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几个要领
上学的时候,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几个要领,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几个要领
文言文翻译是学生学习文言文,领会文言意思的重要步骤,也是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在语文考试中,文言翻译是较常用的题型,因为它带有综合性,除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外,还考查学生对现代文的表达能力。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总有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存在一些问题,翻译时或文不达意;或不准确;或不完整等。
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应遵循的原则是“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增减;“达”就是译文要通顺,“雅”就是译文要力求流畅,有文采。具体地说,就是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要领:
一是直译。
直译就是对所要翻译的文言文、段、句进行逐字、逐词地对应翻译,做到字字落实,不能遗漏。这个方法是我们翻译文言文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必须遵循这一方法。
二是意译。
意译就是根据文言文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的好处是通顺、流畅、好懂。但不是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在直译无法更好地翻译出来时,一般就采取意译,但要牢记一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三是茬翻译中,还应该注意保留、删去、补充和调整。保留,就是对文言文中的国号、年号、帝号、人名、地名、官职名称、器物名称均可保留不翻译。删去,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和“也”翻译时可删去。又如:“死生,昼夜事也”中的“生”与“也”字翻译时都可以删去。补充,就是增补。文言单音词一般要增补为双音词,省略的成份也要补充出来。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时应这样翻译:“第一次擂鼓,士气振作,第二次(擂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士气就没有了。”调整,就是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型、语序,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宋何罪之有”应译成“宋国有什么罪过”;再如:“战于长勺”应译成“在长勺交战”等。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把握一定的要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文言文翻译得准确、通顺、流畅、并富有文采。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承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虽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化的源泉,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因此,要真正学好现代文,就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而要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必须掌握以下几种翻译技巧:
一、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解答文言文翻译主观题时,应采用直译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译文中有依据,力求真实、准确,不夸大缩小。只有难以直译的句子才可意译。
二、“信”“达”“雅”,规则当前
文言文翻译,要力求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能凭主观意识,妄加推测,随意改变原文作者的意图即用词等特点;所谓“达”,就是译文要文从字顺,意脉畅通,合乎语法规范和语法习惯,没有语病,语言要流畅,语气不走样;所谓“雅”,就是说译文要用简洁、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于初中生来说,中考做到前两点就足够了。
三、“留”“补”“删”“调”“译”“选”“并”“意”,样样精通
1.“留”
就是指文言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以照原文抄录而不必强加翻译。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人名,翻译时就可以照原文抄录而不必强加翻译。
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这是个表被动的省略句,在动词“感”后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必须将省略内容补出,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顺畅,意思清晰,成为有机的整体。
3.“删”
删去不译的字词和那些表语气、停顿和促足音节的词语。例如:夫战,勇气也。(《曹论战》)“夫”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4.“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使动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5.“译”
文言文翻译时要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例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在翻译时必须译出。(《扁鹊见蔡桓公》)又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通“披”,“坚”和“锐”属于词类活用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必须翻译出“铠甲”和“武器”。
6.“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例如:“顾也有卖场”中“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八条:
①回头看;
②看;
③探问;
④拜访;
⑤顾惜、顾念;
⑥考虑;
⑦但、只是;
⑧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用②项恰当。
7.“并”
即重复的内容要恰当合并,使之简洁扼要。如文中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表现类似的内容,需要做适当的合并,否则,按原文直译就显得啰嗦冗长。
8.“意”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关注七个重点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2: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3.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析】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4.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5、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解析】“故”为“原来” “谢”为“推辞”。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6.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解析】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6)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8.谥号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会事半功倍。
【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几个要领】相关文章:
神笔胡应麟文言文翻译03-03
《明史·贾应春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9-20
文言文及翻译11-08
文言文翻译01-13
文言文阅读应注意的问题09-12
高阳应文言文阅读训练09-08
伯俞泣杖文言文翻译02-22
画皮文言文翻译05-19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06-17
勤读文言文翻译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