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字词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为大家整理《送元二使安西》的字词解释,欢迎参考!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字词解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别诗。创作年代不详,但应在公元755 年安史之乱前。
在古代,交通、通讯不便,人们一旦分离,就很不容易相见。如果路途遥远,一次分离,可能就是永别了。所以古人非常重视送别。
安西,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诗人所送的这位姓元的友人,排行第二,故称“元二”,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浥”,湿润。
善画风景的王维,在诗的一开篇,就描画出一幅清新明朗的图画——早晨的一场细雨,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天气清朗,从长安西去的大道显得洁净清爽。“浥”字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洗尘而不湿路,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的。
客舍,总是与羁旅相伴;柳,更是离别的象征(“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在离别时常常折柳相送,表示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己”。但在王维的笔下,客舍和杨柳并未令人黯然消魂,反而因一场朝雨的洗涤显得明朗清新。平日里,尘土飞扬,路旁杨柳不免笼罩上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重新洗出了它那青翠的本色,让人感觉它变“新”了。又因柳色之“新”,更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朝雨过后,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一切,读来只觉风光如画。这样的环境让人留恋,然而,却要离别。在这样的环境下离别,人们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绝句只有四句,诗人没有多余的篇幅去敷衍、渲染送行的场面。他只剪取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时的一个场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满含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到了。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却浓缩着最强烈、最深挚的惜别之情。
阳关,在河西走廊最西头,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进入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之地,王维就曾在另一首送别诗中写过“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的酒,是一杯浸透了诗人全部深挚情谊的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也包含着对朋友的担忧、关切,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劝君更尽一杯酒”,或许便是表达此刻千愁万绪的最好方式。不需要多说什么,诗人没有说出的,要比已经说出的丰富得多。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样,临别殷勤劝酒,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人们都非常熟悉,在王维之前却从没有人用诗句表达过。一经诗人说出,便使人们感到道出了自己想要说而未能说的肺腑之言,遂传为千古绝唱。明人李东阳说:“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清人赵翼评这两句“至今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字词】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02-14
送元二使安西的古诗02-13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02-14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译文02-11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拼音03-25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05-04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诗意02-12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释义02-13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推荐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