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7 12:30:07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古诗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踪:脚印。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古诗教学设计2

  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雨后》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苏轼是我国宋朝著名的大文学家、大诗人,他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我们学过他写的诗吗?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苏轼写的诗歌,《饮湖上初晴雨后》(同时板书)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可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你去过吗?说说西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那么,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请同学根据自学提纲学习。(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3、(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潋滟”“空蒙”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4、打开书,翻到60页。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1、通过自学,你已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2、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3、随着大家的联想,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晴揽湖光,只见湖面波光闪闪,明艳妩媚;雨观山色,又见水雾迷蒙,飘飘渺渺,是另一番奇景,难怪作者要借着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比喻西湖。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4、(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5、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6、(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7、你们想亲眼看一看西湖的景致吗?

  8、(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晴”、“雨”。)

  9、现在,你们面前就是西湖美景,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10、(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11、诗中第一句写景,第二句议论,表达作者对西湖的喜爱。

  作业:完成背诵。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道郑板桥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他很喜欢竹子。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古诗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滟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方好亦奇

  浓抹淡妆

  第三课时:学习《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

  和山水

  人景

古诗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古诗配画》是佛山市《信息技术》编委会编写的《信息技术》小学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内容。本课通过《古诗配画》这个例子介绍了在Word中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图、文结合的表现优点,并且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课程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Word软件的一些基本排版技巧,能够进行输入文字、修饰文章、插入图片等操作。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普通对实际操作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理论方面反而不感兴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操作,有条件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2、学会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并与文字进行混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在文本框中如何插入图片。

  2、如何调整文本框中的图片。

  五、教学准备

  1、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古诗配画的图片。

  2、教师预先制作一个古诗配画的Word文档范例。

  六、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动脑能力很强的学科,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下:

  一、创设情景:首先通过Word文件举例,让学生在浏览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入“引、放、扶、收”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三、通过练习反馈,让学生展开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点评,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四、通过事例讲解,让个别学生到多媒体平台操作演示,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平台上操作的学生立即加以改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创作和协调能力。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导、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给画提诗,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下面,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古诗配画的作品吧。教师出示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到的一些古诗配画图片。

  教师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一些古诗配画作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紧扣课本、内容学习

  在学生看完范例后,教师出示课题《古诗配画》,然后提问: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Word软件制作出来的?

  2、这些文件应用了Word软件中的哪些技巧?

  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阅读书本16~19页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要做出这些漂亮的作品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需要用到“竖排文本框”、“插入图片”。

  然后教师讲解了如何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知识,并实际操作一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接着,学生结合书本的提示,归纳出操作的步骤。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去掌握,并通过教师的操作,找出制作文本框和插入图画的操作流程,并归纳。

  3、理解内容、讨论分析。

  学生归纳完后,教师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首先讨论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了Word中的哪些知识,如何进行处理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其次,如果你来做的.话,你会采取哪些步骤进行修改,使整个过程显得美观、大方,赏心悦目?

  再次,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设计出大家通过想象和讨论所设计的内容,并选出一人,准备让他上讲台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后,从学生中选出两个设计比较好的例子,上讲台的教师机处实时制作(多媒体平台可以让所有的学生看到整个制作过程)。让学生在台下思考,哪些地方处理的比较好,哪些地方不够完善,提出意见。当每个学生操作完成后,让下面的学生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所有的操作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好的,好在哪里,稍逊的,需要怎样改进。

  4、发挥想象、设计内容

  让学生按照书本的提示自己设计作品。

  首先,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设计出自己的作品。

古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绝句》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认识“鹭、含、岭、泊、吴”这几个汉字,会写八个汉字。

  2.感情朗读这首古诗,感受春天的明媚色彩,感受诗人杜甫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背诵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揭题:这节课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绝句,指名读

  3.理解“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五言(七言)绝句。

  4.了解诗人杜甫:又称“诗圣”,在成都待过,那儿有“杜甫草堂”,此诗是战争平息后重回成都写下的,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

  二、自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同桌互相帮助纠正

  2.指名展示读,倾听,纠正

  3.齐读

  三、学习诗句,朗读感悟

  (1)

  1.默读,想想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板书: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2.边读边想像:

  在蓝天的映衬下,黄鹂、白鹭、翠柳、青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描述:两个黄鹂唉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轻盈地飞上了蓝蓝的天空,这一切显得多美啊!

  3.看到这样的景色,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4.是的,他被这生机勃勃的春景深深地感染了,内心充满了愉悦。

  5.朗读体现

  (2)

  1.诗人在明媚的春光里还看到了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2、为什么会看到千秋雪?

  (诗人透过自己的窗户望去,正好是著名的西岭雪山,山顶上的积雪长年不化,诗人形象地叫做千秋雪)

  3、要开往远方的船只,静静地停靠在诗人的家门口,理解:停泊

  4、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像一幅画一样出现在诗人的窗前,即将远航的船只静静地听在门边,一切是那么美好!

  理解:没有战争,人们和平地生活,让他快乐而欣慰,经历了战争之苦的杜甫,看到草堂内外一片美好的春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5、朗读体现

  6、试着背诵

  四、总结延伸: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走进更丰富、更奇妙的大自然呢!

  五、指导写字

  六、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试着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似乎又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教师的引又显得特别束手无策,一讲总是会忍不住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本课教学下来,有这样几点感受:

  1、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但介绍过多、过细,学生易游离于书本。

  2、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用自己的话讲通顺、讲明白即可。有些学生一字一句地按照诗句去理解,反而不能让诗意明白。这点要及时地纠正和指导;

  3、要引导学生多读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放开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经典古诗,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又能潜移默化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古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完成并检查预习任务。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预习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

  (4)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

  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

  根据理解朗诵两首古诗

  1.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1.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

  3.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到讲台前作展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4.师生共同评价,看学生是不是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1.谈读诵的方法和体会。

  2.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查阅的诗

  1.小组交流苏轼和陆游的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学找到的好诗。

  第二课时

  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学习《题西林壁》

  设问置疑、思考哲理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3.老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学习《游山西村》

  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配乐朗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

  1.老师范读、指名试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布置作业

  1.自己出一期手抄报。

  要求:选取学过的两首写景古诗,为其配上合适的图画,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手抄报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古诗教学设计8

  一、情感铺垫:

  1、我们来到人间,第一眼看到的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母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仔细听,跟着唱,有什么感受?播放《母亲》

  2、伴乐欣赏有关母爱的诗词名句,一分钟速记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儿行千里母担忧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养儿方知父母恩无悔无怨,无休无尽,可怜天下父母心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世上最是母亲亲,断了骨头连着筋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为人父母天下大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二、读诗,了解背景

  1、引入:就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崇敬走进的课堂,感受孟郊笔下那慈爱的母亲,齐读课题《游子吟》

  2、简介作者:唐代诗人孟郊出身贫寒,早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大他。41岁开始,母亲鼓励他进京应试,不中。50岁时,孟郊第三次赴考,不负母亲期望中了进士,得了一个县尉的职,立即接母奉养。想起母亲的含辛茹苦,想起每次求学和赴考前母亲一针一线给自己缝制衣服,盼望远行的儿子平安归来,认为自己难报答母亲的深恩,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朗读诗歌

  a、初诗古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和读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晖(hui)

  b、再读,读通顺,注意停顿和节奏。

  c、配乐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和音乐美感。

  三、解诗,初识爱

  1、师:母恩难报,用孟郊的话说是—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那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2、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带着这样的思索,再读诗歌,借助注释,争取读懂每句话及诗歌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孩子们对这首诗的意思大概读懂了多少?读诗的时候,透过静止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四、品诗,深化爱

  1、看图,听《游子吟》的歌曲,品读诗歌,沉入文本,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夜已经很深了,母亲还在昏黄的灯下缝着,补着,她摘下头上的簪子拨了拨灯芯,灯光明亮了些,孟郊抬起头来早已泪流满面,透过婆娑的泪眼,母亲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身影又浮现在面前……

  小时候,母亲总是……

  求学时,母亲……

  远行前,母亲拉着孟郊的手语重心长的说……

  落榜了,孟郊垂头丧气回到家中,母亲……

  2、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孟郊自己在扪心自问,在反问自己像小草一样的心意能报答母亲阳光般的深恩吗?

  3情感迁移:我们的妈妈呢?她为我们了什么?我们能报答吗?

  五、写诗,升华爱

  1、母亲是伟大的,知道母亲节是哪天吗?

  2、母亲不分春夏秋冬,不管何时何地,也不论你成功失败,始终陪伴你,母爱无处不在,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行动来爱母亲呢?

  3、用上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一首歌,一个符号赞美我们的母亲,记录下此时的感受吧!

  4、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处处充满了爱,有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

  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在爱的沐浴下,我们健康茁壮成长。面对这样的爱,我们该怎样呢?

  教师赠言:让我们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心存感恩,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报答父母吧!

  5、播放《感恩的心》,结束课程。

古诗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③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

  课题。)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①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②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①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③ 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①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③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①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② 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③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④同桌互说诗意。

  ⑤分男女生读古诗。

  ↘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①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②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③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④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②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③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④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⑤填字练习。

  a.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①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②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①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②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③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④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①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

  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③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④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①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②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①背诵全词。

  ②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古诗教学设计10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 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

  举头望明月 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

  低头思故乡 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课件:小朋友看一看,这个人怎么了?他在看什么?

  2、帮助幼儿体验古诗的意境。

  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离开了妈妈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妈妈,想家里的亲人。

  3、师示范念古诗,边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 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

  举头望明月 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

  低头思故乡 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4、理解字词

  疑 怀疑,误任务的意思。

  举头 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

  思 思念,想念。

  5、幼儿学习古诗,边作指导。

  师:我们一起来年一遍,能用响亮的声音念古诗。

  6、反复的练习,请幼儿上来表演。

  师:请小朋友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7、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

  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8、讲评。给专心的幼儿颁发奖品。

古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够用自己的笔触描写诗中画面,体会诗中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人呢?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这首传言是吕洞宾写的诗中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牧童》。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教师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出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7.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8.全班齐读此诗。

  (三)深入研读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五) 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牧童》这首诗,说说牧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随机点名的方式请学生做出总结。

  (六)作业

  1、预习剩下的两首诗

  2、搜集八仙过海的故事,下节课来讲一讲。

古诗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这是两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它们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为我们描绘出两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重视朗读。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针对小学生,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它可以把抽象的诗句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感悟古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部分学生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且班额较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我区教师至少经过区一级新课程培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转变。相应的,学生们也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早已熟背本课两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题目)

  2、交流找到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解题:看图,猜题意,交流。

  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理解诗意

  1、自学。指导方法:边读诗,边看图,画出不明白的词句。

  2、出示全诗,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1)(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以适当鼓励)要求查工具书,解决“蹊”;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留连”。

  (2)再说诗意。

  3、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1)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什么?闭目想象这一美景。

  (2)结合春天景色的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景象。

  (3)动手画一画,做画配诗,(交流、评议)

  [点评: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我们感悟的方向。在要求学生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举行“好画配好诗”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还能检验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意。整合课程,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4)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要求注意读出动静相宜。)

  (5)老师示范读。(重点指导: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练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作业。

  1、自学杜甫的另一首写花的诗《绝句》:“尽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制出配诗图来。

  2、预习《游园不值》

  板书: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花

  千朵万朵/压/枝低。多

  留连戏蝶/时时/舞,花

  自在娇莺/恰恰/啼。香

  教学反思:本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不能靠生硬的翻译来加以一一对应。在这一课里,我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情趣化的学习氛围,以描述春景的方式来力图让学生获得读诗的'美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放飞他们想象力,让他们以自己的语言和手中的画笔来个性化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板题《游园不值》。

  3、交流诗人叶绍翁的资料。

  二、理解古诗

  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点评: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充分发表观点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

  (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2)再次朗读。(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表演一下?

  (在评议中要求学生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3)指导朗读。

  三、拓展、作业

  1、小组举行朗诵比赛。(两首诗任选)

  2、任选本课中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

  [点评:在朗诵和改写中比较并体会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3、自学“目积月累”中《吴兴杂诗》

  板书: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失望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惊喜

  教学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总评: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使他们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体验、感悟的条件,把他们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当然,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体会意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除了牢牢抓住朗读、背诵这样的基本方法之外,还可以创设模拟场景,让学生尝试诗人的感受过程,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古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昌”“龄”“簸”“涯”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二首,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整理已经学过的边塞诗。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学生背诵古诗,可以稍微提示一下:边塞诗是指以边塞自然风光或边塞战争为题材的古诗,如以前学过的王翰和王之涣的同名诗《凉州词》等)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盛唐诗人王翰的著名诗句,反映了人们对边塞战争生活的厌倦与无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千古名篇——王昌龄的《出塞》。

  板书课题:出塞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范读古诗,了解诗人,老师边板书边指导书写诗人名字——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所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这首《出塞》曾经被后人推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懂。

  3、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同桌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4、指名诵读,给多音字正音。

  “教”字读阴平调,“还”读“huán”。

  5、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的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是虚指。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不教:不允许。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6、指名说全诗大意,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补充。

  大意归纳: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长久征战在万里之外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无奈与悲愤

  ①指名读前两句古诗。

  ②“秦、汉”二字说明什么?(战事之久)“万里”说明什么?(征战之苦)

  ③“人”为什么“未还”?战士不想回家吗?结合“古来征战几人回?”谈谈你的理解。

  ④作为一介文人,面对国家连年征战,百姓生灵涂炭,诗人的心情怎么样?

  (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无奈与悲愤。)

  ⑤带着你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句诗。

  2、怀念与希望

  ①齐读三、四句。

  ②怎样才能使人们摆脱战争的侵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和往日边塞平静生活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了诗人对于起用良将后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

  ④指导朗读。

  四、总结方法,指导背诵。

  1、根据本节课和以往的学习方法,试着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2、复述全诗大意,指导背诵。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作业:搜集四首边塞诗,自主积累古诗。

  板书设计:

  出塞(唐·王昌龄)

  秦汉人未还无奈与悲愤

  但使不教怀念与希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出塞》或自己搜集的其它边塞诗。

  2、复述古诗《出塞》大意。

  3、总结古诗学习方法:了解作者——朗读全诗——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二、自主学习,读懂全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①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②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③通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全诗大意。

  ④感悟诗的意境。

  2、集体反馈。

  ①指名读,纠正字音。

  注意多音字“簸”,在“簸箕”中读第四声bò;读bǒ时,是指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糠秕、尘土等杂物。在诗中读第三声,是指风浪上下摇摆,表示风大浪大。

  指导书写“簸”字,利用拆字法识记字形。

  ②交流理解古诗大意。

  浪淘沙:唐代曲名,来自民间。

  九曲:形容河流弯弯曲曲。

  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天涯:天边。

  古诗大意梳理成文:

  曲曲折折的黄河卷起黄沙万里,大风大浪从天边奔流而下。现在,沿着黄河往上走,一直走到银河去,到牛郎织女的家里去看看吧!

  3、品味古诗意境。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体现黄河雄伟壮观的词语吗?

  ②自由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4、指导朗读全诗。

  5、背诵全诗。

古诗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读为主,再度中理解诗意。

  2.读中想象诗的意境,抒发情感。

  3.复朗读,熟记诗歌。

  教学准备:古诗录音,诗歌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骆宾王 《咏鹅》

  1.揭题《于易水送人》

  2.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很多诗人都以次内容写过诗歌。

  3.听录音。

  4.自己读诗,你读懂些什么?

  易水:河流名

  燕单:燕国太子,名单。为了报仇,请勇士荆轲刺秦王,可惜没有成功。

  没:死去

  冠:帽子

  5.解释诗意:

  在易水河边,荆轲向送行的太子告别。他知道此去刺杀秦王,凶多青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国,于是就大声地唱起歌来:“猛烈的.风啊刮起来,易水冰冷;勇士离开了这里,也决不再回来。”荆轲唱着,慷慨激昂的连头发也一根根竖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顶起来。现在,虽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却还是和当年一样寒冷。

  6.指导朗读,提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写得与众不同,借用激昂壮别的历史故事,冲淡了眼前与朋友分别的悲伤心情。

  7.熟记成诵。

  二、 送朱大入秦

  1.介绍孟浩然,《春晓》

  2.揭题,朱大,作者的一位朋友。秦,指长安(今山西西安一带)。

  3.自读诗歌,你读懂了什么?

  游人:远出的人。

  五陵:长安郊外的五处皇帝陵墓。这里借指长安。

  托:解下。

  4.解释诗意:

  好朋友就要远去,到那里探寻自己的政治前途。分手之际,我对他说,宝剑是价值干金的东西,它象征着一个人的雄心壮志。我把它解下来送给你,这剑寄托譬我的良好祝愿,愿你能从此大有作为。

  5.指导朗读,提示:

  这是一首鼓励友人努力奋斗的赠别诗,语义诚恳真切,表达了诗人自己不愿虚度一生的抱负。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2-26

古诗教学设计05-15

(精选)古诗教学设计05-15

古诗的教学设计06-04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03-27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11-27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05-15

【集合】古诗教学设计06-14

古诗教学设计【热】06-15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21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