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5、6、7段,理清背诵思路,教师适当作朗读指导。背诵5、6、7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一名学生独背。
二、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5、6段
(1)女生齐读第5段,男生齐读第6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板书:
(Ⅰ)措施 效果
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
不可胜食也。 |
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
(Ⅱ)措施效果
王亩之宅,树之以桑, 七十者衣帛食肉 王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黎民不饥不寒, 道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成
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填充空缺处,尝试背诵5、6段。
(3)朗读指导
第5段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为一层,语势逐层上升,要突出最后一层,这是孟子的主要意图所在。“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轻读,后者重读。
第6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表陈述语气,气势充沛,要读出层次。最后用双重否定句式总结,要读得坚定有力,其中应有劝勉之意。
选一男生朗读5、6段,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齐读5、6段,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数罟 ②数之以桑 ③衣帛 ④养生丧死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研习第7段
(1)学生齐读第7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
明确: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
板书:
对比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天
涂有饿殍(下层百姓) 施仁政 下
比喻 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 之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除暴政 民
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尝试背诵第7段。 至
(3)朗读指导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学生依照指导自行朗读品味。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检 ②发 ③王无罪岁
四、学生背诵课文5、6、7段
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明确: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