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通用10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时间:2024-09-26 12:50:31 思颖 四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准备好课件,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写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通用10篇)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利用网络展开多层面的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并能较好地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尝试写简短的“解说词”。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词语。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

  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

  2、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板题、读题。

  3、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

  二、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

  2、交流,根据内容分段。

  三、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比较: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

  (短句读来有韵味)

  3、作者就快要到“鸟的天堂”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4、怀着喜悦的心情,轻声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1、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结尾句)

  2、 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朗读

  3、 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二、学习第二段。

  1、 作者描写的大榕树有何特点?

  2、 理解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榕树子是明亮的原因是什么?“颤动”?为什么会有这种“新生命在颤动”)

  3、面对这样一株大榕树,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什么赞叹?(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指导朗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5、大榕树枝繁叶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可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这是鸟的天堂吗?第二天早晨,作者又经过鸟的天堂,看见了什么?

  三、学习第三段。

  1、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来到了这里。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应接不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再次欣赏那热闹的场面吧!

  自由地读读课文,可以坐着读,可以站起来读,可以找伙伴一起读,也可以请老师和你一起读!

  2. 指导朗读2、3、4句,注意“第二只、第三只”要紧凑。`````````````1

  3. 导读:作者继续拍掌,无数的鸟从榕树丛中飞了出来,这么多的鸟声,这么多的鸟影,作者有什么感觉?理解“应接不暇”。

  4. 作者终于看见这数不清的小鸟了,原来对于小鸟们来说,这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就是它们的――(天堂)啊!果真名不虚传。

  5、读一读课本上写鸟的句子。鸟儿真多呀,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课文中那个词说明这一点?联系上下文解释

  6、面对这奇妙的景色,作者不愿离去,从心底发出赞叹。

  7、小结:作者写大榕树的美丽抓住了它的枝、根、叶,也就是事物的静态来写的,(板书:静态)而写鸟则抓了鸟的活动变化,也就是事物的动态来写的,(板书:动态)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像作者一样舍不得离开鸟的天堂。

  四、感情朗读。

  请同学们选一段你最喜欢的课文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

  1、课文写了作者先后两次赴新会“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去的时间不同)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六、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鸟的天堂。要想更多地领略南国风光,就请大家去读读巴金先生的《旅途随笔》。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2

  设计说明:

  此前教学《山行》《绝句》《望庐山瀑布》等古诗,学生在入学前就耳熟能详,朗朗上口,所以上课时他们往往急欲表现其背默的本事,无法沉下心来学习体会诗歌。因此,我就将计就计,一上课先充分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展示背诵水平,然后自学生字词后默写古诗,接着才开始理解诗意,练习吟诗成诵。

  课前了解了一下,〈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这两首古诗孩子们普遍感到陌生,所以背诵和默写就成了一个难点。而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根据“理解记忆”原则,本课教学拟按如下思路来进行:初读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精读品味欣赏,理解诗意; 熟读成诵感悟,体会感情。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小组赛诗会:个人参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背出古诗篇目最多的小组为胜。

  2、师生评价,重在激励。

  师对失败的小组说:“今天咱们再学两首,也许下次就能转败为胜。”

  二、板书:望洞庭。

  1、指名说题意、介绍洞庭湖。(老师适时补充或表扬)

  2、谁、什么时候、在哪里望洞庭?(简介作者:刘禹锡)

  三、师范读,生自读,指名读,齐读。(指导停顿、语速和语调)

  四、学习生字:潭、螺。认识多音字:磨。

  五、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同桌自学、交流: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懂,需要帮助?

  六、精读品味。

  1、指名说说:读懂了哪些词句?(老师适时补充、引导、启发或肯定、表扬、激励)

  2、指名交流:还有哪些词句没有读懂?谁读懂了,愿意帮助他?

  3、指名汇报:谁特别厉害,能将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时间允许的话,要多请几位说)

  七、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作业设计: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洞庭〉。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导入新课。

  1、昨天的赛诗会上我听到有个同学会背〈古朗月行〉,大家都会背吗?那么一起来吧。

  2、翻开语文书14页,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这首诗和刚才背诵的〈古朗月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指名交流。

  相机板书课题:峨眉山月歌,指名介绍峨眉山。

  三、指名读,齐读。(重点指导读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峨、眉、君。认识:羌、渝(结合三下练习1“简称歌”“渝”是“重庆”的简称,因此诗中的渝州其实就是今天的重庆市。)

  五、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交流: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懂,需要帮助?

  六、精读品味,感悟诗境。

  学生汇报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没有读?指名帮助。老师适时补充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对诗句的体会。

  指名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整体感悟,促进理解。

  七、背诵体会,总结全诗。

  作业设计:

  一、默写〈峨眉山月歌〉。

  二、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罗”、“眠”、“霸”、“占”,积累“压扁”、“霸占”、“滴溜溜”、“偷渡”、“青峰”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的美,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的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散文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扩词法,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读诗题,想象画面

  板书课题,引导交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花牛歌》,齐读课题。说一说:读了诗题,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用拘泥于诗歌表现的画面和意境,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交流中,点燃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诗歌的小节。

  2.小组合作学习。

  (1)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卡片,并用生字组词。

  (3)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学生分节朗读,在师生点评中指导学生读准“眠、巢、霸占、滴溜溜、偷渡”的字音,读好“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这两个句子。

  4.教师配乐朗读全诗,学生闭眼想象:草地上的花牛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依据文本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将想象的.主体聚焦在自由、悠闲、可爱的小花牛身上。通过这个环节,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花牛坐、眠、走、做梦这四幅画。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学第1节

  (1)出示课文插图,这幅插图画的是哪一小节内容?

  (2)学生自由读第1节,找一找这里写了哪些景物?

  (3)指导想象:花牛的颜色、样子、动作等;草地和剪秋罗的颜色、样子等;花牛、剪秋罗可能会说些什么?

  学生边说,教师边写出关键词,如(黑白相间)的花牛、(软绵绵)的草地、(美丽)的剪秋罗等。

  (4)指导学生凭借想象说出第1节所描写的画面,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花牛?

  (5)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第1节。

  (6)总结想象的方法:抓关键词,从颜色、样子、动作、语言等方面展开想象,能让画面更生动。

  2.小组合作,学习第2、3、4节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运用上面学的想象方法开展学习。

  小组学习步骤:

  (1)大声朗读诗歌,圈出这节诗写了哪些景物?

  (2)逐句想象画面内容,再连起来说一说。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花牛?

  (4)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

  全班分享,重点指导第2节“眠”“霸占”,第3节“滴溜溜”,第4节“偷渡”的想象。

  小结:多么自由、悠闲的小花牛啊,指导学生讲述整首诗的画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扩词法指导想象第1节诗,让学生懂得通过抓关键词,从颜色、样子、动作、语言等方面展开想象,能让画面更生动;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后三节,通过对扩词法的操练,让学生掌握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花牛的自由、俏皮、悠闲。

  (四)作业布置:

  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发挥你的想象,仿写1-2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什么,仿写诗歌,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热情。

  (五)课后延伸

  课后找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歌朗读。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巧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现代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最前面有一段导语,通过导语我们就知道学习这两首诗歌的方法了。谁来给我们读读。(学生个别读)

  2.这段导语中你提取出了哪些方法?板书: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

  3.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读两首诗,我们先读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二、学习第一首。

  (一)读出节奏

  1.出示《秋晚的江上》,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朗读)

  教学提示:

  ①正音,尽(jǐn)管、芦苇(wěi)。

  ②用诗和句子的不同排版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现代诗歌分行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2.齐读诗歌。

  (二)想象画面

  1.多美的朗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此刻正在江边欣赏着这幅美景,再仔细瞧瞧,这画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呀?

  教学提示:

  ①学生自读中发现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老师板画江上、芦苇、鸟儿。

  ②学生借助教具“太阳”板贴,尝试结合诗歌意思将斜阳放在画面的适当之处。学生在板贴中,感受斜阳渐渐西沉,时间缓缓推移。

  2.想象画面,读出诗歌的意境。

  (三)感悟巧思

  1.有人说,一首好诗一定有诗人巧妙的构思,从古至今,诗都很强调构思,这首诗中你发现诗人的巧思了吗?

  教学提示:

  ①感悟“驮”字的巧思。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这本来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可是作者却说它是驮着斜阳回去,把原本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诗人的巧思。

  ②感悟“掉”字的巧思。夕阳洒在江面上,这是大自然中平常的景象,在诗人笔下,这一切似乎是鸟儿带来的。

  ③感受“妆成红颜”的巧思。这白头苍苍的芦苇,因为这夕阳的映照,似乎被打扮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多么奇妙的`巧思呀。

  2.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充满诗意的画面中。(配乐学生朗读)

  3.让我们轻轻闭上双眼,夕阳西下,倦鸟归林,江水瑟瑟……让我们想象这样的画面听同学读,让我们一起背一背,把这样的画面印在脑中,记在心里。配乐背诵全诗。

  三、自学第二首诗歌。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请用“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悟巧思”四个方法自学《花牛歌》,在学习单上完成自评。

  ②同桌合作,交流自学情况并相互评价。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花牛歌》。教师提示学生,“悟巧思”为挑战要求,可选择完成。

  3.师生、生生结合自学情况展开交流。

  教学提示:

  ①说景物。结合画面理解“剪秋萝”。辨别“小尾巴”是不是景物。

  ②想画面。结合语句想象花牛的自由自在,悠闲自乐。

  ③悟巧思。感受诗歌反复的手法。根据学生的读悟情况,机动引导学生感受“霸占”“偷渡”中巧妙的构思。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四、小结。

  当我们再读到现代诗的时候,可以用“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悟巧思”的方法自己尝试学一学。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5

  深度解教材:

  这篇课文由三首描写秋景的古诗组成。《望洞庭》描写了诗人在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景;《菊花》立意新颖,使人了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是“此花开尽更无花”;《枫桥夜泊》则通过枫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情。学生在学习完这三首诗后,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学生能够根据课文注释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但在情感上还难以体会。在授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和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同时借助图片或者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另外,可以启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从而逐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螺、霜、寺”3个生字,会写“菊、舍、遍、渐、偏、霜、愁、眠、苏、寺”l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能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通过对古诗的理解,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对古诗有整体理解,并借助图片或多媒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运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理解古诗的意思;运用分组教学法,解决不懂的问题;运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对古诗描写的情境有所感悟。

  学法: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注释,以及词典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合作学习法,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句子。

  师生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读录音、生字卡片。

  学生: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巧安排:

  3课时。

  第一课吋

  课时目标:

  1、会认生字“螺”。

  2、理解《望洞庭》中诗句的意思,能从整体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教师播放洞庭湖美景的视频,配乐欣赏。(出示多幅月光下洞庭湖景色的图片,配乐《洞庭秋月图》)

  2、导入课题:同学们,刚才播放的风景美不美?这里就是湖南岳阳的洞庭湖。早在唐朝,这里的湖光山色就迷倒了一位大诗人。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去看看大诗人刘禹锡描写了怎样的洞庭湖美景。(板书课题:望洞庭)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以视听的双重享受,创造古诗教学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对洞庭湖美景产生兴趣,进而过渡到本课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提示:潭(tán)、螺(luó)。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理解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教师提问。

  课件出示古诗《望洞庭》,运用讲解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秋月:指秋天皎洁的明月。

  湖光:指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的,要磨了之后才会变得光亮。诗句是用来比喻诗人远望洞庭湖时,月下的湖面平静而朦胧,像是没有磨光的铜镜。

  遥望:远望。

  白银盘:喻指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水。

  3、学生组成小组,根据对词语的理解讨论古诗的意思。

  小组派代表发言,简述古诗的意思。教师明确: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一点儿风也没有,朦朦胧胧的湖面好像是一面没有磨光亮的铜镜。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青翠无比,湖水清澈明净,远远望去,就如同在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惹人喜爱。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和点拨指导,使学生掌握古诗的意思。

  三、重点探究,启发想象。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古诗: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三处比喻,请找出来,说一说诗人分别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学生自读古诗,思考问题。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对学生进行点拨式指导。

  引导学生找出三处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点拨:从课文插图不难看出诗人的观察时间是晚上,月光照射下的湖面会显得很模糊,所以诗人把湖面比喻成没有磨光亮的铜镜。另外,诗人还把湖面比喻成了白银盘,把青山比喻成了青螺。(板书:比喻)

  2、教师利用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

  (1)引导: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当我们乘着小舟荡漾在夜晚的洞庭湖,我们会看到月亮就像……洞庭湖水就像……我们的心情是……我们不由得轻轻哼起了歌……

  (2)思考:诗人能描绘出如此美丽的景色,说明诗人饱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教师归纳:诗人对祖国山水十分热爱。(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诗句里描写的哪处景色。)(板书: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使学生的朗读更有目的性;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更能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其联想到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理解古诗内容和意境。

  四、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1、教师播放《望洞庭》的范读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纠正自己读错的地方。

  2、教师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的节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元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要求学生根据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4、教师指名朗读,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设计意图】采用范读和练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学习了刘禹锡的这首古诗后,大家有没有觉得月夜的洞庭湖的景色很美丽?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去洞庭湖游览一番,感受这美景。

  2、布置作业:背诵《望洞庭》,同桌互查互背。

  六、随堂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填空。

  《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句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整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之情。

  答案:唐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第二课吋

  课吋目标:

  1、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理解古诗《菊花》的意思,能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体会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指名背诵《望洞庭》,并说说古诗的意思。

  2、教师出示菊花满院绽放的图片,导入新课:暖春有娇艳欲滴的桃花;炎夏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深秋时节,天气变凉,百花凋零,但是仍然有一种花选择在这个季节怒放,那就是——菊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元稹的诗作《菊花》。(板书课题:菊花)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运用对比法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学生自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生字读准。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菊:中间的“米”字要写得紧凑一些。

  舍:第一笔撇和第二笔捺要写得舒展些。

  遍:最后一笔要向右伸。

  渐:“车”字与“斤”字所占的比例要匀称。

  偏:要按照左窄右宽的比例来写。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理解古诗。

  教师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可对学生的表达作适当补充)。古诗的意思: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像陶渊明的家一样。(诗人)绕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渐渐地偏西。不是因为在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看的花了。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指导要求会写的生字,使学生能针对自己存在的书写问题进行纠正: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重点探讨,引导想象。

  1、出示问题:古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什么情景?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触?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古诗,组成小组讨论问题。

  教师指小组代表回答:古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句主要描写了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板书:秋丛绕舍、遍绕篱边、偏爱菊)

  2、教师播放古诗《菊花》的视频,出示包含《菊花》诗句大意的介绍并配以相关画面,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看、所听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教师明确诗人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使学生的朗读更有目的性;运用视频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境。

  四、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1、教师播放《菊花》的范读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纠正自己读错的地方。

  2、教师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的节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要求学生根据朗读节奏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4、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节奏,提高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百花多在温暖的季节盛开,菊花偏偏不畏风霜,诗人喜欢菊花的原因也正是如此。读了诗作后,你是不是也喜爱上了菊花?希望同学们能带着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去朗读、背诵古诗,做一个能吟善诵的小诗人!

  六、随堂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填空。

  《菊花》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诗句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诗句)

  答案: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三课吋

  课吋目标:

  1、会写“霜、愁、眠、苏、寺”5个生字。

  2、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意思,能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体会诗人孤独、忧愁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指名背诵《望洞庭》《菊花》,再说说这两首古诗的意思。

  2、导入新课:领略了秋夜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又欣赏了秋菊怒放的美景,今天,我们来看看唐朝大诗人张继描写的深秋江边的景色。(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采用类比法导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古诗的课堂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学生自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霜:上下等宽。

  愁:下半部分的“心”字不要和上半部分的“秋”字过于分散,要写得紧凑。

  眠: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舒展些。

  苏:下半部分的“办”字不要宽于上半部分的“艹”。

  寺:上宽下窄。

  3、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理解古诗,不懂的词语可向教师提问。

  对:相对,面对。

  愁:忧愁,愁闷。

  姑苏:今江苏苏州,旧名姑苏,因有一座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苏州城西的一座寺院。

  夜半:半夜。

  到:这里是传到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1、教师播放《枫桥夜泊》的范读录音,学生仔细听,纠正自己读错的地方。

  2、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的节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学生根据朗读节奏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4、同桌互背,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采用播放录音和划分节奏相结合的方法,从读音和节奏两方面提高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洞庭湖的湖水清澈明净,青山翠绿;秋菊绕着房屋一丛丛地绽放;深秋的江边一派让人感到忧愁、孤独的景象……读了诗人描写的这么多美景,同学们是不是被诗人的才华所折服了呢?其实,描写秋景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多多搜集,多多积累。

  六、随堂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填空。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诗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的心情。

  答案:唐张继孤独、忧愁

  4、学生组成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明确诗句的意思: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夜空。(诗人)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眠。半夜里,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字词问题,并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诗句大意,从而锻炼他们独立理解古诗的能力。

  三、重点探讨,引导想象。

  1、思考:古诗前两句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从诗句的后两句中你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

  2、学生听完录音后,小组交流问题。

  指名回答,教师归纳:古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月亮、乌鸦、寒霜、江枫、渔火(板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从后两句听到了半夜寒山寺敲钟的声音。(板书:钟声)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进行想象:寒霜满天的秋夜,诗人看着茫茫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听到了半夜的钟声,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和亲人,此时,诗人有怎样的感受?

  教师明确:诗人感到孤独、忧愁。(板书:孤独、忧愁)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观察插图边思考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臵疑。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选做题)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7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读准“应、兴、禁、涨、泊”等多音字的字音;能主动积累文中描写榕树大和鸟多的词语。

  2、理解课文词句,尝试学习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写话。

  3、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美,从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一静一动的对比描写来突出主题“鸟的天堂”。

  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天堂

  你们知道天堂是指什么?(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2、齐读课题。

  3、指名读课题上的注释,了解作者巴金。教师可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4、通过预习,大家一定对课文有所了解,谁能介绍一下“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5、过渡:鸟的天堂离我们不远,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巴金爷爷一起到广东新会去看一看它。

  二、整体感知

  (一)学习字词,梳理文章条理。

  1、自己轻声读课文,根据要求预习课文。

  2、开火车读课文,找找哪几小节分别写了“我们”第一、二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的?

  3、读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理解:应接不暇

  4、进行朗读评议,纠正读音。

  5、巴金爷爷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分别是什么?

  归纳出:

  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一棵大榕树给巴金爷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见了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

  (二)学习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认识榕树的茂盛和美丽

  1、过渡: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一棵大榕树给巴金爷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默读第5-7小节,思考:课文写了大榕树的哪两个特点?

  板书: 茂盛 美丽

  3、小组讨论:划出你认为榕树“茂盛”和“美丽”的句子,并读一读。

  (1)理解:“不可计数”——形容多,你还能给它换一个词吗?

  (2)从“堆、一簇、不留一点缝隙”可以看出大榕树处于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3)把句子补充完整。

  4、这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棵静悄悄的大榕树,它盘根错节,枝多叶茂。宁静中蕴含了无限的生机。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小节。

  5、小结:巴金爷爷按由远到近的顺序给我们介绍了大榕树的“枝、干、叶、根”,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大榕树的茂盛和美丽。

  板书:枝 干 叶 根(远——近)

  6、过渡:大榕树有一种静态的美,可巴金爷爷来到榕树下,目的是什么?他看见小鸟了吗?他什么时候才真正看见了小鸟?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复习巩固

  1、再开火车读上述的词语。

  2、齐读课文,要求读通、读正确。

  3、说说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8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后练习题3的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开资料展示会。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选目标,展示预习成果。

  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方法提示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选目标和方法来预习。课前5分钟,学生对照预习要求,汇报自己完成哪些任务。课始,教师抽机检查,巩固预习所得。

  (评: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自选目标的预习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和潜能的独立学习。预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交流自学感受: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

  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出了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

  课件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三.揭示研读专题,开展研读。

  ㈠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

  ①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②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这样的赞叹?

  1.独立研读课文

  2.小组合作研读,得出初读成果。

  ㈡集体交流:

  1.引入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的美。

  ⑴围绕描写榕树枝杆多、树大的相关语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共享学习心得。教师顺势进行朗读指导)

  ⑵围绕描写榕树叶子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

  ⑶教师参与朗读7、8两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

  (评: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引入学习描写群鸟的相关段落,体会百鸟齐飞的动态美。

  ⑴演示课件(群鸟齐飞图,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重点品味12、13自然段;

  ⑵自由练读12、13自然段,再小组个人赛读,每组评出最棒的一个人;

  ⑶小组推荐,选两位同学朗读12、13自然段;(课件配乐)

  ⑷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⑸师生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评: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创设情境,进行语文实践。

  推荐小鸟参加鸟类演讲比赛。课件出示主题: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

  要求:根据课文12、13自然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说,评出一位高手参赛。

  2.生准备后交流,生生互相评价。

  小结:精彩的演讲,使我们更加喜爱大榕树,也更加珍惜我们快乐自由的幸福生活。当然也忘不了人类对我们的友善与保护。此时,我们也更能体会出巴金老爷爷的赞叹:

  齐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评: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命态中展开对话,活化了教材。)

  五.自选练习

  教师出示以下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画鸟的天堂: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鸟的天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3.结合课文,参考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卡片,设计导游词,可以小组合作实地当一回导游演习一下。

  (评:差异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同学在阅读过程中充沛发表自身见解的能力。

  3、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局部段落。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2、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3、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同学在阅读中充沛发表自身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难点】

  1、大榕树为什么长得那么奇特,同学了解不多,可能会有疑问,要讲清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从巴金的角度来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什么是天堂?

  (指名回答)

  2、板书: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依照要求读书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自身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

  3、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

  (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

  2、谈自身读的感受。

  3、提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

  (互相交流)

  四、简介本文作者和课文有关知识

  《鸟的天堂》是巴金1933年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鸟的天堂”后写下来的。“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

  五、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

  2、那些句子最能表示作者的思想感情,用笔画下来。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学习生字

  1、指名读词读字。

  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3、誊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

  第一次大榕树

  第二次鸟的天堂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从鸟的角度来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课题。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紧张不紧张?看到这么多老师坐在这里肯定紧张。老师今天让大家一个个都变成快乐的鸟,一起来学习《鸟的天堂》(出示课件:群鸟图)这节课,现在,你们就是这一只只小鸟,那你们还紧张吗?这节课我们就从鸟的角度来感受“鸟的天堂”。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看到了什么?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真正的“鸟的天堂”。

  二、进入到真正的鸟的天堂

  1、出示课件:

  12~13自然段的内容

  2、自由读这一局部,这一局部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

  (活泼可爱、鸟多)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

  (自由发言)

  3、当同学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课件“群鸟纷飞”图协助理解)

  4、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

  (热闹)

  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

  (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5、同学读完后问:

  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

  (可能在说,我在这里真快活)

  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让我们将自身的视角往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聚集。

  三、出示课件,学习重点局部(课文7~8自然段的内容)

  1、自由读这局部:

  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

  在7~8自然段有关句子旁边写上批注。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

  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班级交流“树大、美”:

  ⑴当同学讲到树大、美的特点时,出示课件协助同学理解。

  ⑵当同学讲到“数不胜数”和“卧”字时,出示课件协助同学理解。

  ⑶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说出来讨论讨论。

  ⑷假如你没有,那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

  老师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抖”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呢?

  ①同学讨论:

  (联系上下文理解)

  原因可能是:

  A、树叶多,小鸟扑翅膀时动;

  B、“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C、有风吹过。

  ②出示课件理解。

  ⑸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干读出来呢?

  指名读7~8自然段。

  评价:

  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读得怎样?

  读第12~13自然段时我们要求读出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

  (读出它的静态美)

  (齐读)

  四、小结课文

  这么美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美呢?

  (同学自由发言:联系环保意识谈)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10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南国风光。

  (一)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的美丽,积累、运用语言。

  (二)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学习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鸟的天堂的图片资料,在百度中搜索《鸟的天堂》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鸟的天堂》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鸟的天堂的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惊醒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课文的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开展拓展性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中。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天堂应该是什么样子?交流,那鸟的天堂呢?你想象一下鸟在那里会怎样生活?今天,老师带带大家去鸟的天堂游览一番,好吗?

  2. 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

  3. (出示图片)

  4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鸟多 自由)

  二、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

  1. 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小组检查生字词语认读

  3. 读得正确流利的组长画星

  4. 教师检查预习,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出示课件)

  5.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二) 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中你还会读吗?谁愿意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跟我一起听他读,看他们字音读得准不准?

  边听边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

  2.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课文第6、7、8段的有关段落

  (三) 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1.认真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小鸟是怎样在天堂里生活的? 边读边划出有关的句子,认真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生汇报。

  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读出来呢?

  2.指名读7-8自然段。评价: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读出它的静态美)

  齐读。

  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

  现在,老师想让你以小鸟的身份,给大榕树写一句或几句广告词,让你的同伴知道这里很美。

  (四)看图片指导朗读

  过渡:是啊,正因为这棵枝干茂盛的大榕树,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同时,这里的人们与鸟儿和谐相处,所以,这里成为了鸟的天堂。

  那小鸟在这里怎样生活的?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体会到的 ?

  1.出示课件(12-13自然段的内容)

  2.自由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活泼可爱、鸟多)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

  3.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4.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

  (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5.学生读完后问: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可能在说,我在这里真快活。)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让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再回到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

  再次指导读6、7、8自然段

  (五) 交流 朗读感悟

  过渡:是呀,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 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读一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

  指导感情朗读,并体会领悟作者在表达中饱含的感情

  (2)走近作家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六)拓展阅读

  鸟的天堂

  田汉

  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

  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

  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

  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这首诗,是著名的剧作家田汉同志1962年到新会,游览鸟的天堂时即兴而作。

  (七)巩固检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 );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 )。( 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对大榕树的称呼。

  2.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教学总结】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时间,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现在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内容,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三、课后练习,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情感。通过完成练习,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第26课课件(通用12篇)12-08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课件(通用11篇)12-09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课件08-10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课件(精选11篇)09-21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的课件(通用8篇)10-26

四年级上册劳动课件01-10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课件08-06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课件(通用8篇)10-26

四年级上册美术《节奏的美感》课件10-18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课件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