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2024-10-18 13:35:13 九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为了巩固大家的语文知识,今天,小编特意为大家推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1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16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于(shàn) 腰(zhé) 息(qī) 嚷(xuān)

  B.笠(suō) 江(Gàn) 田(fǔ) 动(chàn)

  C.留(zhì) 丝(lǚ) 深(suì) 寂(chén)

  D.沉(jìn) 昏(yūn) 禁(gù) 褓(qiǎng)

  2.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在一定的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________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________会被修改和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但人们之所以要不断学习________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变质”,________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

  A.如果 从而 并非 而 B.如果 从而 不仅 而且

  C.虽然 但是 不仅 而且 D.虽然 但是 并非 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积极探究。

  C.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D.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亲爱的宝贝已在腹中8个月了,是个美丽的姑娘呢?还是个漂亮的小伙?

  B.“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太不了解它们了。”

  C.在这横跨中国南部的“户外采风”中,东方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酷暑、严寒、狂风、暴雨、沙尘等……越向西就越是人烟稀少。东方不得不经常风餐露宿。

  D.种菜是我在狱中少有的能自主管理的事情。播下种子、观察生长、悉心照料、然后收获。成为这一方天地主人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一丝自由的滋味。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郑愁予的《雨说》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B.《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全诗意境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之情。

  C.《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安适、宁静的心境。

  D.《星星变奏曲》是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运用夸张手法,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

  的意象,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的。

  阅读《沁园春 雪》,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上阕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是( )(2分)

  A.叙述 B.描写 C.说明 D.议论

  7.下面的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夸张、对偶、比喻 B.对偶、比喻、拟人

  C.夸张、对偶、拟人 D.对偶、比喻、排比

  8.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词的上阕中,一个“望”字领起以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象,开拓

  出一层新的意境。作者表面上写雪后天 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

  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

  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作者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

  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

  的英雄业绩。

  二、(本大题共10小题,共34分)

  (一)阅读《蝈蝈与蛐蛐》,回答问题。(10分)

  大地 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9.《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3分)

  10.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3分)

  11.诗人以简约的诗句讴歌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4分)

  (二)欣赏儿童诗歌,回答问题。(10分)

  第一次的小雨

  徐 鲁

  春天的第一次的小雨

  沙沙地落进青青的树林

  我独自在林子和林子之间漫步

  耳边充满了许多微弱的

  神秘而又美丽的声音

  翠色的樟叶在轻轻呼吸

  一支支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

  无数的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

  妈妈曾经告诉过我们

  它们的名字叫天鹅菌

  云雀像音符一样在跳跃

  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

  它们的歌声甜蜜又迷人

  露水闪亮着悄悄滑落

  淡淡的雾像轻柔的白纱布

  整个大自然像一首乐曲

  春天的林子是一架生命的琴

  它们奏出美妙的音乐和诗歌

  轻轻地轻轻地撞击着

  我的充满幻想的十四岁的心

  (选自《十四岁的天空》)

  12.“翠色的`樟叶在轻轻呼吸/一支支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无数的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作者分别抓住了樟叶的 、幼笋的 、蘑菇的 来描写景物,把景物写得富有特色。(3分)

  13.“云雀像音符一样在跳跃/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它们的歌声甜蜜又迷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14.作者把整首诗设置在春天的第一次的小雨这样的意境中,有什么妙处?(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 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 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瞭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5.“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19.九年级(1)班举行《走进雨的 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1)雨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描写“雨”的诗句,如:“渭城朝 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请你再写出一联带有“雨”字的、上下联完整的古诗词。(2分)

  (2)不同季节的雨有不同的特点,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雨?请写一段文字来表达你的喜爱之情。(70字左右)(4分)

  (二)名著阅读。(4分)

  20.阅读下列名著语段,写出每个语段中小主人公的名字,并指出【丙】段出自哪部名著。

  【甲】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饭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 在桌旁,给我猜谜语,讲故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了,另讲猫的故事了——

  【乙】他骑着它,在田间的大路上飞驰,见前面有其他孩子,就将车铃按得丁零零一路响。孩子们回头一看,就闪到一边。胆小怕轧的,就赶紧跳到地里。他骑着车,呼啦一声过去了,那几个孩子就会嗷嗷叫着,一路在后面追赶。

  【丙】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可曾叫醒你的耳朵,聆听雨点坠落的声音?你可曾擦亮眼睛,欣赏雨丝飘洒的美丽?可曾领悟雨的柔情和雨的禅机?如果没有,你便未曾读懂雨。雨是上苍的恩赐,温雅而顽皮;雨是大自然的精灵,空灵而飘逸;雨是心灵的慰藉,亲密而醇美。它可爱、美丽、有趣,富有诗意,富有生命……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雨的世界,去品读它,你将会发现它的精彩。

  请以“品读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D[A.单于(chán);B.田圃(pǔ);C. 岑寂(cén)。]

  2.A (这道题考查的是关联词语的选用。关联词语一般是成套使用的,所以在判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与否时,一要看是不是成套的关联词语,如果是,一般没有错误;如果不是,就要仔细推敲。二要反复品读句子,揣摩句子的意思,再来判断关联词语。三要看所选用的关联词语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句子的意思。试题内容一般是一段关系复杂的复句,因此,我们在解答前要先理清单句之间的关系。如这道题目,我们首先可以确定“条件变化了”前面是假设关系,因而要用“如果”,由此可以排除C项和D项;最后一个句子实际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句子,应该用“并非”和“而”,因此排除了B项,所以答案为A项。)

  3.B(此题是对病句考查的最常见的形式,要想做好此类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病句的基本类型。A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应把“通过”或“让”去掉;C项一面对两面,可去掉“能否”;D项否定失当,使句子意思发生了变化,应去掉“不”。)

  4.B(此题是对标点符号实际运用的综合考查,涉及问号、省略号、顿号、引号等标点符号,需要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不同用法。要注意这些标点符号的一些特殊用法,如表示选择问时,只在最后使用问号;双引号前后的用法,一句话中有两个双引号,而且中间还有其他内容,标点符号一般都用逗号;再如完整地引用别人的话,最后的标点符号要在双引号内;省略号和“等”字不能连用;表示并列关系的短句之间用逗号,而词语或短语之间则用顿号。)

  5.D(《星星变奏曲》运用的是象征手法。)

  6.B(正确解答本题要看清题目中的“主要”一词。)

  7.B(“欲与天公试比高”不是夸张句,而且这三句不能构成排比句。)

  8.C(“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说法太武断,与词的主旨不符合,所以错误。)

  9.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要联系诗歌的主题解答本题。)

  10.诗人济慈通过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 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首先要理解其语境义。需要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然后思考一下其语境义,将语境义与文意相结合,就能体会出其象征意义。)

  11.同意。大自然中,一年四季,不仅虫鸟歌声不绝,还有植物,比如娇嫩的花朵,即使在萧瑟的秋天、寒冷的冬天,依旧有菊花、梅花等给我们带来如诗如画般美的享受。(同学们首先要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谈理由,可以结合课本进行多元化思考,答案不唯一。)

  12.颜色 情态 神态(樟叶的颜色是“翠色”的。“无声地爆出地心”写的是“幼笋”的情态。“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写的是蘑菇的神态。)

  13.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云雀跳动的欢跃和舞姿的优美,暗示了少年青春的躁动。[“云雀”是本体,“像”是喻词,“音符”是喻体,是典型的比喻(明喻)句。诗人本想描写“少年青春的躁动”,但太抽象,不易让读者理解。所以运用比喻,把“云雀”比喻成“音符”,使抽象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14.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一年的希望,这正如青春是人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样,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春雨涤净人间的尘埃,一切变得清新、有活力,就如这“十四岁的心”将从这里出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要联系诗歌的主旨,结合“春天”和“青春”相通的特点回答。

  15.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可从文中“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等句概括答案。)

  16.(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2)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1)句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把“结满枣子的枣树”比喻为“一片彩色瀑布”,突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无限的生机);也可从用词的角度分析,“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从色彩方面写出了枣树的果实累累,“缀满”“垂吊”从形态方面写出了枣树果实的丰硕。(2)句中“望着”,“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把枣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枣树在风中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点拨: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的题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7.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从内容上看,文中所引的《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创造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让作者“不再悻悻”,心情变得释然,且“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从结构上看,自然引出对枣树“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的赞美,深化了文章主旨。)

  点拨:要解答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组织语言解答。内容上,扣紧文本有关文字,联系文章主旨概括作答;结构上,结合文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文章上下文的关系,概括作答。

  18.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文章先从悬崖上的枣树的生长环境写起,接着写这棵枣树丰硕的果实带给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诱惑,然后引用民歌创设的情境,自然引出作者结尾段的感悟“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本题要求回答“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的感悟,可紧扣结尾段概括作答。)

  点拨:这一类型的题目要求“谈看法”,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如“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19.(1)示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2)示例:春雨潇潇地下着,树木干枯的枝条朦朦胧胧有了一层淡绿的色彩,雨水顺着树尖滴下来,变成了一串水灵灵的音符。地面也湿润了许多,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泥土气息。

  20.【甲】鲁迅 【乙】杜小康 【丙】阿廖沙 《童年》

  21.思路点拨: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写作主题为“雨”。“品读”就是让我们静下心来,敞开心扉,或坐在窗前,或走进雨中,与雨来一次全方位的接触,或聆听或欣赏或感悟……要写好这篇作文,首先,应该抓住雨的特征,可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远观或近看;也可以动静结合、人景结合;还可以充分展开联想、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其次,要 用心体会,必须把对雨的描写和个人的情感抒发结合起来,可以从中读出雨的调皮、可爱。最后,要能做到在抒情的基础上深入感悟,睹物思人、观物思理,进行哲理提升。

  例文:

  听 雨

  咦,下雨了。

  朦胧中嗅到一阵清香,是雨带 来的吗?不一会儿,耳边传来淅淅沥沥的声响,似很轻,但又很有节奏。我不禁放下手中的书,走出屋,认真品读起来。

  突然,一阵阵的雨点从空中洒落,落在池塘,落在小道,落在屋顶,渐渐变密,变大。雨调皮地跳跃在人们的头上,路人只好奔跑着,用报纸或手上的什么东西举在头上遮挡突然来袭的雨。他们心里一定在想:这种折好的“屋子顶”应该能遮住雨吧。果然,想着想着雨滴就顺着头顶上的东西往下落,“啪嗒”,落在脸上竟还发出清脆的响声。

  屋檐下面更有一番景观,雨渐渐大了,细细的雨水柔顺地流了下来,形成了一道道雨帘,雨帘后面都有一座“水帘洞”,“洞”里人的身 影时隐时现。雨渐渐地大起来,把房上的一些树叶冲下来,地上的雨水中漂浮着的树叶像一只小船。而雨帘是变化不停的,时粗时细,时而左飘飘,时而右飘飘。落下来的雨声不停,噼里啪啦,叮叮咚咚,像乐音。雨于是成了演奏家,奏着悠闲的雨之歌……

  雨继续下着,但越来越小了,雨中的叶是绿的,是密的,是静的,是等待着的。隐隐的,谁家门前的桃树枝上湮开一片湿湿的红色。

  放眼望去,整个小镇变得格外美丽,仿佛被一层薄纱笼罩着,很湿,也很有诗意。人们在雨富有诗意的节奏中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很静谧,也很闲适。

  在生活中,我愿独望西窗雨。读雨,是一种享受,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仿佛是在听一曲悠扬的古乐;读雨,是在一种美的意境中,寻求一份诗意。

  我领略着雨之美、雨之趣,品味着生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2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 xiāng 互

  B.省 xǐng 悟 反人事

  C.强 qiáng 大 倔

  D.宿 sù 宿舍 星宿 住宿 宿愿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 一项是( )(2分)

  A.恼羞成怒 重蹈覆辙 媚上期下 断章取义

  B.言行相顾 孤军奋战 涕泗横流 化为乌有

  C.肃然起敬 气吞斗牛 刻尽职守 强聒不舍

  D.深谋远虑 物竞天择 以身作则集思广益

  3.下列对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不得不承认,水污染和水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B.通过收看“感动中国”节目,使我们认识了很多具有“正能量”的中国人。

  C.市政府将每个周六确定为“学雷锋志愿活动日”的日子,鼓励市民参加志愿服务与道德实践活动。

  D.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民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5.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B.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雨果著名的演讲之一。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

  C.傅雷家书是一代翻译巨匠傅雷与在国外学习的儿子的通信。

  D.苏霍姆林斯基是俄国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6.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

  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在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针对这种现象,班级开展了以“‘小餐桌’折射‘大文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活动写一段开场白。(4分)

  7.古诗词默写。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6分)

  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8-11题。(13分)

  陈晓、陈笛:

  今年你们分别是15、13岁了,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文化观、人生观,这些观念最后将影响你们整个人生的经历、幸福、价值……在此之际,我想跟你们交流一些我和你妈妈的想法、愿望。

  首先,我要说,你们一生幸福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和指望,长大后你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以是否让自己幸福为标准。一般的中国父母都会跟小孩强调“孝顺”、也指望着小孩长大后抚养他们,所谓“养子防老”。许多父母,或说整个中国社会,都以子女 是否“孝顺”来评判子女的“好坏”。你们千万不要有这种包袱,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这样想。

  说实在的,我和你妈 妈已经买好退休基金、医疗保险、投资基金,甚至也买好长期护理保险,如果我们老了不能动、需要他人长期护理,那么,保险公司可以支付护理费用。等我们老了,我们要么雇人照顾,要么就去养老院。总之,我们会在经济上做好各种安排,等年老后不用你们“孝敬”回报,我们 不会成为你们经济上的任何负担。我们这样做,不是因为担心你们不“孝顺”,而是我们太爱你们,太在乎我们成为你们的负担,你们的幸福是我们唯一的指望,这包括尊重你们长大后选择职业、选择男友的自由。

  等你们长大成家后,也希望你们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样做,要一代代自己在经济财力上独立、自立,维护自己的尊严!说白了,我不想看到你们把生子养女看成是一种利益需要,把子女当成养老避险的工具!在自己选择怀孕、生孩子之前,你必须问自己:是不是因为热爱小孩、热爱生命、热爱人之情才要怀子育女?因“养子防老”而生子的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自私!

  8.文中加粗的“这样”指代什么?(2分)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10.作者说:“我要说,你们一生幸福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和指望,长大后你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以是否让自己幸福为标准。”“幸福”,是2011年春天中国最热的两个汉字。请结合现实生活浅谈你对幸福内涵的理解。(5分)

  11.结合文本内容,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3分)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2-16题。(16分)

  墙角的芦荟 冯新荣

  ①我养过很多花,但都不能存活,这使我对养花失去了信心,以致发誓不再养花了。

  ②去年暑假的一天,我无意中发现楼下走廊里有株很大的芦荟,孤独寂寞地长在花盆里。我似乎听到了它的求援声,刹那间我爱花的情结被唤醒了。

  ③我赶紧跑上楼,从家里提来一桶水,把水浇在它那娇弱的身体上。真奇怪!这么炎热的天气,芦荟侧旁竟长出了拇指般的小芦荟。浇完水,我又拿来水果刀,小心翼翼地把一株芦荟苗从母体上分离开。

  ④把小芦荟带回家,我找来一个瓦盆,往里面放了适量的泥土和沙子,再把芦荟的根轻轻植入其中,然后用力压了压,把土按平按实,再洒上水。自我感觉满意后,把它放在走廊上。我细细打量着它,真的好小啊,好可爱啊!尽管只有三瓣叶子,但那透明的浅绿的'身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

  ⑤日子一天天过去,芦荟在悄悄长大。 由于天气太热,我要带孩子去老家避暑,临走时,我给芦荟浇了水,跟它告了个别,并承诺很快回来。可是等我回来时,眼前的一幕把我给惊呆了。娇小的芦荟不知被谁摧残得不成样子。我忍住气,从备用药箱里找出纱布、医用胶带,轻轻地把受伤的芦荟包扎起来。

  ⑥傍晚丈夫回家,看见被包扎起来的芦荟,立马捧腹大笑起来,还不忘叫女儿一起来欣赏我的 “杰作”,并对女儿说:“看你妈,简直就是多此一举。芦荟是坚忍不拔的植物,断了,它自己会愈合的,并长出新的侧芽,而且耐热,不怕缺水,所以不需 要人们的娇养。人也一样,你以后要像芦荟一样坚强地、勇敢地、独立地活着,这样会活得比别人更出色、更精彩。”在丈夫的教导下,女儿小心地取下了包扎在芦荟身上的纱布,并深情地注视着它。从女儿的眼神中,我似乎看见了芦荟在茁壮地成长。

  ⑦第二天一早,我迫不及待地跑去看它了。果然,芦荟所有的伤口都愈合了,留下的只有褐色的疤痕。

  12.细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情节体现了“我爱花的情结”。(5分)

  13.文中说:“芦荟是坚忍不拔的植物,断了,它会自己愈合的,并长出新的侧芽,而且耐热,不怕缺水,所以不需要人们的娇养。”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芦荟的坚忍不拔?(2分)

  14.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2分)

  15.请揣摩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6.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7-20题。(11分)

  自信,在人的事业中具有怎样的力量呢?郭沫若说:“一个人总要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的。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倒”。达尔文在童年曾发誓说:“我长大以后要搞清每一棵鹅卵石的来源不可。”可他小时候成绩一般,他父亲认为他是个天资平庸的孩子,大了不会有多大出息;校长认为他不务正业,常常训斥他。但是,他很自信。经过几十年坚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成了进化论的奠基人。再如,斯蒂芬逊,因家境贫寒,十七岁还是个文盲,十八九岁开始与七岁的小孩在一起学习小学课程。尽管受到许多人嘲笑,但他却始终不气馁,发愤苦学,不也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了吗?要想成才,自信是不可缺少的。

  17.本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1分)

  “ ”应作“ ”“ ”应作“ ”

  18.选段的论点应该是( )(2分)

  A.自信,在人的事业中具有怎样的力量。

  B.困境,能造就人自信的品格。

  C.人的自信品格是在困境中磨炼出来的。

  D.要想成才,自信是不可缺少的。

  19.为了证明论点,选段选取了几 个论 据,请简要的加以介绍。(3分)

  20.本文的论证方法是( )(2分)

  A.摆事实 B.讲道理 C.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5.加粗的句子是( ),其作用是 。(3分)

  A.设问句 B.疑问句 C.反问句 D.祈使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07-19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07-3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07-16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08-04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02-26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测试题09-29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01-23

鲁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升测试题09-20

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08-25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