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人谈诗》学习要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能力目标: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3、情感目标: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
2、教学难点:准确地形成自己正确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10-4-40)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作者简介
1、曾卓
曾卓(1922-2002年),原名曾庆冠。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当代散文作家、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散文集《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
2、鲁藜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当代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二、反复诵读,自我赏析
1、反复诵读诗歌。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式写在书旁。
3、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
②将本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
4、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
三、对比阅读,学习方法
1、读曾卓的评论。
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2、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
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3、小结
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四、再读原诗,品味含蕴
小结: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五、完成补充习题
1、不看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不久,有风从北面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2)《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反映了生活在自由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2、《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一个“流”字先后用了两次,它们的意思相同吗?这样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同。前一个指(月光)如水一样流淌,这里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它使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也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后一个指(星)移动。
3、《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其中写了“深夜”哪些特定的景物?“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深夜特定的景物有:月光、晚风、河岸、山影、流星、旷野。“我”的认识变化过程:由月光引发错觉——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月光下眺望所见的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诗人借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4、曾卓评诗善于画龙点睛。他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句诗,体味“感觉到”有其特定的含义。对此,请说说你读诗的领悟。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使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二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他自己”,从而点明诗人鲁藜的个人感受是与时代的脉搏跳动、与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融合在一起的。
5、对曾卓这篇诗歌评论有以下几点分析,请你找出错误的一项并予以修改。
(1)全文六段,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又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中间几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作者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2)虽然这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短文,但是因为它是有所感、有所发现而写的,所以才对读者有所启迪作用。文中提到的“偏爱”,可能是他个人的兴趣爱好所致,但也可能包含着这首诗歌被人们忽略了的意味。无论是过去或现在,好诗被忽略并不少见,问题是诗本身是否真是被忽略的好诗。
(3)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最重视的是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错觉是把月光误认为是曙光的来临。如果我们仔细体味一下曾卓对诗的意境的复述,正是他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的结果。
(4)我们通常说的读诗要有独特的感受,就是指不但要能够进入诗的意境,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产生联想,以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如果曾卓仅仅是复述一番诗的意境,他的评论就等于把诗改写成散文,意义就不够重大了。
第4句“意义就不够重大了”应该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6、研读诗句,解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世人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地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7、阅读鲁藜的短诗《泥土》,回答问题
(1)理解诗意,完成下面的填空
《泥土》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全诗仅两节四句,前后两节在意思上有一个转折。前一节着重在告诫,告诫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不要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以致给自己带来没完没了的痛苦;后一节着重在劝勉,勉励人们要甘于平凡,不要考虑索取,而要多些给与,甘做为人民事业铺路的泥土。
(2)这首小诗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高贵的、特殊的”比作“珍珠”,把“平凡的、普通的”比作“泥土”。妥帖精当,形象鲜明,含义显得显豁而精警深刻;运用对比,将“珍珠”与“泥土”两两对照,取舍分明,发人深思。
(3)这首格言式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古往今来的诗歌中,有不少体现这种思想的名言,请从你的记忆的仓库中举出两例,工整的书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表现了诗人公而忘私、甘于奉献、富于社会责任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2、3、4题
教学一得:
【《诗人谈诗》学习要点】相关文章: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08-31
唐朝诗人写的诗12-21
唐代诗人的诗都有哪些04-06
关于诗人诗鬼是谁11-24
诗人白桦的诗有哪些03-23
诗人崔颢有哪些诗07-17
诗杰是指哪位诗人07-24
诗佛是指哪位诗人?08-05
现代诗诗人介绍03-21
北宋诗人苏辙的诗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