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家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注释】
夜到渔家:一作《宿渔家》。
江口:江水与溪水汇流处。或指长江渡口。
柴扉:用树枝或柴草编制的门。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沙岸,水中的沙滩叫“沙岸”。草衣,结草为衣,即蓑衣。《世说新语· 政事》注引王隐《晋书》:“(郑冲)清心寡欲,喜论经史,草衣温饱,不以为忧。”这两句是说,遥见有人在寻沙岸泊船,春风吹动着他的草衣(作者在盼望主人归来,所以注视沙岸来船)。
相关翻译
【夜到渔家译文及注释】
【译文】近靠僻远的江口一舍简陋的渔家茅篱,柴门,虚掩着任潮水涨落漫进漫出。天色已昏晚急于投宿的行客门外徘徊迟疑,屋内,静寂不见主人该是打鱼归迟。只有绿荫幽深的竹林掩一条曲折小路向远处的村庄伸移,月亮升起来朗朗地洒在江面渔船收网了,渐稀。终于,远远地看见一人停靠渔船在沿沙岸寻觅,哦,煦煦春风正飘动着他的蓑衣。【注释】①柴扉:柴门。②竹深:竹林幽深。③寻沙岸:是说有人在寻找沙岸泊船。④动草衣:草衣,即蓑衣。春风吹动着他身上的蓑衣。 夜到渔家译文及注释详细查看
相关赏析
夜到渔家赏析
【赏析】
这首诗题一本作《宿渔家》,是一首清丽有致,语浅情深的诗作。
第一、二句,作者首先展示渔家的居住环境和条件。渔家的住处选择在“江口”,依江面海,一方面是便于出海捕鱼,另一方面透露出原始古朴的生活环境,给人以萧条冷落之感。潮水肆无忌惮地在柴扉中自由出入,更迸一步强调渔家居住条件的简陋。这里面包含两层意蕴,一是渔家生活贫困。荆门柴扉,连个像样的围墙和大门都没有。渔家不屑于设防,不是因为人心古朴风气淳厚,世上没有钻穴越墙的盗贼,而是家贫如洗,一无所有,盗贼从来不屑光顾。二是为下面投宿不值作铺垫。潮水可以在柴扉内自由出入,但作者作为一个投宿者却不能擅自进入,人非潮水,是受着社会的伦理道德约束的,即使柴扉可以很方便地移而入之,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也不能轻举妄动。
第三、四句,从行客的焦灼等待中,表现渔家的孤独和艰辛。“行客欲投宿”,进一步点明时间已是傍晚,同时也说明江村渔民的稀少,若是一个大村镇,这家无人,可到另一家再试,作者执意专等这一家的主人归来,就说明近处再无人家,没有可供选择的余地,给读者以荒凉破败的感受。就是柴门虚掩的这一家,也是只有渔夫一人,否则,诗人可以得到女主人的允许,先到家中暂歇的,渔夫归来绝不会有非礼之责。因此,这也是暗写渔夫的孤独。光棍的生活没有家口之累,应该比较洒脱,但渔夫久久不归,正说明其捕鱼生活的艰辛。“竹深村路远”,是并列关系和因果关系的结合。竹林幽深,要走到另一个渔村,还有很远的路程,这是第一层。由于竹林幽深,在这傍晚的昏暗中,林中的村路显得更加漫长遥远,这是第二层。同理,“月出钓船稀”,也具有这种妙处。月亮出来了,江面上的渔船更加稀少了。渔船稀少,正是因为夜幕四合,能见度不高,银白色的月光同灰白色的江面,共同织就了一个迷蒙的世界,江面的渔船显得更加稀少,唯见水天一色,月光融融。
诗的最后,作者把镜头由远路、江面往近处的岸边推,“春风动草衣”一句极其传神,形象逼真,色彩鲜明。“春风”同诗歌开头的“潮水”相呼应,进一步交代节令时间,正是因为有风,渔民的蓑衣呈飘动之状,还有细微的磨擦声,在朦胧的夜里,看不清渔民的面孔,唯见一个笠帽草衣的人出现在水与陆的交-吻处,沿着沙岸,向低矮的茅舍柴扉迈动着蹒跚的脚步,诗人投宿的愿望终于有了着落。夜色使诗人只能看到渔民的轮廓,然而这一轮廓写得形象飞动,逼真铭心,抓住了渔民的形神特点,在苍白茫远的背景衬托下,更显得突出生动。
白居易称张籍的诗“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姚合更称赞他“古风无敌手,新语是人知”。《夜到渔家》从作者的切身见闻写渔家的生活,写得亲切真实,令人可信;又采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方式,先写渔家的居住条件、再写打鱼生活的万般艰辛,在“行客”焦灼的等待中,最后才推出描写主体,形成了意强哥到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浅近且平易,却又浅语有致,一语淡情浓,构成了平中见奇的艺术境界,令人回味无穷,具有浅白轻灵的诗韵。
夜到渔家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
1、本诗前两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反映出了渔人怎样的生活状况?试加以分析。
2、本诗后两联如何写“行客”盼渔人归来的心情?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本诗运用侧面描写,将描写的目光投注在普通百姓生活上,写渔家的位置、渔家的柴扉,天已晚而渔人仍未归,表现了渔家的家境贫寒,劳作辛苦。
2、颈联首句写“行客”因急切地盼渔人归来而遥望竹林深处的村路,不着一字却把“行客”的焦急心情表露无遗。末两句写天色已晚,钓船渐稀,远远看去,沙堤之上,春风吹拂,一个披着蓑衣的身影出现了,“行客”喜出望外。
【鉴赏】
春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行旅至江边,映入眼底的景色,萧索而落寞。诗人一开头就展示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便于出江捕鱼。时值潮涨,江潮浸湿了柴门。诗人在柴门外窥望,发现屋里阒无一人。诗人为何在门外徘徊张望呢?原来他要在这户渔民家里投宿,而屋主人却还未回家。“行客欲投宿”,暗示时已临晚,而“主人犹未归”,则透露出主人在江上打渔时间之长,其劳动之辛苦不言而喻。此时此刻,诗人只好在屋外踯躅,等待,观看四周环境: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蜒伸展,前村还在远处;月亮出来了,诗人焦急地眺望江面,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用一个“远”字,隐隐写出诗人急于在此求宿的心境。“月出”表示已到了夜里。“钓船稀”则和“主人犹未归”句,前后呼应,相互补充。面对这冷落凄清的境界,诗人渴望主人归来的心情更加迫切。他不停眺望江口,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驶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好像是期待已久的渔人回来了,诗人喜悦的心情陡然而生。结尾一句,形象生动,调子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给人特别深刻的印象,凝聚了诗人对渔民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语言浅切流畅,活泼圆转。“春风动草衣”句写得尤为传神。正如清人田雯评价张籍诗歌特色时所指出的那样:“名言妙句,侧见横生,浅淡精洁之至。”(《古欢堂集》)
作者介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
【渔家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古诗《渔家傲》赏析12-05
《渔家傲》古诗赏析01-26
渔家傲古诗赏析03-31
渔家傲秋思古诗赏析与译文11-24
李清照《渔家傲》赏析07-24
渔家傲李清照赏析02-09
渔家傲引宋词赏析12-07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08-08
李清照渔家傲原文及赏析11-23
张元幹《渔家傲题玄真子图》古诗赏析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