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赏析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言文赏析

时间:2024-03-03 17:30:30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文言文赏析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赏析

文言文赏析1

  陈元方候袁公

  南北朝: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施,实行。

  3、绥:安,体恤。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四种解释(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3)效法,仿效。(4)标准,法则。这里用(3)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更加

  13、以:用

  14、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赏析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文言文赏析2

  扬州慢

  赵以夫

  琼花,唯扬州后土殿前一本。比聚人仙大率相类。而不同者有三: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琼花叶柔而莹泽,聚八仙叶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琼花蕊与花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蕊低于花,结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友人折赠数枝,云移根自鄱阳之洪氏。赋而感之,其调曰《扬州慢》。

  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琼花,今为我国江南名城扬州的市花。自古以来,诗人骚客每会于此,观琼花而动情,不禁歌之赞之,往往成为千古名篇。赵以夫的这首《扬州慢》词,便是其中脍炙人口之什。

  上片极力铺写想象中的扬州琼花之芳姿和神韵。词的起笔是:“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词人在此化典成句,暗示出只有扬州城才能有“天下无双独此花”(见宋·刘敞《无双亭观琼花赠圣民》),“十里春风”源于杜牧《赠别》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二分明月”乃化用徐凝《忆扬州》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词人在这三句里,实际上还不是仅仅局限于化典指明琼花永远扎根之地,决不可移植到扬州以外的任何地方去,更重要的还通过这里的环境烘托,特别是其中那个“飞”字,把扬州琼花在春夜月下的芳姿和神韵作了传神的描绘。看吧,琼花她似天上的仙女,离开了琼楼玉宇,在皎洁的月光辉映下,飘然降临了人间。词人为了更为形象地突出扬州琼花的特性,紧接着又匠心独运地着下九个字:“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翦翦”,语出《诗经》,是一个描摹状态词,指整齐的样子;“毬”,指球状圆形体,瞧吧,那洁白的花朵犹如冰花、碎玉,而且还簇拥成为花球开放在花枝上。这句的绝妙之处在于:我们可以从宋代诗人王令《琼花》的“蚌碎珠骈出,须牵蝶合围”那一开一合的珠出蝶围的动态描写中,意会到扬州琼花“拥碎玉成毬”的繁荣而净洁之美。接下去“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几句,以人喻物,更见扬州琼花生机与绮丽。一个领字“想”,立即把词人的神思牵回到遥远而古老的历史联想之中,来到盛传不衰的“美人王国”里寻找扬州琼花的匹敌,这才发现整日伫立在扬州后土殿前石阶上的树树琼花,真有杨贵妃那样匀称丰满的体态,更有赵飞燕那样绰约轻盈的风姿,她将中国两种类型的古典美人之美质十分巧妙地融于一身了。如果说这样的“太真肌骨,飞燕风流“的比况显得太实在了的话,还可进一步说扬州琼花更摄取了世间万物的丽质清气集于一体。到此,词人在由花即人、由人恋花的双重特性建构下,便脱口说出了“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的点题之句。这样,词人在上片也就完成了一篇优美动人的微型《琼花赋》的创作。

  下片词人因见窗前友人所折赠之数枝琼花而抒发了心中的悲凉感慨。其过片曰:“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一阵阵雨滴敲打窗棂的声音,把词人从酣梦中惊醒,满屋子飘溢着琼花芬芳的香气。使他神清意悦。他目注花瓶里的`那几枝琼花,想起那是扬州的朋友怜我孤独,特地从扬州送来,以作安慰。接着便明确交代数枝琼花的来历:“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这里所写,显得空灵缥缈极了,一点也不呆板,同时亦与上片“蕊仙飞下琼楼”相呼应,其中那个“似”字很有模糊传达的审美效果,值得玩味。既然有朋友从扬州送来数枝琼花,何不“为问竹西风景”?这里的一句化用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意即过去扬州城是那样繁华,如今怎样呢?接下去并不急于让琼花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着了一个意境开阔而悠远的写景句:“长空淡、烟水悠悠”。七字暗示出了词人在人生旅程中失意惆怅落寞之苦,多少心酸事,尽在不言中,只觉得一切已逝,旧事悠悠恨未了。直到词的歇拍才点出:“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这几句便是对来自扬州的琼花回答的内容概括,不言而喻,这又是从当时著名词人姜夔描述经过金人掠夺后的扬州荒凉情状的“渐黄昏,清角吹寒,在空城”(《扬州慢》)脱化出来的。于是,我们就能从中进一步体会到:词人因琼花而引发的无限感慨,就不只是他个人的内心哀怨;更深寓着他忧国伤时的伟大胸襟。

  词的上下片,由花及人,由人及事,观花动情,触景伤怀,婉转写来,词意含蓄而深远。这样,此词上下片的描写,也就层次分明地体现了其小序所讲的“赋而感之”的艺术构思。近人刘坡公《学词百法》概述历代词家创作咏物词的经验时讲:“咏物之词,最不易作,体认太真,则拘而不畅;摹写稍远,则晦而不明,惟能不脱不粘,方为恰到好处。”无疑,此词对于琼花的描绘,就有“不脱不粘”的表现特点,因之也才将其芳姿神韵作了极为生动的传达。

文言文赏析3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那是诗人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他晚年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还常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这是其中的一篇。

  此阕苍凉悲壮,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壮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叙事,下片抒情,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南郑属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如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醉歌》)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醉歌》)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至今。“旧貂裘”是本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也可以说,“旧貂裘”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换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谁会料到,象我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如今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这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二)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本篇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文言文赏析4

  一、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毅,又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小说家,淄川(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他一生贫困,长期生活在农村,同情人民疾苦,用毕生精力著《聊斋志异》一书。借花妖狐鬼之形,打击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批判八股取士这一腐朽的科举制度。”。

  蒲松龄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鲁迅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二、整体把握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三、问题研究

  1.关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聊斋志异》选本上将此文的体裁定为散文,这是正确的,因为它不仅写出了山市变化莫测的景象,而且表达了目击者的感情,有很美的意境,值得欣赏。但从初学者学习的需要来看,倒无妨把它看作一篇描写性的说明文,因为作者的意图是用描写的手段来说明这种自然景象由生到灭的全过程。如果我们确认这一点,那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再造出山市的景象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一类问题:

  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

  城上有楼吗?你看见城中的街道了吗?

  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

  要让学生放开想,能画画儿的还可以任选一个镜头画出来。总之,这堂课一定要生动活泼地进行,不拘一格。

  2.引导学生阅读自然小品

  《聊斋志异》是以写狐鬼故事著称的,但也有个别篇章近似小品,且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现象(含动物趣闻)、民间技艺等。例如《地震》一文就记录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夏历)戌时作者在济南亲自经历的一次地震;《木雕人》记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狮子》《大鼠》《螳螂捕蝉》等记动物趣闻,等等。读自然小品(当然不限于《聊斋志异》)可以引起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扩大视野。

文言文赏析5

  作品原文

  庆历四年2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越明年4,政通人和5,百废具兴6。乃7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8,刻唐贤今人9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10。

  予观夫巴陵胜状11,在洞庭一湖。衔12远山,吞13长江,浩浩汤汤14,横无际涯1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7,前人之述备矣18。然则19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0,迁客骚人21,多会于此2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3?

  若夫霪雨霏霏24,连月不开25,阴26风怒号,浊浪排空27;日星隐曜28,山岳潜形29;商旅不行30,樯倾楫摧31;薄暮冥冥32,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3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34,满目萧然35,感极而悲者矣36。

  至若春和景明37,波澜不惊38,上下天光39,一碧万顷;沙鸥翔集40,锦鳞游泳;岸芷汀兰41,郁郁42青青。而或长烟一空43,皓月千里44,浮光跃金45,静影沉璧46,渔歌互答47,此乐何极4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49,宠辱偕忘50,把酒临风51,其喜洋洋52者矣。

  嗟夫5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54,或异二者之为5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57;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8。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9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60?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词句注释

  1、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政治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本文末句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明作文的时间。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谪守,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在这里作为动词被贬官,降职解释。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郡的长官。汉朝“守某郡”,就是做某郡的太守;宋朝废郡称州,应说“知某州”。巴陵郡,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这里沿用古称。“守巴陵郡”就是“守岳州”。

  4、越明年:有三说,其一指庆历五年,为针对庆历四年而言;其二指庆历六年,此“越”为经过、经历;其三指庆历七年,针对作记时间庆历六年而言。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7、乃:于是。

  8、制:规模。

  9、唐贤今人:唐代和当代名人。贤,形容词作名词用。

  10、属(zhǔ):通“嘱”,嘱托、嘱咐。予:我。作文:写文章。以:连词,用来。记:记述。

  11、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

  12、衔:包含。

  13、吞:吞吐。

  14、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汤汤,水流大而急。

  15、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6、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1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此,这。则,就。大观,雄伟景象。

  18、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助词,的。

  19、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20、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尽,最远到达。

  21、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22、多:大多。会:聚集。

  2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引发的情感,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吧。

  24、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淫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25、开:(天气)放晴。

  26、阴,阴冷。

  27、排空,冲向天空。

  28、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不为耀,古文中以此曜做日光),光辉,日光。

  29、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隐没。形,形迹。

  30、行:走,此指前行。

  31、樯(qiáng)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船桨。倾,倒下。摧,折断。

  32、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33、则,就。有:产生……的(情感)。

  3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忧,担忧。谗,谗言。畏,害怕,惧怕。讥,嘲讽。

  35、萧然:凄凉冷落的样子。

  36、感极,感慨到了极点。而,连词,表顺接。

  37、至若春和景明:至于到了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普照。至若,至于。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明媚。

  38、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9、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面光色交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一,一片。万顷,极言其广。

  40、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泳,或浮或沉。游,贴着水面游。泳,潜入水里游。

  41、岸芷(zhǐ)汀(tīng)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水边平地。

  42、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43、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44、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

  45、浮光跃金: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有些版本作“浮光耀金”。

  46、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这里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沉璧,像沉入水中的璧玉。

  47、互答:一唱一和。

  48、何极:哪有穷尽。何,怎么。极,穷尽。

  49、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50、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一作“皆”。

  51、把酒临风:端酒面对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临,面对。

  52、洋洋:高兴的样子。

  53、嗟(jiē)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54、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心思)。

  55、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5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5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就担忧百姓。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58、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主担忧。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这样。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5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

  60、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白话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巴陵郡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过去一切废弃的事情,都重新兴起。于是重修岳阳楼,增加过去旧的规模,刻制唐代贤人和现代人的诗赋在楼上,嘱咐我做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在我看来,巴陵郡的盛景,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一望无际,早晨的光辉和晚上的美景,有万千的气象,这就是岳阳楼的大景观,前人的叙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这里北面通到巫峡,南面极尽潇湘一带,被降职的官吏、诗人墨客,多到这里来聚会,观览景物的心情,难道没有不相同的吗?

  当那久雨霏霏落下,一连几个月不断。阴冷的风狂吹怒叫,污浊的水浪横在空中;日月星辰隐没了光辉,山岳潜藏起形迹;商人旅客不能外出,船上的桅杆倾倒、橹桨损坏;傍晚时天色一片昏暗,耳听的老虎啸叫,猿声悲啼。这时登上岳阳楼,则有远离都城,怀念故乡,忧虑别人诽谤,害怕众人嘲讽的种种思绪,满目凄凉,感慨到了极点,心中无限悲伤起来了。

  至于那春风清和,春景明媚,湖中波平浪静,上下天光明亮,晚清湖面一片碧绿。沙鸥飞翔云集,锦色的鱼儿在水中游泳,岸上的芷草、汀洲的兰花,显得郁郁青青。有时长烟横在空中,明月照耀千里,湖面波光闪耀,像金子一样发光,有时月亮在平静湖水中的影子像一轮沉入水中的玉璧,湖上渔人对歌,你问我答,这样快乐的情景,怎么会有穷尽呢?此时登上岳阳楼,则心旷神怡,心情舒畅,人生的荣华富贵,失意受辱都忘掉了。对着美景把酒痛饮,觉得其乐无穷,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和个人的得失而欢喜或悲伤。在朝廷上做高官,则忧虑人民;处在江湖远方,就担心君王。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吧!”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写此文时作者并未登临岳阳楼,只凭借此图写出了《岳阳楼记》。

  作品鉴赏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本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艺术手法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没有意思。范仲淹就是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他的一套。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江苏市吴县)。为北宋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生前与包拯同朝。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死后谥号文正,史称。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文言文赏析6

  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吴均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南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停,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的晴空和山自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淡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处底。游去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释下去,可以释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自。泉水拍打在山石上,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去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像老鹰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释到这些雄奇的山自,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释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处到阳光。

  注释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去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自:从。

  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皆:全,都。

  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淡青色。

  游鱼细石:游去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直视无碍:一直释下去,可以释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处底。

  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o间的“于”字省略了。

  若:好像。

  奔:去词活用作名词,文o指飞奔的骏马。

  寒树:使人释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自”一语可以释得出来。

  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去词用。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千百成自:意思是形成无数山自。

  激:冲击,拍打。

  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好:美丽的。

  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去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o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望自息心:意思是释到这些雄奇的山自,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使去用法。

  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

  窥谷忘反:释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释。反,通“返”,返回。

  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蔽,遮蔽。

  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

  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处:释处。

  日:太阳,阳光。

  赏析

  本文是用骈体写成的一篇山水小品。一共140多个字。骈文常用四字六字组织,故亦称“四六文”。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首段是总写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写心中随顺追趣之情。一中路美景收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

  第二段先承上写“异水”。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深可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第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这段只用了三句二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

  第三段进而写山之景。作者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竞上”、“互相”、“争高”,无生命的山,无不奋发向上,这不仅描绘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还写出观赏者荡涤心胸的奇趣,写了奇特山势,作者的目光又从整体转到细部,再次突出山之“奇”,从描写对象看,写了泉水、百鸟、鸣蝉、山猿和树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从音响和日照角度来写,写出听觉和视觉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悦耳,好鸟嘤嘤,和谐动听;山蝉儿高唱,山猿长啼,也无不令人振奋。山林百间交汇,组成一曲优美交响乐。这一段最后珍两句写树木,跟段首“皆生寒树”照应,群峰丛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给人以欣欣向荣,蓬勃向上感觉,写树木繁茂,、虚实结合,正写“横柯”、“疏条”,侧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运笔手法灵活多变。

  这一段描写山中景物,插入一组议论性偶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这里“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实指,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这名利极力攀上峰巅,热衷政务而想飞黄腾达者,应窥见面前危险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谓大自然的伟大会使人流连忘返,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总之,既写奇景,又抒感概。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文言文赏析7

  【提要】

  在战国时代最有名的说客和谋士就是苏秦,尊称为苏子。他是中国梦想得到权力、金钱和荣耀的士大夫们的楷模。他的精彩言论和谋划主要在《秦策》《齐策》《楚策》《赵策》等策中,《东周策》这里只是个序幕或者引子。

  【原文】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译文】

  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为此而忧虑,苏子就对东周君说:“请让我去西周说服放水,可以吗?”于是去拜见西周君,说:“您的主意打错了!如果不放水,反而使东周有了致富的机会。现在东周的百姓都种麦子,没有种其他东西。您如果想坑害他们,不如突然一下子给他们放水,去破坏他们的`庄稼。放下了水,东周一定又改种水稻;种上水稻就再给他们停水。如果这样,那么就可以使东周的百姓完全依赖于西周而听命于您了。”西周君说:“好。”于是就放水。苏子得到了两国赏金。

  【评析】

  说话需要谋划,脱口而出的东西是最没有价值的。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一定要解决问题,否则宁可不说。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前要深思熟虑、谋局排篇。象苏子一样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觉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这恰恰落入了苏子的整体战略安排之中。

  语言是人类的传播工具,事实需要传播,没有传播就无法了解起码的事实。在现代西方哲学看来,事实的真相是人们永远无法了解的,人们只能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来了解事实真相。这样,语言本身就对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苏子巧妙地利用语言传播对事实真相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让他的受众完全听信他对事实的解释,可以说,他轻易地垄断了受众的“知情权”。现代社会中,只要我们明白事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也会说服受众、左右他们的行动。

文言文赏析8

  辛术,字怀哲,从小聪明敏锐,遇事颇有见解,脱去布衣入仕,任司空胄曹参军。与仆射高隆之共同负责建筑邺城的宫殿,他处事明白畅达,工匠们都尽心尽力。再迁任为尚书右丞,出任清河太守,为政有能员的名声。朝廷命他为并州长史,因遭父丧离职。清河的父老乡亲数百人到宫廷上书,请求为他立碑歌功颂德。齐文襄帝高澄掌管朝廷大事,他与尚书左丞宋游道、中书侍郎李绘等追随高澄至晋阳,都成为高澄的座上宾。他多次升迁,官至散骑常侍。

  东魏孝静帝武定六年(548),侯景叛乱。朝廷任辛术为东南道行台尚书,封为江夏县男。他与高岳等人一起打败侯景,捉获萧明,迁任东徐州刺史,任淮南经略使。北齐天保元年(550),侯景征收江西的租税,辛术率领军队渡过淮河断绝他的归路,焚烧侯景征收的稻谷数万石。然后北还镇守下邳,淮南人随辛术渡过淮水的有三千多家。东徐州刺史郭志杀死郡守,文宣帝听到奏报后,命令辛术“:从今天起,郭志统率的十多个州县,所有犯法的,刺史先汇报给你,你再下决断,然后奏报朝廷。”北齐的行台长官兼管一方人事,就从辛术这里开始。安州刺史、临清太守、盱眙和蕲城两地的镇将犯法,辛术都将案情奏闻朝廷将他们处死。睢州刺史及所辖的郡守,都因犯法受大辟的处治。朝廷把他们的奴婢一百多口以及资财家产都赐给了辛术。他多次拒绝,却不被朝廷同意。他便将犯官的.家口和资财送到司法部门,并不让他们报告朝廷知道。邢邵听说了,写信给他,说:“过去钟离意说:孔子在盗泉旁边忍受干渴,便把珠玑委之于地。您今天能做到这样,真可以说与孔夫子异代而道德相同啊!”

  王僧辩打败侯景,辛术前去招纳安抚。侯景占据的城镇相继归附,前后共有二十多个州郡。于是,他转而镇守广陵,得到一颗传国玉玺,派人送到邺城。文宣帝把玉玺送至太庙祷告。这颗玉玺为秦代刻制,周有四寸,上端的纽有盘龙相交,上面文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西汉时代代相传;又历经魏、晋两朝;晋怀帝失败,玉玺流落在刘聪手里;刘聪失败,又归于石勒;石勒失败,晋穆帝永和年间,濮阳太守戴僧施得到了它,派都护何融送到建邺,历经宋、齐、梁三朝;梁失败后,侯景得到了它;侯景失败,侍中赵思贤把玉玺送给侯景的南兖州刺史郭元建,郭元建又送给辛术。所以,辛术进奉给天子。

  不久,他被授命为殿中尚书,又领任太常卿。便与朝中贤士商议律令。又升任为吏部尚书,食俸于南兖州梁郡。迁都邺城以后,吏部尚书一职,继任者知名的就有三四个,但各有长短得失,不能尽善尽美。高澄年轻放达疏阔,他的缺点也在于疏阔;袁叔德沉稳周严,谨慎宽厚,缺陷在于过分细密;杨忄音风流潇洒,取士有失于浮华不实。惟有辛术性情高洁,取士注重才能器识,根据名声探求真实,把他们的今天与昨天相参考。掌管仓库的小官吏只要有能力,也必定被提拔;豪族大姓的人也不会遗漏。考察这一时期铨选人才的情况,辛术最为公正,很被当时所称道。天保末年,文宣帝曾命他选拔一百名官吏,而参选的人多达二三千人。他列出的士子名单,人们没有不满意的;他所选拔出来的,后来都官位显赫。

  他廉洁俭约,没有别的嗜好。勤于职守,从没有过少许的松懈。统率军队施以威仪,管理地方多有惠政。少年时爱好文学和历史,晚年更加勤奋学习,虽然身在戎马军旅,仍然手不释卷。平定淮南后,对所有的财物秋毫不犯,惟有大量收集典章册籍。这些书大多是宋、齐、梁三朝的精本。他共得到一万多卷图书,以及顾恺之、陆探微之徒的名画,王羲之、王献之以下名家的书法,数量也很不少。这些都不上交公府,而归个人所有。回到朝廷之后,他用这些书画馈赠给重臣权要,人们议论起来因此有些微词。天保十年(559)去世,终年六十岁。

文言文赏析9

  减字浣溪沙·秋水斜阳演漾金

  贺铸

  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几家村落几声砧。

  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

  这首词写别后的凄凉兼及怀人。上片写登临所见,下片回忆往昔的欢会以突出物旧人非的凄凉处境。

  “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二句描绘景物:清澈的秋水,映着斜阳,漾起道道金波。一片片平展的树林延伸着,平林那边,隐隐约约地横着远山。这两句抓住秋天傍晚时分最典型的景物来描摹,将那“秋水”、“斜阳”、“远山”、“平林”描绘得出神入化。

  “几家村落几声砧”紧承上句而来,仍写登临所见所闻:疏疏的村落,散见在川原上。隐隐之中,但见烟雾缭绕,徐徐升腾。断断续续之中,但听得那单调的砧杵捶衣之声。

  上片三句,单看词人所描摹的这幅深秋晚景图,似乎只是纯客观的写生,词人视听之际,究竟有哪些情感活动,并不容易看出。实际上,等读者读完全词,反回头来再仔细体味这上片三句的景物描摹,便觉这三句貌似纯客观的'景物描摹,不含词人的主观情感,实则不然。这秋水斜阳,这远山平林,这村落砧声,句句情思化,句句都是词人心中眼中之景,都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伤心情绪寄寓其中。这与梁元帝:“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的赋吟和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比梁、李之作更委婉,更含蓄,更腾挪跌宕,更富于情趣。

  “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二句急转,由上片的眼前景物铺陈转而回忆昔年的赏心乐事。记得当年在西楼之上,饮酒赏景,两人酒酣耳热之际,执手相向,醉眼相望,情意绵绵。如今当年的风物依旧,而人去楼空,倍觉凄凉。本来,词的上片所写之景,只有一幅,但当我们读到这两句时,却发现原来似乎只是平铺直叙地再现眼前景物的写法至此却起了变化,虚实相生,出现两幅图景:一幅是今天词人独自面对的眼前之景;一幅则是有美人作伴,词人当初凝着醉眼所观赏的往昔之景。昔日之景是由眼前之景所唤起,呈现在词人的心幕上。两幅图景风物似无变化,但“凝醉眼”三字却分明透露出昔日登览时是何等惬意,遂与今日构成令人怅惋的对照。

  “只无人与共登临”这句是全词的词眼。上片所写的那秋天斜阳,那远山平林,那村落砧声,至此便知都是词人“物是人非”、“良辰好景虚设”的情感物态化体现。这末句的点醒,令人于言外得之,倍觉其百感苍茫,含蓄深厚。

  历来的词论家们很欣赏词的下片,认为:“只用数虚字盘旋唱叹,而情事毕现,神乎技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细细品味,所谓“数虚字盘旋唱叹”当指用“记得”、“只无”兜起了下片三句,把时间跨度很大的今昔两幅情景,绾结到了一起,词人的心神浮游其间,表现出一种恍如隔世之感,内容沉郁无限,而在遣词造语上,收纵变化,却又极其自然。结尾一句,巧妙点醒,画龙点睛类也。陈廷焯赞叹说:“贺老小词,工于结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结处一笔叫醒,遂使全篇实处皆虚,最属胜境。”(《白雨斋词话》)卷八)观此词之结句,可知陈氏之论不谬矣!

文言文赏析10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

  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1)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楼高三层,下临洞庭湖,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jùn):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时朋友间多以字相称。谪zhé①<动>谴责;责备。《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我。”②<动>被贬官,降职。《琵琶行》:“~居卧病浔阳城。”③<名>缺点;过失。《老子》:“善言无瑕~。”

  【谪戍】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在这里作为<动>被贬官,降职解释。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到了,及。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增,扩大。制:规模。

  (8)唐贤今人:唐代和宋代的名人。

  (9)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嘱咐。予,我。作文,写文章。以,用来,连词。记,记述。

  (10)予观夫巴陵胜状: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胜状,胜景,好景色。

  (11)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吞,吞没。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

  (1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3)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此,这。则,就。大观,雄伟景象。

  (15)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的。

  (16)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17)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尽。

  (18)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多:大多。会,聚集。于,在。此,这里。

  (1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饱览这里景色时的感想,恐怕会有所不同吧。览:观看,欣赏。物:景物。之情:情感。,得无:恐怕/是不是。异:差别,不同。乎

  (20)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fēi):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淫(yín)雨霏霏,连绵不断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21)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22)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阴,阴冷。号,呼啸;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

  (23)日星隐曜(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不为耀,古文中以此曜做日光)光辉;日光。

  (24)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隐没。形,形迹。

  (25)商旅不行:走,此指前行。

  (26)樯(qiáng)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船桨。倾,倒下。摧,折断

  (27)薄暮冥冥(míng míng):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28)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

  (29)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忧,担忧。谗,谗言。畏,害怕,惧怕。讥,嘲讽。

  (30)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萧条的样子。感极,感慨到了极点。而,表示顺接。者,代指悲伤感情,起强调作用。

  (31)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气候和暖,阳光普照。至若,至于。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明媚。(借代修辞)。

  (32)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3)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一,全。万顷,极言其广。

  (3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泳:或浮或沉。游:贴着水面游。泳,潜入水里游。

  (35)岸芷(zhǐ)汀(tīng)兰: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水边平地。

  (36)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7)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38)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

  (39)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40)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这里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

  (41)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互答,一唱一和。

  (42)何极:哪有穷尽。何:怎么。极:穷尽。

  (43)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44)宠辱偕(xié)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偕:一起。宠:荣耀。辱:屈辱。

  (45)把酒临风:端酒面对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临,面对。

  (46)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47)嗟(jiē)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4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的。心,思想感情(心思)。

  (49)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这里指心理活动。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5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5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对应“居庙堂之高”。进:在朝廷做官。

  (5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对应“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这样。退:不在朝廷做官。

  (5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而,顺承。必:一定。

  (54)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55)时六年:庆历六年(1046年)

  岳阳楼记赏析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文章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这里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由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都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而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此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而《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与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由此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曾经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而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而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文言文赏析11

  塞翁失马

  两汉:刘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赏析

  《塞翁失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从寓言本身包含的思想倾向来看,存在与主流思想不和谐的因素:“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胡人大举入侵,国难当头,青壮年都拿起武器去打仗了,而且有那么多的人在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足见战争之惨烈。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善术者”父子没有尽匹夫之责,倒是“以跛之故”保全了性命。

  问题不在于“父子”是否上战场,毕竟年老和腿瘸的客观现实给了他们没上战场的理由。问题的关键是作者把“父子”因为没有上战场而保全了性命当做了莫大的“福”分,并为之而庆幸。这与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要求很不一致。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善术者”因为腿被摔瘸了而没有为国尽力,理当感到遗憾甚至惭愧,特别是在有那么多战死者的情况下,作为苟活者,应该感到内疚甚至耻辱才是。但“父子”没有,他们只是庆幸,庆幸“堕而折其髀”的灾祸,庆幸逃脱了去战场捐躯”,庆幸继续活下去的福气。

  这里没办法去讨论战争的正义与否,毕竟只是一则寓言,是为了诠释一个道理而演绎的故事。如果单从祸福相互转化的关系去看,对这则寓言不能有什么非议。但既然选入了中国的学生教材,就应该特别在乎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了。

  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文言文赏析12

  学弈

  孟子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主题

  《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老师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重点注释

  1.弈:下棋。(围棋)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数:指技艺。

  4.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5.不得:学不会

  6.善:善于,擅长。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11.惟:同“唯”,只。

  12.以为:认为,觉得。

  13.鸿鹄:天鹅。

  14.援:引,拉。

  15.将至:将要到来。

  16.思:想。

  17.弓缴:弓箭。

  18.为:因为

  1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20.之:谓,说。

  21.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22.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23.弈者:下棋的人。

  24.通国:全国。

  25.使:让(动词)。

  26.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27.俱:一起。

  28.弗:不。

  29.若:如。

  30.矣:了。(语气词)

  31.为:同“谓”,指有人说。

  32.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33.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34.然:这样。

  35.也:是。

  赏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 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 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文言文赏析13

  1、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孰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赏析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赏析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2、骂鸭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音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

  1邑:县。振作者家乡淄川县。2茸生:细毛柔密丛生。3雅量:度量宽宏。《晋书·李寿载记》:“(寿)敏而好学,雅量豁然。”4征:表露,表现。5良已:完全痊愈。6攘:窃取。

  【译文

  淄川城西白家庄的某人,偷了邻居的一只鸭子煮着吃了。到夜里,觉得全身发痒;天亮后一看,身上长满了一层细细的鸭茸毛,一碰就疼,非常害怕,可又没有办法医治。

  夜里,他梦见一个人告诉他说:“你的病是上天对你的惩罚,必须得到失鸭主人的一顿痛骂,这鸭毛才能脱落。”而邻居老翁平素善良,心胸宽阔,丢了东西从来就不去计较或流露不高兴的样子。偷鸭的人很奸滑,便撒谎告诉老翁说:“鸭子是某某人所偷,他非常害怕别人骂,骂他可以预防他将来(再来偷鸭子)。”老翁笑道:“谁有那么多闲工夫生闲气,去骂这种品行恶劣的人。”终不肯骂。偷鸭的人很难为情,只好把实情告诉了邻居老翁;老翁这才肯骂,那人身上的鸭毛果然退了。

  写怪异故事的人(即作者蒲松龄)说:“太厉害啦,偷盗的人一定很害怕:一偷盗居然浑身长出鸭毛!太厉害啦,骂人的人应该小心啊:一声骂竟然会把盗贼的罪孽减轻!但是,行善的人是有办法的呀,那邻居老人,是用骂的方法行善事的啊。”

  【赏析

  这则故事至少给人两点启示:一是告诫那些做贼的坏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他伪装得再好,也迟早会被别人发觉的,所以千万不要做违背良心的坏事。二是劝诫那些受害之人,对于坏人坏事一定要检举揭发,只有这样,才能打击他的恶习,让他不再危害人间。只有适当的惩罚,才能让这些人醒悟、改恶从善。总结了道理:一个人如果做了坏事,却以为别人不会知道,企图掩饰,蒙混过关,最终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3、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马者至者三。

  【注释

  1.君人:当君主的。

  2.涓(juān)人:宦官,国王的近臣,即中涓。官名,俗称太监,担任宫廷内洒扫的人。

  3.于:向,对。

  4.遣:派,派遣。

  5.金:指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6.反:通“返”,返回。

  7.安事:犹言“何用”;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

  8.捐:丢掉,白白花费。

  9.对:回答。

  10.且:尚且。

  11.市:买。

  12.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在;是,这。

  13.不能:不到,不满。

  14.期(jī)年:十二个月叫“期年”,即一整年。

  15.三:并非实数,表示很多。

  【翻译

  从前有个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的国君。过了很多年,仍无收获。这时,宫里一位太监对君王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派遣他短短几个月内买到千里马。侍臣用五百金将死千里马的尸骨买了回来。返回把这件事给国君复命时,国君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用五百金买这死马的尸骨?”侍臣说:“死马的尸骨您都愿意用重金买了,何况是活的马?人们必定会认为您是真心想买马的国君。一定有人自己上门献马。”在这以后,不到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好几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赏析

  《千金市骨》选自《战国策·燕策》。文中叙述了燕王用千金求千里马而不得,而地位卑下的涓人以五百金买得死千里马的马骨,由此引来多人献千里马的故事。文中对“君”与“涓人”两个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且妙趣丛生。“君”求千里马“三年不能得”,而对“涓人”以五百金得死马首则“大怒”;而“涓人”面对君主的责难却从容应对,并信心十足地预言“马今至矣”。事实证明,“涓人”的做法与预言都是正确的。短短百余字,两人的外在神态、内在特征被描述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人喟叹,发人深思。

  假若千金才会招来千里马的话,那么千里马的成本可谓相当的高昂,而在拥有一大群千里马后不合理的安置它们,或让其耕于农田,或让其老死槽间,或让其日行十里,这显然就是浪费千里马的脚力了,也有悖于千金市骨的初衷。因此我们不但要树立人才观念,更要合理的优化配置人才,用好的制度发挥人才优势。

  这个典故是否属实并不清楚,《战国策》作为史实并不一定靠得住。然而,这个典故的广泛传播,却反映出一种用人的普遍心理。后来人们就以此类比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等爱惜人才行为,看到了这一成语的正面激励含义,却往往忽略了它有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必须注意到,千金买到的,不是千里马本身,而是千里马的尸首。这就同寻求真正的千里马有了差别。不注意这种差别,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说到底,“市骨”不是需要骨头,但就是因为它出自千里马,所以才有了连带价值。这种价值是一种爱屋及乌的价值,而不是乌鸦本身有价值。假如没有后续的千里马,恐怕那副烂骨头白送也没人要。所以,千金市骨仅仅是打出了一个广告,挂起了一个幌子,上面写的是求贤若渴。是不是真正如此,人们还得看后续行为。如果是买来马骨供奉起来,而活马来了却拒之门外,或者是对着马骨感叹千里马不常有,而让有千里马资质的活马在磨道里转圈圈,这样的`千金市骨,人们不会把千里马送来,而且现有的千里马也会离去。现实中的某些高薪招聘,有的根本就不在乎吸引和挖掘人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造成轰动效应。再进一步,对自己掌握的人才,不是尽可能让其发挥作用,而是用来给自己当作谈资和显摆的陈列品,那么,你手里永远只有一堆烂骨头,而不能得到真正的千里马。管理者必须清楚,幌子是为了吸引眼球,而目光所及要有后续的实际内容。市骨后,遇到真马必须要动真格。

  即便千金市骨产生了正面效应,还必须有相应的恰当使用千里马的办法配套,否则,就有可能由“千金市骨”变为“叶公好龙”。不少管理者开始是真心想吸引千里马,也能够看到千里马的不同凡响。但是,活马的情况是复杂的,不见得每天都能跑千里,有时还会尥蹶子。越是好马,把骑手摔下来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不是好骑手,就不会把速度放在首位,而是把是否驯服听话放在首位。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很快就会对千里马产生焦虑、厌烦甚至畏惧,久而久之,反而喜欢马骨而讨厌活马。活着的有缺点,所以要死的。有些领导人之所以只要死英雄不要活模范,奥妙就在这里。如果仅仅强调千金市骨,就很有可能变为马骨收藏家。当一个领导人变为马骨收藏家后,他属下组织的生命力也就开始凋零。

  有了使用千里马的方法配套,企业有可能成为龙腾虎跃的跑马场。但是,这种景象能不能持久,还需要交易之外的措施。“市”是一种交易,交易一旦有效,会使领导人扩大交易的效应,既然千里马能买来,而且买来还跑得不错,那么,很可能会顺理成章走向“有钱能买鬼推磨”,误以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用钱解决不了的事情。这种偏差,管理学界已经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尤其是组织行为学有较多研究,这里无需赘言。

  除了用人,经营管理的其他方面,也需要警惕千金市骨的负面效应。比如,在产品质量上,以千金买骨的方式树立了质量样板,但这种样板只是为了掩饰大面积的质量低劣。在队伍建设上,以个别杰出人物造成光环效应,而整体队伍却处于没有阳光的灯下黑影之中。类似的现象,几乎在管理的所有领域都可能看到,值得引起领导者的关注。

文言文赏析14

  【原文】

  (贾),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注释】

  岛初赴举京师:贾岛当初到京城去考进士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长安)

  得句:想出诗句,一般指一句或两句

  又欲推字:又想用推字。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吟哦:吟咏

  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吏部权京兆:礼部侍郎韩愈代理京兆尹

  左右拥至尹前:随从人员(拿下贾岛)带到韩愈跟前

  讶:对感到惊讶

  具对:全部详细回答

  云云:如此

  炼:锤炼,申引为反复思考

  俄:不久

  立马良久:让马站住很久

  留连:舍不得离开

  权:代理职务

  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第三节:指韩退之仪仗队的第三节

  尚:还,仍然

  已:停止

  俄:不久,指时间短

  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神:精神游,离开象,眼前事物象外:现实生活,眼前事物之外

  车骑:车马

  辔:驭马的缰绳,这里指马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百姓

  引手:伸手

  遂:于是就

  至:到某地

  【翻译】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文言文赏析15

  【原文】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释】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推测

  蕴蓄:蕴藏,积累

  就傅:跟随老师。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孔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翻译】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

【文言文赏析】相关文章:

爱莲说文言文赏析06-11

愚人食盐文言文赏析03-31

苏武传文言文赏析11-07

文言文《张衡传》赏析10-10

文言文《兰亭集序》文言文赏析05-17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译文赏析09-17

文言文《逍遥游》赏析04-13

七录文言文翻译及赏析03-18

凿壁借光文言文及赏析01-27

《陈情表》文言文赏析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