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词鉴赏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词鉴赏

时间:2023-05-17 17:04:18 泽彪 诗词名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词鉴赏

  寻西山隐者不遇

  邱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译文

  ⑴寻:寻访。

  ⑵绝顶:山的顶峰。茅茨:茅草屋顶,指代茅屋。

  ⑶“直上”句:意谓从山下一直到山顶有三十里。

  ⑷扣关:敲门。关,门栓。僮:仆人,特指未成年的仆人。

  ⑸窥:从缝隙里看。惟:只有。案几:案与几都是长方形的桌子,案为狭长的桌子,几为矮小的桌子。

  ⑹巾柴车:指乘柴车出游。巾,此用作动词,指给柴车挂上帷幔,代指出行。柴车,粗陋之车。东晋陶渊明为百代隐逸之祖,常驾柴车出游,此用其事。

  ⑺钓秋水:在秋水中垂钓。《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也,闲暇之所好也。”又《秋水》篇,谈道通于一,任性适己之理。这里合用二事。秋水,泛指河水。

  ⑻差池:《诗经·邶风·燕燕》:“差池其羽。”原意是参差不齐,这里引申为差错,意外,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⑼黾勉:《诗经·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原意是努力,此指殷切。仰止:仰望。《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谓如同仰望高山一样,对高尚的德行要仿效之。止,语助词。

  ⑽及兹:到此,指置身于这种寂静的境界中。兹,此,这。契幽绝:指性情与清幽绝俗的景物相投合。契,契合,投合。幽绝,清幽殊绝之处。

  ⑾自足:自然足以。荡心耳:指山中美景使感官和心胸涤荡清净。荡,涤荡。耳,兼指一切感官。

  ⑿宾主意:宾主相得之意。宾主,指诗人自己和西山隐者。

  ⒀颇:有稍、甚二义,在此均可通。清净理:佛教清静的道理。佛教以远离尘世的烦恼俗念为“清净”。

  ⒁兴尽:《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东晋王徽之住在山阴时,于雪夜乘舟至剡溪拜访戴逵。但是到了戴家门前,王徽之却不进门就回去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用为率意而行的典故。

  ⒂之子:这个人,指西山隐者。《诗经·邶风·燕燕》:“之子于归”。

  韵译

  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

  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

  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

  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

  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

  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

  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静的道理领悟。

  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丘为早年的作品,从诗中表现的林泉之思来看,大约写于诗人中进士之前。如题所示,诗人是专程到山中寻访隐者,结果却未见到,但看到隐者居处的环境,颇有感触,便写了这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呢?“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似乎使我们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人物介绍

  丘为(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事继母孝,尝有灵芝生堂下。屡试不第,归山攻读数年,天宝初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太子右庶子,贞元四年(788)为由前左散骑常侍致仕。年八十余,而母无恙,给以俸禄之半。

  为善诗,与王维(约701 — 约761)、刘长卿(约726 — 约786)友善,时相唱和。80多岁辞官还,贞元间(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卒,年九十六。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其诗大抵为五言,格调清幽淡逸,多写田园风物,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作者之一。以《题农父庐舍》、《寻西山隐者不遇》、《左掖梨花》、《泛若耶溪》等较著名。例如:“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左掖梨花》),堪称佳句;“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题农父庐舍》),工于炼字,王安石《泊船瓜洲》之“春风又绿江南岸”盖脱胎于此。原有集,已佚。

  人物生平

  丘为,唐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丘为早年多次参加科举,但屡试不第,遂刻苦攻读,终于在天宝初年(742)考中进士。他累官至太子右庶子,八十余岁辞官回乡,享年九十六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丘为以孝敬继母闻名,他做官时,继母尚健在,他拿出一半的俸禄供奉继母,直至她去世。丘为为人谦逊谨慎,刚还乡时,县令来拜会他,他弯着腰恭恭敬敬地等候,县令坐下后,他拱手向上行礼,县令告辞走了,他才敢落座;每次骑马外出经过县署,丘为也一定要下马走着过衙门。

  丘为善写五言,诗风冲淡平和,内容多为田园风物,对唐前期五言格律诗的形成、成熟及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创立作出了贡献。代表作《寻西山隐者不遇》,颇具闲逸高趣:“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其《湖中寄王待御》则写自己在嘉兴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不慕富贵、甘愿淡泊的志向:“日日湖水上,好登湖上楼。终年不向郭,过午始梳头。尝自爱杯酒,得无相献酬。小僮能脍鲤,少妾事莲舟。每有南浦信,仍期后月游。方春转摇荡,孤兴时淹留。骢马真傲吏,翛然无所求。晨趋玉阶下,心许沧江流。少别如昨日,何言经数秋。应知方外事,独往非悠悠。”

  丘为与诗人王维、刘长卿等相友善,互有往还唱和。当年丘为落第回乡时,王维曾作《送丘为落第归江东》诗相赠,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以及人才不被赏识的激愤之意:“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译文及鉴赏01-17

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原文、翻译、注释、赏析09-27

寻隐者不遇古诗鉴赏03-19

《寻隐者不遇》诗歌鉴赏03-21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03-30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词赏析03-30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03-23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寻隐者不遇》鉴赏08-06

古诗寻隐者不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