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时间:2023-07-03 07:57:52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篇1

  (一)代词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篇2

  一、用作助词

  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地方)。例如: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

  (2)衣食所安。(《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

  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例如:(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

  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例如:

  (1)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

  (2)行拂乱其所为。(《孟子》二章)(上天)用种种行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句中的所为,即所做的事情,表动作行为。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凭借。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

  4.所与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所不译,为可译作被。例如: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毕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了,至今还(一直)保存着。

  5.所常与有、无、何结合,组成有所、无所、何所的格式,相当于有什么、无什么、所什么。例如:(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的。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未兰诗》)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

  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相当于左右、上下。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

  二、用作名词

  表示处所、方位。例如: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篇3

 

  文言文虚词与作为动词的用法

  1.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文言文虚词与作为助词的.用法

  1.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文言文虚词与作为名词的用法

  1.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

  3.类;同类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文言文虚词与作为介词的用法

  1.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3.为,替。如:与我想想

  4.离开。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5.对于;于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6.和;同。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篇4

  一.【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高考。(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二【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篇5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司马光《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司马光《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屈原《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苏轼《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柳宗元《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篇6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苏轼《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司马迁《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司马光《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司马迁《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司马光《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苏轼《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司马迁《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蒲松龄《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韩愈《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苏洵《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诸葛亮《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贾谊《过秦论》)(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司马迁《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荀子《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相关文章: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05-31

文言文虚词与的用法07-02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07-02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05-22

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06-10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07-01

文言文中虚词之用法解析06-29

文言文虚词与的用法2篇07-02

文言文虚词且的用法素材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