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诗歌鉴赏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诗歌鉴赏

时间:2021-04-11 15:47:19 励志诗歌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诗歌鉴赏

关于高中诗歌鉴赏1

  大多数人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爱笑

关于高中诗歌鉴赏

  只有极少数的人懂得

  爱笑的人更爱哭

  有那么一类人

  总喜欢用说笑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

  可他们不见得有多坚强

  但他们就是天生爱逞强

  这类人

  只有在自己最信赖的人面前才会毫无保留地卸下盔甲

  摘掉面具

  留下委屈的眼泪

  在他们面前

  我不必伪装自己

  和他们说话

  肚子里不用拐七八道弯

  不必担心无心说出的话被人误解

  因为在耐心地听完我的满腹牢骚之后

  还能微笑的告诉我好好生活的人

  在我哭的时候能给我依靠的肩膀和温暖拥抱的人

  在被我无心伤害之后

  还能疼我胜过一切的人

  只有他们

  年华牵过他们的手

  很庆幸

  很期待

  一直一直这样幸福地走下去

关于高中诗歌鉴赏2

  知识点1.鉴赏人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联系诗歌中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诗歌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因或意义,如抒发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王历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从题目来看,诗人是嘲笑王历阳不肯饮酒。大雪纷飞,正是饮酒的天气,王历阳“不饮杯中酒”的行为,让陶渊明也会笑死。陶两明喜欢饮酒,常戴头巾,抚琴自乐,宅边有五棵柳树。诗歌借陶渊明来嘲笑王历阳“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刻画了王历阳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形象。

  【答案】王历阳是一个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人,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抚琴、栽柳、戴头巾,可是喝酒不痛快。“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知识点2.鉴赏事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概括事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事物形象体现的人物品格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诗中的“花影”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诗歌描写了“花影”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变化。“重重叠叠”写花影之多,“上瑶台”写花影移动;“扫不开”写花影难除,表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答案】花影重重叠叠,不能消除,虽随同太阳落山而消失,却又因月亮升起而重现。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知识点3.鉴赏景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抓住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二步,概括诗歌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言之有据,切忌脱离诗歌内容,凭空想象。

  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全曲描绘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这首元曲全曲都在描写景物,作品题目点出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象。前两句通过“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凄清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孤寂萧瑟的图景,大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格调;“一点飞鸿”给图景增添了灵动的色彩,但描写的只是飞鸿的影子,又增添了寥落之感;后面两句,笔锋陡转,通过“青”“绿”“白”“红”“黄”一组具有鲜明色彩的词语,描绘出景物的明丽,使画面充满生机。答题时,可先概括景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答案】前三句着力渲染秋天凄凉萧瑟的氛围,后两句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落日残霞”点出时间为秋日傍晚,与“孤村”相配,透出萧瑟与凄清之感;“老树寒鸦”已带有暮寒意味,加以“轻烟”环绕,就更有一种惆怅之感;“一点飞鸿”给冷寂的静景增添了生命力,但又只是依稀难辨的影子,增添了寂寥之感。而后作者笔锋一转,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带有明丽色彩的景物,为这肃杀的气氛平添了生机与活力,一扫前人写秋景一悲到底的俗套。

  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香后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描绘的画面,要求鉴赏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画面。这两句诗,交代了清晨开门所见到的景象:大雪封山,雪停之后,天气放晴,云彩淡淡,日光清冷。据此,考生不难概括出作者描绘的画面,概括时一定要结合诗句描写的景象。

  【答案】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大雪封山、天气初晴、云彩淡淡、日光清冷的冬日山居雪景图。

  知识点4.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炼句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给出字句的意思,即“某字在句中的意思是……”或“某句的含意是……”;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即“运用了……的手法”;第三步,描述景象,即“写出了……的景象”;第四步,分析情感,即“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应氏二首(其一)

  曹植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类赏析。曹植生活在战乱频发的年代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荒畴不复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等诗句写出多年战乱造成的宫室被毁、田地野草丛生的破败情景。“尽”是“全部、完全”的意思,也就是说,洛阳城内所有的宫殿都被大火烧毁了。“侧足无行径……不识陌与阡”等诗句写出了田野荒芜、游子因久不归家而不识阡陌的情况。“侧足”极言田野荒芜到行人已无法正常行走的程度,从侧面写出了战争过后的惨败景象。

  【答案】(1)“尽”是“全部、完全”的意思,写出了洛阳城的残破景象,既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又交代了“何寂寞”的原因。(2)“侧足”是“侧着脚”的意思,“侧足无行径”写出道路的狭窄,诗人把行人在草丛中步履艰难的情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典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诗歌末尾两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炼句类赏析。从标题看,本词写的是百花凋谢之后西湖上的美好景象。词的前六句写的是宜外西湖上的美好景色,“垂下帘栊”一句交代描写由室外转向室内,但“双燕归来”一句说双燕在“细雨”之中,这不免令人生疑,但这恰恰是作者语言运用绝妙的地方。这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着意写燕子的活动,反衬出室内的清寂气氛,体现出一种静观自适的情调。理解了这一层,就能把握住这两句的妙处了。

  【答案】“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将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营造出轻灵、欢快的意境,表达出作者静观自适的情调。

  知识点5.鉴赏语言特色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明特色,即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简

  练传神、凝练沉郁、语近情遥等);第二步,列例证,即结合诗?歌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析感情,即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典例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中吕〕山波羊.闽思

  【元】张可久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注】①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

  这首元曲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对“谁,不做美?呸,却是你!”做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考生要想准确揣摩诗歌中加引号的句子的语言特点,必须结合整篇元曲内容来分析。这首元曲描写一个闺中少妇对离人的思念,构思十分巧妙。春暖花开时节,闺中少妇寂寞伤春,昏然入睡,做起了甜美的梦。屋外柳絮飞舞,犹如雪花飘飞。小丫头见了,不禁高声惊叹:“雪下呈祥瑞。”不料把少妇惊醒了,她嗔怪地说:“谁,不做美?呸,却是你!_”短短八个字,极富生活气息和口语化,使女主人公含娇带怒的神情跃然纸上,从她的埋怨中可看出她对离人深切的思念。组织答案时既要说明语言特点,同时也要阐述表达效果或作用。

  【答案】引口语人曲,通俗而传神,将女主人公被惊醒那一瞬间的懊恼之情表现得极为生动。

  知识点6. 鉴赏修辞手法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点明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

  典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诗歌五、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题干要求就诗歌五、六句

  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从语句本身来看,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另外,“色”与“歌人脸”,“香”与“舞衣风”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据此可以断定此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确定了这一点,然后对诗句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出表达效果即可。

  【答案】诗歌五、六句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荷花秀丽的颜色仿佛歌女的容貌,馥郁的香气如舞衣下的微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荷花的颜色和味道。

  知识点7.鉴赏表现手法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点出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渲染、烘托、衬托、象征、联想、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等);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具体表现;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

  典例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暮秋山行

  岑参

  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注]①飒飒:风声。②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③鶗鴂:杜鹃鸟。诗歌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前四句均描写景物,虽然没有人物出现,但从诗歌标题来看,是写诗人暮秋时分在山间行走所见到的景象。一个“疲”字奠定了景物的基调,也交代了诗人的心情。山林空寂,山风吹起,飒飒作响,好像有人在这里,其实根本就没有人,以“空林”和“飒飒”的风声衬托诗人心中的寂寞无聊。

  【答案】衬托。诗歌开头就写马疲卧在长坡上,以马疲于山行及渡口西沉的斜阳衬托了诗人倦于奔波的心情。“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疲于奔波、寂寞无聊的心境。

  知识点8.评价情感态度型

  【得分技法】无论是写景、叙事的诗歌,还是揭示生活哲理的诗歌,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情感或态度,或借景抒情,或叙事言情,或托物言志。评价诗歌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读懂诗歌,了解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或蕴含的情感态度。答题模式为:这首诗歌运用了……手法,描写

  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态度)。

  典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①宋玉悲凉: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②蘋花:一种在夏秋开小白花的水草。③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④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全词通过描写“雨收云断”的情景,表达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通过对“双燕”的“念”和对“归航”的“空识”,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己常年漂泊的无奈之情。

  【答案】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寓意与友人欲通音讯却无人可托,将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动人;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从对方着笔,写出因不能与思念中的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折射出自己常年漂泊的怅惘与无奈。

  典例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旨趣?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赠从弟”,但全诗却没有一句表兄弟之情的话,也没有出现“从弟”一词,而是描述以“松”为主的景物。本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开头四句写山上松在瑟瑟风中亭亭直立的状态,“一何”意为“多么”,“一何盛”极写风声之大、风力之猛,“一何劲”极写松枝傲然不屈的生命状态;五、六句写冰霜来临,天气更加恶劣,但松树依然“端正”,表现了松树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最后两句在问答中写出松树因拥有自己的本性,所以才不畏严寒。答题时,可以先概括作品旨趣,然后逐句分析。

  【答案】作品歌颂松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诗人以此自勉并勉励从弟要不畏险恶环境,保持坚定、端正的高贵品格。起首四句,写松树在猛烈的寒风中坚强挺立的生命状态,反映其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精神品格;五、六句,写环境恶劣,但松树“常端正”;最后两句以问答作结,揭示了松树不畏严寒的原因。

  知识点9.比较鉴赏型

  【得分技法】解答比较鉴赏类诗歌题目,首先,要从总体上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找出两首诗歌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其次,认真分析题干,看题目要求从哪一个或哪几个角度进行比较鉴赏;再次,围绕某一个或某些角度对每首诗歌从具体语句到用词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按要求整合答案。

  典例12.侧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周喻将军庙

  胡曾

  共说生前国步难,山川龙战血漫漫。

  交锋魏帝旌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

  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

  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

  赤璧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 “交锋魏帝旌旅退”“烈火西焚魏帝旗”两句所写的场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两首诗均出自同一作者,所写的主要人物都是三国东吴名将周瑜。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中含意相关的两句诗所描写的场景的不同,答题时应从分析两句诗的含意入手。“交锋魏帝旌旃退”写的是两军交锋之后,魏帝(曹操)一方军队撤退的情景;“烈火西焚魏帝旗”则描绘的是在战争中,魏帝的旗帜被烈火焚烧的情景。

  【答案】“交锋魏帝旌旃退”写出了赤壁之战期间周瑜带领大军击退曹军的豪壮场面烈火西焚魏帝旗”写岀了赤壁之战时曹军旗帜被焚烧的惨烈场景。

  2.周瑜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鉴赏周瑜这一人物形象。从第一首诗来看,刻画周瑜形象的诗句主要是三、四、七句,三、四句通过写周瑜率大军击退曹军和周瑜被委以重任后社稷安定的情况,突出了周瑜指挥有方、受到君王重用的特点;第七句通过写其功勋碑碣的零落从侧面交代他曾建立了不朽功勋。第二首诗前两句写周瑜作为开国元勋在指挥战斗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这一点与第一首诗的三、四句内容相近。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做到言之有据。

  【答案】受到君王重用、有军事才能、功绩卓著。“交锋魏帝旌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烈火西焚魏帝旗”写他在战场上指挥有方,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并受到君王重用,能保社稷平安;“功勋碑碣今何在”则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功绩卓著。

关于高中诗歌鉴赏3

  【摘要】我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丰富,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学习和鉴赏古诗词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高中阶段能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不主动赏析古诗词,也不能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内涵。本文主要探讨和阐述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词成为生活的常态。

  【关键词】诗歌鉴赏能力;现状;教学实践;有效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古诗词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的培养。学习和鉴赏古诗词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及当前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教学的现状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困难、需要和思维规律,我对20xx入学的新生,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测试结果证明,高中生诗歌鉴赏的基本素养比较低,相关文学常识、背景知识积累过少,鉴赏常识缺口很大。在研究过程中,我还给学生发放了问卷,对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困惑和需求进行了解。根据反馈,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兴趣的不足,其次是学生知识的欠缺。无论是学习一般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还是《唐宋诗词鉴赏》这样的选修课程,以及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我们常感觉到,学生拿到一首诗后不知该如何入手,对于一首易懂的诗,学生还是能说出诗人的情感的,再深入一点,让学生说出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艺术特色,就是比较难的了。

  再次学生学习古诗词,以记忆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还有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时间不够充裕。高中生课业负担本身较重,尤其是理科生,平时也将更多地时间放在了对数、理、化、生几门课程的学习上,留给诗歌阅读和鉴赏的时间真的是少之又少。

  那我们的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又有着怎样的现状呢?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过分重视字词注释和简单吟诵,通过大量的词句分析,背景介绍,千方百计去弄清楚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教法简单而且随意性大,诗歌鉴赏成了抽象地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在这种状况和学习背景下,科学有效的古诗词鉴赏就具有独特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我在教学过中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方面探索出了一些适合学生实际并切实践行性较强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早读课时间,培养语感,积累古诗词。

  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就必须要求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诗歌,所以早读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对早读课也非常重视,针对语文学科,学校每周安排两节早读课,每节40分钟,并由各班语文老师督促检查,这样的时间安排,对我进行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对我校语文早读课进行观察,以及和各位同事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校早读课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尽人意,总的来说还存。

  缺乏管理,目标模糊,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效率低下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对早读课的时间进行了规划:10分钟朗读本周学过和将要学的课文,10分钟进行诗歌朗读,10分钟布置任务自由朗读和背诵,10分钟检查朗读和背诵结果。

  紧接着明确早读的任务和任务量以后,学生进早读时就更有针对性,一节课后能有所收获,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其次,高中语文新教材上的诗歌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再加上单元教学模式的影响,有时候可能长达一个月不会接触到诗歌单元,如果早读课不再布置任务,那么这样断断续续的诗歌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也无益。

  因此,我与教研组的另外一位同事经过讨论、整理和筛选,在每学期开学时都会整理一份学生语文早读课辅助材料,这份材料以诗歌为主,每周一个专题,如自然的绝响,心灵的牧场等。每个专题又包括风雅诗斋,文言读吧,大家文坊,素材回廊四个部分。

  早读材料有效地补充了课内材料不足的情况,让学生知道在早读课上该做什么,这样早读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另外,材料中所选诗文大都是一些美文,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引导,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再次,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千篇一律的早读形式会使许多学生产生“朗读疲劳”现象,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领读是主要方法,另外,比赛式朗读、背诵式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接力读、大声读、小声读和默读等等各种形式朗读可以活跃早读课气氛,同时也可以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了的积极性。 对于这些任务在规定了完成的时间之后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学生读起来才会更认真,目的更明确。当然检查的方法不可一概而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水平。比如让学困生朗读课文中的诗歌;让中等生能够整体把握诗歌,读出诗歌大意,明确诗歌思路;让优生能够品读、鉴赏诗歌。

  (二)组织学生参加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开展研究一年以来,我在所带的两个班级策划组织了多次与诗歌鉴赏有关的活动,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学校和教研组开展的活动。

  诗歌朗诵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诗歌,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让同学们掌握了诵读的方法,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堂学习之中。当然也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2、“轻扣诗歌大门,与诗歌同行”综合性语文活动

  首先,每个学习小组先制定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同学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当然,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技巧。

  3、自编诗集

  根据所学诗歌单元的特点,提出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诗集,作为语文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各种资源,根据自己的喜好编写一部诗集。诗集要求自己设计封面;然后在封二贴上自己的照片,照片可以是卡通画,自画像,或者生活照、大头贴等;在照片下要写上作者介绍,介绍文字可长可短,风格不限,可以庄重严肃,可以诙谐幽默,可以亦庄亦谐诗歌长短不限制,空白之处可以画插图。诗歌单元开始之时布置,结束之时上交。

  4、自己当回小老师。好诗不可胜数,教材里的诗歌只是举例性质的,无法反映中外诗歌的全貌,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善于延伸拓展,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之外,还要接触和阅读更多的诗歌,来逐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因此每节课开始前几分钟我都安排一位同学讲一首诗歌。诗歌在上课前由当天讲诗歌的同学提前在黑板上抄好,讲解完毕之后,我还经常根据同学们所讲的情况适时给予鼓励和补充讲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同学们逐渐了解了应该如何更好的去鉴赏一首诗,而且诗歌鉴赏教学活动开展起来就更容易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对诗歌的理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好选修课这一阵地

  在第一节课上,我将这次选修课的主题确定为“诗意的栖居”,其灵感来自于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当生命充满艰辛,人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澄澈?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栖居的本质就是诗化,诗意地栖居可以使我们的栖居富有诗意,将一切的烦恼、痛苦、损伤都转化为诗意的一种体悟。不管是苦难、贫穷、辛劳、窘迫,生活都可以诗意的光辉。”

  这是我在那节课上的导入语,看到孩子们满眼的期待,我知道,我已经朝着自己的目标迈开了第一步。

  在选修课上,我带领学生了解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并结合高考,集中教给同学们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让同学们学会从哪些角度入手去鉴赏一首诗歌,同时每节课设置一些练习,或和学生共同鉴赏,或学生独立鉴赏,也可以小组合作鉴赏,在鉴赏过程中,同学们闪现出的思想火花,和优美的文字,流畅地表达也让我感到惊讶和欣喜。

  (四)合理充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审美感知力。

  1、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因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意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我感受到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在教学《渡荆门送别》时,根据诗意我引导学生观看录像。画面上:江面开阔,群山连绵不断,江水奔腾、一泻而下,皓月当空,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似的奇观……这意境是多么美啊!教学时诗画对照,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还可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如教古诗《归园田居》,教学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置身于‘芳草萋萋’,豆苗稀疏的南山之下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争论异常激烈。我真为同学们高兴。我觉得,在这里设计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典范。

  2、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积累诗歌鉴赏知识,为培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打基础。在平时上课还有夜自习进行辅导时,我会给学生播放一些与诗歌鉴赏有关的视频,学生兴趣非常浓厚,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的满足而又陶醉的表情,听到他们或赞同,或叹息,或惊叹的声音时,我知道他们已经在慢慢地走近诗歌,走进诗歌!《唐之韵》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历史和那个时代里灿若星河的诗人群体,《丹韵词音》让学生们明白,在这个浮华而又喧嚣的时代我们需要诗歌,《光亮人生》让学生品味对经典诗歌不一样的解读,《百家讲坛》又让学生们走进大家,了解他们不一样的人生,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心灵,他们的精神世界。

  (五)朗读―鉴赏―写作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实践。

  在课堂上,我经常强调让学生多读,反复地读。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很多诗歌的精髓是难以言传的,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逐渐体会诗歌的意境,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大声地,动情地,投入地朗读是体悟诗歌思想感情最好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最好途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诗歌鉴赏投入更多的热情。

  鉴赏诗歌的过程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诗歌,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鉴赏。当学生们了解了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真正走入诗歌的时候,来进项改写,仿写等写作训练,也可以由学生写成鉴赏性的文字,在班级内部,或班级之间进行交流。老师一定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诗歌鉴赏投入更多的热情。

  相信只要我们在高中阶段能够给学生以准确、厚实的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铺垫,加上教师精练地指导,再加上学生丰厚的古典诗歌积淀,社会的正确引导、家长极力创造好的环境,再加上应试之前的适度专题训练,高中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2]施春花《浅谈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鉴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xx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xx

  [4]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

  [5]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6]薛金星《高中古诗鉴赏手册》[M].北京教育出版社,20xx

  [7]李志阳《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指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xx

  [8]林玲《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D].扬州大学,20xx

关于高中诗歌鉴赏4

  高考,诗歌鉴赏题十一分,对于福建学生而言,这是一座大山,一座有点难以逾越的大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不知怎么搞的就是那么害怕,就是那么无语。每次考试得分率很低,不少人连诗歌的基本内容都无法读懂,只是瞎蒙乱写而已。

  于是我不能不想想: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背唐诗宋词,小学也要求背七十多首,初中又背了五六十首,到了高中至少也背四五十首,一共加起来我们的学生至少背了两百多首诗歌。按道理能够背两百多首诗歌的学生文学素养应该不太差,而实际上这些背了那么多的学生为什么对高考的十一分的古典诗歌鉴赏题居然束手无策?这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不能不反思。

  是不是我们这些学生从小背诵诗歌的时候根本就是无心?还是这些学生的语文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还是我们这些古典诗歌对这些学生没有一定印象力?

  这些问题作为语文老师可能我们并没有仔细思考过,顶多是每次在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如何教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如何理解诗歌,当时我们上课的时候讲解诗歌并不是按照高考诗歌考题的模式来讲,我们只是从纯粹的欣赏的角度来讲,学生听讲的时候也只是以一种并非认真的态度来听,除非这首诗歌是他喜欢的,除非他的确是对诗歌有兴趣,不少学生在上诗歌的时候都是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甚至有些麻木的状态。

  现在进入复习的状态,有必要对以前学过的诗歌进行一个小结,既要让学生多背一些过去学过的诗歌,也要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慢慢地理解与感悟诗歌的特点,特别是应该适当地给予学生诗歌诵读与理解的方法与策略的指导。这个工作要做深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这些学生的诗歌基础并不是很扎实,以前所学过的那些诗歌对于他们而言仿佛是遥远的记忆,仿佛是隔世的电影。

  而要让学生由以前那种相对麻木相对混沌的状态转入相对积极相对明确的状态并非易事,因为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古典诗歌并没有办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没有办法在朗读背诵这些诗歌的过程中获得美妙的体验和成就感。而这是需要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寻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能够让学生经过语文老师指点之后能够慢慢进入诗歌鉴赏门口的点。这很重要。学生一旦能够从这个点开始理解了如何读诗,如何赏诗,如何品诗,这些工作是可以慢慢地一个个开展。当然真正要达到如此境地却非易事,至少是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至少得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有一点点的收获,有一些进步,至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会像以前那样对诗歌无动于衷,对诗歌麻木不仁。

  我相信,只要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能够很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并且能够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讲述,让自己的学生能够接受与理解,学生是可以一点点进步与提升的。虽然诗歌鉴赏很难,虽然学生的基础不好,但我们一定要努力去教,去帮助每个学生,尽可能使他们有所进步。

【高中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04-23

诗歌鉴赏11-29

诗歌鉴赏是?11-29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谁有啊?08-09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08-30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08-30

高中叹现代诗歌鉴赏06-06

诗歌鉴赏技巧11-29

高考的诗歌鉴赏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