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赏析(含翻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赏析(含翻译)

时间:2024-08-07 21:05:25 秀雯 全宋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赏析(含翻译)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赏析(含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赏析(含翻译)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赏析(含翻译) 1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⑴

  江城如画里⑵,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⑶,双桥落彩虹⑷。

  人烟寒橘柚⑸,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⑹,临风怀谢公⑺?

  词句注释

  ⑴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⑵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江”并不是实说长江。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⑶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⑷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⑸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⑹北楼:即谢朓楼。

  ⑺谢公:指谢朓。

  白话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白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所作,时间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作年相近。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的秋天,李白两度来到宣城,此诗当作于公元753年或754年的中秋节后。

  赏析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水》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似。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读者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丝丝入扣。

  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诗人“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赏析(含翻译) 2

  【题解】

  谢公楼在旧宣城县北,原为南朝齐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名高斋,唐前期名谢公楼、谢朓北楼。晚唐咸通中,刺史独孤霖扩建,改名叠嶂楼。是唐以后为历代文人登临吟咏的胜地。此诗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令人神往的北楼周围的景物,一方面表达了对北楼建造者谢朓的怀念之情,而这种怀念在摇落秋风时节里显得格外抑郁和感伤,实际上反映了他为权贵所排挤,在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

  【全诗】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

  ①江城:指宣城。宣城有宛溪、句溪二水绕城流过,故称“江城”。

  ②山:指陵阳山。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诗》有“陵峦抱江城”句。

  ③两水:指宛溪和句溪。

  ④双桥:据《江南通志》,宛溪上有凤凰、济川两桥,隋开皇时建。

  ⑤“人烟”两句谓秋日人家炊烟升起,衬托柚橘,使之带上寒意,秋天柘枯黄之色染于梧桐,使之显得苍老。谢朓《宣城郡内登望》:“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

  ⑥“谁念”两句谓谁能想到今天北楼之上有人独自对着秋风怀念着谢朓呢?

  【赏析】

  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本诗是唐玄宗天宝十二年 (753)李白三游宣城时所作。

  地处祖国东南地区的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多次吸引了诗人的游踪。开头两句,就登临高处的开阔视野取景,写诗人对秋日黄昏江城的总体印象,绘出了旷远、绚丽的宣城晚晴图。由于诗人站在楼的高处,放眼远眺,眼前秋阳夕照、晴空万里的感受是那样鲜明、强烈,他仿佛置身于一幅意境深远的古画之中,“杳然如在丹青里!” (李白《当涂赵少府粉图山水歌》) 这是从大处落墨的手笔,为中间两联工笔描绘勾勒了清晰的背景。

  如果说开头两句是全局式地展现画面,则以下四句就是引导读者深味“画”中浓郁点缀和精妙刻画之处。“两水”、“双桥”两句意谓,环绕宣城县城的宛溪和句溪澄澈如镜,在夕阳的.映照下,横跨宛溪的双桥有如彩虹从天而落。这是按秋令和傍晚的特点,从登楼远望的角度看眼前景物: 傍晚,夕晖侧映染照,水光更见明亮,所以说二水宛如两片明镜夹依江城; 水上双桥,光彩陆离,直如天上彩虹降落人间。“夹”、“落”二字,将流水依城的动态,桥如天上飞来的气势充分展现出来,使景物尽具生气,明丽绚烂,光彩夺目,似可扪触。诗人在秋色中陶醉的心情不言而喻。

  五、六两句:“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在诗人眼中,秋日寒烟,使桔柚带有寒意; 秋意深沉,使梧桐显得更加衰老。诗人对眼前景物的表现,已从形象地再现深入到对物情的细致体察。时值深秋,江南桔柚成实,丹翠相映,本来极富生机,但在黄昏前后人户烟霭的淡淡笼罩之下,又显得压抑,所以说桔柚也感到秋气侵袭的寒意。入秋梧桐易衰,望中漫漫秋色,桐叶或黄或落应是秋气感染而致老凋。桔柚梧桐本无知觉,诗中写它们的寒意衰老、全是诗人赋予的拟人感受,读来自觉寒气袭人,秋意萧森满怀。这两句是移情人景的杰作,融注进诗人空怀壮志而功业无成,晚景凄凉而孤独无朋的悲凉心绪。一般说来,李白在秋色中并不时常感伤,他曾以豪情逸兴歌唱秋天:“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而今,他为什么会感到孤寒、衰老和悲凉呢?这就离不开谢公楼这一特定环境对他思想感情的触动。登楼,自然忆及楼主谢脁。谢脁在36岁的盛年不但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于格律日趋严整的“永明”作家中,首屈一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他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在36岁的盛年被害而死,但在政治上、文学上均有所建树。缅怀谢脁,诗人李白不禁感伤自己蹉跎岁月,功业无成。他这次游宣城时,已进入人生暮年。抚先贤陈迹,览无语江山,老大悲伤的感情一时涌上心头,凄寒的心境中,自然感到周围的桔柚都带有“寒”意,梧桐在秋色中也像人一样衰老了!

  诗末两句:“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抒发怀古幽情。这是登楼抒怀的诗人自身形象的描写,而不是抽象的怀念古人之情的抒发。这样的描绘,在感人的历史气氛中活跃着一个活生生的伟大诗人李白的形象,成为整个江城秋晚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谁念”一语,加强了诗人独立北楼的孤独感并表露他知音无觅的寂寞心绪,“临风”抒怀,见出幽思之深沉。因为,山光水态之美固然激发人很高的兴致,但诗人在游历中所接触到的人物,却很少知音,他曾苦叹:“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赠王判官时余归庐山屏风叠》) 他清醒地知道自己不为时所用的悲剧,正如他的挚友杜甫为之不平的呐喊:“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李白这位名扬四海而枯槁当年的诗人,在当时是何等寂寞啊! 因之,诗末两句也可以视作全诗的主旨所在: 在咏唱登楼所见的宣城秋色中,抒发了怀念前贤、思有建树而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

  吟味全诗,不仅可以品味到其思想内容的深远蕴藉,同时也可以得到丰富的艺术享受。诗中所写如“江城”、“两水”、“双桥”、“桔柚”、“梧桐”,本是常见景物,也是诗家常予捕捉的景象; 但由于诗人是紧扣着秋令、黄昏、夕照、独登、居高临下等条件,来着力表现眼前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于是便使它们染上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感情色彩,具有引人入丹青的艺术魅力。诗情画意,文机天然,移情入景,含而不露。

  本诗虽是咏秋抒怀之作,但写秋气寒而不栗,抒情怀悲而不哀,没有颓唐、绝望的情绪,这正是李白奋发、乐观胸襟的体现。由此也可以看到盛唐诗风乐观、昂扬气象的投影。例如“人烟”、“秋色”两句,虽写了“寒”、“老”的境界,然而却给人以高度的美感享受,令人深思遐想。

  本诗在形式上运用了五言律诗的格式。李白由于才力过人,气魄雄放,力求摆脱近体诗格律的束缚,多从事古体、歌行体诗歌的创作。但这并不说明他不擅长于律诗的写作,只是他即便写作律诗,也多不严守格律。然而这篇五律写得格律严整,平仄、对偶的运用自然和谐,充分表现思想感情的变化、转折,而绝无人工痕迹。例如中间四句,对仗工稳,音韵圆转流美,前一联“两水”、“双桥”之咏,言景而壮丽,展示出诗人“我觉秋兴逸”的开朗襟怀; 后一联“人烟”、“秋色”之叹,明丽中带凄寒,含蕴深沉、丰富。但都出语自然,无诘屈聱牙、晦涩难明之病。诗末抒怀古的心绪,只以一“怀”字出之,含而不露,与全诗浑融和谐的格调协为一体,给人以飘然清逸的美感。而其清词丽句中所显示的清新俊秀的风格,则见出谢朓诗风的明显影响,可以作为全面认识李白创作风格的一个例证。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赏析(含翻译)】相关文章:

李白古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赏析03-26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文及鉴赏07-21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01-09

谢朓同谢谘议咏铜雀台原文及赏析10-26

南朝诗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全诗赏析04-10

登锦城散花楼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1-10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唐诗鉴赏11-22

李白《秋浦歌》赏析01-18

李白静夜思翻译及赏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