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屈大均灵谷寺古诗赏析
“往日出门去,萧森十里松。
梅花因太祖,香水自神龙。
烟雨窑城暗,霉苔辇路封。
兴亡无限恨,消得一声钟。”
——《灵谷寺》
屈大均生于明清易代的社会鼎革时期。知识分子生活遭际十分复杂,他们的思想观念变革也是空前的。面对异族统治集团的对本民族的侵略和屠杀,他们只能走向反抗异族侵略,力图恢复故国河山的斗争道路,即使斗争失败,他们也能保持操守,誓死不降。屈大均在顺治四年(1647)参与广东高明陈邦彦的抗清起义斗争。失败后,顺治七年(1650)清兵再陷广州,他便在番禺园冈乡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此后,他斗志不减,以僧人身份,四处奔波,视死而归,为匡复明朝而战斗。
顺治十六年(1659),永历帝被清兵追赶,逃到缅甸;屈大均在江南一带参加抗清斗争也遭到失败,暂避在灵谷寺。灵谷寺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灵谷寺初名开善寺,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明初因兴建孝陵,将开善寺从独龙阜迁过来,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因而改名“灵谷寺”。因为灵谷寺风景幽雅,朱元璋亲笔题写“天下第一丛林”圣匾;自此,灵谷寺与孝陵在明朝曾经是金陵重要景物,人们不时前来参拜。而易代之后,这些景物呈现出荒芜衰败之态。诗人屈大均此时面对灵谷寺四周景物,触景伤情,写下这首《灵谷寺》诗。
南京曾是朱明王朝开国首都,有明太祖的陵寝,南明弘光朝亦建都于南京。南京无疑是故国的象征,此处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引发遗民诗人的兴亡之恨。这首咏“灵谷寺”的诗,诗人显然是借题发挥。
诗的开首两联主要写景。首联写自己常常出门所见,灵谷寺周围古木参天,历来有“灵谷深松”的美誉。近处十里幽深的松林,宁静之极。
颔联写远处,梅花因为明太祖得决定,花开得特别得绚丽;灵谷寺得泉水潺潺,芬芳香味来自神龙得恩赐。灵谷寺得东边是孝陵,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陵,其附近有三国时孙权的墓地梅花山。起初,兴建孝陵时,有大臣提议将孙权墓地搬走,但朱元璋慕孙权威名,没有同意。所以,梅花山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决定,在孝陵内的梅花开放得特别茂盛。
诗歌表面写寺外的灵谷深松、梅花山的梅香,实质是抒写山河变易,景物已非的感慨,从而表现出南明旧都金陵的肃森景象。诗中特别强调“梅花因太祖,香水自神龙。”这是因为灵谷寺的东边是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陵,其附近有三国时孙权的墓地梅花山。起初,兴建孝陵时,有大臣提议将孙权墓地搬走,但朱元璋慕孙权威名,没有同意。所以,梅花山的梅花是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决定,才开放得如此特别灿烂。
诗人接着写灵谷寺旁边泉水潺潺,其芬芳香味,这是孝陵内神龙的恩赐。接着,诗中借物拟人,表现灵谷寺已呈现出烟雨弥漫,窑城昏暗;连发霉的苔鲜也将道路封闭了,怪不得皇上的车马不能来参拜了。这里诗人以“霉苔辇路封”着意渲染昔日的气氛,暗示着现实中南明旧都金陵的肃森景象。诗意显得辛酸含蓄,悲凉凄楚,抒写了江山易主之际诗人异常悲痛的民族情感。诗歌为了突出诗人自己虽然弃俗从僧,但是仍然不忘记匡复明朝的决心和斗志,没有从正面描写,而是运用逆笔从反面写“兴亡无限恨,消得一声钟”,辛酸含蓄地将诗人坚强斗志表达得更加真切感人,艺术上达到了深邃含蓄的境界。
这里诗人着意渲染往日的气氛。从另一侧面反映现实中南明旧都金陵的`肃森景象。
诗歌的后两联则是抒写诗人内心的深情和感受。颈联写诗人遥望四周,窑城烟雨昏暗;皇上的车子很久没有来过,道路被发霉的苔藓封住了,走不得了。易代之后,灵谷寺已经不再有过去的那种繁华兴旺景象了。往日的景物依然历历在目,但人的心境却大不相同。灵谷寺的肃森景象,正是南明旧都金陵肃森景象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
尾联,诗人写自己弃俗从僧之后,已经不问凡间之事,超脱得很。兴亡之恨,在一声声晨钟暮鼓中消失了。钟,金属制成品。佛教徒以击钟来警悟自我。据《百丈清规。法器章》云:大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然而,兴亡之恨真的能够在这声声晨钟暮鼓中消失掉么?不可能。诗人其实是运用了逆笔的表现手法。正面不写,写反面,使得诗歌显得更加含蓄,更加深刻。屈大均归隐空门,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一种保持操守的斗争策略。
这首诗表面写寺外的灵谷深松、梅花山的梅香,实质是表现出南明旧都金陵的肃森景象。山河变易,景物已非,显得悲凉凄楚。辛酸含蓄,反映了江山易主之际诗人异常悲痛的民族情感。诗歌为了突出诗人自己虽然弃俗从僧,但是仍然不忘记匡复明朝的决心和斗志,没有从正面描写,而是运用逆笔从反面写“兴亡无限恨,消得一声钟”,辛酸含蓄地将诗人决定斗志表达得更加真切感人,艺术上达到了深邃含蓄的境界。
钱谦益在论诗时曾经提出易代之际诗歌的美学思想。如他在《冯定远诗序》中称,“悲忧穷蹇”之情“诗人以为美”。这首诗正是体现了易代之际“悲忧穷蹇”之情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