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12个)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时间:2024-09-10 09:22:31 蔼媚 励志小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12个)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12个)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1

  陈景润认真读书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2

  爱读书的陶行知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3

  断织励学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

  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孟子孝敬母亲,看到母亲如此生气,既害怕又难过。孟母看到儿子有悔改之意,就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废弃学业像我剪断布线,一个人要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就一事无成。”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4

  载酒问字的典故

  汉代,有一个人叫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扬雄在青年时期学习很刻苦,博览群书,知识丰富。他不善言谈,善于思考问题,清静寡欲,不追求富贵,不贪图虚名。一生喜爱文学,尤其偏爱辞赋。他虽家境贫寒,但却全心写作,著述很多。晚年在新莽朝当了一个大中大夫。

  扬雄曾经因病辞了官,后来又被任为大夫。由于他的家境贫穷,又喜欢喝酒,所以很少有人去拜访他。因而每有爱好学问的人都是带着酒菜向他讨教,巨鹿的侯芭经常和扬雄住在一起,学习他著的《太玄经》、《法言》等哲学著作。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5

  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6

  程门立雪

  杨时自幼聪慧过人,四岁起就跟着村中老师学习,七岁便能谱诗作文,八岁就能写赋,被称为神童。他十五岁时开始攻读经史,终于熙宁九年考取了进士称号。杨时立志著书立说,游历各地讲学,深受人们欢迎。在家期间,常驻含云寺和龟山书院,勤奋钻研,著书立说。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心存求知苦学之志,特地绕道洛阳,拜访名师程颐,希望能够在学问上更上一层楼。一日,杨时与同窗好友游酢,因一道难题意见不一,二人决定共同前往师门请教,以期得出正确答案。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装,房屋也被白雪覆盖。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地站在那里。过了一会儿,程颐醒来,从窗口看到杨时在风雪中等候,他的身上已经积满了厚厚的雪,于是赶紧起身邀请他们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7

  邴源泣学

  邴源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这使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艰难。邴源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可是家里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

  邴家附近有一所私塾,每天他都能听到从里面传来的读书声。一天,他从私塾门口路过,想起读书的事情,鼻子一酸,不禁大哭起来。私塾先生听到他的哭声,走过来问他怎么了,邴源抽噎着说:“我真羡慕那些能读书的孩子,我的家里很穷,没有能力供我读书,因此我的心里很难过,就哭了起来。”私塾先生听后,觉得象邴源这样渴望读书的孩子很难得,就对他说:“孩子,你要是真想读书,就到我这里来吧,我不收你学费。”邴源一听,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连连向老先生表示感谢。

  邴源天资聪颖,再加上读书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其他孩子几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汲取知识。长大后的`邴源依然很爱读书,经常到各地去拜师求学,后来他的学问日益增多,向他求学的人也多了起来。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8

  孙康映雪读书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9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10

  路温舒编席抄书

  路温舒是西汉时人。他幼年时家里非常贫穷,靠放羊为生。他很有志向,虽然买不起书,但经常从别人那里借书来看。可借阅的书总是要归还的,路温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有一天,路温舒去放羊,偶然发现蒲草的`叶子很宽。他灵机一动,心想:蒲草的叶子这么宽,要是把它们编成席子,这样不就可以在上面写字、抄书了吗?于是,路温舒趁着放羊的时候割草、编席,然后再把借来的书抄在编好的席上。通过这种方法,他积累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西汉有名的法官。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只要从小立志,并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朝着目标奋斗,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西汉路温舒幼年贫困,但他善于想办法,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成为了有名的法官。青少年置身于现代化文明管理的监狱中,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要珍惜一切学习时间,用知识充实自己,用技能武装自己,为出监后就业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11

  湖光山色读书船

  泛舟西湖,尽揽湖光山色之余,更有一帮风雅之士,在湖船上饮酒品茗,听曲作画,大大拓展了画舫的功能。明清以前,甚至连正儿八经的读书船屡屡出现在湖上。明万历年间的冯梦祯,中过头名状元,家藏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退休后,在西湖孤山上筑别墅快雪堂,意犹未尽,又购一条大画舫内陈陈设悉按书房格局。白头老翁,时时读书舟中,惹得杭城一帮寒酸文人歆羡不已。后来,名士闻启祥邀同好集资打造一条湖舫,效法冯氏亦以读书舟中自娱。

  清初钱塘才女顾若璞,望子成龙心切,异想天开制一舟泊于断桥至孤山一带后湖水面,令其子在船上读书习文,径自命名为“读书船”,作诗记此事有句云:“且自独居扬子宅,任他遥指米家船”,俨然以西汉大学者扬雄和北宋书画家米芾自况。最有意思的是明代西湖跨虹桥畔盐商子弟就读的“舫课”。学生们坐船来上学,先生授课后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各自上船,四散湖上完成作业。待到一阵鼓角声响起,学生们再回舟跨虹桥,向先生呈上所作诗文,当场评定等级,或褒或贬,原先枯燥的'攻读由此平添几许情韵。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 12

  唐汝洵苦读书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 ,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刻苦读书的名人励志小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通用14篇)07-17

名人的励志小故事08-12

名人励志小故事01-22

名人励志小故事03-19

名人励志经历名人励志小故事07-05

名人读书励志小故事(精选26篇)05-12

名人的读书小故事05-15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06-26

十个名人读书的励志小故事05-04

名人热爱读书的小故事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