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伟大的诗人有哪些
中国伟大的诗人都有哪些呢,大家有没有了解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伟大的诗人,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李白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李白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第二、屈平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第三、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的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创造及传承。
第四、杜甫
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杜甫传世之作多达1400余首,其诗作实现了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其诗如后人所评论的那样:“艺术性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其诗吸引了众多诗词爱好者的研究和评论,比如唐元稹曾评价其诗作:“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苏东坡说:“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明杜诗研究专家卢世榷美誉杜甫流寓云安时撰写的《十二月一日三首》为“七律之神境”;清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在1960年,开国元勋陈毅在其诗《吾读》也说“喜其题材备”,而叶剑英元帅则在《成都草堂》里说:“杜凌笔落伤豺虎”;后人有称杜甫《秋兴八首》是“声韵雅畅,词采高华,气象冠冕,真足虎视词坛,独步一世”的“力抗九鼎,勇夺三军”的名作;对杜诗赞美之词不胜枚举,有人用诗、有人用文,有人抄录、有人借用,后人称其为“诗圣”当无虚夸耳。
第五、白居易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的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作“老妪能解”。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浓厚的歌谣色彩。
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第六、李商隐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又几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础上,而他笔下的意象,有时如七宝琉苏那样缤纷绮彩;有时像流云走月那样的活泼空明,给人强烈的美感。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
第七、王安石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第八、陶渊明
1、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2、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3、“田园诗”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陶渊明却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革新精神。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钟嵘《诗品》称誉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以说;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几乎无不爱到他的艺术熏陶;以至后世的“拟陶”、“和陶”诗不下上千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大诗人;都表示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 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这说明;陶诗给了后代诗人多么丰富多采的艺术营养;并直接影响着唐代诗歌创作黄金时代的到来。
陶渊明在他生活的时代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文风不合。经萧统、苏轼、朱熹的弘扬;陶渊明才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中国士大夫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平淡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界。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菊和酒已成为其人格的象征。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谛的;陶渊明是古人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之一:菊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高远情致的意象。
第九、屈原
屈原(约前335—前296),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与楚国王族同姓。早年甚得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不久,因洁身自好与政见不同而受到贵族集团的排挤与诋毁,便被怀王疏远,并放逐汉北。顷襄王时又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当诗人走到湘水附近的汩罗江时,绝望而自沉。此后端午节时家家裹粽子,便是对诗人永远的怀念。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说唱诗人,也是第一个伟大的思辨诗人,更是第一个自杀的理想诗人。首创以地域命名的文体叫“楚辞”,尤以擅长描写“香草美人”而独领风骚。更因不朽的绝唱“离骚”,及其“骚动之美”的折射,而让后来的诗人普遍获得“骚人”或“骚客”的代称。屈原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共有25篇。《离骚》、《天问》、《九歌》代表了屈原三种类型的作品。《离骚》既是诗人血液的燃烧,更是骚动的典范。因为诗人痛苦的“离开”(宫廷),正如骚动的“告别”(楚王),无一不把诗歌感觉与悲剧意向推向绝望的边缘。也就是说,骚动之美反过来构成抒情的内驱。从心灵骚动到对天提问,构成诗人命运与创作的转折点。《天问》便是诗人根据远古神话、民间传说等素材创作的思辨诗篇,着力表现个体对人类命运与历史本体的深刻困惑与终极反思。《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营造上,充满巫性与人性混合的特有气息。《山鬼》不仅仅是此中最美妙的诗篇,更是神秘感应的形象代言。总而言之,《离骚》与《九歌》,构成了屈原作品绝望而忧伤的基调,并在此基础上突显心理独白式的抒情风格,尽管诗人的抒情是浪漫的冷,像火炉上的冰。时至今日,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绝望与反抗,和“唯别而已”的绝对与忧伤,仍在震撼着中国人的心灵。
第十、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县令、祭酒之类小官,后辞官归田,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主要作品有《饮酒》诗篇、《移居》诗篇、《归园田居》诗篇、《五柳先生传》、《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等。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诗歌美学风格为:率性而柔和,自然而卓然(虚构桃花源)。恰恰是这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决定了诗人只能在道与禅之间游走。并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但陶渊明其人其诗,从接受美学上看,古今际遇迥异,古以苏东坡重新“发现”并推崇陶渊明为最,今以鲁迅先生不大欣赏且略带不屑对待陶渊明为最。俱往矣。我的解读是,陶诗无意中由儒入道,由道入禅,尽显“素心人”的高迈与极致。其诗(以五言诗为代表)便成了一片语言的屋檐,堪为人类的心灵遮风挡雨,尤其是生活在如此喧嚣时代的我们……
作为六大诗人之一,陶渊明在那个动荡无常的年代,断然归田,醉卧田园,虽为退隐,耽于自然(理想中则以桃花源代言),实不失为一种反骨式反抗。其田园诗便不再是简单的农家乐,而是充满深沉的生命意识。也就是说,诗人把田园情感化,又把情感田园化,从而让作品充满人诗合一的画面感,并能透出纯禅境界。这是诗人始料不及的,也是不少论者未能论及的吧?陈寅恪先生曾揭示,陶渊明超前发明了新自然说,属于诗人思想家,并以《形影神》三篇进行分析佐证。这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第十一、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少年曾拜赵蕤(以撰写《长短经》而闻名)为师,性喜交游,更遑论剑术,奇书,神仙。在李白笔下,大唐气象无意中被诗人形塑成了一匹“逸气棱棱凌九区(九州)”的“天马”,但凭读者想象那“天马呼、飞龙趋”的飞扬与震撼吧,大唐的自信与优雅,青春与开放,豪迈与洒脱,便足以转换为象征性的诗歌形象。而诗人本身,也凭此理想“原型”,使傲骨铮铮的“天马”与庄子那独具垂天之翼的“鲲鹏”,在审美意义上交相辉映。至此李白的天马与庄子的鲲鹏,便共生性开启生命美学永远的“制高点”。难怪同时代的诗圣杜甫对诗仙有“白也诗无敌”这样奇特的感慨与赞叹。值得一提的是,李白这匹图腾式的天马,最后从心灵王国的高处,回到现实的地上,并借此完成亦仙亦侠、以梦为马的自我解脱。这也许是诗人内心世界最迷人的部分。
一首《天马歌》,几乎囊括了整个大唐的诗歌气场,乃至隐喻了太白本人的命运走向。这匹“天马”,无疑是伟大时代伟大的想象,或者伟大的寓言。而天马行空,无疑是高于一切时代的浪漫与举动。可以说,读懂天马之歌,也就读懂李白的诗格与人格。
且看太白《天马歌》----
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
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天马奔,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
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
伯乐翦拂中道遗,少尽其力老弃之。
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
严霜五月凋桂枝,伏枥衔冤摧两眉。
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第十二、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甫一生中最浪漫的时光,是33岁(744)那年与李白初次相遇并携手共游历。诗圣与诗仙的心灵碰撞,该不是诗国梦幻性的狂欢,或摘取属于天上的诗歌桂冠,或摘取属于人间的诗歌桂冠,仿佛成了绕不开的文学交往。难怪杜甫从此带泪歌唱,而心中乾坤朗朗。杜诗的特点是“泪”多,从骨肉分离到饥饱无定,从战乱恐惧到宇内荡定,从人生际遇到情本体验,诗人的泪水,随着场景的转换而变化,有时像江河直接奔涌,有时像阳光雨洒落,有时像琥珀晶盈含情,有时像纯酿原液滴滴含忧。作为带泪的诗人,或用忧患,或用悲愤,或用喜悦,导引泪水,形塑泪水,以便汇成诗性的“意态海洋”,并得到全景式展现。“三吏“、”三别”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作品。尽管杜甫无意中成了带泪歌唱的形象代言,况且“赋诗歌句稳”,然还是缺少“天上人间”应有的沟通与互动。因为语言的泪水循环往复,若为雨为雾,那液体状的节奏与语感,便要在流动中渗透或抵达。此乃诗人心理气质与“诗史”趣向使然。
第十三、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呼唤美政,因此一度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所谓“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虽表示“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诗人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亲近佛门。热心创作“杨柳枝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飘忽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等都极为赞赏。白居易可能是大唐最为勤奋的诗人,并喜欢以议论入诗,堪称唐时以说理取胜的诗人。
也许白居易的诗歌世界,有意疏离了神秘的事物,仅仅围绕情、理、事三个要素,展开诗歌的敷陈与“定制”,仿佛在为读者铺设一条人性的轨道,或通往理想的国度,或通往平静的家园。而娓娓道来便是诗人的尺度,加之丰富的情感酝酿与乐感储备,终于推动长篇叙事诗水到渠成的创作,并于中晚年完成《长恨歌》、《琵琶行》、《霓裳羽衣歌》等代表作。这无疑是中国诗性谱系呈现的奇特景观。《长恨歌》中写君王爱情那种辉煌与悲伤,仿佛不需要诗人什么想象,因为杨玉环已成了传奇式的爱情符号。《琵琶行》中则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浩叹,当源于诗人(江州司马)与琵琶女的命运认同感,以及诗人内心深处无声的反抗。这声浩叹便也发出诗歌的光。《霓裳羽衣歌》的主角不是具体的人物,只是一首乐谱,本很抽象,写作难度大大超过前两篇,然乐天凭着自己音乐发烧友般的专业与专注,更对舞配曲有了高度的重视与审美的热情,况且昔在皇宫陪侍时,“就中最爱霓裳舞”,并“发于歌咏形于诗”,如今便从视觉上把听觉画面化与情节化,难怪诗人写这首叙事诗取得题材内容与表现方式的突破。
总而言之,白居易集诗才、史才于一身,上承屈骚传统,下促中晚唐新兴之文体(传奇小说),达到歌诗通俗化,而“文备众体”之艺术目的。如此便奠定了自己作为大诗人的根基。李泽厚先生曾开出古代六大诗人的名单,包括屈原、阮籍、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笔者始终觉得,还是用白居易替换阮籍较为合适吧。之所以选他,一方面出于对屈骚诗歌血缘的敬意,另一方面基于白居易在表现人类高贵爱情上的卓然努力。
第十四、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曾上书力陈王安石新法之弊,此后遭贬势在必行。冥冥中一路南漂,从江南到岭南,最后抵达天涯海角,差点老死于海南。死后文名更著,隐隐有“东坡热”。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人画倡导者,生活大师,诗词双绝。姿态高迈,性情平和,加之儒道释交集于一身,故诗取轻捷,而词主豪放,无意中与陶渊明诗心互照,豪放直追唐时李谪仙,最后更回归为渊明的雅放与平淡。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传世。
幽默的说,这个人有文化,懂生活,能写作,方方面面“玩”的很漂亮,且在一定意义上疏离了古典,从而醉心于写作与生活情趣化。几乎达到爱写作,更爱生活的绝对境域。此乃东坡之特点。鉴于中晚年屡判外州,便以杭州与黄州的外放生活,来成就自己作为大诗人的情趣化写作。只因东坡以“变”为“常”,主动适应命运之动荡与无常,艺术上便追求“应感”,而非被动“感应”,一切尽显怡然与超然。诸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君且归休我欲眠,人言此语出天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无一不表明诗人“应感式”的诗歌智慧。正如大易生生不息,气机周流遍布个体那“生有命而归有时”之小宇宙。这就是苏东坡方方面面“玩”的很漂亮的深层次原因吧。
苏东坡的词改写了晚唐五代词家相沿成习的婉约之风,既敢于直面内心世界的点点滴滴,哪怕是细碎的光和影,又用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拓宽词的表达范围,加之《念奴娇·赤壁怀古》横空出世,遂开创了豪放一派。然虽名为“豪放派”,从大部分词作本身看,仍是委婉多于豪放,即便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很难归入豪放词库中吧。那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调子,才真正透出骨子里的豪放与洒脱,甚至不乏东坡式的幽默。事实上,要拓展更深广的意境,一般都离不开人类命运乃至天下情怀的激荡或者感应,而词的“柔性之魂”决定它往阔大的方向很难走多远。另一方面的情况,诗是用来“传阅”的,而词是用来“传唱”的,一字之差,“读者对象”却大相径庭、大异其趣。从东坡夫子自道“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中,我们也应想象得到,压根就不存在绝对的“雌与雄”。所谓豪放派云云,只是文学史开出来的“方子”而已。作为诗词双绝的文豪,苏东坡词的成就,确实超过了诗的成就。此乃“唐诗宋词”这样的时代走向与文学格局使然。
用一个比喻性说法,屈原仿若全息的通灵者,陶渊明仿若新天人合一的农夫,李白无疑是天下第一的酿酒师,而白居易却是宫廷爱情的祭师,苏东坡更是精神生活的大厨。六大诗人绍介到此,至于诗史互证与人诗合一及其谱系价值,谁也难免“片面之谓深刻”。因此, 我愿以诗偈作结--
转眼如隔世,写诗不丈夫?
无为在当下,轮回信有自。
【中国伟大的诗人有哪些】相关文章:
中国女诗人有哪些11-30
中国著名的诗人有哪些04-09
中国的爱国诗人有哪些03-11
中国近现代诗人有哪些11-23
中国古代的诗人有哪些04-28
中国田园诗人有哪些12-27
中国近现代诗人有哪些大全12-05
中国古代爱国诗人有哪些03-15
唐朝的诗人有哪些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