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2-10-08 11:45:15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

  吴起守信

  明代:宋濂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注释

  1 昔:从前

  2 令:派;使;让

  3 方:才

  4 之:代词,指“老朋友”

  5 俟:等待

  6 恐:恐怕;担心

  7可:行;可以

  8信:信用

  9 故:先前的;原来的

  10 食:吃

  11 信:诚信

  12 止:留住

  13求:寻找

  14服:使……信服(意动用法)

  15 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信,守信,讲信用

  16.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

  17.欤:语气词,吧

  18.其:他,指吴起

  19.宜:应该

  20.为:坚守

  21.明日:明天

  22.者:.....的原因

  理解

  问:《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 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

  中心启发:启发我们要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

  人物介绍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吴起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战争的根源作了论述。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对战争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当然,吴起这种看法还停留在表面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这样一位与“兵圣”孙子齐名的大军事家,由此对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者对军事的态度和素养很有说明和参考作用。

  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练习

  1. 下列“之” 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起不食待之。(代词)

  B.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代词)

  C.故人来,方与之食。 (代词)

  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连词)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②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3.阅读本文后,你认为什么是诚信呢?

  答案:

  1.D

  2.①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②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是不行的。

  作者生平

  英敏强记

  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因与其祖父同日生,故名为寿,后改名濂。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至宋濂时才迁居金华浦江。因其母怀孕仅满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时多病。为人聪明、记忆力强,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精通《五经》。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因危素等举荐,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至正十年(1350年),入仙华山为道士,实则入山著书。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入小龙门山著书。

  教授太子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濂推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

  至正二三十年(1363年)五月,朱元璋建礼贤馆,宋濂等人均在馆中。

  主修元史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诏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祎为总裁官。

  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诏修《元史》,至二月开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学士、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同年八月,《元史》书成,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

  洪武三年(1370年),因欧阳佑等儒士采得元朝事迹还朝,朱元璋遂于二月初六开局续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祎为总裁,至七月一日,全书告成。七月,因失朝被降职为翰林编修。

  国初名儒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议大夫、国子司业,却因祭祀孔子未按时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贬为安远知县。

  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还任礼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赞善大夫。

  同年,甘露屡降,朱元璋问宋濂这样的天象是什么预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诉朱元璋受命于人不于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响。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为朱文正求情,说可以将朱文正贬到边远地方,不宜治死罪。

  朱元璋问宋濂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书为主,宋濂推荐给朱元璋《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命将书中内容贴在宫殿两边墙壁之上,召集大臣,让宋濂给大臣讲《大学衍义》中的内容。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张唯、王辉等数十人,将他们都任命为翰林编修,以宋濂为其师。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仍兼赞善大夫。八月十六日,与詹同同任总裁,奉命修《大明日历》,九月开馆,至次年五月修成,又辑其中五卷为《皇明宝训》。同年九月,朱元璋为散官分阶定俸,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命他参中书大政,宋濂婉辞。

  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月一日,朱元璋命宋濂等考定丧礼服制。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宋濂跟随太子朱标及诸位讲武中都。

  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十日,朱元璋命宋濂与朱右等定王国所用礼。六月,除任翰林学士承旨,其余兼官如故。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亲自饯行,并命宋濂之孙宋慎送其回家。宋濂以头叩地辞谢,并约定说:“臣没死之前,请允许臣每年来宫内觐见陛下一次。”回乡后,宋濂每年乘着帝庆节的机会如约进京陛见。

  老而罹祸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卒于徙途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七十二岁。临终时,正坐敛手而逝,当时夔州的官员都前来赠赙哭祭。知事叶以从将宋濂葬于莲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将宋濂转葬华阳城东。

  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年间,蜀王朱申凿曾至宋濂墓前祭拜。

  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因四川巡抚马俊为宋濂上奏申诉,孝宗经礼部商议后下诏恢复宋濂的官职,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

  明武宗正德年间(1491年—1521年),宋濂获追谥为“文宪”。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吴起守信》的文言文翻译03-29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的内容09-28

吴起守信文言文及翻译01-15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8-19

文言文吴起守信详解03-13

《吴起守信》文言文解释03-31

《吴起传》文言文翻译01-15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译文03-23

小学生文言文吴起守信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