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知识点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

时间:2023-06-11 07:54:02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1

  通假字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

  (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

  (2)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

  (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倒下的样子;今义:形容破败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一词多义

  穷

  (1)穷回溪(动词,寻求到尽头,引申为走遍)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寻求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竭,尽,引申为尽头)

  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字词解释

  (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

  (2)徒:随从

  (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

  (4)极:至

  (5)斫(zhuó)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6)茅茷:茅草之类

  (7)攒蹙:聚集收缩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2

  一、实词

  1、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合纵)

  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慑)

  始皇既没(通殁,死)

  2、古今异义

  (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

  (2)漂橹(橹:古:盾牌今:指划船的工具)

  (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今:获胜,获得)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

  履而制六合(履:登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漂橹(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⑤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

  ⑥形容词作动词

  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词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⑧形容词作动词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3

  一、通假字。

  1、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3、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伶俐。)

  5、正人生非异也。(生:同“性”,先天,天资。)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自余为戮人。(戮:同“戮”,刑辱。)

  9、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0、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11、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其下贤人也亦远矣。(低于)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5、外与天涯。(交会)

  6、顺流而东。(东进)

  7、卧而梦。(做梦)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4

  古今意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5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⑶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⑷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下江陵(攻占)/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6

  《张衡传》

  1.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圆”)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

  ﹙3﹚傍行八道(“傍”通“旁”)

  (4)形似酒尊(“尊”通“樽”)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常从容淡静。古:言行举止适度得体。今: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举孝廉不行。古:不去赴任。今: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特地征召。今: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

  (4)覆盖周密无际。古:四周严密。今:周到细致

  (5)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古:今: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6)衡下车,治威严。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

  3.词类活用

  (1)妙尽璇玑之正。(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道理)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3)又多豪右(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多有)

  4.翻译下列句子并总结句式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省略句)

  (4)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

  5.一词多义

  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于是,就)

  属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属shǔ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缮”,擦拭)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7

  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义:医生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义:男子。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田地或疆域。

  10.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

  11.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2.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今义:增加。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音cān,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4.假舆马者 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15.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腿,蟹脚。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16.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8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相关知识点

  《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撰,清代经今文学家认为系西汉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古各国史料编成。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同《公羊传》、《谷梁传》用义理解释有异。《左传》起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终于公元前464年(鲁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更至于公元前454年(鲁悼公十四年)为止。

  《勾践灭吴》原文翻译、注释及相关知识点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死前嘱其子夫差复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大败越兵,越几亡。越王勾践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外示弱求和于吴,内取十年生聚、富国强兵之策,终于灭掉了吴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相关知识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为西汉时的史学家刘向所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相关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在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劝学》原文翻译、注释及相关知识点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劝学,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可以 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德,全身远祸;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要善于向求贤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学习要善始善终,切记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庄子。秋水》原文翻译、注释及相关知识点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9

  1.《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3.《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