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新媒体人涨知识的22本书
最近书读得太多连底儿都兜不住了,忍不住卖个骚,营销、文案、运营、数据、心理、创意、互联网、版权…… 让我一气儿嘚瑟个够。
PART ONE
营 销
《市场营销》,科特勒
适合人群:三年工作经验及以上的大婊贝
阅读计划:每晚抽出1小时,一月左右阅毕
虽然是本理论书,但要是没个两三年实操经验,即使看了内容也记不住什么。相反地,有一定经验的人可以在书中找到“妙方”,比如我自己看到书中许多实例之后,蓦然发现一点,“用户要的不仅仅是便利体验,只能提供便捷服务的企业没有足够价值。”
《市场营销》从头到尾为你梳理了所有的知识点,特别适合在职场中用实力说话,但是对于某些具有歧义的知识点不能完全辨明的人。总之,对于那些想把野路子规范化的宝宝们很适用。
《营销的16个关键词》,叶茂中
适合人群:想拓宽营销方面思路的人
阅读计划:阅读较轻松,可利用一个周末的空闲读完
这本最出彩的地方,在于书中大量特色实例,不少例子是你在其他地方没见过的,新鲜有趣还开阔思路。不过作为实操大型营销事件而闻名的叶茂中,在书里几乎不提自己的实操过程,也许是认为生动的例子比枯燥的流水线更能引人深思吧。
《16个关键词》里举了一个劝说吸烟有害健康的广告,让小孩儿找抽烟的大人借打火机。大人拒绝了,说抽烟对身体不好。小孩儿回道,“你知道担心我,那你自己呢?”——让犯错的人承认自己的错误很难,这个例子让我印象挺深刻。
《魔鬼经济学》,列维特和都伯纳
适合人群:寻求搭建和完善营销格局的炮友
阅读计划:全册4本,每月读完一本
营销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懂得”。不仅懂得用户不要什么,也同样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懂得市场,懂得社会,懂得企业。《魔鬼经济学》看似属于经济范畴的书籍,实际上由两个门外汉通过两双世俗的眼睛共同完成。这是一套抛开所有理论,只想“懂得”世界的探索之书。
两位作者总是给我别样的思路,“诶?这件事原来可以(应该)这样思考!”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世界,其实只需要找出最普通和最简单的角度。全书一共四册,我目前看完三册,本本惊艳。
PART TWO
文 案
《故事的解剖》,罗伯特·麦基
适合人群:写作积累了一定技巧但思路不够连贯的人
阅读计划:尽量在集中的时间内读完,每天3小时共计一周
《故事的解剖》不谈内容的规则,只谈其原理。原理,总是比规则更深一步。作者不谈怎样写故事,而是把故事拆分,从结构、事件、场景、幕各个环节阐述。
不仅限于故事的原理,还比如创意的原理,即“被感知”。能被感知的事物一定有其范围,也就是说,创意的确要有个圈。不提作者“好莱坞编剧教父”的荣耀,《故事的解剖》的确是挺贵的一本书,亚马逊网站上可以买,有时还会缺货,且买且珍惜。
《金字塔原理》,芭芭拉·明托
适合人群:古今中外高矮胖瘦的文案人均适用
阅读计划:尽量在集中的时间内读完,每天3小时共计一周,好好做笔记
已经推荐过无数次《金字塔的原理》,这次也是一样。一般文字性的工作只靠苦逼呵呵地写字磨练,更讲究一种“感觉”,而没有系统学习方法。
《金字塔》完全冲破了这个概念,用非常强有力的逻辑思维把文字撰写的内容总结到位。它的万能公式“背景-疑问-冲突-答案”真是走到哪里都可以用,用得熟练以后也就烂熟于心了。还有演绎和归纳写、法的总结,分分钟把文案工作者变成物理学家和大学数学教授,侧面说明了拥有理科生思维对于文案益处多多。
《Neil French》,Neil French
适合人群:为内容寻找观点和角度的苦逼文案人
阅读计划:书里文字不多,利用零碎时间阅读即可
小马宋的版本,他搜罗文案大师Neil Frech的作品并集合成书、高价卖出。书里有些内容需要结合时代分析,可惜小马宋全文没有一个备注,所以这本书看看电子书就好了。
Neil French非常抓人心,洞察力超强,他曾为Djarum雪茄写过广告语:“绅士们总是希望他们的亲密伴侣个子高挑,身材苗条,肤色如蜜,衣衫漂亮,理想的话,还要一点辛辣。但直到现在,也只有那些富裕的人一次供得起六个。” 没错,说的就是六只一盒的Djarum雪茄。能把雪茄的外形类比成妖娆女人的,真稀罕。
其他
文案的磨练不仅要靠文案大师和教授写作技巧的书籍,经典小说的情节和语言也能提升写作水平。
推荐《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陌生女人的来信》。《房思琪》中小动作和人物心理的语言描绘非常之奇特,但仔细一想又是那么地恰到好处。我相信作者不是精神病人,只是比一般人敏感。而读《陌生女人》这类被改编成话剧并搬上舞台的小说,肯定错不了,原版小说也总是比舞台上的人物更生动。
PART THREE
运 营
《运营笔记》,类延昊
适合人群:运营小白,欲锻炼运营思维
阅读计划:每天早上读一个章节,共8章
运营类书籍,我的评分普遍不高。个人觉得有些“科目”不必看书,去实践就好,比如运营。当然我也筛选了三本从思维、实操和全局对运营小白有益的运营类书籍。
类类公众号的文章我一直默默关注,相比于一篇文章的阐述,整本书的讲解显然费劲一些,这是大多数自媒体的通病。不过这不妨碍《运营笔记》当中的好观点,比如“为什么要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维护20%用户?并不是因为只有20%用户才对企业有贡献,而是为了让20%的人带动另外80%的用户一起玩嗨。”
《运营之光》,黄有璨
适合人群:运营小白,欲加紧运营实操
阅读计划:每天早上读半个章节,共6个章节
作为用户运营出身,类类的文章更偏思维,而黄有璨的《运营之光》更偏向实操。两人的书籍都很实在,这也是我之所以会推荐的其中一个原因。
《运营之光》概括全面,包括用户运营、新媒体运营、活动运营、App运营等有关运营的方方面面,适合小白们从0到1细细梳理。
《新媒体运营与营销秘笈》,韦康博
适合人群:三年以内新媒体运营工作者
阅读计划:每天早上读一个章节,共12章
很赞同书里一个观点:新媒体营销既要考虑到某个事件会火的传播因素,也要避免触碰“不会火”的地雷,双管齐下。我也认为,欠缺考虑“不会火”的传播因素是大多数自媒体写不出10W+的真正原因。
PART FOUR
数 据
《深入浅出数据分析》,米尔顿
适合人群:自媒体人
阅读计划:每天早上读一个章节,做笔记
很多自媒体,尤其是编辑出身的自媒体,压根不在意数据。即使有人关注到数据一项,关注点也总是和实际有偏差。所以我特别翻出之前看过的这本《深入浅出》。
《深入浅出》能教你学会怎样分析数据,比如怎样设置控制组,怎样管理混杂因素,还讨论了数据和经验相悖时,应该相信数据还是经验。很多数据类的书籍里都讨论过这个问题,包括下面那本《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舍恩伯格
适合人群:互联网行业从业者
阅读计划:阅读轻松,连续每晚阅读1小时,一周搞定
自从人人都知道了“大数据”,就开始质疑它:大数据不够精确,有很多混杂数据不可能完全排除…… 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你还是得确切了解大数据的定义和发展,才有足够的底气去质疑它。
你知道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吗?你知道大数据和统计学的'矛盾性吗?你知道数据也是财产吗?书中也明确了一点: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是参考答案,而非最终答案。互联网离不开大数据,互联网人要懂得大数据。
《数学之美》,吴军
适合人群:对数字毫无概念,又想提起兴趣的你
阅读计划:适合白天阅读,预计阅读时长为14小时
虽然我是理科生,无奈数学基础不好,一直对数字提不起兴趣。让我改变对数字态度的,就是《数学之美》。吴军的书读起来有一种科技感,但不乏味。他对待知识点到为止的方式真是让目标读者松了口气,毕竟写得太深入或太浅薄都容易让人反胃。
《数学之美》把数字和文字都看成是传递信息的媒介,人们对数字的戒心瞬间就松懈了。还有网络爬虫的原理,怎样抓取网络关键词等等,都有涉及。
PART FIVE
心理/设计
《乌合之众》,勒庞
适合人群:古今中外高矮胖瘦的所有新媒体运营
阅读计划:阅读速度可以很快,但需时间消化文中的“前卫”观点
黑色封皮这版是精简版,我朋友当时买了另一版内容较全的《乌合之众》,肠子都悔青了,说是未删减版里有好多无关的废话。所以,建议大家还是买精简版吧。
《乌合之众》书里主要说的是群体心理,这些观点是我之前从未听过的,人群中的个人会变得更加暴力包括智商下降,每个观点光是听听就让人感到震惊。群体心理也是网民心理,只有了解群体心理以后才能做到领导群体的心理和网民的心理。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魏因申克
适合人群:想提高排版和配图技能的宝宝
阅读计划:共100个要点,每个要点建议阅读时长为5分钟
曾经在某几个平台讲课时,还有年初开始写的部分文章内容,都借鉴了这本书的一些知识点。
推荐《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这本书也有多次了,它给了我关于公众号排版和配图的思考,很多知识可以直接套用,比如最吸引人视觉的六件事有移动的物体,危险,人脸等等。排版和页面的心理学不仅设计师要懂,新媒体人也不能落下。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适合人群:对自我审美和创造力有要求的新媒体人
阅读计划:每天抽出零碎时间阅读
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大脑在你身体的每一处。这话是深泽直人说的。艺术给人更震撼的享受,就是“身临其境”的结果,不像文字,只能看;也不像音乐,只能听。
《设计中的设计》图文并茂,书中选取的优质设计产品也是挺有意思的,总是不知不觉中就把一本正经书当成漫画书来看了……
PART SIX
创 意
《赖声川的创意学》,赖声川
适合人群:创意初级选手
阅读计划:每天系统化阅读1个章节,16天阅毕
《赖声川》引用了一句话:改变道路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改变目的地。这话不仅用来描述职场,在创意的产生过程中同样适用。创意就是通过“改变”想法而获得。
赖声川把本不可言喻的创意用一个等式表达了出来,等式左边是智慧,右边是技巧。智慧只能向内探寻,而一切能从外界环境中找到的,都只是技巧。
创意要向内看,要知道什么能做以及什么不能做;放下自我才会有创意…… 看了书里赖声川日常产出创意的方式,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你看了同样会有这种感觉。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李明玉
适合人群:创意入门者
阅读计划:每天抽出零碎时间阅读,一周左右可以读完
一本分析名家名画的思考集,对于不了解艺术以及缺乏脑洞的人来说简直如获至宝。一般人不知道的创意法则,陌生法、放大法…… 都在李明玉分析画作的时候展现出来。
《蔚蓝诡计》路易斯和皮茨
适合人群:广告创意人
阅读计划:每天抽出零碎时间阅读,一周左右可以读完
和赖声川的创意学不同,《诡计》这本书一是从更高层的思维讲起,二是限定在广告圈,广告人看了会更加感同身受。我第一次进入作者的世界,只觉得他是个神经病,书里他说因为方案不通过,准备当着客户的面从楼上跳下。
到后来我觉得,《诡计》是一本让广告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书,除了创意实例,还有价值观的扶正,和初衷的探寻。
其他
创意、设计、艺术三者相通,懂艺术的人很可能变身成为创意达人。前几天刚淘了两本80年代的老旧书,一本是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另一本是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两本都是教人怎样用逻辑去表述和感受艺术。
淘宝上购买复刻版比较便宜,想看正版书顺带收藏的,可以去孔夫子旧书网,价格大概60元左右。
PART SEVEN
互联网/科技
《失控》,凯文·凯利
适合人群:互联网从业者
阅读计划:每日一小步,一月一大步
凯文·凯利的图书系列都可谓经典,他的另一本《必然》有这么一句:“我们从协作中受益越多,就会愈发欢迎政府中的社会化机制。未来的管理模式将会混合了从维基百科和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中获取的经验。” 听到这里我是又喜又悲。
他总能从生物学中探索到科技的味道,他还是职场教导者,“如果你做实验知道它一定成功,你就学不到任何东西;如果你创业就知道一定成功,你就肯定没有任何创新。” 完全不出错,完全的肯定,是没办法创新的。
《跨界》,腾讯科技频道
适合人群:需要行业指南的小婊贝
阅读计划:预计阅读时间15小时,建议系统化阅读
《跨界》明确了行业中一直存在却被误解的概念,就拿洞察需求的例子来说,其实就是分辨“更快的马”中,究竟“马”是需求?还是“更快”是需求?推及到“风口”概念,想必风口也是一种需求,而非见到风口就要飞的豪迈。
书里还提到“每一个细分领域,只有经历泡沫,才能奠定它商业成立的基础”,对这一点表示不能再赞同。《跨界》很多观点是深入思考过的,权威性没得说。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曹政
适合人群:互联网从业者,职场小白
阅读计划:内容少,预计两天完成
相比互联网从业指南,曹政的小黄书更像是职场进阶宝典:“拒绝很有道理的废话”“扩大心理舒适区的三个办法”,还有创业指南“数据分析和琢磨人性是商业思维的关键”;当然,互联网的内容也是有的,“信息公开透明是互联网的最大谎言”。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里的所有内容都符合曹政本人身份,他既处在互联网圈子,懂技术,懂职场,同时也正经历创业。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他的一本散文集。
PART EIGHT
版 权
《著作权法》,王迁
适合人群:我的新媒体同胞们
阅读计划:集中在一月内读完
现在大号最怕的,恐怕就是图片版权人找上门来索要赔偿了吧?有些图片类公司就靠这行当混口饭吃,不过咱们也要做好自己,不侵权就没有麻烦事发生。
我早前写过一篇关于版权的文章,只是想说的太多,字数太有限,如果有时间的炮友们真心建议你们打开《著作权法》这本书,把内容从头至尾看一遍。
王迁这版实例很多,便于理解,书里的文字也比较口语化,不会像一般教科书一样枯燥无味,起码我自己读起来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但要注意节制,不要想着一口气读完,否则会像我一样白天读夜夜梦,给自己太大压力反倒不利于吸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