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弟子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仲尼弟子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2-12-28 14:55:42 洁婷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仲尼弟子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仲尼弟子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仲尼弟子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 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 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 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 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 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 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 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移其兵欲以伐鲁故:故意

  B.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报:报答

  C.王置齐而伐越置:安置

  D.必以其兵临晋临:逼近

  答案:D(A故:所以,因此。B报:报复,报仇。C置:弃置,放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伐鲁过矣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B.而以教常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C. 君因以兵迎之 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D.乃使子贡之越 乃有二十八骑

  答案:B(都是连词,表转折,“却”。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不译: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C副词,“趁机”;介词,“经由、通过”。D连词,表承接,“于是、就”:副词,表范围,“仅仅、只”。)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六组,全部体现子贡“利口巧辞”的一组是()

  ①夫鲁,难伐之国 ②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③吾兵业已加鲁矣 ④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 ⑤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 ⑥杀夫差而戮其相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答案:C(②是田常的话,间接体现子贡“利口巧辞”:③是田常的话;⑥是越王灭吴)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B. 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C.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答案:A(田常伐鲁的根本原因是“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而非“广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5分)

  (2)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5分)

  参考答案:

  (1)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虽然”“加”“去”“之”“奈何”各1分)

  (2)如果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吴国的霸业就会成就了。(“今”“示”“加”“相率”“朝”各1分)

  参考译文:

  端木赐是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以讨 伐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它的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它的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这就不能与它作战。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城 墙高大宽厚,护城河宽广水深,盔甲坚固铮新,士兵人选都是那种饱壮之人,贵重精良的兵器都在其中,又派贤明的大夫守卫,这是容易讨伐的。”田常忿忿地变了 脸色说:“你认为困难的,是别人认为容易的:你认为容易的,是别人认为困难的。你却拿这个来教导我,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击强大 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攻击弱小的国家。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所以说不如讨伐吴国。讨伐吴国不胜,百姓在外面战死,大臣在国内就会空虚,这样您在朝廷上没有 与您争斗的强臣,在下面没有指责您的百姓,只有孤零零的君主,控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 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讨伐’我请求前往出使吴王,让他援救鲁国讨伐齐国,您就趁机带兵迎战。”田常同意了,就派子贡南下参 见吴王。

  子贡游说吴王说:“现在以万乘之齐国想将千乘之鲁据为已有,与 吴国争强,我暗地里为大王您担忧啊。况且营救鲁国,可以显示大王的威名:讨伐齐国,可以获得大利。”吴王说:“好。虽然如此,越王劳苦身体蓄养士兵,有报 仇之心。您等我讨伐完越国然后听您的。”子贡说:“越国强劲不过鲁国,吴国强劲不过齐国,大王您放着齐国不伐而去伐越,那么齐国已经平定鲁国了。如果保存 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霸业就会成就了。而且大王如果厌恶越国,臣请求向东参见越王,命令它出 兵跟从您。”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

  子贡说:“现在我听说吴王要以营救鲁国为名讨伐齐国,他心里这样想但是害怕越国,说‘等我讨伐越国后才可以’。这样一来,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了。”勾践听了 叩头拜了两拜请教子贡,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暴戾,这是衰残之国的政治。现在大王如果征发士兵帮助他来骄纵其心志,给他贵重宝器来悦乐其心,言辞卑微来 尊崇其礼法,他必定去讨伐齐国。他作战不胜,是大王的福分。他作战取胜,一定会率军逼近晋,我向北拜见晋君,让他一起攻打吴军。吴国的精兵都在齐国,重兵 被晋国困扰,大王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这样灭吴是一定的了。”越王非常高兴,答应了子贡。

  子贡于是离开吴国到晋国,告诉晋国国君说:“我听说,计划不事先确定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化,军队不事先训练好就不能够战胜敌人。现在齐国与吴国将要交战, 吴国与齐国交战取胜,吴王必定会带领他的士兵逼近晋圉。”晋国国君大为恐慌,说:“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修整兵器让士兵休整来对付它。”晋国国君答 应了。

  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王果然与齐国在艾陵大战,大败齐国军队,果然带领士兵逼近晋国,晋国军队出击,大败吴国军队。越王听说了,带领军队过江袭击吴国,杀死夫差和他的宰相。攻破吴国三年之后,越国东面称霸。

  所以子贡一出,保存鲁国,搅乱齐国,攻破吴国,使晋国强大并使越国称霸。

  作品简介

  《仲尼弟子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是孔门弟子的一篇多人合传。仲尼,即孔子。在这篇列传中,有的人记述较详,洋洋洒洒一大篇;有的人记述简略,只有两个字的人名。本传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和行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虽然他“述而不作”,但他总结了前人的文化遗产并传授给学生,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得以弟子三千,育有大贤七十。本传在记述之中,仍然保留了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形式。

  作者简介

  司马迁,夏阳(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采集史迹传说。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仲尼弟子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文言文阅读答案12-08

文言文《明史·列传》阅读参考01-03

文言文阅读答案02-07

史记·商君列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08-31

文言文阅读《周处》阅读答案06-14

王冕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8-08

文言文《口技》阅读及答案11-25

《魏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1-15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