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时间:2024-06-26 13:10:34 晓丽 七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考试是以标准程序和方式考核学生特定范畴知识的方法。于古代中国及古希腊,老师评估学生是根据其行为表现,并无固定“标准答案”。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赶紧来学习一下吧!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1

  一、积累与运用(共30 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并订正文中的一个错别字。(4 分)

  风空灵地刮过我们的脸,不知道这样的风已经刮了多少年了,这样的力量zhù蓄了多少年了。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雪在yùn niàng着来年 的丰收,漫天的飞雪烘托出了街道上的温暖。婉转的鸟鸣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听到。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 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C. 2016年NBA圣诞大战前,大家都在纷纷猜测骑士队和勇士队谁能赢得比赛?

  D. 《卖白菜》选自《莫言文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就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B.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件事真使人骇人听闻了。

  C.“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分,①一④ 每题1 分,⑤一⑥ 每题2 分)

  ①差之毫厘,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必自卑。

  ③______________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④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古人常借月抒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情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的诗句(连续两句) 是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6 分)

  (1)《小王子》中的小王子所住的星球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作者用数字标号,实际上讽刺了人们 _______ 。在离别一周年后小王子想回到自己的星球,因为这个星球上有他深爱的 _______ ,最后他在____________的帮助下回到了自己的家。(4分)

  (2)下列关于《小王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小王子》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

  B. 小王子拜访的第一个星球住着一个国王, 第二个星球住着一个爱虚荣的人,拜访的第三个星球住着酒鬼。

  C.“我不能通过箱子看到里面的绵羊。也许我有点像大人了,我大概老了。”这句话体现了“我”对童年时代的留恋,以及在成长面前的一丝兴奋。

  D.《小王子》是一部篇幅精短的伟大作品,它提示人们关注人类命运、思考人生问题。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 分)

  期中以后,朝阳中学初一年级,开展了“走进图书馆”的综合实践活动。

  【“图”说现状】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学校印发了“国民各类媒介阅读时长对比”的调查表(右图),组 织学生对阅读现状进行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国民的阅读方式主要分为 _______ 和 _______ 两种。(2分)

  【按图索“骥”】为倡导学生阅读纸质书,学校配合“走进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开展了“走近现代作家”主题阅读活动,要求全体初一学生活动期间都要借阅1-2本现代作家作品。你和小华一起来到图书馆,面对林林总总的图书,你们先阅读了 _______ ,然后来到了 ▲_______,检索书目。你所借阅的书目是 ▲_______。(3分)

  【看图说话】在图书馆宣传橱窗里,小华看到了一张“月球探测工程”的宣传画(左图),他不明白其中的内涵,你这样向他解释了画面的构成和含义:_______ 。(3分)

  二、阅读理解(共60 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题。(6分)

  从军行  王昌龄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十五从军征(节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7.(1)《从军行》中点明战争时间漫长、战斗艰苦、战事频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下列对《从军行》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_ )。(2分)

  A.《从军行》开头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既有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 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又包含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B.《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痛苦和不平。

  C.“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两句诗,生动地写出了退伍老兵询问时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望知道又怕知道的的复杂心理。

  D.“松柏冢累累”描写了松柏丛中一个连着一个的坟墓,没有直说家里人都已死尽,而是运用乐景来反衬哀情。

  (3)请指出《从军行》中“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运用的手法,并说说该句蕴含了(表现了)诗人或征战将士什么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农夫杀牛》 ,完成8~11题。(14 分)

  华州村,往岁有耕田者,日晡①疲甚,乃枕犁而卧。虎自林间出,眈眈相向,欲啖之。屡前,牛辄(总是)以身立其人之体上,左右以角抵②虎甚力,虎不得近,垂涎至地而去。其人则熟寝,未之知也。

  虎行已远,耕者觉(睡醒),见牛跨立其上,恶之,以为妖,因杖牛。牛不能言而奔,逐③之,愈觉其怪。归而杀之,解④其体,食其肉,而不悔。

  【注释】①日晡:太阳落山时。 ②抵:触。 ③逐:追赶。 ④解:分解。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往岁有耕田者( ) ②日晡疲甚( )

  ③其人则熟寝( ) ④因杖牛(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左右以角抵虎甚力

  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B.乃以瓦布之(《梵天寺木塔》)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D.则以钳搏之(《以虫治虫》)

  9.按照要求用“/ ”为下面两个句子各标出一处朗读停顿。(2 分)

  (1)虎 自 林 间 出(标在主语后)

  (2)愈 觉 其 怪 (标在动词后)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虎不得近,垂涎至地而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译文: _______

  11.请结合农夫的做法,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完成12~14题。(10分)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 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12. 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

  1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

  (1)第③段中加点的“之一”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________

  (2)请先指出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再简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

  14.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2分)

  ________

  (四)阅读《一面》(节选),完成15~17题。(10分)

  ①“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②“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③“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④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⑤“哦!您,您就是——”

  ⑥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⑦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⑧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15.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的句子。(4分)

  _______

  16.请简析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4分)

  _______

  17.文中的“他”是谁?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他的一部作品集或者一篇文章的名称。(2分)

  _______

  (五)阅读《夏日里那一片阴凉》,完成第18~21题。(20分)

  ①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树,把村子遮掩在浓密的树荫里,像村子的衣裳。炎炎夏日,浓密的树荫洒下一片片阴凉,乡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凉爽。

  ②乡村的日子里填满了辛苦,农事劳作几乎不避风雨烈日。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劳作。空阔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乐,也散发着令人生畏的火辣和酷热。但是,麦熟不等人,头顶的太阳如大火球般洒下利刃一样刺目耀眼的光茫,人们依然要下地割麦。上中学时夏天就跟着大人们夏收劳动,每当割麦割得腰酸臂软、满头是汗时就想,麦地边要是有一颗树多好。困乏了到树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树荫的清凉,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事实上,有时候也会不堪酷热劳累,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河边或土崖下有树的地方去歇息。坐在树荫里,沐浴着在汗水中渴盼而来的阴凉,那种浑身的凉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无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对树下阴凉的留恋和期待,我甚至为人们不在地头栽树而深感不解。一次农闲时,和母亲一起清理地边的杂草刺棘,看见草丛里有一棵自然生长出来的幼小的椿树,我欣喜地告诉了母亲,并提议把椿树留下,不要和杂草一块清理掉。这种树在故乡野生的很多,长得也快,所以,我算计着不几年地边这棵小椿树就能长大,长出繁枝,在夏日里给在地里劳动的我们撑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阴凉。母亲却说,不行的,地边上不能有树,不然树荫遮住阳光,会影响庄稼生长。那棵让我期待阴凉的小树最终还是被母亲连同杂草一起清理了。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夏日的阴凉虽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③不过,麦子收回来晾晒时就不一样了。人们把新打的麦子在地上撒开摊薄,让太阳一览无余地暴晒着,人坐在麦场边上那棵柿树的阴凉里。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仅暴露在地面上错综盘缠的树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浓密的树冠足够有一栋房子那么高大,洒下的阴凉就可想而知了。偌大的麦场空空旷旷,就场边这么一颗大树。这个时候,麦子都收完了,大家刚从紧张劳累的夏收中解脱出来,晒麦就可以悠闲一点了。头顶着厚厚的树阴,或拉闲话,或在地上画几个方格,拿几根柴棍,盘起腿来做游戏,或铺个装麦子的袋子席地而睡,有的还端一壶茶水,边说话边品茶,只是隔一会儿起身去用木耙翻搅一下麦 子。妇女们则边说话边纳鞋底,孩子们更不知困乏,也围拢在大人身边,追逐撵打,玩闹嬉戏。有时候,大人也会让玩耍的孩子去搅一下麦子。满场的麦子,搅起来要有章法,不能东一耙子西一耙子,而是从一个边角处开始,一耙一耙挨着搅。我就是那时候学会搅麦晒麦的。一场麦搅下来,就被火一样的太阳晒的满头是水,扔下耙子就往树阴底下跑,也更加感到树下阴凉的美好。

  ④老家的屋舍都是瓦房,而且前后开门。夏天里前后门都开着,风从屋子里穿过,清爽而又凉快,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树阴下的凉爽。正午时分即便不下地干活,左邻右舍,也喜欢坐在村边的树阴下天南海北地扯闲话、说笑话。女人们也喜欢把针线活儿拿来坐在树底下做。记忆中,母亲就常常把过冬的棉衣棉被拆洗了,放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去做。午后的太阳把门口重重叠叠的树影拉得长长的,洒下满院子的阴凉。母亲就在这大片的阴凉里,铺一张竹席,把棉衣棉被铺在上面,一针一线地缝啊纳啊。有时是一个人做,有时还约了邻家的女人一起做,有时是母亲纳棉衣,邻居的女人拿着鞋袜之类的小件,和母亲一块坐在席子上,一边说着闲话,一边飞针走线。农家的日子大多都是琐碎而单调的,甚至有些苦涩和无奈。但是,在那一片片树下的阴凉里,在乡亲们那轻松地言笑里,在母亲那轻轻地针线里,我觉得,一切的单调、琐碎和苦涩,甚至劳累和烦恼,都被那大片大片的阴凉吸收了、融化了、遮盖了,留下的都是轻松和美好。

  ⑤夏天的乡村,除了房舍里,过了正午那一时半刻,麦垛旁、屋檐下、土崖边,到处都是阴凉,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长在麦场边、田野里、院门口这些地方的大树给人的阴凉最是凉爽。在这些地方,没有麦垛里积蓄的闷热气息的影响,没有屋墙和崖壁的遮拦,树阴洒下的阴凉不但更纯粹,而且空气通畅,时有轻风拂过,更加为那一片阴凉锦上添花。这样的凉爽是自然的、淳朴的,所以,在夏日里,坐在空调房里,看见外面浓浓的树阴和树阴下那厚厚的清凉,我总会想起在故乡树阴下乘凉的情景,想起在田间劳动时渴盼着有一片树阴让我小憩的心情。甚至想着像古诗写的那样“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或者像一个放牛童子那样,“童子柳荫正眠着,一牛吃过柳荫西。”然而,时过境迁,不要说在树下的阴凉里美美地睡一觉,连轻松地在树阴下乘凉的机会也极少。夏日里那一片树下的阴凉只能永远地洒在我的记忆里,洒在我心里了。

  18.请仿照已经概括的有关段落大意的句子结构形式,围绕“阴凉”,补充概括文章第②④⑤段的内容。(6分)

  ①乡村树荫洒下一片“阴凉”

  ② _______

  ③麦场边晒麦间隙人们享受“阴凉”、

  ④ _______

  ⑤ _______ 。

  19.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问题。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夏日的阴凉虽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句的理解。(2分)

  20.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故乡的阴凉为线索,记叙了故乡夏日的阴凉给自己留下的美好记忆。

  B.记叙“我”因不堪酷热劳累而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有树的地方去歇息,突出了我对 树阴的期盼。

  C.作者将夏日空调房的清凉和乡村树阴下的清凉作对比,突出了现代文明使我们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主题。

  D.文章语言朴素而有饱含情味,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乡间劳动生活的风俗画,流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之情。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梁衡《夏》)

  (1)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都写了太阳和天气炎热,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_______

  (2)两段文字都写“太阳”,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

  三、作文(60 分)

  22、请以“ 是我最 的人”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第一空填上合适的对象,如“你”、“老师”、“妈妈”等等;第2空,请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写。

  (2)不少于600 字,不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说明:此答案仅作参考,批改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

  1.4分)贮,酝酿,“婉”改为“宛”(书写工整,一字1分。)

  2.(2分)C (不是疑问句,不能用问号)

  3.(2分)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和前面“使人”重复)

  4.8分,书写工整,每格1分,有错即扣。 扣完为止,不多扣。

  (1)谬以千里

  (2)行远必自尔(或“迩”,因未标明出处)

  (3)我想那缥缈(或“"飘渺”,因未标明出处)的空中

  (4)切问而近思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随君)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6分)(1)B612,只关注抽象的数字而不注重问题的实质。玫瑰花,蛇。(每空1分,共,4分)

  (2)C(没有兴奋,而是无可奈何)(2分)

  6.(1)(2分)上网、手机阅读

  (2)(3分)读者须知,借书处。书名略。

  (3)(3分)称呼1分,画面构成1分(答到一点,意对即可),含义1分(答到一点即可)。(参考要点:以下是图案的设计说明,批改时解说内容可参照此说明的内容。

  1.标识以“飞行器”、“月球”和传说中的“嫦娥”设计成一个“中国”的“中”字,以直观明了的形象表达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涵义。

  2.图案刚柔相济,既有中国民族传统底蕴,又充满现代理念。“飞白”增加了升腾的动感和太空广袤的空间感。

  3.下部粗大的“中国”的英文“CHINA”中的“I”字,用红色,犹如运载火箭发射时喷发的火焰,增强动感和视觉冲力力。

  4.同时又突出“I”的含义,是我国依靠自己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研制的飞行探测器以及实施整个探测工程计划,体现出我国对该项工程的实力、信心和雄心!)

  7.(6分)(1)(1分)黄沙百战穿金甲

  (2)(2分)D(运用哀景来衬托哀情)

  (3)(3分)运用典故或直接抒情(1分,答到其一即可),表现了诗人(或征战将士)誓死驻守边关、不打败敌人决不还家的壮志豪情。(2分,意对即可)【关于典故的补充。楼兰,汉时西域 国名。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唐时与吐蕃在此交战颇多,王昌龄诗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

  附:今译和鉴赏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本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前两句以高度的概括描绘了绵延千里阴云惨淡的战斗环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的长云使绵亘千里的雪山变得暗淡无光,身在烽火孤城战斗的我犹不时遥望着西北边陲玉门关外的战事。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艰苦,长,突出边塞浓云,衬托战场的 悲凉;暗,天色阴暗,战斗已经持续到日暮。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 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 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 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 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后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抵御侵略者的决心和气概。

  后两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 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 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 情,正需要有一 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8.(6分)(1)①……的人②疲劳,疲倦③睡,睡觉④用棒打,用杖打(4分)

  (2)C(C相当于“而”,其它都是“用”)(2分)

  9.(2分)(1)虎 /自 林 间 出(标在主语后)

  (2)愈 觉/ 其 怪 (标在动词后)(每题1分)

  10.(4分)(1)老虎不能够靠近(耕田的人),口水流到地上才离开了。(2分)

  (2)一国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被改变。(或:一国的军队可能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能被强迫改变志向。)(2分,附“夺”的解读:许多人认为,这里的"夺"就是"被夺走",王力《古代汉语》的注释就是:"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主将能被人夺走,志向也能被人夺走,这都不好理解,是说不通的。其实,这里的"夺"并不是夺走,而是"改变"的意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2分)

  11.(2分)牛救了农夫,农夫却冤枉了牛。这件事告诉人们做事要多一点调查,多一点冷静,多一点反省,少一点主观臆断或冤枉。(结合农夫做法1分,启示1分,意对即可)

  附译文:

  以前,在华州的一个村子里有个耕田的人,天色已晚,他很疲劳,就枕着犁具睡觉。这时老虎从树林里跑出来,瞪着眼睛看着种田的人,想要吃他。老虎每次上前,牛总是用自己的身体跨立在农夫身上,向左向右用角很用力地抵抗老虎,老虎不能够靠近,口水流到地上才离开了。那个人睡得熟,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老虎已经走远了,种田的人醒来后,看见牛跨立在自己身上,十分厌恶它,认为牛是妖怪,就用棒打牛。牛不能说话就跑,(耕田的人)就追逐着牛,越来越感觉牛奇怪,回去就杀了牛,剖开它的身体,吃了它的肉,却不后悔。

  12.(3分)运用设问(1分),点明本文的说明内容(1分),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3.(5分)(1)不能,“之一”表明这只是其中一个秘密,还有其它秘密。(1分)去掉与事实不符,“之一”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分)

  (2) 列数字、打比方。(1分,每个0.5分)列数字,从数量上具体准确地说明蚊子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受到的雨滴冲击力之小;(1分)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被雨滴击中的蚊子采用“不抵抗”策略的效果。(1分,意对即可)

  14.(2分)(1)蚊子的体重极轻;(2)覆盖蚊子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

  15.(4分)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2分),既写出了我认出鲁迅时的激动兴奋之情(1分),又表现了我对周围环境的警觉,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爱护。(意对即可)

  16.(4分)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 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仿效学习;战士,则是热烈地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战斗的品质和形象。(围绕“尊敬、热爱、讴歌、赞美”这些关键词来答,答对一点得1分,意对即可)

  17.(2分)鲁迅,作品略。

  18.夏收劳动(田野劳动)时(“我”)期盼一片“阴凉”。

  夏天母亲在院子里的树下“阴凉”里做针线活。夏日里我总时常回想起故乡的“阴凉”。(每点2分,共6分,表述能紧扣段落内容,意对即可)

  19.我和母亲对于香椿树去留的争议,让我明白了个人的欲望不能违背生活的法则,美好的东西也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道理。(2分)(意对即可)

  20.C(文章并没有写现代文明对生活的冲击,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对往日乡村阴凉的回忆。)

  21.都抓住太阳下的景物特征进行描写;都写到了太阳下人的感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答到2点即可)(2分)

  《夏》:写太阳,是为了突出夏天的旋律热烈、夏天的色彩金黄的等特点。(2分,意对即可)

  《夏日里那一片阴凉》:写太阳,是为了突出夏天的酷热,表现人们烈日下劳动的艰辛和对阴凉的渴望,(和下文人们在阴凉下的惬意享受形成对比。)(2分,意对即可)

  22.(60分)按照泰州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评阅。批改时以45分切入。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2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抄写下面的句子,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胸存自信,手书华章;努力表现,永不言qì。

  2、右边的图片是网友从电视节目的字幕中截取的真实图片,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完成下面题目。(4分)

  画面字幕上“皇帝故里拜祖大殿加紧筹备“这12个字中的两个错别字分别是 和 ,应该改为 和 。

  3、根据下面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生命旅途中,拥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那是一双双关切的眼睛注视着我们的前行;那是一块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那是 中的一盏明灯,那是 时的一缕清风,那是 中的一份勉励,那是落寞时的一语问询……

  A、求索 B、陶醉 C、迷茫

  4、在横线上填写古诗句子。(6分)

  ①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③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

  ④《夜雨寄北》中诗人借“ , ”的诗句,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对未来相逢的设想。

  5、《三国演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写出一个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关的歇后语,并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3分)

  歇后语: ——

  故事情节:

  6、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10分)

  【绿色倡议】

  (1)下面是班级倡议书的部分内容,请你找出画线部分中有语病的一处。( )(2分)

  (A)共建绿色家园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们深刻认识到

  (B)环境治理一定要避免不能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这就需要从源头上治理山水。为了保护我们的“绿肺”

  (C)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已于去年年底提交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方案。作为中学生

  (D)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绿色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绿色行动】

  (2)下面是赵建同学有感于这次活动写的一篇随笔,请你根据语境为文中空缺处填写恰当的词语。(4分)

  在共建绿色家园的过程中,我们有太多的感动。责任,感动着我们。改善城市形象,让环境更美好,让生活更舒心,这份责任激励大家迎难而上,负重拼搏。

  ① 、感动着我们。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干部到普通市民,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同诠释着“绿色环保”的内涵。

  ② 、感动着我们。树上的小鸟多了,水里的游鱼多了;大街小巷整洁多了,邻里相处和睦多了。如果留心,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

  【绿色展望】

  (3)李响同学搜集到下面一组图,请你解说。(4分,每小题2分)

  变 化

  1979 2009 2019

  ①根据组图,简要说明国民日常使用交通工具的变化。

  ②1979年~2009年的变化体现了 ,对2019年的预测表明 。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1题。(15分)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木兰诗》中交代木兰从军缘由的诗句是:

  ;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2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当户织( )

  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③出郭相扶将( )

  ④愿为市鞍马(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

  10、下面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正确的是( )(3分)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慨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且反映出他们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了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

  B、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的优秀品质,这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北方大地上的有血有肉、人情味十足的形象。

  C、诗中将途中的木兰的内心与外表构成鲜明的对照,一方面义不容辞地奔赴战场,一方面又难以摆脱对亲人的眷恋。

  D、《木兰诗》语言丰富多彩,有朴实自然的口语,有精妙的律句。句型整齐划一,使它成为祖国诗歌遗产中的瑰宝。

  E、“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四个句子以极其简练的笔法,高度概括了木兰从军十年的戎马生涯。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12—14题。(10分)

  “甲型H1N1流感”相对温和

  ①科学家认为“甲型H1N1流感”相对温和。尽管世卫组织29日提高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警戒级别,而且卫生官员也证实美国出现了首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但研究病毒的科学家们却渐渐达成共识,认为目前的混合型流感病毒变种并没有过去引起疫病大流行的那些病毒那么致命。

  ②事实上,上月底首先在加州圣迭戈和墨西哥南部出现的H1N1病毒变种,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其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

  ③众所周知,流感病毒是不可预测的,这种变种可能在任何时候突变,成为更温和或者更危险的变种,但从基因工程实验室和流行病模型等渠道获得的越来越多的初步证据表明,目前的疫情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④田纳西州流感病毒学专家理查德维比说:“这种病毒与1918年的致命性病毒完全没法相比。”1918年暴发的流感造成全球大约5000万人死亡。

  ⑤目前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首次被查出时,它与1918年的流感病毒相似这一点是不祥之兆。它们都是在春天流感季节的末尾出现,两者似乎都是重点袭击年轻人和健康人,而不是老年人和婴幼儿,而且它们都是H1N1变种,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两个关键的蛋白类型,这两个蛋白类型主要决定着病毒的传染力和扩散力。

  ⑥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和国家卫生研究院周一上午公布了加州和德克萨斯州病人身上病毒的基因序列,成千上万的科学家立即开始下载那些信息。他们把病人身上的`病毒(1918年的病毒和禽流感病毒H5N1D等)进行对比,之后发表了令人欣慰的消息。

  ⑦纽约西纳山医疗中心微生物学家彼得帕勒斯说:“这种病毒缺少某些特征”。尤其突出的是,这种病毒缺少一种氨基酸。那种氨基酸似乎会导致肺部增生病毒粒子使之更致命。

  ⑧佐治亚大学流感专家拉尔夫特里普说,对这种病毒蛋白类型的初步分析表明,经历过1957年那场流感的人可能对这种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1957年的那场流感疫情造成全球约200万人死亡。

  ⑨这或许可以解释墨西哥老年人没有感染上这种病毒的原因。迄今,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最为严重。

  (选自《参考消息》2009年5月)

  12、科学家提出“甲型H1N1流感”相对温和的依据是什么?(3分)

  答:

  13、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但从基因工程实验室和流行病模型等渠道获得的越来越多的初步证据表明,目前的疫情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答:

  1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4分)

  A、墨西哥南部出现的H1N1病毒变种的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遍的流感病毒。

  B、流感病毒是不可预测的,这种变种可能随时突变,变为更温和或者更危险的变种。

  C、“甲型H1N1流感”病毒首次被查出时,人们认为它与1918年的流感病毒完全相同。

  D、墨西哥老年人没有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原因可能是对这种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5分)

  种植善良

  那次回乡下老家,外婆叫住我,说给我看一张纸。外婆颤巍巍地从贴身衣袋里掏出那张纸,可以看出她对这张纸的珍惜。不过,纸上除了一个女孩的名字和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地址外,便什么都没有了。

  外婆对我说,纸上写着向她借钱的人的地址,她借给了那人100元钱。那天中午她正在家门口晒衣服,一位蓬头垢面的女孩走了过来。女孩说她是被人骗卖到这个地方来的,好不容易才挣脱他人的监视逃了出来,想向外婆借点路费回家。外婆同情这女孩的遭遇,立即答应了。外婆便从里屋取出她的积蓄,那全是一元两元的小票,仔细地数好100元给了女孩。而女孩留下了这张地址千恩万谢地走了。

  我一听就明白这是个骗局。这是一些骗子骗钱的惯用伎俩。外婆的钱来得艰辛,平时没有什么收入,只是靠偶尔为乡邻念念佛才挣得几元钱,给女孩的100元钱她可得挣上好些日子。可我却不敢直接与外婆说明这些,我怕外婆受不了这个打击。

  思前想后了一阵子,我才轻声地问外婆:“你怎么就相信那女孩说的是真话?”外婆却显得很坦然:“那女孩这么可怜怎么会是骗子呢?即使她想骗人也不会骗我这老婆子。”我不好再和外婆说什么,我知道换了我是断然不会借钱给不认识的人,多年的城市生活已使我形成了不轻易相信他人的观念。我只是轻声地安慰外婆:“但愿那女孩别不小心把你的地址给丢了,那样就不能还钱给你了。”外婆却笑着说:“只要是真正帮助了那女孩,即使她不还钱给我也无所谓。”

  再一次回到老家时,外婆又找到了我,她从衣袋里掏出了一封信,说这是刚收到的,有人给她在信里寄了100元钱,肯定是借钱的女孩寄来的。我一看信封上的笔迹,就知道这信是那女孩寄来的。信封里是一张薄薄的信纸,还夹着一张100元的纸币。女孩在信上坦诚地说其实上次她是骗人的,只是想利用人们的善良骗点钱用用。可看到外婆把那些一元两元的纸币凑起来给她时,她的内心却哭了。外婆的那份善良也触动了她心底的善心。现在她已在一家工厂里打工,这100元钱就是她第一个月的工资里的。

  看着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外婆在一旁问我:“那女孩怎么说?”我不想告诉外婆事情的真相,我只是说:“那女孩平安地回到了家,把100元钱寄还给你,并且非常感激你的帮助。”外婆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为自己又行了一次善而欣慰。

  我知道有一句话叫种植善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多了,便会产生许多的猜忌和怀疑。可善良是需要种植的,只要处处与人为善,在交往中多透出一份善意,那份善意的种子便也会在他人的心底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进而结成果实传播给他人。

  15、为什么非要把做好事说成是“种植善良”?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3分)

  答:

  16、“外婆便从里屋取出她的积蓄,那全是一元两元的小票。”交待钱的数目时作者为什么还要强调全是一元两元的小票?只是为了说明钱的种类吗?(3分)

  答:

  17、“我”从哪些地方判断外婆肯定是受骗了?(3分)

  答:

  18、一开始“我”是怕外婆受不了被骗走钱的打击,没有揭穿骗子的真相,但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我”为什么还“不想告诉外婆事情的真相”?(3分)

  答:

  19、“看着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请你根据全文内容推测一下“我”当时的心理活动。(3分)

  答:

  得分 评卷人

  三、作文(50分)

  20、生活中,哪一颗星星点亮了你的眼睛?哪一幕情景震撼了你的心灵?哪一声喝彩吸引着你的耳朵?为了表示鼓励、赞美、自豪,也为了表示有决心,有信心,有志气,你一定想竖起大拇指!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书写正确、规范、端正2分,美观1分,拼写(弃)正确1分。(共4分)

  2、“皇帝”应为“黄帝”,“大殿”应改为“大典”。(每处2分,共4分)

  3、C、B、A(每空1分,共3分)

  4、①天涯若比邻

  ②山随平野尽

  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④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①②各1分,③④各2分,共6分)

  5、示例:歇后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故事情节:司马懿派兵来夺街亭,马谡因为纸上谈兵,自以为是,导致街亭失守。之前马谡曾立下军令状,诸葛亮虽不忍心,但为顾全大局,也只能处斩马谡。答题要点是歇后语和相关的故事情节,情节必须与歇后语相关联,否则不得分。出自《三国演义》的歇后语有很多,如: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歇后语1分,故事情节2分,共3分)

  6、(1)B(2)①团结 ②细节

  (3)①国民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在1979年主要是自行车,到2009年小汽车越来越多,而在2019年自行车将成为新宠。②国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国民环保观念增强(或:国民崇尚绿色环保/国民健康意识增强)

  7、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①门 ②只 ③外 城 ④买

  9、将士们经过多年征战,有的牺牲了,有的凯旋而归。

  10、A 11、D

  12、(1)流感病毒是不可预测的,而它可能可以预测;

  (2)重点袭击年轻人和健康人,而不是老年人和婴幼儿;

  (3)缺少一种似乎导致肺部增生病毒粒子使之更致命的氨基酸(共3分。一点1分。)

  13、示例:划线词语限制了获得初步证据的途径,从而说明这种证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从而能更好的支持“目前的疫情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这一结论。(2分)

  14、C(4分)

  15、“种植”在平常是栽种花草庄稼之类植物的意思。在本文中,“种植善良”这个词语表达了外婆把善良像植物的种子一样播撒出去,这个善良的品德能够像植物一样生根、发芽,传播到其他人的身上,使其他人也能生出善良之心。这样表达可以更形象,更具体可感,有力地突出了这种善良的长久和影响力。(3分)

  16、不全是为了说明钱的种类,主要是要表现这些钱赚得非常不容易。是一块钱一块钱积攒下来的,从而对表现外婆能把这么来之不易的钱借给陌生人这份难得的善良起到衬托作用。(3分)

  17、“女孩说,她是被人骗卖到这个地方来的,好不容易才挣脱他人的监视逃了出来,想向外婆借点路费回家”。而“纸上除了一个女孩的人名和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地址外,便什么都没有了。”(生活在乡下,为乡邻念念佛说明心地善良且为人坦然、又不识字)(3分)

  18、“我““不想告诉外婆事情的真相”,是因为“我”的善意诺言对外婆来说是一种安慰,是外婆“种植善良”后应该收获的善果。如果告诉外婆真相,即使外婆能够理解事实也会对她造成无形的心理伤害。(3分)

  19、(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提示;事情在我的意料之中,又在我的意料之外。外婆坦然的生活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处世原则让文中“我”感慨万千。可以结合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来作答,注意语言表达要流畅,贴切。例如:我想:“外婆您知道吗?您的善良如一颗神奇的种子,即使飞落在陌生人荒瘠的心灵土地上,也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善果充满甜美的果汁,将会沁入每一个接触到它的人的心里。如果将每个人的善举汇集起来,那人间就会拥有许许多多温暖的河流。”(3分)

  20、作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3

  (时间150分钟,总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2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归省shěng 粗犷guǎng 锲而不舍 迫不急待

  B.冗杂rǒng 蓦然mò 妇孺皆知 荒草萋萋

  C.告罄qìng 赢弱yíng 惊惶失措 义愤填膺

  D.叱咤chà 悲怆cāng 略胜一畴 锋芒毕露

  2、下列成语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文山老君山有一棵特大的香樟树,高30余米,粗13.5米,树冠覆盖面积达721.31平方 米,令人叹为观止。

  B、学校辩论赛上,王佳同学语无伦次的逐一论述,把对手驳得哑口无言。

  C、前面是万丈深渊,后面是虎视眈眈的猎人,鹿群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D、家喻户晓的体坛明星姚明、李娜相继退役,结束了他们在赛场上的传奇人生。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通过县工商局、环保局等部门的联合整治,使城区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善。

  B、四月的砚山黑巴草场是旅游者露营最好的季节。

  C、据统计,今年万年县贡米种植面积为2000亩,比去年增加了431多亩。

  D、为了防止流感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②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③所以不到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④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钩尖送到嘴里去的,⑤掘出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⑥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⑦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A.⑥⑤⑦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⑥⑦⑤④

  C.⑥⑤⑦③②④① D.⑥⑤⑦①④②③

  5、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横线上依次应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多一些和谐与温暖, ,多一些真诚与团结, 。

  A、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B、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C、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D、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古诗赏析(4分)

  约 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6、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早春 B.暮春 C.夏季 D.秋季

  7、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①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②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王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③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注释]①徐令:徐县县令。②执:操持,做。③研:通“砚”。

  8、句子划分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居︱家常执勤苦 B、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C、左右皆笑︱之 D、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9、解释下面的加点字(3分)

  辍( ) 效( ) 乃(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11、根据文意,梳理班超、班彪、班固是什么关系?并写出文中的成语(2分)

  12、班超在为人、品行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3分)

  13、默写(8分)

  (1) ,弹琴复长啸。

  (2) ,云从窗里出

  (3)春潮带雨晚来急, 。

  (4)故园东望路漫漫, 。

  (5)、中华五千年,英雄辈出,书写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使人想起清人赵翼在《论诗》中的名句:

  (6)《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终于凯旋的诗句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 冬天的温度(14分)

  ①冷空气突袭,天气骤冷,居民纷纷换上冬衣。行走在城市街头,满眼都是臃肿的路人,似乎突然之间,街道也变得臃肿起来。裹着厚厚的羽绒衣,行人依然紧缩双手,步履匆匆,不乐意长时间呆在户外。

  ②中午,我接儿子放学,回到小区,见保安身穿大氅,像一尊挺立的石雕守卫在门岗前。儿子问:“他们不冷吗?”我说:“没有人不感觉到冷。”“他们为什么不躲进屋?”“这是他们的工作。”我回答。儿子沉默了。依往日习惯,儿子会有谢谢之类的话,今天却没有。

  ③走出门岗不远,一阵冷风袭来,为避开风的凛冽,我扭回头,恰巧看到风掀起了保安的衣角,保安的大氅下,套着的竟然是薄薄的一层毛衣。

  ④回到家中,儿子把他的玩具一个个藏进被褥,我问儿子捣什么鬼,儿子说玩具也怕冷,给它们保保暖。一会,儿子说:“爸爸,给保安送些衣服好吗?”我的心颤了一下,我故意问:“那么多保安我们送得完吗?”儿子又说:“小区也有很多人啊,每人送一件,他们穿很长时间呢。”

  ⑤我答应了儿子,从衣橱找出去年的保暖内衣和羊毛衫,陪着儿子走出家门。来到楼下,我让儿子去送,我站在楼角远远看着。儿子双手捧着衣物,走到保安身边,用双手举起衣物,保安愣了,他弄不明白儿子做什么,但是很快,保安接过衣服,夹在胳膊下,空出一只手,庄重而严肃地给儿子敬了个标准军礼。

  ⑥儿子回到我的身边,像完成一件艰巨任务似的欢快起来。下午送儿子去学校时,从保安的眼神里,我读出一种感动。

  ⑦下午放学,儿子从学校里带回一只50厘米长宽的纸箱,上面写着:天冷了,他们却站在寒风中!!!回到小区,把它高高贴在门口,用手压了又压,保证不会被寒风吹掉才回去。

  ⑧第二天,我们路过小区门岗,十几名保安列出整齐的队列,由保安队长带领着,齐刷刷向我和儿子敬礼。保安队长说,一个晚上,他们就收到小区居民送来的几百件衣物,三年也用不完啊,感谢,感谢,实在感谢!他紧紧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

  ⑨去学校的路上,寒风依然,我问儿子还冷不,儿子说,天冷,我不冷。

  14、根据提示,按故事发展顺序,在横线上填相应的事件。(2分)

  儿子发现保安衣服单薄→ ,→ ,→保安列队向我和儿子敬礼。

  15、文章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6、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7、结尾段中的“天冷,我不冷”这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8、文中孩子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小小的举动,触动了父亲,感动了邻居,温暖了保安,我们身边类似这样的“以小见大”的例子很多,请你举出一个,并说说这件事反映了事例中人物什么样的品德、修养或精神风貌。(3分)

  (二) 垂 钓(16分)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另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花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的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海参崴。

  19、“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胖老人和瘦老人互相嘲讽对方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作者说这句话的意义何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你是怎样理解“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句话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

  中的一个例子作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心中的海参崴”与“地理上的海参崴”有何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2分)

  A.本文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B.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持钓钩,大小鱼都要,而不能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著固守,只想钓大鱼。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互相嘲讽,但在生活中却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

  D.本文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E.本文借对两位垂钓者的描写,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对立的方面构成

  四、写作

  26、综合性学习(6分)

  每年的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有了微笑,就多了阳光,多了欢乐

  ⑴、请写出两个含有“笑”字的褒义成语: , 。(2分)

  ⑵、请给你的朋友发送一条祝福短信。要求含有“微笑”一词,50字以内。(2分)

  ⑶、5月8日下午班会课,班级准备在教室里举行“最美微笑”评选活动。班长派你去邀请班主任老师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你打算怎么对班主任说?(3分)

  27、作文.(50分)。

  下面两个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1)生活中处处有风景。美丽的大自然是一道风景,灿烂的文化艺术是一道风景,天真无邪的童真是一道风景,助人为乐是一道风景,辛勤的身影是一道风景,埋头苦学是一道风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也是一道风景……每一道风景都令我们陶醉,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

  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 文体符合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字数不少于500字;(3)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在你的记忆中,总有那么一些往事,一段经历,一种情感,他们或许让你高兴,或许让你痛苦,或许让你迷惘,或许让你释怀……不管何种感受,都值得你去珍藏。请以“总有 值得珍藏”为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答案

  1、B 2、B 3、C 4、A 5、B 6、C 7、B 8、D

  9、停止、 效仿、于是

  10、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11、班彪与班固、班超是父子关系,班固与班超是兄弟关系。投笔从戎

  12、胸有大志;孝顺父母,在家常做辛苦劳累之事,而且不认为是羞耻的。

  13、独坐幽篁里、 鸟向檐上飞、 野渡无人舟自横、 双袖龙钟泪不干、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儿子送衣服给保安、 儿子贴纸箱在门口(小区居民送衣服给保安)

  15、天气骤冷,居民纷纷换上冬衣,不乐意呆在户外,引出下文,为下文送衣服作铺垫。

  16、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保安即使天气寒冷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的情形

  17、不矛盾, “天冷”是指天气,“我不冷”,是因为“我”的行为带动了居民送温暖的活动;保安、小区居民的行动又温暖了“我”。

  18、有事例,分析品行,表述具体:比如我们的教师上课时发现走道上的一张纸,他弯腰拾起来丢到了垃圾筐里。这反映了老师言传身教的品德。

  19、取舍标准:只钓大鱼,不要大海琐碎的施舍;堂皇形象: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较量的人类代表。

  20、两位老人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追求。胖老人:活泼,随和,容易满足,追求物质;瘦老人:执著,倔强,追求精神。

  21、自认为的完美并非无懈可击。

  22、彼此的价值都需要对手的存在才能实现和证明。

  23、示例:美与丑、欢乐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等,彼此相互对立,但惟其并存,才能体现出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24、“地理上的海参崴”是博大和力量的象征,而“心中的海参崴”是作者的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做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智慧,人生道路上永远的提醒。

  25、BC

  26、⑴示例:笑逐颜开 谈笑风生 ⑵略 ⑶略

  27、略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4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剽悍(piāo、hn)、萦回(yn)。

  B、针鼹(yǎn)、蛰伏(zh)。

  C、翌日(y)、蹇劣(jiǎn)。

  D、隽逸(jn)、威慑(sh)。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局促、络驿不绝。

  B、颠簸、别具匠心。

  C、滂沱、相题并论。

  D、诅丧、鞭长莫急。

  3、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3分)

  A、当他的同班同学还在全等三角形的浅水中扑腾的时候,他已在微积分中畅游了。

  B、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C、无论就身高、体重、射程和威力而言,我们洲际这一分支在导弹家族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D、将来的桥不一定是直通通的,而是可以弯曲的,车子过桥就转个大转弯。

  4、按照课文默写。(每小题1分,共10分)

  ①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酒》)

  ②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梨花喻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古往今来,面对如梭的岁月。我们的先辈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无奈;汉朝无名氏创作的《迢迢牵牛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隔水之近却之能彼此相望的苦恼,杜甫有面对花香鸟语却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忧国忧民之心。

  5、根据规定的情景,仿照下面例句写一段话,要求套用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例句:

  缓缓盘旋上升的鹤群,愈来愈小。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

  造句:

  上午第四节课下课铃声一响,校园里就愈来愈热闹。

  二、阅读(41分)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一)(15分)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者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成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1、文段从哪几个方面对石榴进行描写?(3分)

  答:

  2、文中的梅柳之长梅柳之短分别是什么?(3分)

  答:

  3、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中的那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3分)

  答:

  4、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这里的演艺是指石榴生长过程中的什么变化?、(3分)

  答:

  5、从作者描写石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3分)

  答:

  (二)(15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第一段文字,口技艺人模拟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2分)

  答:

  7、在原文上用∥给第一段划分两个层次,并简要概括每层大意。(4分)

  答:

  8、描写各种声响,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分)

  9、第二段是全文结尾,再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有何作用?(3分)

  10、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能?(3分)

  答:

  (三)人类与技术环境(11分)

  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跟技术环境的①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②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和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每秒运算5000次③到当前的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1、文中①②③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变革、发展、演变。

  B、变革、演变、发展。

  C、发展、变革、演变。

  D、演变、变革、发展。

  12、本文通过和人脑的比较,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比自然智能快。(3分)

  13、从第三段内容看,科学界的有识之士肯定的是否定的是。(3分)

  14、下面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3分)

  A、在当今世界上,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B、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C、人工智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D、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四、名著阅读(6分)

  名著片段,完成7~9题。

  青春的活力占了上风。伤寒没能致柯察金于死地。保尔第四次越过了死亡线,回到了人间。只是又过了一个月以后,他才能起床下地。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的保尔,拖着绵软的双腿站起身来,扶着墙壁,想在房间里走走。在母亲的搀扶下,他走到了窗边,在那儿久久地望着屋外的道路。雪融化后形成的一个个小水洼,闪闪发亮。屋外是冰雪初融的早春天气了。窗户跟前的樱桃树上,神气活现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雀儿,不时用狡黠的小眼睛偷偷地瞧保尔一眼。怎么,我是和你一起熬过冬天的吗?保尔用手指敲着窗户,轻声地说。母亲惊ch()地看了他一眼:你在那儿跟谁说话?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一下。

  1、结合语境,说说你对画线句中熬过一词的理解。(2分)

  2、请按下面的格式,自选角度写一段话介绍保尔。要求结合名著中的其它情节,最少使用一个成语。(4分)

  五、作文(50分)

  1、写作大平台,请你秀风采(50分)

  亲爱的同学们,学校图书馆里可能有这些书籍:肖复兴的《友谊比爱更长久》、日本黑柳彻子的《小时候就在想的事》、陈慧的《同窗的缘分》。这些书籍,有的可能曾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有的也许我们没有读过,但它们别具一格的书名一定能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意。今天,让我们借用以上三个书名中的一个作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45分)

  写作提示:本题是三选一的形式,文体不限。因此,我们首先可以选择自己有把握写好的题目和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善于叙事,可以选择《友谊比爱更长久》,甚至还可以把它当成小小说来写,如果你以抒情议论见长,不妨选择《同窗的缘分》,如果你联想丰富,不如展开你想像的翅膀,让你的理想在《小时候就在想的事》里高高飞扬。但无论选取哪一个文题,都必须通过真情实感来表达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

  2、对自己写的这篇作文你满意吗?请你自己评价并说说理由。(5分)

  参考答案、

  一、

  1、A。

  2、B。

  3、D。

  4、略。

  5、开始开关课桌的声音此起彼伏,转眼间脚步声、说笑声从各处传来,不久群摩肩接踵,人声喧哗,最后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二、

  一、

  1、作者从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几方面对石榴进行了描写。

  2、梅柳之长是指奇崛、清新;梅柳之短是指枯瘠,柔媚。

  3、那指代石榴的花。因为石榴花与心脏两者在颜色和形状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4、这里的演艺是指石榴的花到果实的变化过程。

  5、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由衷的喜爱之情。

  二、

  6、表演者模拟了一个从起火到救火的声响场景。

  7、第一层到无所不有,写表演者出色的表现。第二层到结束,写宾客听口技的感受和表现。

  8、按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内到外的顺序来写的。

  9、照应开头,再点道具简单,反衬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本领。

  10、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或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

  三、

  11、B。

  12、电子计算机。

  13、人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14、D。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带答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答案02-19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02-14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带答案11-02

初一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12-05

四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带答案)06-11

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答案11-08

初一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带答案)08-04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02-03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答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