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翻译古诗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下面是夜书所见翻译请参考!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夜书所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作品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作品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情感评析
①作者抒发啦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啦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啦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啦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啦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啦,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对古诗《夜书所见》新的理解
曾于多年前在人教网提出《夜书所见》中的“挑促织”不宜理解为“捉蟋蟀”而应为“斗蟋蟀”。同时诗意不宜理解为“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而应是“(思念家乡时)最记挂的是自己疼爱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觉。”得到不少老师支持。人教社也在2010年新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时,也把《夜书所见》原来解释“挑:捉。”改成“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但我们使用的教参《教师教学用书》仍然坚持用原来的“捉蟋蟀”的说法。由此使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留下了误区与瑕疵,失去古诗原有的唯美性。
其一,有老师说“南宋词人张镃(zī)在《满庭芳促织儿》写道:‘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华影,独自追寻。’生动描写了儿童夜晚捕捉促织的情景。”于是说“知有儿童挑促织”也是描写“儿童在夜里捕捉蟋蟀。”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怎能以张镃小时候在夜里捉蟋蟀就能说《夜书所见》里所写的儿童一定也要在夜深时捉蟋蟀呢,难道说儿童夜深就不能斗蟋蟀吗?
其二,更有老师在指导孩子们学习的刊物上说道:“细细想来,孩子是想在夜里得到促织,而不是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 白天是很难捉到促织的,只有在夜晚才还容易捉到”、“ 促织是住在地表以下的,儿童要捉到它,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动泥土才能找到”。这些说法是有待考证的。第一,有过捉蟋蟀、斗蟋蟀经历的人都会知道:(儿童)捕捉促织主要是因为爱玩蟋蟀,而非“不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第二,夜晚拿着灯笼捉蟋蟀绝对比白天难捉到。在白天,促织很难逃过捕捉者的目光,晚上就不同了,促织只要有机会一跳,不要说古时的灯笼,就连现在拿着手电筒,也难跟踪上。第三,捉蟋蟀很多也不用反动泥土。“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入秋捕获的斗蟋绝大多数都不“住在地表以下”。如不改变老师们这种解释,岂不是误导了学生!
再三,如按原理解古诗去看,全诗的结构就变得有瑕疵,理解“客情” 不符合常情。一、二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发出声音和拂面秋风,催起我的思念感情!”三、四句“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啊!又催起我的怀念感情。”本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显然不符合诗中“动”“知”两字的承接作用。一、二句所写事物已经触动了诗人的“客情”,三、四句理应抒发“客情”,不该又描写眼前事物。再者客居他乡的诗人的“客情”更应是记挂家中亲人,而不会想自己童年的事情。以诗人叶绍翁的作诗才能,来看是不会犯如此败笔。
最后,容笔者再次谈谈对全诗的理解。
夜书所见(xiàn)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tiǎo)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全诗)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的是自己疼爱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在教学上,如果我们自己的观点看法是对的,就得拿出理论依据去坚持,如果我们自己的观点看法是有误的,就果断地改正,才是我们的教学正道。
作者简介
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南宋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哪个朝代的?
宋朝
个入作品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
(此文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5课)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此文被选入入教版小学语文三上第9课以及入教版初中语文六上第六单元诗第二首)
嘉兴界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田家三咏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
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敬陪直院右史上已后一日西斋之集
清时天上诏书稀,曲水从游许布衣。
插羽满浮寒食酒,倚栏同忆故山薇。
碧桃绕观春风静,柔栌摇汀夕照微。
慨想兰亭如昨日,沙鸥飞下钓钱矶。
田家三咏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田家三咏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汉武帝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入世团圞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表忠观韩小官入
观里韩风子,无心似有灵。
绕廊时自语,扪虱故忘形。
午暴松檐暖,晨餐柏叶青。
客来知有馈,迎笑立中庭。
【夜书所见翻译古诗】相关文章:
夜书所见古诗翻译09-16
古诗夜书所见翻译09-15
夜书所见古诗全文09-15
夜书所见古诗的鉴赏02-10
古诗夜书所见的意思01-07
《夜书所见》古诗欣赏07-19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07-18
古诗《夜书所见》的译文07-27
舟夜书所见古诗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