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言文实词

时间:2024-08-28 17:45:23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文言文实词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实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实词

文言文实词1

  1、论语

  一、默写:

  1、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2、子曰:岁寒,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4、子贡问君子。子曰:

  2、《鱼我所欲也》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4、乡为身死而不受( )

  二、一词多义:

  得:1、二者不可得兼( )

  2、故不为苟得也( )

  3、得之则生( )

  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苟:1、故不为苟得也( )

  2、苟全性命于乱世( )

  3、苟延残喘( )

  4、一丝不苟( )

  加: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弗敢也( )

  3、加人一等( )

  是: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2、是亦不可以已乎( )

  3、挑拨是非( )

  与: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蹴尔而与之( )

  奉:1、为妻妾之奉( )

  2、奉命于危难之间( )

  3、不知口休之奉不若人也( )

  三、古今异义:

  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义:

  今义:

  四、翻译: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

  2、衡于虑(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二、一词多义:

  故:1、故天将降大任( )

  2、公问其故( )

  所以:1、所以动心忍性( )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为:1、行拂乱其所为( )

  2、或异二者之为( )

  拂:1、行拂乱其所为(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发: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征于色发于声( )

  3、先发制人( )

  4、发人深省( )

  三、古今异义:

  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今义:

  征:征于色

  古义:

  今义:

  喻: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

  今义:

  四、词语活用:(写出意思即可)

  1、苦其心志( )

  2、劳其筋骨( )

  3、饿其体肤( )

  4、空乏其身( )

  5、行拂乱其所为( )

  6、动心忍性( )

  7、生于忧患( )

  8、死于安乐( )

  五、翻译: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曹刿论战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 )

  二、一词多义:

  属:1、忠之属也( )

  2、属引凄异( )

  故:1、公问其故( )

  2、故逐之( )

  3、温故而知新( )

  靡:1、望其旗靡( )

  2、皆从风而靡( )

  从:1、民弗从也( )

  2、战则请从( )

  三、古今异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义:

  今义:

  7、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8、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9、衣食所安

  古义:

  今义:

  四、词语活用:(写出意思即可)

  1、小信未孚,神拂福也( )

  2、公将鼓之( )

  3、衣食所安( )

  4、惧有伏焉( )

  五、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文言文实词2

  

  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

  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

  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

  ④书籍: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

  

  ①请求:(秦王)固请(廉)

  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廉)

  

  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廉)奏对称旨(谭)

  ②对着:对酒当歌(《短歌行》)

  

  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

  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

  ③宠信:君幸于赵王(廉)

  

  ①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廉)

  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与)

  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廉)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

  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

  ④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吾上恐负朝廷(左)

  ⑤背肉祖负荆(廉)王负剑(荆)

  ⑥败胜负之数(六)

  

  ①即刻、马上:赵立奉壁来(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

  ②站立:故久立与其客语(信)提刀而立(庖)

  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立土动即百尺(梦)

  

  ①交情:为刎颈之交(廉)

  ②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

  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孔)疏条交映(与)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

  

  ①引导:左右引相如至(廉)

  ②牵引、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

  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

  

  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

  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①完备:前人之述备矣(岳)请备述之(芙)

  ②防备、准备: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豫备走舸(赤)

  

  ①秋天:秋天墨墨向昏黑(茅)枫叶荻花秋瑟瑟(琵)

  ②年,时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穰岁之秋(五)

  

  ①才能:细疏其能(促)

  ②擅长:非能水也(劝)兼同时进行或具有:操军兼以饥疫(赤)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

  

  ①离开: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沛公已去(鸿)

  ②距离:去北军二里余(赤)相去四十里(赤)

  ③去掉: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去死肌(《捕蛇者说》)

  

  ①軍队:九国之师(过)劳师以袭远

  ②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

  ③学习:不耻相师(师)

  

  ①传记: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黄)

  ②注释经义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

  ③驿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廉)

  

  ①传送、传递:传之美人(廉)

  ②传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③流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

  

  ①道路:有碑仆道(游)从径道亡(廉)

  ②道理,规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臣之所好者,道也(庖)

  ③学说、思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

  ④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

  ⑤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①接受:项王则受璧(鸿)

  ②遭受: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

  ③授予,给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左上》)

  

  ①迷惑:内惑于郑袖(屈)不亦惑乎(察)

  ②疑惑:惑之不解(师)

文言文实词3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文言文实词4

  文言翻译恶

  è

  (1)<形>罪恶;邪恶。与“善”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 《<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形>丑;丑陋。与“美”相对。《釆草药》:“未花时釆,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釆,则根色黯~。”

  (3)<形>坏;不好。《论积贮疏》:“岁~不人,请卖爵子。”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言,而君畏匿之。”

  (4)<形>污秽。《五蠹》:“腥臊~臭而伤害腹胃”《报刘一丈书》:“立厩中仆马之间,~气袭衣裾”

  (5)<形>险恶;凶险。《<指南录>后序》:“而境界危~,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1)<动词>憎恶;讨厌;不喜欢。《鱼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所~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名>耻辱;羞辱。《史记-平原君列传》:“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焉。”

  (3)<动词>嫉妒。《赤壁之战》:“表~其能而不能用也。”

  

  (1)<代>哪里;怎么。《齐桓晋文之事》:“以小易大,彼~知之?” 《满井游记》:“余之游将从此始,~能无记?。”

  (2)<叹>相当于“啊”、“唉”。《孟子-公孙丑上》:“~!是何言也。”

文言文实词5

  要,读音一:yo

  (1)形容词

  ①主要,重要

  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狱中杂记》)

  增减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官员无法辨认出来。

  ②险要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冯婉贞》)

  在险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筑寨墙,树立一个大旗上写着谢庄团练冯。

  ③简要,切要

  可谓要言不烦也。(《世说新语言语》)

  可以说是语言简要不繁琐。

  (2)动词

  ①符合,适合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察今》)

  一切先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的'。

  ②总括,概括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篇》)

  总之,社会长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

  ③想要,希望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名声。

  读音二:yāo

  (1)名词,通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墨子兼爱中》)

  过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

  (2)动词

  ①通邀,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张良出来,邀请项伯。

  ②要挟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

  只有砍头没有什么可要挟的,可是还要拿死者的人头作抵押。

  ③相约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虽然曾与府吏相约,但和他见面的机会永远没有了。

文言文实词6

  1、尽,完。(言未既)

  2、已经,---以后。(既克,公问其故)

  3、既然。(将军既帝室之胄)

  4、既----又---并列关系。(三军既惑且疑)

  5、既而:不久。(既而得其尸于井)

  6、全、都。(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7、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1、不真,虚伪,假装。(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弄假成真假仁假义)

  2、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凭借,借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4、犹贷,宽容,原谅。(愿大王少假借之)

  5、给予。(遂乃开仓廪,假贫民《汉书·龚遂传》)

  6、假如,如果。(假有人焉,举我言复我,亦必疑其诳)

  

  1、两事物的当中。(凡天地之间)

  2、中间,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3、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4、指房屋的'间数。(安得广厦千万间)

  5、间隙,空隙。(彼节者有间)

  6、隔离。(遂与外人间隔)

  7、间或。(间以诗记所遭)

  8、离间。(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9、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0、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骨微伤,病间月)

  11、间关:形容鸟声宛转。(间关莺语花底滑)

  12、间谍。(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

  13、表时间有时、偶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14、表状态,从小路。(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5、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1、看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2、召见。(曹刿请见)

  3、拜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4、会见。(一日不见,如三秋矣)

  5、见识,见解。(真知灼见一得之见)

  6、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听见,听说。(从兹耳界应清静,免见啾啾毁誉声白居易)

  8、知道,觉得。(何以见得)

  

  1、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把系着的东西解开。(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3、解开,使分开。(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4、解释,解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理解,懂得。(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消散、离散。(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7、分裂、涣散。(天下土崩瓦解)

  8、解救、消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

  9、通懈,松解,懈怠。(胡虏益解)

  

  1、前进。(余船以次俱进《赤》其进愈难《游》)

  2、进献。(群臣进谏《邹》相如前进缶《廉》)

  3、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1、完了;没有了。

  2、死。

  3、全部用出。

  4、竭尽;使完尽。(智者尽其谋)

  5、尽头。

  6、穷尽。

  7、明白。(听其言,曰而尽。)

  8、极;全。(尽善尽美)

  

  1、接近,依靠。(金就砺则利)

  2、赴任,就职。(连辟公府不就)

  3、完成,达到目的。(轲自知事不就)

  4、成就。(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5、即,随即。(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6、走向,走上。(若无罪而就死地)

  7、上车、上路。(荆轲遂就车而去)

  

  1、靠近,接近。(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立即,马上。(项伯即入见沛公)

  3、当,当时。(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倘若,如果。(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5、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6、即使。(其伤于缚者,即幸留)

  7、就,就是。(闻鸡鸣。即起盥栉)

  8、登上帝位。(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1、离开。(欲呼张良与俱去)

  2、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3、除去,除掉。(为汉家除残去秽)

  4、距,距离。(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5、表示动作的趋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丢弃、厌弃、失掉。(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7、前往、到去。(公然抱茅入竹去)

  8、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文言文实词7

  相(xiāng)

  (1)名词。

  读xiàng,丞相,宰相。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副词。

  ①互相。如: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②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信(xìn)

  (1)名词。

  信义,信用。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2)动词。

  ①相信。如:吾尝疑乎是,仅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②信任。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3)形容词。

  诚实,真实。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4)副词。

  确实。如: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

  兴(xīng)

  (1)名词。

  读xìng,兴致。如: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

  (2)动词。

  ①起。如: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

  ②兴起。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③使……兴盛。如:若无兴德之言(此处“兴”为形容词使动用法)(《出师表》)

  ④复兴。如: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8

  文言文实词亡的用法

  (1)<动>逃跑。《陈涉世家》:“今~亦死,举大计亦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走燕。”

  (2)<动>丢失;失掉。《智子疑邻》:“暮而果大~其财。”《六国论》:“诸侯之所~,与战败而~者,其实亦百倍。”

  (3)<动>灭亡。《子鱼论战》:“寡人虽~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过秦论》:“遂并起而~秦族矣。”

  (4)<动>死亡。《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二子不协。”

  (5)<动>通“忘”。忘记。《韩非子-说林》:“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其富之涯矣。”

  亡

  (1)通“无”。一指“没有”,一指“不”。《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以应。”《报刘一丈书》:“他日来,幸~阻我也。”

  [亡命]逃亡(在外)。又指逃亡在外的.人。不要命的人,同“亡命之徒”。

文言文实词9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二、通假字归纳:

  (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

  (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

  (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

  (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

  (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

  (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

  (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

  (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

  (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

  (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

  (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

  (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

  (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

  (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

  (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

  (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

  (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

  (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

  (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

  (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

  (29)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

  (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

  (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

  (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

  (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

  (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

  (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

  (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

  (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

  (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

  (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

  (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

  (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

  (三)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

  (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

  (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

  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

  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

  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

  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

  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

  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

  程度副词:

  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

  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

  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

  范围副词: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

  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

  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

  时间副词: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

  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

  情态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

  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

  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

  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

  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

  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

  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

  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

  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

  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

  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

  D. 表结构的虚词。

  结构助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

  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

  (四)文言虚词举例

  ①、之

  (1)结构助词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语气助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

  ②其

  作副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

  ○3以

  作介词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凭借

  作连词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

  4. 而

  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

  5. 乃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

  6. 于

  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给

  7. 为

  作介词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

  焉

  作助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

  ⑨所

  所与“以”结合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

  作介词结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⑩乎

  作语气助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

  作介词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相当于“于”,作“对”讲

文言文实词10

  1、数目。(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2、若干。(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命运。(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shǔ,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不可胜数数九寒天数典忘祖)

  5、shǔ,列举罪状。(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6、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见不鲜)

  7、cù,密。(数罟不入洿池)

  

  1、连接,连缀。(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2、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3、隶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4、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5、类。(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等、辈。(若属皆且为所虏)

  7、系、是。(查明属实,事属可行)

  

  1、通熟,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谁,哪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成熟。(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

  5、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1、写,记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文字。(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3、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书籍,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5、国书。(拜送书于庭)

  6、书法、字体。(举世唯知其书)

  7、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1、到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女子,出嫁。(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3、顺从,适合。(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4、恰好。(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5、刚才。(适为虞人逐)

  6、同谪,被流放。(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7、流放,贬职。(又以适去,竟不自得)

  

  1、正确,不错,与非相对。(觉今是而昨非是非分明)

  2、以为是。(各行其是)

  3、判断词,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这。(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5、作语助。(唯利是图)

  使

  1、派遣,命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2、使,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3、出使。(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4、使唤。(人皆得以隶使之)

  5、使者。(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

  6、使命。(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7、主使,指使。(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8、假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1、懂得,认识。(相逢何必曾相识)

  2、知识,见识。(鄙夫寡识)

  3、记住。(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1、能承受,胜任,禁得起。(驴不胜怒,蹄之)

  2、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可胜数美不胜收不胜枚举)

  3、胜利。(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百战百胜)

  4、超过,胜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略胜一筹)

  5、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引人入胜)

  

  1、顺着、沿着。(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2、率领。(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3、规格、标准。(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4、大概;大致。(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5、一概;全部。(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6、主将。(将率不能)

  频率、比率。(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

文言文实词11

  

  1、尺寸,量长短的标准。(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3、规章制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4、越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度日如年)

  5、duó,计算。(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度德量力)

  6、duó,揣度,估计。(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7、duó,考虑。(度义而后功)

  

  (1)名词。收获。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2)动词。①取得,获得。遂不得履。(《郑人买履》)

  ②得意。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

  ③所愿。于彼计则得。(《中山狼》)

  

  (1)名词。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途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已。(《师说》)

  ④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⑤思想,学说。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⑥道理,规律。臣之所好也,道也。(《庖丁解牛》)

  ⑦意向。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⑧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唐分全国为十五道,隶属于中央。清末和民国初分一省为数道。

  (2)动词。①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走路,赶路。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③说,讲。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④料想。故园谁有书来。

  ⑤通导,引导。道之以政。(《论语》)

  ⑥通导,疏导。不如小决(决口),使道。(《左传》)

  

  dāng(1)动词。①两者相抵。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②抵御,抵抗。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阻拦。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⑤承担。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⑥主持,执掌。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⑦应当。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⑧判决,判罪。吏当广所失亡多。(《李将军列传》)

  (2)介词。①表处所。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当时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3)副词。①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dàng(1)动词。①符合。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安步当车。(《战国策》)

  ③以为。我当是相公呢!

  (2)形容词。适宜。此殊未当。(《采草药》)

  

  (1)形容词。①危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通怠,懒惰。农者殆则土地荒。(《商君书·农战》)

  (2)副词。①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南录〉后序》)

  

  形容词。(1)懈怠,松懈。天大寒,砚水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2)轻慢,不恭敬。守卒皆怠炎。(炎:人名)(《宋史·杨愿传》)

  (3)疲倦。怠而后游于清池。(《史记》)

  

  (1)动词。①通,透。屋极有窗以达气。(《狱中杂记》)

  ②畅达。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③至、到。自昏达曙。(《促织》)

  ④到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⑤通晓,明白。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南史》)

  ⑥得志。不求闻达于诸侯。(闻达:得志扬名。)(《出师表》)

  ⑦表达,告知。词不达意。

  (2)形容词。①显贵的。达官贵人。

  ②豁达。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汉书》)

  (3)复合词。达人:显达的人

  

  cóng动词。①跟随。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依顺,听从。民弗从也。(《曹刿论战》)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参与。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④追赶。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⑤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⑥采取某种原则。从宽、从严、从简、从缓

  cóng,旧读zòng(1)名词。①随从的`人。其从如云。(《诗经》)

  ②副职。魏从九品分正从。(《文献通考》)

  ③指堂房亲属。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形容词。从属的。从犯。

  Zòng通纵

  (1)形容词。直的。衡(横)纵其亩。(《诗经》)

  (2)名词。合纵的盟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3)动词。放纵。欲不可从。(《礼记》)

  

  1、返回。(津泽皆归其根《梦》予不得归矣《指》)

  2、归还。(归璧于赵《廉》)

  3、旧称女子出嫁。(吾妻来归《项》)

文言文实词12

  文言实词与虚词

  (一)(20xx·随州)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题。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①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④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

  【注释】①姥(mǔ):老妇。②篚(fěi):圆形竹筐。③真草:楷书,草书。④抗:抗衡,相当。⑤耽:沉溺,沉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善鸣,求市未能得(擅长(善于))

  (2)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前往(去))

  (3)当举群相送耳(全(全部))

  (4)使人耽之若是(假使(假如,如果))

  2.“笼鹅而归”的“笼”与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D.饿其体肤(《〈孟子〉两章》)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王羲之前往看鹅,心里很高兴,坚持要求把鹅买下来。

  (2)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看重,都是这类情况。(“皆此类也”意译为“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亦可。)

  4.下列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B.王羲之是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C.王羲之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20xx·长沙)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解析】A.松弛/放下;B.有的人;C.佩服/名词作动词,穿戴;D.根本/本来。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解析】A.代词,指“这种景况”;B.助词,的;C.宾语前置的标志;D.音节助词,不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①陈禾品质:有先见之明,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__②进谏方式: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__③开放题:赞成邹忌。原因:采用委婉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赞成陈禾。原因:陈禾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三)(20xx·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时家贫 少:年幼

  (2)无不立对: 对:回答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

  3.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四)(20xx·黄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5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2)属引凄异(延长)

  (3)二人对酌(饮酒)

  (4)越钱塘,绝长江(横渡)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文言文实词13

  1、结合课文内容推断词义。

  如果这个实词的表面意思在这个语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联想它在其他场合特别是教材上出现过的意思。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

  答案:A。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2、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

  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如08年高考卷全国卷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答案A。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这几种推断方法能灵活运用,还是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词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单独运用或者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解题,就比只凭识记来应对显得聪明多了。

文言文实词14

  文言文实词道的`用法

  (1)<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不通。”[又]<动词>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2)<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3)<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

  (4)<名>启发;事理。《师说》:“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诛暴秦。”

  (6)<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7)<动词>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好。”

  (8)<动词>通“导”,引导。《论语-学而》:“~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9)<动词>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

  (10)<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 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奉檄守御。”

  (11)<名>简称道 家、道教。《汉书-艺文志》:“~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12)<动词>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

  (13)<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上始。”

  (14)<量>元稹。《望喜驿》:“一~月光横忱前。”

  [道心]⒈犹言道德观念。⒉悟道之心。

  [道学]⒈道家的学说。⒉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

文言文实词15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②沙场秋点兵(a.动词:征。b.检阅。)

   ①若毒之乎

  ②呼嘘毒疠

  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怨恨。B名词:毒物,有毒的c名词:危害、毒害)

   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③孙子度其行(a动词:度过、越过。B音dúo,动词:估计。)

   ①世传其兵法

  ②则以法刑断其两足(a名词:法律、制度、法令、刑法。b名词:谋略、策略)

   ①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名词:方圆。b副词:正(好)、正要)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④更若役,复若赋(a副词:再、又。b恢复。)

   ①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②岁赋其二

  ③更若役,复若赋

  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抒发。B动词:征收、敛取。C名词:赋税。)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

  ②负其异与众也(a动词:背、以背载物b动词:依仗)

   ①三更半夜

  ②子能更鸣

  ③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④更若役,复若赋

  ⑤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a动词:改变,更换。b名词:夜里计时单位c副词:因gèng,更加)

   ①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a动词:回头看b动词:拜访,探望c副词:难道,反而)

【文言文实词】相关文章: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07-15

文言文实词集锦07-08

文言文实词集锦08-03

文言文实词方的用法12-15

文言文实词集锦【精华】07-09

文言文实词道的用法12-29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07-15

文言文常用实词义08-07

文言文重点实词实战演练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