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文言文阅读

时间:2023-03-25 09:23:35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文言文阅读

  上学的时候,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阅读

初中文言文阅读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文言文,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今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一)小学文言文教学,没有明确要求。初一新生,他们在小学只学习了一些简易的古诗词。刚接触到要一词一句分析解读的古文很难适应,学生入门难,通过“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走近文言文。

  (二)学生要求生动的学,而教师往往只能枯燥的教。作为初中生,他们正处于少年,希望能快乐轻松的学习,而文言文的讲解又是抽象而枯燥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三)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积累,轻运用。在课内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注重文言词汇、语法的识记与积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与课改精神相悖。处理好积累与运用的关系,探索一条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的有效途径,对现今初中文言文教学有重要意义。“课外浅易文言文”因其“浅易”和“丰富”的特性,可以促使二者的有效统一。总之,“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体现了《新课标》中“自主、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动起来,尽显文言文教学魅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的选取主要研究的是教材之外的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即如何借助“课外浅易文言文”的有效阅读,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的水平。(二)选题意义

  “浅易文言文”一语出自《语文课程标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是《新课标》中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要求,“浅易文言文”是相对于那些文中包含的文言现象难解且有代表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文言文而言,“浅易文言文”即文言文中使用的生僻词句和难解句法较少,初中学生运用已学文言知识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起来较为容易的一类文言短文。“课外”是相对于教材中的文言文而言,本课题研究的是教材之外的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即如何借助“课外浅易文言文”的有效阅读,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文言文的水平。(三)研究的意义价值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七--九年级学段中,谈及文言文教学要求的内容并不多,但言简意赅,《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一句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如何促使这一目标的达成,是我们探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准。鉴于此,我认为引入“课外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这一理念,作为课内文言文教学的补充,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这一能力目标的达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理解能力是否提高,通过课内文的检测往往会有偏差,因为它考察的是已学知识,更多反应的是学生的识记水平。与之相比,课外文言文的考察则更有说服力,因为它考察的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曾经说过,读书做学问要靠长期积累,学习文言文更要丰富积累,积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等。“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广阔的阅读天地,是学生进行积累的有效途径。

  三、实验目标

  语文教学中,人们时常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对于课外文言文教学只是换汤不换药,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要达成以下几个目标:(一)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关注过程。主要包括

  1、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过程

  2、关注教师的反思教程等。

  (四)关注教学效果。

  四、研究对象

  沛县初级中学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内容

  (一)阅读内容的研究

  本课题首先研究哪一类文言文是适合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着眼其内容、思想情感、文体、趣味性、难易程度甚至写作朝代等细部特征进行探究,并结合学生所处学年实际理解水平,探究并总结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外浅易文言文的一般特征,为以后的阅读研究奠定基础。

  (二)阅读策略的研究

  即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研究,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走近课外文言文,爱好课外文言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如何合理有效地促使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达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一阶段性目标。

  (三)阅读效果的研究

  阅读内容的选用、阅读策略的运用,应以能否达到有效的阅读效果为依据。因而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充分注重效果的即时反馈与分析研究,通过专题阅读课的'效果检测、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对比分析等有效方法,及时掌握实施这一阅读活动后,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主动性、能力提高方面的真实效果。

  六、研究方法

  以案例研究法、测试法为主,辅以个案分析法和调查法。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这段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充分酝酿,做好论证和方案草拟工作。

  (二)研究第一阶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进行阅读内容的研究。着重研究具备哪些特征的课外浅易文言文是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探究并总结其一般特征,为以后的阅读研究奠定基础。并形成总结文章。

  (三)研究第二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这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不仅把第一阶段的成果运用到实际阅读过程中,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从具体操作层面上,研究如何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促使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同时进行效果的反馈与研究。同第一阶段一样有阶段总结,并形成总结文章。

  (四)总结阶段(20xx年12月)充分准备材料,进行整理工作。通过与同事的研讨、交流活动,总结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课题的研究处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中,良好的运行环境,必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我校是沛县初中的窗口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校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近年来,我校连获“省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且我校语文组教师有一定的教研氛围,有丰富的教研资料,可以保证本课题研究的完成。

  (二)预期成果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课外浅易文言文”有效阅读的一般规律及效果分析,撰写相关论文,完成《结题报告》。

初中文言文阅读2

  当今世界,书多如山,且一座连着一座,一座又比一座高。那该如何学习?窃以为: 。

  ②学不厌精,即学习不仅不讨厌那些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而且喜欢它、拥抱它,与之终生为伴。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犹如书山中的宝玉。石可以铺路建楼,玉却更高一筹,能养人润人。故而,学不厌精,多多益善。

  ③学不厌精,要在精选,乐在精嚼,至在精思。

  ④要在精选。学如吃饭,饭有优劣。健康食品得健康,有“病”食品生疾瘤。正因如此,孔子提出“食不厌精”的命题,并一口气说出了七种“不食”之物,这不可食之物,也正似精神生活中不必学之书。【甲】书不仅有精粗之分,而且有优劣之别,绝不可盛进碗里都当饭,拿起筷子尽去吃。不识货,就会错用功夫;读错书,就会玩物丧志。

  ⑤乐在精嚼。精嚼者,细嚼也。再好的饭菜,不精嚼,难知其味;再好的书,不精学,难有收获。相反,从容咀嚼,其味就长;反复研学,其见必出。【乙】这也就进一步启迪我们:学习,倘若只眼中了了,心中匆匆,难免如捕风捉影,白忙活一场;反之,穷于一物,反复咀嚼,就会识见胜出,学一得十。

  ⑥至在精思。实践证明:精思,才能从无疑处有疑,从有疑处无疑,不为异端惑,不为文采眩;精思,才会使人之良言如出我口,人之精理如出我心,既得从容之乐,又获精约之功;精思,才可辨大义而修体,察微言而提神,从而做事知要事功倍,做人知足人常乐。有言道: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始有神。可以说,没有精思,要“翻成悟”,不可能;缺乏深思,要“始有神”,难持久。人在世间行,不仅要读“有字书”,更要识“没字理”。“没字理”,要靠读“有字书”时的精思才有可能获得。【丙】实践证明:人学不难,难在精思。惟有精思,方知是非。

  ⑦有诗言: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学不厌精,即是也。可以肯定,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善精选,乐精嚼,会精思,就能卓然可观。不仅眼能察天衢,而且耳能闻雷霆,从而思接千载有底气,视通万里有方向,做事识大体,做人见大义。

  20.根据文意,在第一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表明文章论点的句子。(2分)

  答:

  21.分析文章④⑤⑥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3分)

  答:

  22.下面材料适合放在文中【甲】【乙】【丙】哪处?为什么?(4分)

  如当年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时,一连十几天,只学同一首曲子。师襄说:“这个曲子你已经学会,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曲调是学过了,演奏的技巧还没有学好。”过了几天,师襄又说:“技巧学好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意境神韵。”又过了几天,师襄说:“已经领会意境神韵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其为人如何,风貌怎样。”直到最后,孔子仰望蓝天,若有所悟地说:“我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了。这首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来呢?”师襄闻言,大感惊异,连连拱手致敬说:“是的。老师告诉我这首曲子的名称就叫《文王操》。”不急不躁不怕慢,不急求功不厌烦,使孔子对音乐的奥妙深得其味,以至于当他在齐国听奏《韶乐》时,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答:放在 处。

  理由: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20——22 题(共 9 分)

  20. 答案示例:学不厌精也。

  评分:本题 2 分,答出学不厌精及具体内容的肯定句子即可。如果只答具体内容不得分。

  21. 答案示例:①首先④⑤⑥段分别阐述了学习过程中能做到“学不厌精”三个具体阶段,

  ②内容上呈现递进关系,③与第③段在内容上形成照应关系。

  评分:本题 3 分。内容、递进、照应各 1 分。

  22.答案示例:乙处。(1 分) 孔子向师襄学琴 从“学会曲调”到“学好技巧 ”,又从“领会意

  境”到“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 孔子对曲子反复咀嚼深得其味,(2 分)从而证明“学不厌

  精,乐在精嚼”的观点。(1分)

初中文言文阅读3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B.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D. 是亦不可已乎?

  2、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也不是可以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 乡为身死而不受。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 贤者能勿丧耳。译文:(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排比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参考答案:

  1、D

  2、A

  3、A

初中文言文阅读4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选文写了赵普_____________的事,表现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用原文回答)

  2.解释下面加粗的字词。

  (1)普性深沉有岸谷 岸谷:__________

  (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尝:____________

  (3)普颜色不变 颜色:__________

  (4)卒用其人 卒: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的一处细节描写,说说赵普进谏的感人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奏荐人才;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或答“刚毅果断”)

  2.(1)形容人严肃刚正;(2)曾经;(3)脸色;(4)终于

  3.(1)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跟他相提并论。

  (2)过了些日子赵普把这些旧奏章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4.示例一:太祖“碎裂奏牍掷地”,已是发怒至极,但赵普不怕触犯龙威,“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的这种镇定沉着令人感动。

  示例二:“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赵普为国家“奏荐某人为某官”,不畏个人安危屡败屡奏,这种耐心与决心、以天下事又己任的精神令人感动。

  (意思对即可)

初中文言文阅读5

  1买鸭捉兔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去原上。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再掷之,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但不认识鹘,买了一只野鸭子就去原野打猎。原野上兔子出来,他就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让他袭击兔子。野鸭子不会飞,掉落在地上,他又一次把野鸭子投放出去,还是掉落到地上。这样反复了三四次,

  野鸭子忽然蹒跚着走到猎人面前像人那样对猎人说:“我是一只鸭子,杀死我并吃掉,这是我的本分,怎么把乱抛乱扔的痛苦加于我呢?”那个猎人说:“我人看,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这脚手,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

  2良狗捕鼠

  "齐有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齐国有个人善于识别狗的优劣。他的邻居请他找一只捉老鼠的狗。过了" "一年,这人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优良的狗呀!邻居把狗养了好几年,可这只狗并不捉老鼠。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的确是一只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猪、鹿这"类野兽,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得把它的后腿拴起来。

  这个邻居果真把狗的后腿拴住了。这狗才捉起老鼠来。

  3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主人乃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堂,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佯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有一个有钱的人家,偶然间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与家中的狗一起混杂在一起饲养,这两只小狼也和狗和平共处。时间久了,也挺听话的,居然忘了它们的本质是狼。有一天,主人晚上在房间里睡觉,听到许多狗发出愤怒的呜呜的声音,惊醒,起身看周围没有一个人,再躺下准备睡觉,狗又跟刚才一样发出呜呜的声音。于是主人假装睡觉等着看会发生什么事情。那两只狼趁着主人没有发觉,正要咬主人的喉咙的时候,狗起身阻止使它们不能上前。

  于是主人就杀了那两头狼,割下它们的皮。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会这样而延误自身呢?

  4泽人网雁

  具区之泽,白雁聚焉。夜必择栖,恐人弋己也,雁奴环巡之。人至则鸣,群雁藉是以暝。泽人熟其故,爇火照之,雁奴戛然鸣,泽人遽沉其火。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己,共啄之。未几,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

  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在这里。夜晚它们必定选择地方栖息,惟恐人类用带丝线的箭射自己,选派值班雁在四周巡逻。有人来到就叫,群雁凭借这样可以闭眼睡觉。湖边的人熟悉它们的事情,点着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鸣叫,湖边的人马上放低并遮蔽火光。群雁都惊醒,看看,没什么东西。如此这般三四次。群雁认为值班雁欺骗自己,共同啄它。没多久,湖边的人拿着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正在睡觉,一网捕去没有一只遗漏的。

  5惊弓之鸟

  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从前有一位名叫更赢的人他是一位有名的神箭手有一天他陪魏不在:后花园里喝酒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赢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麼: , ,高的水平吗?”更赢说“能”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

  更赢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 :睛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赢於下弓解释说“这是,! :一只有隐伤的鸟听见弦声惊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术高明”魏王更纳闷了大雁在天空中飞先生怎麼知道它有隐伤”更赢回答说“它飞得慢鸣声

  又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到弦声就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瞬间就牵动旧的创伤疼得使它跌落下来”

  6师于老马与蚁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才智可以利用。”就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掘地,结果找到了水。凭管仲的智慧和隰朋的聪明,碰到他们不知道的,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他们的愚蠢之心去向圣人的智慧学习,不是错了吗?

  7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

  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 ”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故意要得到势力,从十步外,奋力一拳打上了老人。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

  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8王羲之爱鹅

  王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王羲之生性喜爱鹅,会稽有一个老妇人养了一只鹅,叫得好听,王羲之想把它买来却没有买到,就带着亲友动身前去观看。老妇人听说王羲之即将到来,就把鹅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为此叹息了一整天。

  又有山阴的一个道士,养了些好鹅,王羲之前去观看,心里很是高兴,坚决要求买了这些鹅去。道士说:“只要你能替我抄写《道德经》,我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 ”王羲之高高兴兴的抄写完《道德经》,就用笼子装着鹅回来了,觉得很快乐,他任性率真的情况就是这样。

  9华佗治病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食之,病自当去。”病者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像是遇到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

  10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

  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薛谭就自以为已经全部掌握了秦青的技艺,便要辞别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自此后再也没敢提回家的事。

  11.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e (ju )因攫其金而去。吏捕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得到许多金子的人,他清晨就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来到集市上四处游荡,心里就想着如何能得到一些金子。他发现有一家金店,就一步跨进门去,二话不说揣起金器,回头便走。店主见他抢了金子,大叫捉贼。这时,正好路过几个巡吏,就把他抓住了。巡吏审问他:“当着这么?多人,你怎么敢去偷别人金子”那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到有什么人,只看见满眼的金子。”

  12孟母断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促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还能接上去吗?”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13刘颇当机立断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上瓮直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在渑池的道路上,有一辆车载着瓦罐,堵住了狭窄的路道。当时正值天气寒冷,路上覆盖着冰雪,又险峻又湿滑,进退不能。天色已近傍晚,行路的官员和商客成群结队,车马几千,排列拥挤在后面,没有办法。有一个叫刘颇的人挥着马鞭赶来,问道:“车上瓦罐值多少钱?”回答说:“七八千。”于是打开行囊取出细绢,立即交给那个人。又叫童仆登上车子,弄断捆绑瓦罐的绳子,把瓦罐全推到山崖下。一会儿,车变轻能够前进了,大家轰然叫好而纷纷向前。

  14宋太祖怒责宋白

  太祖时,宋白知举,多受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而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宋太祖时,宋白主持科举考试,收受他人的贿赂,在评选时偏袒他人。

  他怕红榜贴出后,别人会有争议,于是先列出中举人的名单报告给皇上,想假脱是皇上的旨意来为自己开脱。皇上愤怒地对他说:“我让你去主持科举考试,

  中举的名单应当是你自己决定,为什么要向我报告?我怎么知道这些人适不适合呢?如果红榜贴出后遭到别

  人的非议,我将你斩首向天下人谢罪!”宋白极其恐慌,更改红榜,让它符合

  人心之后再公布

  15赐绢为粮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质在荆州,威自京都往省之。及告归,质赐威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进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由得此绢?”质曰:“此吾俸禄之余,故为汝粮耳。”威始敬受之。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准备回去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这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威感激地接受了,告辞回家。

  16南辕北辙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今天,臣看见有人在太行山上朝着北面驾车前行,对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却将要向北面驾车?”。车的主人说“我的马很好,跑得快。”我说:“马虽然好,但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有很多钱财”。我说:“钱财多,但是这条路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车夫好。”像这

  个人这样,钱财越多,反而离楚国越来越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车杠(目标)在南,而车轮(行动)却向北。

  17知恩图报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

  秦穆公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呀”。这些人都害怕惊恐的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是要被杀的。 ”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咱们到了以死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冲散了包围,穆公终于幸免于难。打败了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

  18唇亡齿寒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19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20白云山岳皆文章

  观朱霞,悟其明丽;

  观白云,悟其卷舒;

  观山岳,悟得灵奇;

  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

  对绿竹,得其虚心;

  对黄华,得其晚节;

  对松柏,得其本性;

  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观赏美丽灿烂的彩霞,可以领悟到它光芒四射的艳丽;观赏天空漂浮的白云,可以领悟到它书卷自如烂漫多姿的妙态;观赏高山雄峰,可以领悟到它灵秀挺拔的气概;观赏一望无垠的大海,可以领悟到它博大宽广的胸怀,在这些天地山河中,都可以体会到美妙的景致,到处都是好文章。

  面对翠绿的竹子,可以品味到它的虚心有节;面对飘香的菊花,可以品味到它的高风亮节;面对苍松翠柏,可以品味到它傲然不屈的性格;面对兰花香草,可以品味到幽然醉人的芳香。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游览观赏中,时时处处都有供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21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

  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22老虎之死

  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 ”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野兽之中有个叫猱,小而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挠出了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觉得脑袋挠破了。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来户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吃完了,还没有察觉。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23义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

  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某山脚下有一个老人,妻子很早就逝世了,只有一个女儿出嫁到别的地方。打猎的人可怜他孤独,于是就送了一只猴子给他。老人十分喜欢,对待它就好像对亲生儿子一样。每次出门猴子都跟着他,猴子不用链子锁着不用绳牵着,但又不会离开他。如此就过了五年。一天,老人突然死了,猴子关上门,奔到老人女儿家里,泪如下雨。老人的女儿问:“父亲死了?”猴子点了点头。于是就和猴子一同回去。老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没有钱给他办后事,猴子于是在乡中大哭,乡里的人于是给它钱为老人办了后事。老人的女儿要带猴子走,猴子拱手拒绝了,仍然守着老人原来的故居,每天摘果为生。每隔五天就为老人大哭一场,好像是纪念老人养了它五年的恩情,样子十分哀伤。这样不够三个月就死在了老人的坟前。乡里的人可怜他,于是把它葬在老人的坟的旁边,为它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义猴之墓”。

初中文言文阅读6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练习初二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详情请看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 既加冠

  2.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3. 主人日再食

  4. 烨然若神人

  5. 无冻馁之患矣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录毕,走送之

  2. 援疑质理

  3. 媵人持汤沃灌

  4. 腰白玉之环

  5. 四支僵劲不能动

  6. 同舍生皆被绮绣

  (三)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作者宋濂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时,在国子监读书的马君以同乡后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这篇序文赠于他,宋濂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五)作者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你受到什么启发呢?

  答案

  (一)1. guān 2. wèi 3. sì 4. yè 5. něi

  (二)1. 跑 2. 提出 询问 3. 热水 4. 动词,挂在腰间

  6. “支”同“肢” 7. “被”同“披”

  (三)1. 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结成很硬的冰,手指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2. 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

  (四)作者以自己刻苦求学而获得功名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学习,刻苦自励。

  (五)珍惜时间,虚心善学,勤奋专心,不慕虚荣

初中文言文阅读7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1、解释加粗的词

  ①两牧竖入山至狼穴 至_______________

  ②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意_______________

  ③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去_______________

  ④既而奄奄僵卧 既而_____________

  2、翻译

  ①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出阅读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僮仆;②着急慌张的.样子;③距;④不久

  2、①狼听到声音四下里看,才望见小狼,于是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奔跑号叫如同先前的样子。

  ②一会儿,大狼返回进入到自己的洞穴中,发现小狼崽子不见了,神情十分的紧张惶恐。

  3、狼虽是凶残之物,但它表现出的疼爱子女的母性,也令人感动。

初中文言文阅读8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12分)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 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蜘蛛杀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 ②踞:趴。 ③盬(gǔ):吸饮。

  10.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好事 B.虎大骇,远遁 遁

  C.果腹而去 果腹 D.蜘蛛引丝疾上 疾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4分)

  (1)驴不胜怒,蹄之。

  (2)蛇复昂首待之。

  12.填空。(4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A到觉无异能者,再到B。 【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C 。(请用选文原句填空)

  (2)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方法不同:甲文侧重描写虎的 A ;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 B 。

  13.驴和蜘蛛的'斗争过程,引人深思。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你从它身上得到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0.(2分) A.喜欢多事; B.逃跑; C.吃饱肚子; D.飞快(迅速)

  11.(4分)(1)驴不能忍受(或禁不住)愤怒,用蹄子踢虎。

  (2)蛇又昂着头等待着(吃)蜘蛛。

  12.(4分)(1)甲文:A 以为神 B 技止此耳;(各0.5分)

  乙文:C 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1分)

  (2)A 心理, B 动作。(各1分)

  13.(2分) 示例:从驴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

  (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

  (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

  从蜘蛛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

  (1)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2)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攻其不备,也能出奇制胜。

初中文言文阅读9

  〔甲〕嗟夫!……吾谁与归?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14.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安用重法邪?

  译句:

  16.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

  11.⑴形体(形迹) ⑵离开 ⑶日光(阳光) ⑷探求

  12.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

  13. (1)他的`(2)这

  14. B

  15. (1)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16.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初中文言文阅读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 与 学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 无 以 广 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哪里)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10.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其境过清 不以千里称也

  B.乃记之而去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而或不知其细 而或长烟一空

  D.而或不达于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1. 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 (2分)

  (1) 窥谷忘反 反:

  (2) 理明矣 理: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译:

  13.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1分)

  问 与 学 相 辅 而 行 者 也 非 学 无 以 致 疑 非 问 无 以 广 识。

  14.【甲】文和【乙】文中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4分)

  【甲】

  【乙】

  15.【丙】文阐述了作者什么观点? (2分)

  答:

  参考答案:

  10.(2分)C

  11. (2分,每题1分)

  (1) 通“返”,返回。

  (2) 道理(或:事理)

  12. (4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②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13.(1分,有错不得分)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4.(4分)

  【甲】文侧面(直接)描写(1分),突出水“清(或:清澈)、静(或:平静)”的`特点(1分);

  【乙】文正面描写(或直接)和侧面(或间接)描写相结合(1分),突出水“清(或:清澈)、急(或:湍急)”的特点(1分).

  15. (2分,选取文中原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君子之学必好问。(或:君子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必须善于问问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11

  【原文选段】

  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③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④,撤瓦灌穴,购僮⑤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释】

  ①畏日:怕犯忌的日子。

  ③盗暴:盗吃食品、糟踏物品。

  ④阖(hé)门:关闭门户。

  ⑤僮:仆人

  【阅读训练】

  1.对下列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爱鼠,不畜猫犬。(畜:饲养,喂养) B.购僮罗捕之。 (购:购买)

  C.以为己生岁?子。(直:通“值”,遇到,碰到) D.且何以至是乎哉? (且:究竟)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

  B.饱食而无祸。 长跪而л??

  C.?则窃啮斗暴。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D.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永州某氏之所以对老鼠“恣鼠不问”,任由老鼠妄为,是因为他出生于鼠年。

  B.后来居住的人千方百计捕杀老鼠,是因为他认为老鼠是盗吃食品、糟踏物品的坏家伙,必须彻底消灭。

  C. 某氏时,他家的老鼠“饱食而无祸”;后来,它却落得“杀鼠如丘”的下场,这是采用对比的写法,意在告诉我们放纵猖獗、祸害别人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D.这是一则寓言,作者借老鼠喻“祸害他人的人”,其寓意是:让我们对那些危害百姓的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纵容妥协,一定要坚决打击。

  4. 翻译句子 (6分)

  ①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上文《犯日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A

  4.(4分)①哎!那些老鼠以为那种吃饱喝足而又无灾无祸的日子是可以永远过下去呢!(抓“以”“恒”一字1分)

初中文言文阅读12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沿溯阻绝。沿:_______________

  (2)良多趣味。良:_______________

  (3)直视无碍。碍:_______________

  (4)窥谷忘反。反: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4、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顺流而下(2)很(3)障碍(4)通“返”,即返回的意思。

  2、(1)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水流)快。

  (2)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意对即可)

  3、B

  4、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初中文言文阅读13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① 卒 不 见 人 ② 其 状 若 仰 大 盂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余尝求小盘谷 ( ) ②探之不可穷 ( )

  ③由寺北行,至卢龙山 ( ) ④若鱼龙起伏波浪中 (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小题4】简要概述作者游小盘山的行踪。(4分)

  答案

  【小题1】① 卒 /不 见 人 ② 其 状 /若 仰 大 盂 〖只标一处,每处2分;

  【小题1】①我 ②穷尽 尽头 ③到 到达 ④ 像 好像〖每字1分,同义词也可给分

  【小题1】这是万竹蔽天(很多竹子遮蔽云天)的地方呀!所谓(所说的)小盘谷,大概就是这里了吧。〖两句大意各1分,此1分,句子通顺1分

  【小题1】从江宁府城出发,经过归云堂,北行到卢龙山,下山回到出发点。〖每点1分,中间加上景物不计分

  解析【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初中文言文阅读14

  【—必读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一部儿童小说,是一部人间最伟大的爱的著作。

  爱的教育

  (原名Cuore,直译为心)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恩利科的眼光,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载了小学生恩利科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里科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例话。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

  总结: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熟读爱的教育这篇文章,现在老师先来给同学们总结一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看要求

  【—阅读理解技巧:看要求】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

  看要求

  看要求,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

  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初三文言文复习资料:中考文言虚词复习(者)

  2.者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hellip初中化学;…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说明方法

  【—之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总结: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使用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九年级语文基础知识之成语

  【—】成语知识大放送: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成语。

  九(上)

  66、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67、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68、不二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69、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70、心无旁骛:形容专心致志

  71、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72、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73、方枘圆凿:二者合不到一起,比喻两个不相容

  74、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处

  75、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76、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77、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78、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79、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80、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81、吹毛求疵:多故意挑毛病、找差错

  82、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初二语文诗词五首测试题及答案

  第25课《诗词五首》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挂?(juàn)塘坳(ào)羌管(qiāng)千嶂里(zhàng)

  B.怒号(hào)再少(shǎo)鸡豚(tún)三重茅(chóng)

  C.蕲水(qí)突兀(wù)鸡黍(shǔ)俄顷(é)

  D.丧乱(sāng)大庇(bì)布衾(qīn)场圃(pǔ)

  解析:此题考查字形及注音。B项中“号”应读“háo”,“少”应读“shào”。

  答案:B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还来就菊花

  把酒话桑麻

  燕然未勒归无计

  秋天漠漠向昏黑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积累。

  答案:靠近端着刻渐近,靠近

  3.用“/”画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谁道人生无再少

  (3)塞下秋来风景异

  (4)邀我至田家

  解析:划分节奏应按诗句的意思。

  答案:(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谁道人生/无再少

  (3)塞下秋来/风景异

  (4)邀我/至田家

  4.在横线上填写名句。

  (1)《渔家傲》中作者描写抒发守边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初一,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博大胸襟和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山西村》中给我们留下的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有一句是从王维的诗“长河落日圆”中衍化而来的,这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中抒发作者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名句的考查。在背诵的基础上准确,不能和别的名句混淆,也不能写错字和别字。

  答案:(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5.填写横线上的诗句。

  解析:此题考查默写。注意柳暗花明的“暗”不能写成“岸”。

  参考答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农家什么时候的什么情景?表达了农家怎样的性格和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农家丰收之后过节时的情景。表达了农家朴实、厚道和殷勤好客的性格。

  7.“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要联系诗人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思想来回答。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主人殷勤招待的留恋,人还没有离开,就惦记着以后还要来,真是情谊绵绵。

  (二)(20xx南京模拟,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8.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

  解析:本题的解答要结合诗歌所表现出的情感去理解。

  参考答案:①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②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③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

  9.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和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对“客中怀抱”一句的理解要抓住“客”字理解,诗人久居在外,必定有返乡之念,以此为答题思路即可。

  参考答案:①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②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于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是自己的故乡。这就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或:如果把“更渡”理解成作者的.回乡之“渡”,只要扣住作者回乡途中竟觉得客居十年的并州就像故乡一样让人留恋这一感情上的矛盾作答,亦可。)

  二、语言运用

  10.(20xx龙岩模拟,3)请根据语境,续写一个句子。

  教室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它是撒出的智慧的花朵;教室的前面挂着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的沃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析:续写句子要根据前后语句的内容及句型特点,与它们保持一致才能达到整个语段的连贯。本题的前面两个句子的基本结构特点是,先介绍教师中的某个事物,然后诠释这个事物与教师辛勤授课之间的关系。符合这个要求即可。

  答案示例:教室的墙上贴着奖状,不,那不是奖状,是同学们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记叙文补充

  【—初一语文总结之记叙文补充】,初中课文中,记叙文所占比例最大初三。训练记叙文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补充:

  写童话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但也可以辅之以其他表达方式来写。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总结:记叙文阅读题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最为广泛,设计角度最为丰富的题型。

初中文言文阅读15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阅读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尾声:

  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小结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含义

  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率领部落联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冲毁东岸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两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以共工违反天意为由蛊惑群众,共工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颛顼击败了共工。(实为争夺权位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