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

时间:2024-02-21 11:07:44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1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

  《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三十二章说的'也类似,讲平天下要从修身做起。三十三章言简义丰,讲的都是如何修身。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二与三十三节

  【原文】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1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2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3,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操守简单,效果却广大的,这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是浅近的事情,可是‘道’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己开始,最终可以使天下太平。做人最怕是放弃自己的田地,而去给别人耘田——要求别人的很重,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孟子说:“尧舜的美德是出于本性,汤、武则是通过修身而将美德加之于己身的。一举一动一颦一蹙无不合于礼的,是美德中达到了顶点的。为死者而哭的悲哀,不是做给生者看的。贯彻道德,远离邪僻,不是为了谋求一官半职。言语一定信实,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我行为端正。君子依法度而行,只是等待天命罢了。”

  【注释】

  (1)施:施恩。

  (2)不下带:带,束腰之带;不下带,指人通常所看到的在自己的腰带以上,也就是通常所见、目力所及的事情。

  (3)经德不回:经,行,贯彻;回,邪,不正。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2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注释:

  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⑵语(yù预):告诉。

  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⑾领:即脖子。

  ⑿由:通"犹"

  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赏析: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这不仅鲜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观点,还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3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三十章说孟子收徒“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三十一章认为仁和义其实很简单,把对家人才肯做的扩展到他人身上,就是仁和义了。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至三十一节

  【原文】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1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也2?”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3,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4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译文】

  孟子到了滕国,住在上宫。有一双没有织成的鞋放在窗台上,旅馆中人去取,却不见了。有人便问孟子说:“跟随您的人,连这样的东西也藏起来吗!?”孟子说:“你以为他们是为了偷鞋而来的吗?”答道:“大概不是的。〔不过〕您老人家开设的课程,〔对学生的态度是〕已去的不追问,将来的不拒绝,只要他们怀着追求真理的心而来,便也就接受了〔,那难免良莠不齐呢〕。”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所不忍心的人和事,把它延伸到所忍心的人和事上,便是仁;每个人都有不肯干的事,把它延伸到所肯干的事上,便是义。〔换言之,〕人能够扩充不想害人的`心,仁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能够扩充不挖洞跳墙的心,义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人能够扩充不受鄙视的言行举止,那就无往而不合于义了。一个士人,不可以同他谈论却去同他谈论,这是用言语来挑逗他,以便自己取利;可以同他谈论却不同他谈论,这是用沉默来挑逗他,以便自己取利,这些都是和挖洞跳墙类似的。”

  【注释】

  (1)业屦:未织成的鞋。

  (2)若是乎从者之廋也:廋,音sōu,隐藏,藏匿。逢彬按,这句话《孟子译注》译为:“像这样,是跟随您的人把它藏起来了吧?”恐非。其实这一类的句子都是感叹句。“若是乎”“如此乎”有的在前,如:“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孟子·告子下》)“如此乎礼之急也。”(《礼记·礼运》)有的在后,如:“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庄子·杂篇·让王》)。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3)无受尔汝之实:“尔”“汝”为古代尊长对卑幼的称呼,如果平辈用之,除非至交好友,便表示对他的轻视贱视;孟子这话的意思是,若要不受别人的轻贱,自己便先应有不受轻贱的言语行为。

  (4):音tiǎn,取。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4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三十四章说,游说诸侯,就要藐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因为他干的那些个事儿,我都不屑于干。三十五章认为,寡欲之人多长寿,多欲之人多短寿。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四至三十五节

  【原文】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1。堂高数仞,榱题2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3;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

  孟子说:“游说诸侯,就要藐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殿堂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菜肴满桌,姬妾几百,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饮酒作乐,驰驱畋猎,跟随的车子多达千辆,我如果得志,不这样干。那人所干的,都是我所不干的';我所干的,都符合古代制度,我为什么要怕那人呢?”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物欲更好的。某人清心寡欲,纵然不排除早死,可能性也不会太大;某人欲望强烈,纵然不排除长寿,可能性也会极低。”

  【注释】

  (1)勿视其巍巍然:不要把他那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

  (2)榱题:本义是房椽子,此处指屋檐;榱,椽子,音cuī;题,物体的一端。

  (3)“其为人”至“寡矣”:不存,指死去。下文“存”指活着。赵岐《注》:“虽有少欲而亡者,谓遭横暴,若单豹卧深山而遇饥虎之类也。然亦寡矣。”赵岐的意思是说,清心寡欲的人,即使有短命的,这样的人也比较少。逢彬按,当时语言,如果“存”的主体是人时,一般都指这人活着。例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所以赵岐《注》是不应随便推翻的。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孟子》原文、译文及注释5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

  《尽心下》共三十八章。第四章讲“善战”是大罪,像武王那样吊民伐罪才是正义的`。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四节

  【原文】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1,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2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3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译文】

  孟子说:“有人说:‘我很会布阵,我很会打仗。’这是大罪。国君若喜爱仁德,打遍天下无敌手。〔商汤〕往南征讨,北狄便埋怨;往东征讨,西夷便埋怨,说:‘为什么把我排在后面?’周武王讨伐殷商,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对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是来安定你们的,不是和百姓为敌的。’百姓都额头碰地磕起头来。‘征’的意思是‘正’,若各人都希望端正自己,哪里用得着战争呢?”

  【注释】

  (1)陈:同“阵”。

  (2)北狄:有的本子作“北夷”,应以“北狄”为是。a.如作“北夷”,除本章存疑外,先秦文献中未之一见;而作“北狄”,除见于《孟子》其他两处外,又见于《左传》《管子》。b.《孟子》书中其他两处(《梁惠王下》《滕文公下》)均为“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3)厥角:‘厥’同“蹶”,顿,叩;角,额角;‘厥角’即顿首、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