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欣赏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欣赏古诗词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欣赏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欣赏古诗词 1
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出自于宋朝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一句诗的意思是:不能一下子看清庐山的全貌,只因我身处庐山之中。表达了“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欣赏古诗词 2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词更是文学艺术的魁宝。好的诗词意境深远,幽香怡人,阅读古诗词让我们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和文化修养。《语文课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是近年来古代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纷纷出现,并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诗词赏析是个极其广泛的话题,中考诗词复习第二课应该依据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类型确定为景物描绘、意境体验、作者情感三个方面,以景物描绘作为重点,以意境体验作为难点,采用以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进行。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情”和“景”的关系,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并且初中阶段所选89首课内外古诗词绝大部分选取自然景物,借以寄托作者的情思。因此,复习重点放在了“景物的描绘与概括”上,也尝试通过景物的分析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以“景物分析”为重点带动难点——“意境体验”的突破。在整节复习课的过程中依照的宗旨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强调共性。
以“如何欣赏一幅画”带动学生欣赏古诗词。学生第一遍阅读诗词,很少去直接的感受诗中具体景物特征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却可以直接感受到诗人用文字描绘的景物的冷暖色调。因此,复习中把冷暖两色调作为大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这也是简化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冷暖色调的界定取决于诗人所选取的借以抒发情怀的景物及其特征 ,也是我们鉴赏古诗的重要环节。带领学生由初步感知进入诗中更深一步。其中,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景物画面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题频率较高的题型,其分值与高考热点题型“给定语句自选角度欣赏”分值相当。复习中,列举到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范例,意在让学生抓个体景物掌握形容词在描绘画面中的使用,列举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意在让学生在描绘画面时注意季节词,色彩词及填加动态词的适用,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巩固训练。
中考试题中除对景物描绘的考查外,还涉及到画面特点的概括能力的考查,这一环节的训练仍建立在冷暖色调前提下进行规律性的归纳,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群体景物组成的画面特点。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特点概括: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是格外醒目,因此称之为“孤烟”,它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而一个“直”又体现出它的劲拔和坚毅之美。“落日”给人以伤感,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苍茫的感受。整个画面给人雄伟之感,诗中景物画面特点即可概括为“雄浑壮阔的大漠黄昏落日图”。教师给学生分析后,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概括画面特点的语句的构成特点,辅之以其他诗词的训练,争取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结构的语句概括形式。
按照常规训练,景物及其特征分析结束后应为作者情感的分析,借于上一复习环节中群体景物特征的概括与意境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学生在冷暖色调的分析中已有揣摩作者情感的潜在意识在感受着画面,所以在设想中将“意境体验”作为第三个复习环节。意境是诗歌赏析中最难以把握的 ,在以往中,往往将诗词作以内容上的细致划分之后,再给学生传授分析意境的方法,意境体验上花费的时间多,学生对此理解却如同雾里看花。在本节复习中,此环节仍是难点,但不作为详细部分,只需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即画面概括的群体景物特征即可作为意境去理解,等于给学生体验意境的一个清晰的框架、概括的程式,加之以具体的诗词作口头练习即可。
在描绘画面和概括画面的重点训练中,学生感受画面已有潜在的情感意识,课堂第四个环节——“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仍以冷暖色调为前提,以具体诗歌为例,归纳出冷暖色调下作者通常带有的情感,如:愉悦、欢快、赞美、兴奋、思念、惜别、悲凉、哀伤、惆怅等等。期间,刘禹锡的《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李白的《行路难》都属于两色调,学生体会其情感时也要从两色调入手作为特例分析。这一环节的复习要强调中考试题中体会作者情感的简答题的注意事项,如杜甫《望岳》中作者的情感分析简答为:“诗人看到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美景的兴奋激动的心情。”
欣赏古诗词 3
再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句诗是出自于唐朝作者王维的《鸟鸣涧》,全诗是: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后一句诗意思是:月亮出来了,惊醒了正在栖息的小鸟,山涧中时不时地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这首诗写于安定统一的盛唐时期,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在这首诗中,读者可以欣赏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
欣赏古诗词 4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
谁人能见千里寒山中的花儿?谁人曾闻流水与花儿淙淙私语?谁人肯顾花开花落的生离死别?
攒足了劲,满溢着欣喜的花骨朵儿终于在某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绽放了容颜。她撷了一片叶,听闻自己的鼻息,却以一种处变不惊的高傲姿态立于山中水前。没有人声仅存月影,她却也孤芳自赏落得满心欢喜。
楚天千里清秋。秋风凌厉吹拂,过草变色,趋木叶脱。风尘满面的花儿摇摇欲坠,饶是风韵犹存也抵不过秋风无情了。鲜艳之色褪尽,芳香之气渐销。残花飘落水中,陷进泥里,被流水携至万里,抑或是化作春泥护花。不觉悲凉,只留安详,像是一生忙碌终于人土为安。
一切景色都落入这涧户之中。无人语,无人问。流水自流,纤革自纤,花儿自开自落,不奢想人人眼帘,被捧上天,只在涧户静静地演绎着最美的独角戏。
且开,且落。一生静好。
这是生命最美的姿态。
欣赏古诗词 5
『空吟一曲桃花赋』
蓦然,轻寒。
春水,浅溢。
恍若,你从千古的诗文里走来。一层胭脂一株春,一路香艳,一路袅娜。
诗里诗外,天上人间。你仿佛千古书香的女子,举眼红尘,风光一片寂寞。
隔花流水,忆当年,岸夹桃花香。春去花落,叹今日,谁道归路长。
今宵,烟雨成空,离情几许。
素手执笔,淡晕锦书。寥寥点墨,寂寂无香。
伊念十里桃花香,春风几时拂面来。奈何,叹叹叹,一阙冷香小令诉与谁?
风景如尘,芳华殇逝,两两相忘,终成陌路。
夜深,心付瑶台。凝一缕前尘的眺望,却如何单薄了今生的咫尺。若景繁华,惟逐流一朵绯红,于千年的诗书中浅唱低吟。
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墨染一缕暗香魂』
雪影,疏枝。
暗香,浮动。
一支红烛,一锦词笺,一对相偎的壁人。
听窗外花吹雪情意绵绵,赏烛下花间词暖香幽幽。君轻吟,多情只为一枝,如梅坚定。
诗词余香袅袅,鸳鸯醉卧珠帘。一脉锦色,一梦倾城。
倏尔,西风愁起,不堪梦回。
万里春尽,只留昨日落花独饮轻叹。一弯惆怅清似水,几念月色凉如愁。
暮去朝来,情系千里。只道: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
独坐闺中,紧闭门扉,将堂前初绽清欢的一枝梅花安放于枕前,伴着那夜清雅的诗书,守着寂寞,惜君归来。
微月咏寒笛,梦里又逢春。那双瞳眸灼灼,仿佛那夜缠绵悱恻的烛光,婆娑几缕月色,荡漾一怀柔情。
试问,他朝时光兜转,你我是否能回归原点?
然,君已且行且远。
怅望中,依稀又闻君语娟娟,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花影一帘清幽梦』
盛夏,薄暮。
花语,无眠。
仰望苍穹,遥思秋水。一个回眸,便湿了满帘的烟雨。
永远记得那株玫瑰被雨淋湿的容颜,一朝冷雨,花色全无,乱红迷眼,几缕暗殇。
仿佛现在才明白,那只是一朵哀伤。盛放着,却如同邂逅的只是一场一个人的落寞。
如许妩媚,朦胧情韵,也不过是一夜空蒙,独留香雾空绕月。
云水无边,绮情无际。听谁在哀叹,我的花蕊惹了千年的尘埃。
轻折花枝守一处时光,将一缕幽香夹进书页,等待,红妆褪去媚色,风干一生葬花的心思。
那一页,有你喜欢的诗文。你说,那首诗有着清丽的姿色,仿若你眼里的我。
花落墨隐,旧梦随风。一场地老天荒,终究,将我遗忘。曲终,无人再忆起。
空叹花事了,凝伫相思中。
欣赏古诗词 6
骋目龙光捧玉蜍,
井参牛斗尽归庐。
桂枝折取心徒负,
尘海浮沉人近疏。
从道危帆扬彼岸,
何由短橹摒诗书?
兰亭阔契情常在,
伴尔衔觞痛饮舒。
注:
骋目――放眼向远处望去。
龙光――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分野之间有紫气照射,雷焕对张华说:这是宝剑精气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掘地寻觅到两把名剑,即干将。莫邪二剑后化为双龙。“龙光”即后化为龙的宝剑之光。这里指宝剑霜光烘托圆月。
井。shēn参牛。斗。—二十八宿之星名。
阔契—聚散。有久别重逢之意。
玉蜍—月亮的代称。
附:《中秋吟》原玉
遥看行云洗玉蜍,
星光点点入田庐。
相思一树心凉透,
聚散三秋人渐疏。
不解愁肠空置酒,
难为游子漫翻书。
可怜多少月明夜,
独饮清风独自舒。
欣赏古诗词 7
当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走来时,严肃的冬爷爷只好带着寒冷和冰雪去别的地方了。春姑娘的到来使空气变得湿润,清新,甜滋滋的,不甘寂寞的春风伴随着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将冬日的萧条洗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生机勃勃、如诗如画的卷面,真是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啊!
簇拥着早春清新的阳光,我踏上了寻春之路,走在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田间小路上,看着那些已经抽出嫩芽、快速脱掉冬日里的破旧衣服,而穿上妩媚的短裙的柳树姑娘,正对着湖面梳理着她们柔软的秀发,有一种“当窗理云鬓”感觉,让我不禁想起唐朝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光柳树这样迫不及待,还有许许多多的花儿也争先恐后的开放了,她们好像害怕晚一点开放就会不够漂亮,不够妖娆,她们拼命着吸取着水分,沐浴着阳光,努力地长高,都想让自己成为花中的女王,真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走到小湖边,春水如翡翠一样,那么绿,那么美,“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马上飞入我的脑海,真的是“春来江水绿如蓝”啊!还有许多归来的鸟儿,站在湖边的树枝上欢快的唱着“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
多么生动的一副画面,让我分不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画中!好似画中题着孟浩然的“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的诗句。春风轻轻吹拂着“画中”的一切,有“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的感觉。看!湖水波光粼粼,柳树随风飘曳,鸟儿的叫声渐传渐远……给人一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感触。一夜醒来,春风伴随着春雨,无声无息的来到了人间,滋润着大地,滋润着心田……在我们都未发觉的情况下,洒下了“细如丝而贵如油”的雨水,不愧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伴着美妙的春天,欣赏着文人墨客笔下那脍炙人口的佳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欣赏古诗词 8
昼夜乐·冬
朝代:元代 作者:赵显宏
原文:
风送梅花过小桥,飘飘。飘飘地乱舞琼瑶,水面上流将去了。觑绝似落英无消耗,似那人水远山遥,怎不焦?今日明朝,今日明朝,又不见他来到!
佳人,佳人多命薄!今遭,难逃。难逃他粉悴烟憔,直恁般鱼沉雁杳!谁承望拆散了鸾凤交,空教人梦断魂劳。心痒难揉,心痒难揉。盼不得鸡儿叫。
译文:
美人啊美人,真是薄命。这一回,真难摆脱,难摆却那花容月貌憔悴消瘦。这样音讯全无鱼沉雁杳。活生生拆散了鸾凤的情交,白白地让人魂牵梦绕。心痒痒倍受煎熬,心痒痒备受煎熬,只盼着雄鸡早早啼叫报晓。
注释:
⑴琼瑶:形容雪花白如美玉。
⑵觑艳:望断,极目望去。落英:落花。消耗:消息,音讯。
⑶粉悴烟憔:意为懒施粉脂,形容憔悴。
⑷直恁般:就这样。
⑸鸾凤交:比喻夫妇、情侣的友谊。
作者简介:
赵显宏,[元](约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号学村,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元仁宗延祐末前后在世。与孙周卿同时。工散曲,所作有和李伯瞻的殿前欢四支,今犹存。
欣赏古诗词 9
什么是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也就是说,诗是个人情志的表达与抒发。中国是诗歌的泱泱大国,从春秋到现代,成千上万的优秀诗人,创作了无数名篇佳句,成为文化天空的亮丽风景,也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力纽带。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学习诗歌,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提倡学诗,首先看重诗能起到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作用;人们喜欢诗,则因为诗短小精致,声韵和谐,既深含哲理又富有辞采之美,诵读起来,余音袅袅,犹弦在耳,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与情操陶冶。引导孩子从幼年开始读诗,是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本书以诗话形式撰写。什么是诗话?古代将评论名家名诗、记叙诗人轶事、讲解诗歌法则、辑录诗学典实的书文,统称为诗话。
“诗话”一词始见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仅宋代就有苏轼的《东坡诗话录》、陈师道的《后山诗话》、陆游的《山阴诗话》等。元、明、清三代,诗话著作更层出不穷,著名的有袁枚的《随园诗话》、赵翼的《瓯北诗话》、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以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这些诗话,大都自出机杼,抒发个人的见解与心得,多视角地展示诗歌创作的各种特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成为赏析与研究古诗的重要参阅资料。本书在前人诗话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特点与当今的阅读需求,谈个人习读古诗的一些心得体会。
笔者希望在这套书中,自己像一个导游,陪同读者朋友们,一起行进在中国三千余年风光旖旎的诗歌旅程中,去体察先祖的审美与情感,去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无与伦比的魅力,故名之为《古诗行旅》。
这套书的编写以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在全民读书的热潮中,努力营造习读古诗的氛围。以突出古诗文化内涵为特色,打造一个习读古诗、提升文化素养的平台,为青年学生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实用的古诗认知和欣赏读本。
本书按历史朝代分编“诗经”“楚辞”“汉诗”“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辽金诗”“元明诗”“清诗”八个模块,共选编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时代文化特色的近700首广为流传的著名诗篇,读后可以从中窥见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面貌和独有特色。
本书的编写,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摆脱学究气,增强趣味性,拉近古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书中每一历史朝代的诗选部分,都编有“概述”,对一个时代的诗歌发展及特色做概貌介绍;对一些有深远影响的诗人,从作品篇日的选择与编排上,体现诗人的“人生轨迹线”,沿着这条线逐步深入地了解诗人的人生、人品、人格及其诗作。
对古诗的赏析,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知人论世。每一首成功的诗,都是“在心为志(感情),发言为诗”,都是有所感而发,不是附庸风雅,更不是无病呻吟,因而要读懂一首诗,先要了解诗人这个人,以及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准确把握诗的内涵。二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侧熏解析不同诗人不同的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王维的恬淡、李商隐的隐深、苏轼的潇洒、陆游的率真等,都带有时代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印痕,与他们的诗所写的内容高度统一。了解这些,方知所谓风格,实际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内化与升华。
我终生从事教师职业,教过中学,又教过大学,我了解学生和诗歌爱好者对古典诗歌的学习需求,也了解他们欣赏古诗的兴奋点与存在的困难。因此本书的编写多运用读者容易接受的聊天方式释词解句,领悟诗意,赏析诗境,将一些不易懂的寓意内涵陈述于事例中,同读者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读懂每首诗,也享受每首诗。希望本书能对读者古诗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所助益。能否如愿,还有待读者批评。
欣赏古诗词 1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生性浪漫旷达,豪放不羁。
李白的许多诗都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及奔放的热情。他希望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权贵和腐败,而遭受排挤。《行路难》这首诗真是他遭受谗毁后,在被贬长安的途中所写的。全诗表达了他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抱负,虽被贬谪,但他的报国之志并没有消退,他希望有“长风破浪”之日,“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更表明了他旷达豪放,积极的人生态度。虽屡受挫折,却难抵内心的悲愤,他仍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自己。
含蓄的语言,昂扬的斗志。好一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激励人心的效果,鞭策了很多失意之人的奋进。
欣赏古诗词 11
唐代:白居易
凄清冬夜景,摇落长年情。月带新霜色,砧和远雁声。
暖怜炉火近,寒觉被衣轻。枕上酬佳句,诗成梦不成。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轶事典故——素口蛮腰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六十多岁时,他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那匹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主人乘此骆五年,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但在白居易70岁时,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袅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欣赏古诗词 12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使诗篇既有韵味又让人深思。
折断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战中的东风,更让人难忘。若真的没有那东风,周瑜能赢吗?打赢一场战争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样,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结局都与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这首诗的寓意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否则,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首诗虽短,确让人读后很有回味,可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写水平,我深深钦佩古诗人。
【欣赏古诗词】相关文章:
古诗词欣赏10-19
七夕最美古诗词欣赏08-22
经典古诗词03-31
欣赏10-10
关于月亮的古诗词_含月亮的古诗词04-02
励志古诗词10-12
经典的古诗词赏析10-10
冬至的古诗词12-20
古诗词原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