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试题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试题

时间:2021-04-18 09:58:18 八年级 我要投稿

关于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试题

  一、《大自然的语言》

关于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说明文阅读试题

  (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 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①__句,这段文字是按 概括到具体(逻辑) 顺序解说事理的。

  (3) 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___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荣枯 去来]

  (4) 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5)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①传语 ②暗示 ③唱歌 ]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6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逻辑顺序 )

  (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B A C]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 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 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二、《苏州园林》

  (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 叶圣陶,名 绍钧 ,著名的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 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败笔”:原指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章中写得不好的词句。文中指影响园林整体美观的设计上的缺憾。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6.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3、4、5、6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顺序来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7.文段中有一个词贯穿全篇,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这个词是[ 图画] 。

  8.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 不能删去。“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推测。用“似乎”,更令人信服,表意更准确,更严密。“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观察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时,连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通过联系语境仔细体味,我们发现这不仅不矛盾,而且使表意更为准确。]

  (二)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 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 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其中又以[池沼]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不能,这句是中心句,后文是按照先假山后池沼的顺序介绍的。]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自然之趣,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池沼的相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不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有的宽畅,就作为全园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 。

  6、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

  7、“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相呼应,说明假山的堆叠的艺术美。

  8、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9、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

  [因为假山的堆叠,体现了设计者独创性的劳动,给人以审美愉悦。]

  1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总分 )

  11.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

  12.“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是怎样配合布置的?

  ①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②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 ③池沼养的鱼与荷花、睡莲配合。

  13.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河道模样,另一类是:宽敞 。两类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

  14.句中“鱼戏莲叶间”加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 )

  15.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分类别)

  16.《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游览者无论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

  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回廊 láng 2镂空lòu

  9、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作比较 ,打比方。]

  10.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举例子。]

  11.“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12、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各有什么特点?

  [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1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 可否删去?

  [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用词准确。使用这些表意肯定的词语时,建立在对所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非常全面、非常准确的基础上。]

  (四)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给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将选定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D )

  A.着力 B.着重 C.下手 D.考虑

  (2)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 A )

  A.单调 B.冷清 C.孤独 D.清闲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C )

  A.曲折 B.缠绕 C.突兀 D.蔓延

  2.这段话正确的层次划分应为( B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3.这段话说明中穿插的表达方式是( B )。

  A.记叙和描写 B.描写和议论 C.描写、抒情和议论

  4.这段话所说的事物的特征是:[苏州园林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5.这段话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B、D 、E )。

  A.下定义 B.打比方 C.分类别 D.举例子 E.作比较 F.列数字

  6.把本段中起描写作用的词句写在横线上: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的枝干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作用是: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而讲究自然画意。

  7. 本段说明的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8.“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 花树相间。]

  9.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

  10.“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11.文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讲究自然之美] ,用“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三、《中国石拱桥》

  (一)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拦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 文引用了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为了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和形式优美 )

  2、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是(B )

  A选文的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这种结构能给人完整清晰的印象。

  B.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时间顺序。

  C.选文在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紧紧围绕桥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进行说明。

  D.选文的最后一句是对赵州桥特点的概括总结。

  3、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符合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的特点。]

  4、 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赞美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5、 本段开头部分运用了许多数字,有什么作用?[使用科学测量得来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给人以 具体明晰的印象]

  6、 本段介绍赵州桥特点,是依照大拱的长度、小拱的作用、大拱拱圈的特点、全桥结构特色与四周景色的配合顺序写的。为什么不按照由大到小的说明顺序,先把大拱的两个特点介绍完,再介绍小拱的特点呢?

  [作者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的。]

  7、 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赵州桥结构特点、艺术价值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卢沟桥]

  2、划线的三个句子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据、下定义、作比较 ]

  3、把这段文字分为四层,简述各层意思

  [……年间//桥长……联拱石桥//永定河……坚固//桥面……①建桥时间②结构特点③结构坚固④形式优美。]

  4、文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作者引用“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不能去掉,“几乎”是表程度,去掉后就成了完全与河面平行了,与实际不符,不准确。]

  四、《故宫博物院》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 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 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1. 选文第二段按空间顺序来说明,请从中找出所有的方位词?

  [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2. 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重点?

  [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3. 在这部分里,为什么对龙的描述有10次之多?

  [故宫的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4.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

  [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5.体现太和殿特点的语句是:[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6.第二段作者的立足点是:[朱漆方台]。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