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精华】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文言文

时间:2024-05-12 11:02:57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初中文言文【精华】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文言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文言文【精华】

初中文言文1

  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酬应不闲。戴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视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戴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叩之,答曰:是古方。戴求得其书,乃饧字耳。戴急为正之。

  [注]国初:明朝初年。[注]南京:明朝初年朱元璋迁都南京。[注]饧:古糖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尝被召至南京 解释:

  (2)迎求溢户 解释:

  (3)按方发剂 解释:

  (4)日往视焉 解释:

  2.翻译句子。

  (1)退而怪之

  译文:

  (2)戴求得其书,乃饧字耳

  译文:

  3.说那医家是平庸的医生,但不是奸诈的'医生,从文中 (填原文)处可以看出这一点。

  4.从文中戴急为正之可以看出戴元礼作为名医不只是在医术方面,还表现出较强的职业道德,现在请你从戴元礼角度给庸医们说一句话,既要清楚,又比较委婉。

  参考答案:

  (1) 曾经 (2)充满 (3)药 (4)每天

  2.(1)回去后感觉很奇怪 (2)戴元礼要到(记载这则古方的)书,原来是饧字

  3. 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

  4.略

初中文言文2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初中文言文3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在武陵这个地方有个以捕鱼为职业的人,有一次,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树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有点光亮。渔人就弃船登岸,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极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感到开阔明朗了。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男女的穿戴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全都安闲快乐。

  他们看到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在洞里停留了几天,才告辞回去。洞里的人嘱咐他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经过的路,处处做上标记。回到郡里,渔人就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寻找先前做好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那条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清高的人。他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去寻找,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就患病去世。以后就不再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

初中文言文4

  塞翁失马

  两汉:刘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不及别人。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所以聪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就会失败。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学习的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陈太丘与友期 / 期行

  南北朝: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初中文言文5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词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重点字词】

  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是指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⑽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初中文言文6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初中文言文7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多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2.多背诵。通过背诵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

  3.勤做练习。掌握常用文言词和特殊句式。

  4.勤查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文言文翻译书是必备工具书。

  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会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重点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一些特殊句式。

  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例如: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如: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回答)《愚公移山》

  ②杀之以应陈涉(接应、响应)《陈涉世家》

  ③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该)《口技》

  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前:上前,靠前

  B、形容词用作动词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尽:吃尽,吃完

  2.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走完

  C、形容词用作名词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2.造化钟神秀(《望岳》)神秀:“奇丽的景色”的意思。

  D、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一般来说,其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了。

  1.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意为射箭的本领。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出、入:这里都活用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E、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装运土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表示行为的凭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糁之(《核舟记》)石青:用石青。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用在动词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F、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G、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常见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 ……也。(主语后面不用“者”)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今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是”意思是“这”,复指前面的主语。

  ②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里,是针炙能够治疗的。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今译: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则”“即”“为”“则”等帮助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今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色。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今译: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西湖游记二则》)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①投(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三)倒装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主要包括:

  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如“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②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宋何罪之有?(《公输》)

  ⑤唯利是图(成语)

  3.介宾短语后置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四)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1.用“为”“为……所”“见”“于”“被”等标志词表示被动。如: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二则》)“为……所”表被动。今译:梅花被寒冷冷抑制。

  2.不借助被动词,概念上表示被动。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a.变单音词为双音词;b.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c.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初中文言文8

  《鱼我所欲也》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

  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假如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假如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但凡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行以采纳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但凡可以躲避祸害的方法什么不行以做呢?采纳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愿采纳;采纳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愿采纳。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峻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丢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假如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承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愿承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承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熟悉的穷人感谢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承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承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承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承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承受,现在为了熟悉的穷人感谢自己却承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顿了吗?这就叫做丢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初中文言文9

  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2.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3.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道:此处指行为道德。译文: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说:“那就让我少偷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是不对的,应该马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来年?

初中文言文10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文章,记载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优秀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结晶,渗透着古代贤人智者的思想和才华,彰显了中华汉字的风采和志气,是中华民族美和智慧的集中表现。初中阶段开始设置了文言文阅读课程,但新课改理念落实尚不到位,下面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对文言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践展开研究。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1.偏重于翻译,忽视了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部分初中教师在中考的指针下,着重对学生讲授词汇和句式的翻译,强化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将文言文解析为若干词汇和语法,忽视对语言本身蕴含的思想和美感的体会,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自我感悟和体验,降低了教学的层次和深度。

  2.脱离文本,片面强调对艺术欣赏技巧的传授

  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会直接脱离文本,大量讲授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艺术特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但是其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

  1.提高文言文阅读素养

  文言文对初中生来说难度较大,必须加强对文本的阅读素养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教师要确定科学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应该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中过分依赖教师和参考书的弊端,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大声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体会,诵读中遇到生字词学生找注解或者资料自学,基本能弄懂文章大概意思,在诵读和自学中增加了语感和语文知识储备。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预习提纲,学生在通读和预习生字词的基础上,按照提纲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再次感悟文言文的精髓和重、难点,提高自主思考能力,实现自我提升。

  (2)创设合理教学情境

  文言文内容和形式距离初中生久远,教师应该搭建学生和传统文化的有效桥梁,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增强对文言文中的内容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到文本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讲授《桃花源记》《陋室铭》时可以配上优雅的古琴伴奏,学习《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时可让学生课下收集景观的资料,让他们讲述对景物的了解,教师播放景观的纪录片,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

  (3)做好文言文阅读的课后拓展

  教师应该关注文言文讲授完毕后的拓展工作,让学生及时归纳文言文知识点,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读写结合,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训练,其中最有效和普遍的方法就是书写读后感。写好读后感的前提是,学生必须从整体到细节对文章有准确和详细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真情实感进行深入挖掘,这就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再研读和再创作,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文言文素养,把握文言文学习的精髓,在不断练习中摸索出文言文考试的规律和考点。

  2.加强文言文中考训练

  文言文是中考语文的重点题目,因此,教师要在增强学生阅读素养和情感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应试能力,加强对文言文题型的综合性训练。

  (1)做真题把握规律

  教师可以将近五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习题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通过训练提高做题效率,了解出题的共性角度、思维等,结合自身实际,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联习。

  (2)开展针对性练习

  ①翻译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多让学生进行口头即兴翻译,通过课堂比赛式训练和实时练习,提升初中生思考和反应速度,出现问题及时纠正,为中考打下良好的知识和效率基础。

  ②有效阅读能力训练:对教材的阅读和试题的阅读有所不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教师要为学生精选习题,在做典型例题中寻找语感,让学生适应考试。教师还要对文言文阅读题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在考试规定时间内,进行快速阅读,再根据文言文试题的设问进行回答,学生与教师共同交流,在争辩和改正中提高答题的方向性,总结答题规律。

  3.学生自主总结

  老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考试重点。学生自愿总结,在总结中发现自己需要复习的重点,老师在其中仅仅起辅助的作用。发现学生关于复习总结的好笔记时,就拿出来在全班分享,或者让学生互相交换笔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复习中实现优势互补。

  总之,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应该不断研究有效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制订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兴趣,在阅读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将古老的文字与现代现阶段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汉字的魅力美和内涵美,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陆艳红.课改城市化:广西农村语文教师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初中文言文11

  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之马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一、

  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

  二、

  1.用

  2.认为

  3.因为

  4.用来

  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四、

  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初中文言文12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机会用到文言文,所以学生没有适当的语言环境,只能在课堂上进行文言文的学习,所以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现在文言文的教学,大多数都是应试教育,所以主要强调学生进行背诵,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就没有特别关注,并且都是采取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的方式,这样的情况就增加了学生学习及老师教学的难度。但是新课改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定要求。所以老师要积极进行课堂的改革,以免学生总是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扮演一个受教者,最终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了兴趣,影响学生对古文的理解。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一,初中是小学的.延伸,但是在小学时期学生并没有接触文言文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简单字词的书写及认识,古诗的背诵及默写等;其二,现在的生活中用不到文言文,所以学生都会觉得文言文没有必要学习,因为除了应对考试,文言文并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对文言文的理解并不重视;其三,主要是在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问题。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不够灵活,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主要是老师对文言文进行翻译,介绍文言文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课后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并要对关键的字词理解进行重点记忆,这样的课堂及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有兴趣进行研究,导致文言文的课堂变得沉闷、单一,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1.强化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在生活中没有运用文言文的机会,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都非常的陌生,所以要求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要鼓励学生进行简单文言文的积累。如每天由一位学生进行分享,这样就会使学生增加对文言文的认识,老师也可以抽出上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解释,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下受到影响,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并且会对文言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2.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阅读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变得非常的没有耐心。所以老师要积极提升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努力进行文言文的学习,强化学生的阅读方式,进行兴趣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的字词理解提供帮助。同时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除了上述方法,老师还可以采用各种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来促进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促进教育的进步。

  3.丰富文言文的教学形式

  现在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想要提升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成绩,应该先进行教学形式及内容的改革。现在的初中文言文教育,老师主要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的方法难免会让学生觉得单调。所以在教学的形式上,老师应该积极的进行创新,丰富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文言文的魅力。就以《两小儿辩日》为例,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内容的演练,让学生扮演文言文中的两个小孩,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言文的内涵,从而对文言文的理解及学习充满兴趣,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初中文言文13

  3、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记得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们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村民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于是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啦。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初中文言文14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① 卒 不 见 人 ② 其 状 若 仰 大 盂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余尝求小盘谷 ( ) ②探之不可穷 ( )

  ③由寺北行,至卢龙山 ( ) ④若鱼龙起伏波浪中 (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小题4】简要概述作者游小盘山的行踪。(4分)

  答案

  【小题1】① 卒 /不 见 人 ② 其 状 /若 仰 大 盂 〖只标一处,每处2分;

  【小题1】①我 ②穷尽 尽头 ③到 到达 ④ 像 好像〖每字1分,同义词也可给分

  【小题1】这是万竹蔽天(很多竹子遮蔽云天)的地方呀!所谓(所说的')小盘谷,大概就是这里了吧。〖两句大意各1分,此1分,句子通顺1分

  【小题1】从江宁府城出发,经过归云堂,北行到卢龙山,下山回到出发点。〖每点1分,中间加上景物不计分

  解析【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初中文言文15

  读文段: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总结: 以上这些就是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关键知识点分析,抓住其中的这些要点内容,我们才能在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掌握上面这些要点。

【初中文言文】相关文章:

初中文言文05-20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07-31

初中文言文阅读09-08

初中必背文言文03-22

初中文言文阅读03-25

初中文言文及翻译12-05

(热)初中文言文02-07

初中文言文(优)01-23

初中文言文【集合】03-22

初中文言文狼的翻译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