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

时间:2024-06-08 01:52:50 诗琳 高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试卷,做试卷的意义在于,可以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自己的差距,提高增强自信心。你知道什么样的试卷才是好试卷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 1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想骨骼健康,就得补钙”,这已是深入人心的观念,很多人也把补钙,应该作为 一生的计划,殊不知,一味地补钙并不代表可以让骨骼吸收钙、留住钙。

  ②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 ,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③在香港,旺角弥敦道27号全线恢复行车。不过入夜后,在弥敦道附近的豉油街与西洋菜南街交界,再有大批示 威者 ,警员到场维持秩序。

  A、贯串 颠扑不破 聚积 B、贯穿 牢不可破 聚积

  C、贯穿 颠扑不破 聚集 D、贯串 牢不可破 聚集

  1.【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E。

  【解析】贯穿:除了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之外,还指“连贯、穿过、通过”,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贯串:一般只用于较抽象的事物。“一生”是具体事物,所以用“贯穿”;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确,无法驳倒推翻。“很多道理”应用“颠扑不破” ;“聚积”一般多用于具体事物,职粮食用品、钱物货物、图书杂志等。“聚集”,侧重强调的是由分散而集合在一处,一般指人或事。所以第三处应用“聚集”。故选“C”。

  2. 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

  A. 曲径通幽芳草香 B. 细草香闲小洞幽

  C. 锦屏春短碧纱暗 D. 晚凉天净月华开

  2.【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可先分析能与“疏松”相对的词,从“词性一致”的角度分析,只有“晚凉”对不相对,故排除D两项;再看“影落”这个词性,只有“通幽”不相对,故排除A两项;再从“平仄相对”的角度分析,“空坛静”音为“平平仄”,须对“仄仄平”,“碧纱暗” 音为“仄平仄”,A项“小洞幽”为 对“仄仄平”,故可排除C。

  3.下列选段中是侄儿写给叔叔的信中,不得体的地方是( )

  今日得老叔(甲)之信,喜极。此信之前,获叔所赠《梦学真诠》一书,收到后已惠存(乙),暇日一定研读。如有所得,当以奉闻(丙)。叔近读何书?亦乞见示(丁)。

  A.甲 B.乙 C.丙 D.丁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谦敬辞的用法,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用于对方及他人。本题中的“乙”处的“惠存”意思是“敬辞”,是请保存,多用于送别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提的上款。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规划直接影响城市形象,责任重大, 由于这种理念的盛行,使得中国城市经历了一场残酷的规划性破坏。

  ①把本来鲜活的一个城市整体解构并简单化了

  ②最致命的是那种功能性分区的规划理念成了一时的潮流

  ③一方面泯灭了城市丰富厚重的历史人文记忆,一方面把城市生活变得单调

  ④可惜我们很少能做出巴黎、老北京那样高明的规划。

  ⑤就是按照使用功能把城市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娱乐区等等

  A. ①②④⑤③ B. ①④⑤③②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②⑤①③

  4.【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语句排序可以按照组合的原则,可以发现遵④跟其中的任何一句都无法组合,也就是④不是排在第一句,就是排在最后一句,这样可以排除A、B选项;另外还可遵循一个逻辑原则,即是“先言其物而后可言也”,比如②句中首次提到“功能性规划分区”,那么才有后文对“功能性规划分区”的描述,所以①③⑤应在②后,这样就可以排除C选项;排除法,即选D项。

  5.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A. 做事要脚踏实地方能成功

  B. 要学会突破自我,迎接挑战

  C.要灵活变通,不要生搬硬套

  D.成功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5.【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图表转述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本题中的漫画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嘴衔石头的乌鸦,一个是插着吸管的杯子,综合图片的信息应该是乌鸦无视吸管,凭着经验,还是把石头投进杯子里准备喝水。故此选C。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韩、魏压其冲 冲:要塞 B.其弊果安在哉 果:到底

  C.寸攘尺取 攘:通“壤” ,土壤 D.诛灭略尽 略:全,皆

  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答案】D

  【解析】攘:夺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而崔嵬

  B. 以绝天下之望 微以自文于君亲

  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 项王因留沛公于饮

  D. 独死于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A 连词,表并列 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来; C连词,趁着/于是; D介词,在/对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分)

  (2) 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答案】(1)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百姓没有依靠,不堪忍受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

  (2)(天下)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解析】第⑴句中的“所以”“ 甚密如此”“ 无聊”是翻译中的难点,。第⑵句中的“莫之救”“ 则”“ 无以”。

  9.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有哪些?(4分)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并进行概括

  【答案】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惨急的政策,不够宽松。

  【解题思路】主观原因主要是指跟统治者相关的事情。②段中秦“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指秦采用残暴的手段来控制天下,并分析采用残暴手段的原因是害怕失去的心理;③段中先分析隋君主的心理,然后又写了隋君主的做法“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1.下列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 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 ④以术留天下

  ⑤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 ⑥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答案】C

  【解题思路】①指的秦人夺取天下的艰辛;⑥指的是古代圣人的做法。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而秦国却凭借不过千里山西之地艰难地夺得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举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平稳,实行的政策宽松。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C

  【解题思路】是隋文帝死在杨素的手中。

  3.文言断句。(断6处)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答案】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15)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解析】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再次振兴。

  【参考译文】

  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金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朝刘仲尹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古今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1)请简要分析“楼宇沉沉翠几重”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答:

  10.(1)【试题答案】通过描写楼宇层叠深邃,树木重重围绕的空寂幽深的景象(1)为女主人公的活动提供背景,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1)为下文女主人公凝愁聚恨的情感作铺垫。(1)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词的结构作用,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首句在全词中的作用一般有:①开篇点题,交代 写作的某种信息②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联系本词首句写景句“楼宇沉沉翠几重”一一作答即可。

  (2)请简要赏析词作最后两句的妙处。 (3 分)

  答:

  【试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西,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1分),让断肠之人更加断肠,(1分),含蓄隽永。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炼句,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赏析句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几乎涵盖了诗歌鉴赏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结构等所有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从手法、炼字、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着手,本句从修辞角度来说是拟人,衬托主人公的心情,余韵悠长。

  (3)有人说这首虽是写愁,但无一“愁”字,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4分)

  答:

  (3)【试题答案】①开篇“沉楼重翠”明写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幽深空寂,实际上是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愁。(1分)②“梧桐”句,主人公倚楼凝望所见之景,落叶梧桐不仅没有排解他的寂寞之愁,更把她的愁加深一层,伤秋之愁。(1分)③“川光带晚”句,主人公把目光投向远方,看到傍晚时分虹垂雨的美丽景象,乐景衬哀情,引发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愁。(2分)④“树影”句主人公目光落在近处看到巢中鸟儿呼唤未归的同伴,更衬托她形单只影的孤独,层层递进。(1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古诗词的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虽是写愁,但无一“愁”字,就是“一词领全篇”,结合上片的每一句具体分析其背后隐藏的愁苦之情。

  【诗歌赏析】:《鹧鸪天楼宇沉沉翠几重》是金朝刘仲尹的作品。碧云如恨,也就是恨如碧云,这云「一片西飞一片东」才惹人恨。至於云有没有可能朝两个不同方向飞,是有趣的话题,在词人眼中,碧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西,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

  参照江苏卷第10题命制,所选诗歌需经典且有意蕴。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⑶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4)闻道有先后, 。(韩愈《师说》)

  (5)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6) ,草色要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8)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1)善假于物也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而御六气之辩 (4)术业有专攻 (5)言笑晏晏(6)天街小雨润如酥 (7) 水中藻荇交横 (8)拄杖无时夜叩门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红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

  “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了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吶。”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 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1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家庭氛围的特点。(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案】生活平凡琐碎、互相关心、对于生命老去的淡淡的忧伤

  【解题思路】家庭氛围的特点可以从人物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去世的父亲、健忘的母亲和安静的女儿,主要事件是点心的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梳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女儿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答案】 第一处写女儿微笑着听着父母的争吵,表达了她对这种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的喜爱;第二处的“欲言又止”写出了女儿对父母身体状况的担忧。

  【解题思路】两个句子都是女儿的细节描写,需要放到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展示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体会时需注意两个关键词:第一句“无意”是指她她觉得父母谁输谁赢无关紧要,她很享受这种浓浓的家庭气息。第二句“欲言又止”是因为告诉父母实情,害怕引起父母对自己身体的担心什么,而是为老太太接到的信不一定是好消息而担忧、歉疚。

  14)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物象的作用。体会这句话的含意,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天气,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小城的人文气氛。分析作用时应从主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①第一次,由红梅哪支先开花的争论,引发父亲对人生命短暂的感慨,并为下文买点心争论作铺垫。②第二次,写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是为了证实父亲的感慨,并写出女儿对红梅依旧,父亲不在的感伤“子孙万代”就是他曾经收藏的那一对。③两处内容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解题思路】体会重要物象作用,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物象,可能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等,分析作用时应从主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15.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品叙述舒缓”是表达上的特点,“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指情节的淡化。这些特点对小说内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揭示、抒情表达上。

  【答案】 有助于刻画小说中女儿的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也有助于表现家庭惯常的生活状态,平凡而琐碎;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表达对这种美好的生活点滴的追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角度独特,描写了令人厌烦的生活场景,与生编硬造的“工业品”小说不同。对读者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B.本文语言质朴,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人物塑造以心理为主,通过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

  C.从艺术手法上看,开头就有景物描写,结尾点名是女儿的在回忆和追念,手法新颖,别具匠心。

  D.小说通过描写一个的家庭日常生活,告诉我们岁月使青春红颜变得白发苍苍,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渐被遗忘。

  E.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作者笔下水到渠成,没有刻意渲染,但读者还是感觉到了傲雪红梅一样的浓浓深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内容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CE

  [解析] 答C项3分;答E项2分;解析:A项,“令人厌烦”不符合文章内容;B项,“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D项,“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渐被遗忘”错误。回答本题首先要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只有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才能准确概括小说的情节。其次要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小说是怎样围绕主要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最后还要留心人物性格的变化。分析概括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因此,在把握情节时,要随时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答题时要认真分析选项,切忌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节选)

  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日:‘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 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⑥ 诗里所咏的光是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

  ⑦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16.联系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诗与画有什么关系。(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概括理解的能力。

  【答案】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全是画;好的画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诗,好的诗具有画所写的形态;画和诗是有分界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不能相代;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就要先分析文章思路,分好层次,找到每一层对应的点,文章1、2自然段用苏轼评价王维的一段话“诗中有画,但诗不全是画”;接着引用宋朝文人晁以道证明诗画的离合同异,文章最后明确提出诗画是有界限的是不能替代的。

  17.联系文章分析第六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命题意图】考查重要文段作用题

  【答案】举例,用光可以在诗中先后活跃,在画中只能用空间暗示先后活跃的变化的例子(2分)和下文诗的境界华美却赶不上油画光彩夺目的例子构成对比(2分)证明了诗与画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各自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2分),有说服力。

  【解题思路】大体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三个方面来考虑。内容上主要是赏析文字写了什么,可以表达什么样的观点。结构上关注和上下文的关系,表达上看看是何种论证方法。

  18.请分析本文第五段的行文思路。(6分)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答案】先由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引出美人的意态难画,但可以通过诗来呈现的观点;接着举达芬奇《蒙娜丽莎》的例子来证明诗的意境是千古如新,最后写虽然达芬奇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但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

  【解题思路】主要先从所提供的句子或段落本身入手,找出其提供的信息,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找出与之契合的地方,从而证明作者巧妙的匠心。分析全段发现作者主要就是为了引出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的观点。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很多诗是难以在画面上画出来的,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

  B. 晁以道认为“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证明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C.作者认为,诗画其实是相互交辉,意境丰满,各不相下,各有千秋的。

  D.文章在分析诗和画的分界中,引领我们寻找对美的发现与感悟,学会艺术欣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B

  [解析]B项中,“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截然不同”不对,晁以道这句话也不是证明这个观点,他是为了是论述诗画的离合异同。

  2.联系文章分析第六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命题意图】考查重要文段作用题

  【答案】举例,用光可以在诗中先后活跃,在画中只能用空间暗示先后活跃的变化的例子(2分)和下文诗的境界华美却赶不上油画光彩夺目的例子构成对比(2分)证明了诗与画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各自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2分),有说服力。

  【解题思路】大体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三个方面来考虑。内容上主要是赏析文字写了什么,可以表达什么样的观点。结构上关注和上下文的关系,表达上看看是何种论证方法。

  3.请分析本文第五段的行文思路。(6分)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答案】先由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引出美人的意态难画,但可以通过诗来呈现的观点;接着举达芬奇《蒙娜丽莎》的例子来证明诗的意境是千古如新,最后写虽然达芬奇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但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

  【解题思路】主要先从所提供的句子或段落本身入手,找出其提供的信息,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找出与之契合的地方,从而证明作者巧妙的匠心。分析全段发现作者主要就是为了引出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的观点。

  19.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搜狐新闻2014年9月16日报道:今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报告台,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

  材料中涉及的两个人物:吴良镛和学生,也是我们要评论的对象。知道评论对象,接下来应该将材料梳理一遍:学生听《志存高远身体力行》报告睡觉,这就不仅仅是个兴趣的问题。我们常说作文首先要弄清楚“是什么”。这个“是什么”考验着你的眼光与思考的深度。一个人的兴趣和什么有关?和人文化修养有关。要想从这个角度评论,还必须思考什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是什么,他们关注的点也许是读什么学校、哪项专业更容易找薪酬高的工作。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考察形成他们这样兴趣点的原因:中国教育缺乏人文化。当前中国教育产业化、功利化问题突出等等。从吴良镛院士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吴良镛院士身上的特征如:已经92岁高龄,但是整个30分钟的演讲全程站立,完全彰显了一名学者、长者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学者风范一目了然。

  从材料整体来说我们也可以反思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如何解决:如院士需要反省自己的讲座内容是否足够精彩,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佳作展台】

  早点叫醒孩子

  杜丽佳

  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老先生全程站立,彰显了一名学者、一个长者对学生的尊重,演讲内容也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遗憾的是,先生收获的不是如雷的掌声,而是如雷的鼾声,这些鼾声警示着我们所有的人。

  这是一群在市场大潮和功利主义盛行中诞生的一代,他们面对的是:学校琢磨的是怎么发展教育经济,学生关注的是读什么学校、哪项专业更容易找薪酬高的工作,大学变成了赤 裸裸的名利场。由此衍生出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是将学生由人变为做题工具、考试机器,完全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导致学生缺乏素质,漠视人性。

  在央视的《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在关注复旦投毒案件时,连线了在现场采访到被告人林森浩,在董倩看来,一切都不可思议。如此冷目,如此淡定,如此残酷。在央视的新闻画面中,还出现了一条横幅,感谢室友四年不杀之恩。这是毕业生挂出的标语。可见,此次是有投毒事件,已经成了大家调侃的对象,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对和室友相处的方式。可以想象,应该有很多类似林森浩成长轨迹的人,当他们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他们又会怎么办?我们的教育元素,经过了怎样的组合,让一个天真好学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杀人的凶手?我们又怎么能期望这样的教育下的孩子还懂得尊师重道呢?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实业家,他们会抓紧一切时间往前飞奔。他们没有兴趣听“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他们更有兴趣听如何成为世界首富的报告。其实,挟在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急迫的心灵一片休憩之地,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到达真正的终点。中华自古即被称作礼仪之邦,就是目不识丁的山野村夫也懂得,“程门立雪”的故事不胜枚举。我相信一个懂得礼仪的下一代远比一个只会赚钱的莽夫更能讨家长的欢心。

  “志存高远,身体力行”,耄耋老人的话语不应是催眠曲,而是我们当下教育的警世恒言。可是我们不能等孩子睡熟了以后再来唤醒,你很难唤醒一个睡死过去的人,要叫,请早点!

  【点评】 前两段用材料中的两个对象作对比,突出强调作者的态度,接着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举林森浩的例子证明当下这种人文缺失的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后两段提出要求,呼吁我们从早做起,逐步强化,体现出考生清晰的行文思路。本文气势磅礴,立意深刻,运用多种议论手法,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失为一篇佳作!

  附加题(II)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处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有删改)

  20.用斜线“/”给上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太 史 公 行 天 下 周 览 四 海 名 山 大 川 与 燕 赵 间 豪 俊 交 游故其 文 疏 荡 颇 有 奇 气。

  21.文中“太史公”指的是 (朝代) (人名) 。(2分)

  22.材料中的孟子,其学生录其言论辑录成《孟子》,与《论语》《大学》 合称为“四书”。(3分) ( )

  A.《尚书》 B.《春秋》 C.《中庸》 D.《礼记》

  23.根据文意,苏辙认为怎样才能“养气”?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超过25字)(2)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吴荪甫在和屠维岳第一次见面时,用冷峻的目光打量他,屠镇定自如,他暗暗赞赏。后听说他是老太爷介绍的,但在罢 工之事上顶着自己,打算开除他。屠分析形势,据理力争,最终吴荪甫任命他做总管。

  B.《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的战士——“狂人”的形象。

  C.《老人与海》以直观、浅白的故事,向读者实实在在地展示了何谓生命壮美。故事的思想核心是坚强、忍耐、热爱、尊重。

  D.从艺术表现看,《哈姆雷特》设置了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从丹麦老国王的鬼魂开始,逐渐引出了三条复仇线索,情节交错,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E.《茶馆》中,松二爷懒散无能,整日喝茶遛鸟。清亡后,他只能靠卖菜为生,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饿着,一提到鸟就有精神,最终饿死。

  25.简答题(10分)

  (1)沈从文先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请谈谈你对《边城》思想主题的理解。(4分)

  答:

  (2)《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哪三个人物?请分析概括他们殒命的主客观原因。(6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6—28题。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而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岸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阳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枭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另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之一滴。在宇宙的大

  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第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要经过常变的四时,有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节选自冰心《谈生命》)

  26.作者在文中说“生命不是永远的快乐,也不是永远的痛苦”,请从这个角度概述生命之树的“快乐”与“痛苦”。(6分)

  答:

  27.请分条概括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的原因(6分)

  答:

  28. 作者在第一段写了生命之树的成长过程,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的好处。(6分)

  答:

  【参考答案】

  20.太 史 公 行 天 下/ 周览 四 海 名 山 大 川 /与 燕 赵 间 豪 俊 交 游/ 故其 文 疏 荡/ 颇 有奇气。

  21.汉 司马迁

  22.C

  23.游历名山大川和结交英雄豪杰增长知识、加强修养。

  【参考译文】

  辙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然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流露到他们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24.AE【A最后屠维岳并没有被任命为总管,吴荪甫只是写了个批条:“自莫干丞以下所有厂中稽查管车等人,均应听从屠维约调度。”E.“他只能靠卖菜为生”错,应是“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25.(1)《边城》通过湘西边地纯情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写出了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美的执着追求,表达了他对文明都市尔虞我诈和充满铜臭味的人生形态的否定与反抗,表达了他对重义轻财、重情轻利的完美人性的向往与追求。

  (2)刘备、关羽、张飞;他们殒命的主客观原因是:刘备报仇心切,打破了既定“联吴抗曹”的战略,战术上又在狭窄的地带扎营,导致失败而死;关羽自高自傲,被魏吴夹攻,失败而死;张飞脾气暴躁,因醉酒鞭打总装,被杀死。

  26.(1)生命的产生、长大、开花、结果的成功怡悦和被大地接引是一种快乐,生命成长环境的艰难、被朔风卷落吹抖是一种痛苦;(2)生命从地下的果仁重新成长是一种快乐,有的生命像有些种子不能成树一样是一种痛苦;(3)生命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和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是一种快乐,生命的卑微和渺小是一种痛苦。

  27.(1)生命是卑微和渺小的;(2)生命的种子不是每一粒都能成树。

  28.(1)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生命存在的快乐和痛苦;(2)呼应第2段,使第2段作者对生命快乐和痛苦的议论更加自然。

  [2017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相关文章:

  1.2017上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

  2.2017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试卷

  3.2017上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

  4.2017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5.高三上学期语文摸底定位测试卷(附答案)

  6.2017上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含答案)

  7.高三上学期语文摸底定位测试卷

  8.2017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文科)

  9.高三上学期语文摸底定位测试卷2017

  10.2017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 2

  第Ⅰ卷(每小题3分,共21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6分)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公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4题。(6分)

  人的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些特性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遗传记忆惰性大,正是这样才保证了下一代与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种因素的混杂.遗传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大,达10的10次幂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发生灾难,生存条件变得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候,现代人的体内就会产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很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外来细胞或者简单有毒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它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了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出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记性不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比特。科学家虽然很早就开始了神经记忆的研究,但对其机制还了解甚少。目前已知的是,它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先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神经记忆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如人在听到一个新电话号码后,可以短期记住,直到把它写到纸上。这种记忆的量不大,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只能记住5至7个信息单位,而且时间很短。好在我们的电话号码也就是这么几位数。不过,这种记忆十分不牢靠,只要稍稍分散一下注意力,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信息十分重要,或者引起了人的很大震动,将来又用得着,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

  3.根据文意,划线的“遗传记忆惰性大”的意思是( )

  A.遗传记忆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不能变化。

  B.遗传记忆稳定性强,相对难以改变。

  C.遗传记忆能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

  D.遗传记忆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状态。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经记忆是因人而异的`,免疫记忆和遗传记忆是天生的。

  B.由于遗传记忆是天生的,它的信息量比神经记忆信息量大。

  C.遗传记忆存在于性细胞中,免疫记忆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D.免疫记忆有助于增加机体抗病能力,神经记忆则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9分)

  催 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曰:“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踏。⑥蠲(juān):减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第Ⅱ卷(共129分)

  四、(34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8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蓧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③,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注:①丈人:老人。②蓧(di?o):锄草的工具。③芸:通“耘”。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3分)

  ②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2分)

  (2)用自己的话概述荷蓧老人的观点。(3分)

  9.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渭城曲

  [唐]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填空:从流派风格上说,王诗是属于田园诗,高诗则是 诗;从篇幅字数

  上说,两首诗都是格律诗的 。(2分)

  (2)简答: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可是流派风格不一样,却有很多的不同点,请加以

  比较阐述。(不少于2点,4分)

  10.默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

  。(李白《蜀道难》)

  (2)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4)亲朋无一字, 。(杜甫《登岳阳楼》)

  (5)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 。

  (《孟子·梁惠王上》)

  (6)上称帝喾,下道齐桓, ,以刺世事。 ,,靡不毕见。(司马迁《屈原列传》)

  11.中外名著简答:(1)、(2)题必选一题,(3)、(4)题也必选一题。(10分)

  (1)简述方鸿渐这个人物。

  (2)简述《围城》中的三闾大学。

  (3)简述匹克威克阅兵场遇险的故事。

  (4)简述匹克威克的婚约官司。

  五、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5分)

  忆刘半农君(有删节)

  鲁迅

  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 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 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②,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

  中的一个史实性的错误。②指刘半农任女子学院院长。

  12.划线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

  “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5分)

  13.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4分)

  14.请根据原文,分点概述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不少于3点,6分)

  六、(10分

  15.下面是一则家教广告,有多处语病请找出4处加以修改。(4分)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①,古今中外事业有成的,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③,我们虽然不是才高八斗④,但我们愿意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您的孩子效犬马之劳⑤,为您的令郎令爱辅导各门功课⑥,解除您的后顾之忧⑦。请相信我们⑧。

  16.阅读下面图表,按要求完成题目。(3分)

  高考作文评分控制组对影响高三作文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17.变换本体和喻体,仿照下面的表达形式,另写一组。(3分)

  南国的红豆啊/红得剔透,红得纯/像鲜血的凝固/像缩小了的心

  七、作文(70分)

  题目:东南风·西北雨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I.(1-7题每题3分,共21分)

  1.D 解析:D项“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属于内在原因而不是外在原因。

  2.C 解析:A项后半句不对,我们现在需要是“作必要整合和转化”,而不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B项“去资源化”倾向指作家“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和转化”,而不是“没有充分利用资源”。D项作品的这种描写是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现象的表现,是作家没有真正找到生活的价值所在;且少掉“没完没了地”。

  3.B 解析:A项“惰性大”表明有“非惰性”的存在,不是不能变化,只是变化小。C项是“遗传记忆惰性大”的结果。D项答非所问,不属于本话题范围。

  4.D 解析:A项免疫记忆不是天生的,而是得病后留下的。B项10的11次幂比特大于10的10次幂比特。C项免疫记忆存在于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中,淋巴细胞不是血液中的细胞。

  5.B 解析:完:交完,完成。

  6.D 解析: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因为/介词,把。C项:助词,用在主谓间/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都是介词,表被动。

  7.B 解析:由第四段“其子欲鸣诸官”可知,驼者的儿子只是想把医人告上公堂,却并未实施。

  II.(129分)

  8.(8分)

  (1)①四肢不会劳动,五谷不能分辨,谁是你的老师呢?

  ②杀鸡做饭给他吃,又叫出两个儿子跟他见面。

  (①3分 体、勤、夫子;②2分 为、见)

  (2)荷蓧老人认为孔子的游说很失败,他暗示子路应该归隐,靠自己的耕作来养家糊口。(3分)

  9.(6分)

  (1)边塞,七绝(2分,1空1分)

  (2)①送别的地点不同:王诗是柳色宜人的客舍,高诗是沙雪纷飞的大漠。②对友人的境况揣测不同:王诗是“西出阳关无故人”,高诗是“天下谁人不识君”。③诗人的感情襟怀不同:王诗感情细腻,儿女情长;高诗胸怀开阔,豪迈豁达。(4分 1点2分,写出2点即可)

  10.(10分)略(1空1分)

  11.(10分)略(1题5分,不满100字每20字扣1分)

  12.(5分)

  (1)字义:“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意思;“烂”是旧的,陈腐的意思。(2分)

  (2)情感:刘半农从前投身革命,提倡写白话文,“五四”以后,日趋守旧,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用这两个词,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3分)

  13.(4分)

  要点:①鲁迅成人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直率、浅的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4分)

  14.(6分)

  (1)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疏远起来。

  (2)在《何典》序文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他很不快。

  (3)刘半农任女子学院院长后,“我”渐渐将他忘却;禁止学生称呼“蜜斯”之类,“我”很反感。

  (4)后来刘半农做打油诗,弄烂古文,思想日趋颓废守旧。(每点2分,写出3点即可)

  15.(4分)

  ①删掉“良好的”;②“都”改为“大多”;④“我们”与“虽然”对调,或删掉⑤的“我们”;⑤“效犬马之劳”改为“尽绵薄之力”;⑥删掉“您的”(共有5处,修改4处即可,每处一分)

  16.(3分)

  (1)影响学生作文的关键因数是语言表达。(2分)

  (2)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抓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1分)

  17.(3分)

  示例:北方的白雪啊/白的炫目,白的均/

  像感情的铺垫/像擎高了的魂

  18.(70分)

  评改解析:

  (1)“东南风”舒身宜人,“西北雨”无情打击,间隔号前后是逆向的两个词语。如果有考生写出顺向的,言之成理也行。但只写“东南风”或只写“西北雨”的,应视为偏离。

  (2)可以展开联想:“东南风·西北雨”是六月的气候特征,可以联想明年高考的成败;还可以联想人生旅途的顺畅与坎坷;还可以联想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机遇与挑战;还可以联想世界发展、全球走向的主轴与变数,等等。假如联想合乎情理,应视为切题的。

  (3)自拟题目扣2分,篇幅不够的满2行(40字)扣1分。

  附:《催科》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抚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不需贡税给朝廷)而受到奖赏,那是因为古代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可惜如今不是那样的时代了。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样;而穷苦百姓缴纳赋税,就像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处罚,内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的老百姓的怨恨!”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紧接着就是追逼、呼叫他们了。经追逼呼叫百姓还没有缴纳赋税,紧接着就是对百姓施以鞭打、刑罚,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这样,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赋税是都可以缴纳了,可是赋税缴纳了,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怎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说会医驼背,说:“背驼得像弓一样的人,背驼得像虾一样的人,背驼得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得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治驼的医生,驼医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哪管他是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人治病而把人治死了,还不如听任他驼下去为上策;官吏逼死百姓,还不如让赋税交齐为上策。虽然如此,要是还仰赖圣明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这能做得到吗?唉!处在今天的世道,且不说同前代相比,就同二祖时,连年减免赋税的做法来说也令人觉得今古已经有巨大的差别啊!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10-14

八年级上学期半期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03-25

2017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附答案)09-01

2017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巩固试题(附答案)09-01

九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03-26

初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附答案)11-10

初一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12-05

高考模拟试卷(附答案与参考作文)07-13

2024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模拟试卷(附答案)01-11

高三上册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