学会联系写作背景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首先我会让学生再次朗诵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接着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如下作业:请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有名的现代诗歌,选择最喜欢的一首,从诗歌意象、意境、语言及象征意义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对于诗歌的理解及鉴赏。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说教学亮点

  最后是我的教学亮点,我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

  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诗歌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结合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应聘高中语文教师的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雨巷》。接下来,我会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三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六个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一首精读诗歌,是作者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该诗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本单元是学习现代诗歌,共包含4首现代诗,所书写内容、表达情感不尽相同,对高一学生陶冶性情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二、说学情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歌创作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朗读学习法会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在研读部分,我还会采用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情景教学法,来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法:根据本篇文章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学情,本着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宗旨,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促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达成,我会采用情境导入、初读梳疑、品读意境、表演体悟、总结全文五个步骤来设计本课。

  一、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上课伊始,我会创设情境,结合里弄、胡同、小巷的,引发学生对江南雨巷的联想。我的导入语如下: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来;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舒缓的旋律,带着淡淡的.忧伤,走进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

  二、初读梳疑,知情入境

  初读主要是为析读奠定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文章内容,我的初读主要设计为如下环节:

  环节一:我会结合江南雨巷的小饰品,播放一段名家范读,一方面是为了扫清文字障碍,一方面也可以指导学生断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形成初步印象。

  环节二:我会给学生十分钟的自读时间,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画出生字词,会读、会写、并理解;2、理清诗歌书写顺序。

  环节三:检查反馈,强化认识。

  首先,我会在PPT上出示本课生字词,指明学生朗读,读毕学生共同点评读错的地方,重点强调“寂寥”、“愁怨”、哀怨“、“彷徨”、“惆怅”、“彳亍”、“颓圮”等字词的读写。

  其次,学生自由发言,理清诗歌书写顺序,最终在师生的共同补充下,明确:本篇文章主要是以走进雨巷——彷徨雨巷——感悟雨巷——走出雨巷的顺序,表现了诗人迷惘感伤又期待的情怀。

  环节四:学生配乐朗读,深入文本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所以,这一环节我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配乐朗读,便于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感受诗歌描写的美景。

  三、品读意境,把握情感

  我会按照走进雨巷——彷徨雨巷——感悟雨巷——走出雨巷的顺序依次进行讲解。

  1、走进雨巷——彷徨雨巷: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首先,我会指明学生朗读第一节,同时着重分析如下:

  (1)“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会针对该句引发学生联想初中课文《春》中“盼望着、盼望着”的修辞,最终明确该句用了”反复“的修辞,其作用就是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2)“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句很明显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我会顺势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结着愁怨的姑娘会像丁香一样?

  2、感悟雨巷,小组合作

  这部分我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我预设学生会找出如下句子:

  (1)“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该句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看似是写丁香的颜色、香味、品性,实则是写丁香姑娘的容貌、品格、心绪。

  (2)“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里面的两个“像我一样”实际就是表明丁香姑娘可能就是自己的化身,两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3)“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我会顺势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丁香姑娘为什么要太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4)“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该句是写丁香姑娘的消逝,我顺势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一心追逐的目标突然不见了,你会作何感想,进而深入体会作者面对梦想破灭时的痛苦和绝望。

  3、走出雨巷

  这部分我会再次回顾全篇,让学生思考,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帮助学生掌握首尾照应的用法。

  四、表演体悟,联想感受

  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出相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以在表演中,适当的加入自己的语言,同时选出一位同学在他们表演的时候配乐朗读诗歌。

  五、全文,升华情感

  这里我会从意象上,选取“我”“雨巷”“丁香姑娘”“颓圮的篱墙”“油纸伞”等,让学生谈谈对每种意象的看法,进而深入把握贯穿整篇的象征手法,为下节课《再别康桥》的学习奠定基础。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将这首诗改编为一篇短篇小说,要求体现故事的完整性,不打破其中意境美。

  七、板书设计

  走进雨巷——彷徨雨巷——感悟雨巷——走出雨巷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 9

  一、教学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三、说教法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四、说学法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 10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说学法

  1、诵读法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体悟法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意向(雨巷、 油纸伞、 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 寂静、 美丽 高洁)象征意义(心境、恋人)

【高一语文《雨巷》优质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雨巷》说课稿01-06

高一语文雨巷说课稿10-11

雨巷说课稿范文03-02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11-22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优秀01-20

高一上册语文《雨巷》课文11-11

关于《雨巷》说课稿(精选5篇)07-20

高一语文《雨巷》课堂实录「附点评」05-06

雨巷07-13

雨巷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