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评课稿范例[9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言文评课稿

时间:2024-08-28 11:14:30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文言文评课稿范例[9篇]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评课稿范例[9篇]

文言文评课稿1

  文言文阅读是一块硬骨头,需要慢慢啃,反复练。考试技巧的训练,高三文言文复习肯定要进行,但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训练,才有效果。对翻译题,许多师生也很重视,但结果不妙。

  李冬慧老师对文言文复习,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突出复习重点,强化翻译训练。文言文翻译题是一种综合性考查,它涉及到的文言文常见语言知识(或现象)包括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见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等。把翻译作为文言文复习重点,能以点带面,突出重点,这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做翻译训练时,应注意(1)重视朗读。利用早读时间,有计划地让学生多课本上的文言文,适当地读一些课外的篇目,如《史记》、《古文观止》中的篇目,多读能强化语感。 (2)重视笔头翻译。笔头翻译讲究表达的规范性,讲究表达严谨语言流畅,而口头翻译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要求。笔头翻译可以放在课前5分钟进行。(3)重视文言文常见的语言现象的反复梳理。命题者选择文言文翻译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文言现象的句子,并且将这些重要的`文言现象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做翻译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言现象,并要求学生在答题时把它们很好地体现出来。每次答题后,应要求学生自觉归纳总结,以求强化。(4)重视培养联系语境推断句意的能力。有的学生在做题时,会因为眼前的一片树叶而挡住一片森林,会因为一两个难词难句而不能快速顺利地理解全文的意思。训练时,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句段篇的关系,使他们能结合上下文推断句子意思。

  二、精讲多练,强化解题要领。强调老师的“讲”要精,要及时。讲,要抓住要害,让学生明白失分原因。在学生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怎么考,复习什么、如何复习,做什么题、如何做后,设法让学生多练。

  三、强化文言文的解题要领。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意,对个别难词难句,不要纠缠,做个标记,暂且放过。其次要善于借助语境,借助题干与选项,揣摩文意,在答题时,可以先做第4小题,再做前面的实词虚词题和信息筛选题。至于,做实词词义判断题时常用的代入法、语境脉络、字音字形、语法位置、成语比较法等判断法,做虚词题时常用的词性、位置、意义、语气、搭配等判断法,做信息筛选题时常用的排除法,做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题时常用的命题思路的判断方法等等。

  李冬慧老师提出的以上建议中肯,实在,可操作行强,也为后面文言文的复习开了好头,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文言文评课稿2

  11月14日下午,我在集英小学聆听了轩丽丽老师讲授的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司马光》。学生在轩老师的指导下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我感触深刻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一、指导书写,尊重个性

  字词教学在三年级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轩老师板书课题之后就提示“司”的书写,结构。在检查生字组词之后,让学生找出生字中哪些字的书写需要提醒。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准确地说出一些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点。轩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挑选出:“庭”“登”“弃”进行重点指导。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二、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除了让学生过好生字关之外,着重在读上下功夫。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是否流利朗读,正确断句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轩老师整节课以读贯穿始终。如:课件出示文言文后,轩老师先范读,然后,老师读半句,学生跟着读半句。之后加大难度,老师读整个句子,学生跟读。之后,学生自由读,让个别学生读,最后,齐读课文。人们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轩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大声朗读,直至闭眼背诵,这样有利于积累语言。

  三、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轩老师是这样指导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她抓住一个大问题: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让学生思考后,汇报交流并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借助注释理解句子。同时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老师引导后,学生明白还可以通过组词、看图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这样学生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评课稿3

  听龚老师的文言文翻译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年轻力壮,声音洪亮。教态自然,笑容可掬。

  龚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出的蓬勃的朝气和年轻的活力,的确有一种非凡的魅力。再加上声音清脆洪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具有穿透力,非常适合当代学生的口味。使他的.教学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吸引力和魅力。

  二、文言文翻译,先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后进行巩固训练,程序设置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到“抄、调、补、删、换”五字决,讲解细致准确,练习从课本上精选例句,引起同学对课本复习的重视,这一点值得提倡。

  三、回到高考题的难度,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学以致用,以课本为例,运用知识解决难题,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

  四、一点建议:议论文翻译的确是高考中一块硬骨头,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是应付不了高考要求的。所以更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当中严格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一切以“动手写”为准绳,因为只有写出来,才能充分暴露同学们的真实状况,让学生心服口服地、耐心地、持久地将120个常用的文言实词和18个常用的文言虚词,在反复的训练当中掌握好。

文言文评课稿4

  陈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陈老师的课上充分地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陈老师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为学习课文创设良好氛围。

  二、课文诵读的有效性。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即读对停顿。陈老师一班的学生功底扎实,达到了“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的要求,但没能读出古文味,这时,陈老师采用了范读,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一下子将孩子带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让孩子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2、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陈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机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陈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陈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陈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3、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解读“甚聪惠”。陈老师抓住重点语句,创设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这堂课从教学环节到导课到总结语,每个教学环节落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特性落到实处。

文言文评课稿5

  余老师,没有刻意追求完美,没有字字珠玑的言语没有教师的居高临下,没有环环相扣的设计,然而,展现一份质朴,一份自然,一份轻松。

  余老师以生为本,以学生的问题为自己的教学切入点。刚开始就指出学生默写中的错误,如归,当,炙,生,哪,辩等字,学生面对自己的错误轻松一笑,从而订正。

  八年级下册的古诗文较多,余老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首先让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复习古诗词,一个学生出题,另一个学生默写,继而转换角色。课堂气氛活跃,轻松自在。其次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展示幻灯默写句子,请学生填空回答,其余学生手自笔录。最后复习文言文内容,四人小组合作,一个学生出题,另一个学生回答,第三个学生批给,最后回到出题学生的手中。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轻松的环境氛围成长,孩子的创造力更强。余老师的整堂课和谐自在,毫无压迫感,学生轻松自如,质朴而不失含量。

  文言文复习评课稿2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讲,两个多月后就是:中考。如何在这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复习的最大有限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据此,陈老师深入研究,以最充分的准备,精心构思了《九年级上课内文言文复习》这堂,导向明确,直击中考的公开课。

  上课一开始,陈老师就利用媒体显示《温州中考考试说明》中“古诗文阅读要求”,这样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中考古诗文考些什么,及各个知识点的难易度。这样接下来的古诗文复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为了让学生对九年级上册的课内文言文引起足够的重视,陈老师不遗余力地一一统计全国各地关于九上课内文言文考到的篇目及次数,期间尤其突出浙江省历年中考考核的九上文言文,并且出示相应的'考题。可见陈老师为了复习更有针对性,也为了复习更有效果,是深入研究了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卷,而且特别重视浙江省中考的走向。而后他特别强调xxxx年浙江省课内文言文命题特点,并罗列出:“1.题型传统,以填空、选择和问答为主。2.考察三块内容: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或主题理解”,明确命题的范围及类型。为了让学生梳理教材知识时有例可循,陈老师以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为范例,按照浙江省课内文言文命题特点,尽量详细地列出可能考核的知识点。

  在有限的时间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陈老师再三强调他的“复习建议”,希望学生的复习是紧扣中考要求,能事半功倍的。

文言文评课稿6

  听文言文公开课的机会不多,这堂文言文文本细读的课却让我惊叹。睿智的思想从他的瘦小的胸腔中汩汩流出,这就是一种积淀的力量。

  所以,雷老师从”慈城孔庙”出发,到孔子、《春秋》再到《左氏春秋》,居高临下得对文章进行文学广涵。刚开始不知道为什么雷老师要讲《春秋》与《左氏春秋》,听了整堂课才发现原来是要提及《春秋》是孔子站在统治者的基础上对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进行简单记录,而《左传》中这场战役中的很多人都很丰满,这就是文以载道,所以,对于历史上的.名人名事,我们要以一种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待,要多看不同的书去印证这个人物的立体性与丰满性。所以这样一来,文言文教学就上升了高度与深度,让我们折服。

  教学环节简洁清晰、细读到位的程度也是让我们赞叹。曹刿是何许人也?凭什么对战事评头论道?——鲁庄公在文中是否真的如他所说的目光短浅?——曹刿是否自夸,有否远谋之才,从文中找出。——除了军事才能之外哪里还体现他的才能?围绕“鄙”与“远谋”结合文中句子词语进行详细解读,最后归结出鲁庄公的多面性与曹刿的才能。

  这是一堂好课,确实真正体现了“细读”这个主题,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整个课堂氛围确实很好,但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却变成老师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就是那些很能说会道的学生一直在讲,大部分学生都是沉默寡言。这不竟让我们想到:公开课总归是公开上,要做到个个学生都落实到,还是要一点“死抓慢讲”的精神的。这不禁是我们的悲哀!

文言文评课稿7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是很不容易。而在赵老师的课堂上丝毫没有感觉到学生学得艰难,而是每个学生一直都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简约而又不失华丽,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我从这节课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一、巧学生字。

  因为我是一个低年级的老师,我觉得识字写字的教学环节只有低年级段出现,没想到今天赵老师在教高年级学文的同时,没有丢弃最基本识字教学。在“惟”“俱”“辩”“鸿”这些生字在文章不同地方出现的时候,赵老师在学生理解字义后又提醒学生这字是本课的生字,这是在无声的强调这个字很重要不能写错,紧接着就指出在写这些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巩固这些生字,赵老师还不忘让学生在每个字的旁边写上一个。学习生字和理解文章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真正体现出字不离文,文不字的教学理念。

  二、以读为本,读出精彩

  赵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文时,没有直白的去一句句的理解古文的意思,而是在读文前都会提出一个与要读的内容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每次读的语气不同,收获就不同。学生读书的`欲望被燃起,就减少对古文的恐惧,学生自然想读、愿意读、乐意读。如:在《学奕》这则古文中有“为是其智弗若与?”这样一个问句。赵老师就对学生说:“我们既然学习文言文,就要用文言文的形式来回答。”接下她就请学生从书中找答案,再用书中的话来回答。在这一问一答一找中,学生就水到渠成的把古文的精髓弄明白了。

  在学《两小儿辩日》一则时,赵老师紧紧地抓住一个“辩”,先让学生弄清楚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争辩的内容是什么?弄清楚后就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这则古文的意思,其他的孩子读对应的古文,在这样的对读中学生自己很快的就弄懂了古文的意思,无需老师的讲解,这是一个多么巧妙的设计。接下来的引导背诵设计的更为精彩,赵老师就让同学生用古文当中的语言来和她进行一场辩论赛,她做第一小孩,让学生做另一个小孩进行辩论,而后在交换,最后再让学生一人扮演两个角色,老师说一些提示语,这是通过不同的语气去体会当时两个孩子争辩是如何争辩的。这样学生即使读着古文中的句子,也感觉不到古文的拗口,反而还增添了一些童真童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看来赵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更注重了“备学生”。

文言文评课稿8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练,全文只有53个字。但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李老师通过短短40分钟的教学,激起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李老师的这节课整个过程自然,流畅。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和培养兴趣

  课始从老师的'导语中,捕捉古文开始,到揭题理解“杨氏之子”,继而引导学生学习课题的命名方法,给自己命名,如“李氏之子”、“王氏之子”等,学生立刻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先从简易的入手,拉近了遥远的古文距离。再如课末的延伸:请你也当一回机智、聪慧的“杨氏之子”,如是姓“柳”、姓“李”的人来拜访,该如何应答呢?学生答曰: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虽是简单的一个练习,学生容易上手,但其实其中包含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一个综合考查,既要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又要掌握文言文的遣词用句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的教学理想。

  二、以朗读为主线

  在教学中,李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范读,师生合作读。放手让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wèi“应声答曰”yìng,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文中究竟该怎么读,让学生根据上下问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先让同学朗读,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含义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老师的范读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读中体会了句子的意思。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

  三、探究文义,指导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中那些典型的单音节词的意思,在教学中,李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读通,去读懂,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指拜见。再让孩子去研读,又如“甚”、“乃”、“示”等,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学习,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并词词落实,句句落实。这是一种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在理解“为设果”中,李老师质疑谁为谁设果,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学习古文的方法。方法的渗透简单明了,自然流畅。

  同时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让学生反复品句、揣摩,让学生对杨氏之子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反驳孔君平说的“此是君家果”的理解。更显示了李老师在教学预设上的独具匠心。

  四、商榷之处

  “未闻”语气委婉,一开始学生有点体会不出,如让学生演一演,可能感悟会更好点。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开始让学生模仿说说自己是“X氏之子(女)”是个很有意思的设计,要是在拓展中,请学生用文言文说说:这是你家的猫。我们班的某某很聪明。老师你家在哪里?等句子。这种迁移运用不但加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即时运用所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文言文评课稿9

  轩老师的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教学环节精巧,群情参与,跟进及时,评价恰当,教态自然。整堂课全体学生入情入境,心无旁骛,精彩纷呈。轩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节扎实的语文课堂!

  轩老师在这节课上特别注重朗读。都说“好文不厌百百回读,熟熟成诵有收获”,读真的太有必要了。在轩老师这节课中处处可以听见朗朗读书声,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字,读文章,齐读、个别读……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逐渐理解文中的字、词、句子和文章的意思,逐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这一点做的特别好。

  其实,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二、多形式朗读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样,原本无生命的。语言文字符号才能生动鲜活起来。

  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声情并茂的范读、抑扬顿挫的领读、慷慨激昂的齐读,字正腔圆的对读,还有跟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朗读方式。不管用何方式,注重读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流畅,学生会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享受读书的快乐。书声琅琅中,浓浓的语文气息扑面而来。

  三、朗读指导要到位

  朗读指导要到位,首先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过硬的朗读能力。平时注重自身的朗读训练。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在指导过程中,注重方法指导。

  1,字词读准字音做到读得正确。

  2,流利

  3,感情。有些学生读都读不流利,更别提什么感情了。

  四、读出感情

  如何让学生读出情来呢?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带着体会去读,读中想象,读中体会。当读到开心的时候,你也会随之兴奋,当读到伤心时,你也会随之落泪。那文章不就自然读通了吗?我们每天早上的晨读时间,其实是我们练习朗读的最好时机。然而我的指导并不到位,很多孩子朗读托音情况严重。朗读没有感受,没有思考,所以朗读没有什么活力。真正好的朗读应该是声情并茂的。

  以读为本,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朗读声,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的朗读声。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育之路漫漫,吾亦将上下求索。

【文言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文言文评课稿08-27

文言文复习评课稿04-26

文言文杨氏之子评课稿范文01-15

文言文《曹刿论战》评课稿02-19

文言文《桃花源记》评课稿06-12

文言文《曹刿论战》评课稿(精选12篇)08-08

《春》评课稿01-16

古诗评课稿06-06

文言文《岳阳楼记》评课稿(通用13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