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天文手抄报内容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热爱天文手抄报内容

时间:2024-05-25 16:07:06 赛赛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热爱天文手抄报内容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手抄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手抄报要求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手抄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热爱天文手抄报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爱天文手抄报资料:

  紫藤,(学名:Wisteria sinensis),别名藤萝、朱藤、黄环。属豆科、紫藤属,一种落叶攀援缠绕性大藤本植物。干皮深灰色,不裂;春季开花,青紫色蝶形花冠,花紫色或深紫色,十分美丽。紫藤为暖带及温带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强。产河北以南黄河长江流域及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民间紫色花朵或水焯凉拌,或者裹面油炸,制作"紫萝饼"、"紫萝糕"等风味面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喜欢数学,有的喜欢游泳,还有的喜欢打篮球……说到我的爱好,那就太多了。喜欢书法,爱打网球,爱游泳……但在这众多的爱好中,我最热爱的应当是天文科学。

  我热爱天文,最早是被一幅太阳系的图片吸引进去的。从那时起,在电视和互联网中,我搜看了大量有关天文方面的视频节目和纪录片。

  上了学,我对天文知识的渴求,不但没有丝毫的减弱,反而随着汉字掌握的越来越多,便开始如饥似渴的读起了有关天文知识的各种科普读物。

  十岁生日的时候,我有了一台八寸星特朗天文望远镜。当我第一次通过望远镜直接看到月面的月海和环形山、太阳黑子、土星环和猎户座大星云等天体时,我当时的兴奋与激动,真是难以形容。

  四年级暑假,我应邀参加四川天文科普学会在腾格里沙漠举行的星空大会。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夜晚,我立身于寂寥的腾格里沙漠,仰望夜空,那种从未见过的惊心动魄的壮美,震撼着我的心灵与肉体,我无声的战栗着,泪水凉凉的滑过我的脸颊。夏季银河真的像传说中的“牛奶之路”,白而明亮,恒星簇拥的中心是淡黄色,也有紫色和红色点缀其中,那就是银河的中心。

  升入小学五年级,我参加了四川省天文科普学会举办的四川省天文知识竞赛。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居然名列第七,获得了铜牌。

  我热爱天文,我找不到这爱的原因。或许这爱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本身就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每当我仰望夜空,似乎我的心中便荡起优美的音乐。

  宇宙浩渺,星云奇丽。不同颜色的恒星,不同大小的星系,或远或近,运行碰撞。于是,许多壮丽的死亡,许多艳丽的新生,在无垠的时空中演绎宇宙的庄严和伟大。我愿将我的灵魂在这宇宙的庄严与伟大之中遨游探索,寻求神圣的真理之光。

  天文常识

  一、天文学基本名词

  天文地理:泛指知识、学问,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例如许多旧小说中说到一个人很有学问,就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以无限大为半径所描绘出的假想球面,我们看到的天体(星星、月亮、太阳)是其在这个巨大的圆球的球面上的投影位置。

  周日视运动:由于地球自转(自西向东),所以地面上的观测者看到的天体在一天中在天球上自东向西沿着与转轴垂直的平面内的小圆转过一周。

  子午圈:过观测者的天顶和南北天极的大圆。

  中天:天体经过观测者的子午圈时,叫做中天。由于地球的自转,天体一天要穿过子午圈两次,其中离观测者天顶较近一次(一般是晚上的那一次)叫上中天。另外那一次叫下中天

  黄道:简单的说就是太阳在天球中的运行轨迹。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所以黄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与天球的交线。

  目视星:肉眼所看到的星星。

  二、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成就

  日食记录:流星,新星和超新星,彗星,五星连珠,太阳黑子,石刻。

  历法:治历方法,节气,《太初历》、《大明历》、《大衍历》、《授时历》。

  天文著作:《甘石星经》、《灵宪》。

  天文仪器:圭表,日晷,漏刻,浑仪,浑天仪,地动仪,浑象,简仪,仰仪,水运仪象台。

  著名天文学家:甘德,落下闳,张衡,祖冲之,张遂(僧一行),郭守敬,沈括。著名地理学家:裴秀,郦道元,徐霞客,魏源。

  天文地理学成就:制图六体,风的观测和仪器,降水的观测和仪器,湿度的观测和仪器,地震仪的发明,云的观测和云图集,《水经注》,《徐霞客游记》,《海国图志》。

  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简述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一方面说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和天文现象的重视,同时,这类天文现象也是用来验证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测定回归年的长度是历法的基础。我国古代历法特别重视冬至这个节气,准确测定连续两次冬至的时刻,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

  根据观测结果,我国古代上百次地改进了历法。郭守敬于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来说,通过三年多的两百次测量,经过计算,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够测算得那么精密,实在是很了不起,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我国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使人类形成了最基本的时间概念- "日",产生了"天"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计时仪器漏壶发明后,人们通常采用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后,"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后,"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后,则昼夜各五十刻。尽管白天、黑夜的长短不一样,但昼夜的总长是不变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包括天文学在内的现代自然科学的极大发展,最早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大致从14世纪到16世纪,大体相当于我国明初到万历年间。这200年间,我国天文学的主要进展至少可以列举以下几项:翻译阿拉伯和欧洲的天文学事记;从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间,郑和率领舰队几次出国,船只在远洋航行中利用"牵星术"定向定位,为发展航海天文学做出了贡献;对一些特殊天象做了比较仔细的观察,譬如,1572年的"阁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这是两颗难得的超新星。

  我国古代观测天象的台址名称很多,如灵台、瞻星台、司天台、观星台和观象台等。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古观象台。

  我国还有不少太阳黑子记录,如公元前约140年成书的《淮南子》中说:"日中有乌。"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记载中说:"日中有王字。"战国时期的一次记录描述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关太阳黑子的记载,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从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当中,我国共有100多次翔实可靠的太阳黑子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有确切日期,而且对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乃至分裂、变化等,也都有很详细和认真的描述。这是我国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对研究太阳物理和太阳的活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变迁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史籍和地方志中都有记录。实际上,我国还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我国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在晚年考证了《淮南子·兵略训》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这段文字,认为当时出现的这颗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计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轨道,并从其他相互印证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纣的确切年代应为公元前1056年,这样又把我国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了一幅精致的彗星图,图上除彗星之外,还绘有云、气、月掩星和恒星。天文史学家对这幅古图做了考释研究后,称之为《天文气象杂占》,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我国古代对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狮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记录,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狮子座流星雨由于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别出名。从公元902~1833年,我国以及欧洲和阿拉伯等国家,总共记录了13次狮子座流星雨的出现,其中我国占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纪事。从公元前7世纪算起,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这类流星雨纪事。

【热爱天文手抄报内容】相关文章:

热爱生命手抄报的内容10-17

热爱生命手抄报内容08-30

热爱生命手抄报的内容资料08-16

热爱生命手抄报模版内容09-02

热爱生命手抄报模板内容11-07

热爱校园手抄报内容资料09-02

热爱祖国的手抄报内容10-10

关于热爱生命的手抄报内容08-30

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资料内容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