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选12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时间:2022-05-27 15:26:58 三年级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选12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选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选12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28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课时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

  (3)(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针对学生的学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用直观运算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真实地理解算理,组织学生摆人民币模型,在点子图和表格中进行计算,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心领神会,为学生进行算法运算打好基础。

  2。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枯燥的计算往往会令学生感到乏味。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出现此类状况,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算法,并借助多种手段帮学生理解算理,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人民币模型

  学生准备:人民币模型 带有表格和点子图的题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1。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师:暑假的一天,同学们准备到海滨游泳场去游泳,他们先来到了海滨游泳场的游泳用品销售处,选购一些游泳用品,这里的商品真是琳琅满目啊!

  2。引出问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请学生全面地说出画面上提供的数学信息。(有3个同学在买游泳用品,泳衣每件28元,泳裤每条13元,泳帽每顶9元,泳圈每个12元,皮球每个18元,泳镜每个16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12×3的计算方法。

  (1)在学生所提问题中选出: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元?(课件出示)

  师:要求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元,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出算式呢?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3。

  (2)尝试计算。

  师:这道题你们能自己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独立算出得数。

  (3)集体反馈交流,展示算法。

  师:你们是怎样算的?说说你的想法吧。

  预设

  生1:因为12×3表示3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可以用连加计算,12+12+12=36。

  生2:把整十数和个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10×3=30,2×3=6,30+6=36。

  (4)用人民币模型演示算理。

  师:现在我们一起摆人民币模型,演示一下第二种算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①通过猜测、试验、论证,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②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具、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两个盒子(1号盒和2号盒),8个白球,4个红球和4个橙球和蓝球。

  教学过程

  一、 动画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观看喜洋洋和美羊羊的赛跑比赛(懒洋洋当裁判),同学们猜测一下谁会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 联系实际,探索新知

  (一)1、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玩游戏,你们开心吗?但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能做到吗?(生:能)

  2、师:看!老师这里有一个什么的魔术盒子,里面装着一些球,我请同学们随意的摸出一个球,只要放到我的耳边,让我听一听,我就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的,相信吗?

  3、生摸球(找3到4名学生摸球)

  4、师都猜是白色的。

  5、师:怎么样,老师厉害吧!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准吗?

  6、生:发表意见,达成一致,盒子里面的球都是白色的。

  7、师:同学们真聪明,事先老师知道这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白色的球,所以无论同学们怎么摸,摸出来的球一定是白色的。(板书:一定)

  (二)体验“不可能”

  1、师:同学们,你们还想玩吗?看,老师在接着领你们玩一个抽奖的游戏,好不好?(师拿出一些事先购买的学习用品当做奖品),只要你们从这个盒子里摸出白色的球,这些奖品就是你们的了,想要吗?

  生1:没中奖

  生2:没中奖

  生3:没中奖

  2、师:这几名同学的运气是不是太差了,怎么都没中奖那?

  3、生猜想(各抒己见),最后认为盒子里面根本就没有白色的球,所以无论怎么摸都不可能中奖。

  4、师:如果你们让全班同学都摸到,可能摸出白色的球吗?(不可能)(板书:不可能)

  (三)体验“可能”

  1、师:老师根本没有放入白色的球让你们来摸球中奖,你们心里平衡吗?那该怎么办那?

  2、生:把白色的球放进盒子里

  3:师:这回盒子里面有白、黄、红、蓝、绿五种颜色的球了,你们就一定能中奖吗?

  4:生:不一定,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因为盒子里还有其它颜色的球。

  5:师:那你们觉得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那?

  6:五种颜色都有可能

  7:师:也就是说这五种颜色的球他都有可能摸到,因此,我们说,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会中奖,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这件事情。(板书: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法。本节课的特殊之处在于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学生熟悉的摸奖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三内化提高

  1、判断生活中的事件

  三天后会下雨;

  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太阳从西边升起。

  2、动手涂颜色

  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摸出来的不可能是红球

  摸出来的一定是白球

  四:联系生活,放飞思维

  1、同学们,你们能用“可能”“一定”和“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一些生活中的事件吗?

  五:课堂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

  乒乓球、套餐组合图片、纸箱、每组三张数字卡片、吹塑纸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是《数学广角》,这里边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想知道吗?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孩子们,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明明的自我介绍。)那咱们快去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排数:

  ①(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师:看,明明的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在一起快乐的玩。

  (课件:情景创设。明明说: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排数游戏吧。用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

  师:孩子们,你们会吗?用1、2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

  指名回答:

  (课件:明明说:如果是1、2、3这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而组成的两位数,有多少个呢?)

  师:从这三个数字选其中的两个而组成的两位数,有哪些呢?

  ②自主探究:

  师: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交流,也可以拿出数字卡片摆一摆,然后把你们排出的数记录在纸上。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③汇报结果:

  1、你们小组排出了哪些数?

  2、怎样排的?指名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汇报。其他学生一起说数。

  3、检查一下,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吗?(有没有漏掉的)

  4、谁发现了他们小组排数的规律?(可以让排数的学生说,也可以指名其他同学说。)

  ④观察、比较、分析、小结:

  1、孩子们,看看,这几个组排出的都是哪些数?2、看来呀,每个组的方法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只能排出这6个数。3、你喜欢哪个小组的方法?4、教师小结:看来,这种先固定最前面一个数,再用这个数,与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最快最准,不容易重复,也不容易漏掉。

  2、抽奖

  孩子们,你们学习非常认真,我们来做个抽奖游戏,想参加吗?每个小朋友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①教师出示4个号球:这里有四个号球:2、5、7、8。

  ②什么样的号码能中奖呢?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中奖号码就是从这4个数中选出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这个号码肯定能中吗?再猜?看来,可能中奖的号码有很多个。有什么好办法肯定能中奖?(把你认为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吧)(把用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两位数都写出来,教师巡视,“有孩子写出来8个两位数,她还在继续写,看来不止8个”“你是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

  ③写好了吗?大家推举一个人来摸奖吧。学生先摸出一个球。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位数出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 25、27、28。再摸一个球。中奖号码是?

  ④你中奖了吗?把你写出的这个数圈出来。同桌互相看看,如果你同着中奖了,请你给他画一个苹果。

  ⑤出示所有结果:孩子们,你刚才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两位数?用2、5、7、8能组成的两位数究竟有多少个呢?咱们用刚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的办法把这些数都排出来吧!老师写,你们说好吗?

  3、握手

  ①师:孩子们,你们也是一群善于动脑的好孩子。这么多同学中奖了,来,咱们握握手,祝贺祝贺!加油!

  ②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猜猜看!

  生1:6次!

  生2:4次!

  师:究竟几次,小组长作裁判,小组内的三个同学握一握,试一试,到底几次?

  ③学生汇报表演。小组长指挥说明。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数握手的次数。(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④师问: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

  ⑤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顺序无关。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这和顺序有关。

  三、拓展应用,深入探究

  1、菜肴搭配。

  课件:情景创设: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好吃的菜肴。妈妈说:孩子们,菜的营养要合理搭配,又不浪费,每个小朋友从这六个菜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①师:该吃午饭咯,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自助餐。老师都流口水了拉。这么多好吃的菜,你选那些菜肴呢?听听妈妈怎么说:(课件出示)

  师:哪些是荤菜,哪些是素菜?在这六种菜里选两种,还要注意只能选一种荤菜和一种素菜,可以怎样搭配呢?

  指明学生说一、二个,还有吗?看来有很多种搭配,究竟一共有多少种搭配呢?

  ②把你们想到的搭配用线连起来,比赛哪个小组的最快,方案最全:不重复,不遗漏。

  ③学生连线。

  ④学生小组汇报,有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的吗?

  ⑤一共有多少种搭配?你这么快就知道啦,是不是有什么发现呀?(点数或者加法:3+3+3=9)

  1、合影:

  课件:情景创设:妈妈说:孩子们,给你们三个合个影作纪念。你们三个排成一排赶紧站好了。

  ①师:明明和红红、东东站成一排,可以怎样排呢?一共有多少种排法?(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可以画一画,摆一摆,同学一起排一排)

  ②谁来说说,他们三个可以怎样排?你是怎么想的?(固定左边的小朋友;固定右边的小朋友;固定中间的小朋友)

  (师:所有的方案他说完了吗?还有补充吗?谁能够把所有的方案都能说一说?有这么多排法啊,你是怎么想的,能说得这么全面一个都没漏掉也没重复?)

  ③还有跟他不一样的想法吗?其实,还可以固定最左边(右边、中间)小朋友,交换其他位置小朋友的办法,甚至还有其他的办法,你愿意动脑筋去想吗?不管用什么办法,这里三个小朋友排成一排,都只有6种排法,你能把这6种排法画出来吗?

  四、小结

  比赛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离开之前,你有什么感受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绳子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红线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感知"一周"的意义

  (1)播放课件

  (2)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图片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体验物体的周长

  1、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三、 动手操作、认识周长

  1、围一围。

  (1)、学生拿出准备的绳子围一围数学课本并量出周长。

  (2)、同桌合作用绳子围一围课桌并量出周长。

  2、涂一涂。

  学生拿出准备的图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24时记时法读法与写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熟练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树立较强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区分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电视机、录像机、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一日。(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不肯定也不否定答案并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学生回答讨论结果,并概括总结:“一日就是一昼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一夜。”

  教师:那么,一日有多少小时呢?(板书:一日=24小时)

  拿出钟面模型,请同学演示一日时针所走过的时间。

  教师:刚才××同学操作演示的非常好,下面哪位同学能在钟面上调出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时间?(指名学生操作。)

  教师:谁能告诉我这是几点?(7点)这样说准确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几点?(晚上7点)

  引导学生说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预告节目时是怎么说的呢?(19点)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时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24时记时法)

  [由设问入手,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出课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二、探究新知

  1、24时记时法。

  教师讲解: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

  教师:24时记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面。

  教师: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生:夜间十二点。)

  教师:把时针调到12时。对,夜间12点,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录像显示,配有时钟,时针、分针不断转动。)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时针继续移动)到了6时左右,天已经亮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这是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7时30分,同学们进入了教室,开始了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同学们结束了上午的学习。中午12时,这时同学们大概正围坐在饭桌前,香甜地吃着午饭。

  师生谈话:同学们请看,现在时针走了几圈?(1圈)经过了多少小时?(12小时)

  (继续看电视画面。)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

  教师:大家请看,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生:下午1时)

  教师讲解: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刻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钟面上的时刻数分别加上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比如,现在钟面上是下午1时,根据24时记时法就应该是?(13时)。

  (继续看画面。)这时,同学们已经帮助父母收拾好了碗筷,准备进行午休了。下午2点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

  提问: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应该是几时?(14点30分)

  16时30分,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了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又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

  教师讲解:这个时候,一般称为“晚上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24时”。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0时)。因为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我们习惯上常常只说0时,而不说24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引导学生明确时针走了两圈,走了24小时。

  启发学生举例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记时法。

  [熟悉的场面,悦耳的音乐,生动的解说词,使学生赏心悦目,联想活跃,兴趣浓厚。]

  2、24时记时法的写法。

  教师讲解24时记时法的写法(投影出示)

  上午8时30分 写作8∶30上午 12时24分 写作12∶24

  下午8时30分 写作20∶30 下午9时10分 写作21时10分

  3、反馈练习。

  (1)第88页第1题。(2)练习十九第2题。

  4、教学例1。

  一列客车18时20分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由于出现的时刻都不是整点,把时刻变为时间是复名数;学生列式较困难。所以,只要求口答。

  同学们拿出线段图,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教师: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时刻)22时40分呢?

  教师:从图中看到列车从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呢?(是这列客车在路上行使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几分”表示。)

  指导启发学生看图,计算时间。可以分组讨论,并说出是怎么想的。

  概括总结:可以将18时20分到22时40分分成两段,看下图

  从18时20分到22时20分,中间相差4小时。

  两段合起来就是4小时20分。

  反馈练习:(投影):从上午8时到11时50分经过( )小时。

  5、教学例2(阅读教材第88页例2并讨论)。

  (1)右图牌子上用的什么计时法?

  (2)怎样来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

  教师可适当提示将营业时间分为上、下午计算。

  (3)第二块牌子又是什么计时法?又该怎样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呢?

  概括总结学生的计算方法。

  [借助线段图,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巩固发展

  1、妈妈每天8时上班,16时下班,一天工作( )小时。

  2、妈妈每天上午9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一天工作( )小时。

  3、选择填空:小平去看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

  ①8时 ②17时 ③5小时 ④17小时

  4。抢答题

  (1)小华每天早上7时半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他上午在校多少时间?

  (2)一个展览馆上午8时开馆,下午5时闭馆,每天开放多长时间?

  联系学生的实际设计练习题,题目有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全课小结(略)

  四、作业

  教材89页第1、3题。

  五、板书设计

  24小时计时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日历,能从日历上找到一些重大节日并熟记。会计算从哪年到哪年是几周年,从哪天到哪天是几天,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 能从日历上找到一些重大节日并熟记。

  2. 会计算周年、经过天数,会根据一些相关提示推算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时间和推算星期几。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年当中都有许多节日,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节日依次写到黑板上。

  1. 为什么喜欢过“六一”儿童节?

  2. 其实这些节日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所以大家要牢记它们。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 指导学生看日历。

  随便翻开一页日历,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2. 分别在今年的日历上找到各个节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结合各个节日的特殊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 用年、月、日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说同学们可以随便说一个今年的日期,老师不用看日历就能推断出这一天是星期几,不信就试试。

  生提问,师回答。

  你们想不想学会解决这样的问题?

  师交待方法:先算间隔时间(天数),用天数除以7,如果没有余数,即为原星期几;如果有余数,从起始的星期几往后推出余数所表示的天数。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见教材P72—练一练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并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1、教师抛一元硬币,让学生猜哪面朝上。

  2、为什么有人猜正面,有人猜反面呢?

  3、小结:在没有看到结果前,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出示三种颜色的球:红球、黄球和绿球,告诉学生这些颜色的球被装在了三个黑塑料袋里,选三位学生上来参加摸球游戏,一共摸5次,摸到红球次数多的获胜。

  2、摸球游戏

  (1)让三位学生从上面三个布袋各选一袋,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人各摸到了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将球放入袋中,搅拌一下,再摸第四次,并记录结果。(一人摸到了5个红球,一人摸到有红球也有黄球,还有一人一个黄球也没摸到)

  (2)观察记录下的摸球记录结果

  3、交流汇报

  (1)提问:谁摸的红球多?如果让你摸,你想在哪个袋子里摸?为什么?

  (2)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全是红球)

  提问:在这样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板书:一定)

  (3)你最不想在哪个袋子里摸?为什么?

  (4)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没有红球)

  提问:在这样的袋子里会摸出红球吗?(板书:不可能)

  (5)还有一个袋子里可能有什么颜色的球?

  (6)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红球黄球)

  提问:在这个袋内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球?(板书:可能)

  4、小结:在全是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在既有红球,又有黄球的袋内摸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书P99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理由

  2、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讨论交流

  (2)让学生来装球,然后摸

  3、判断可能性(一定、可能、不可能)

  (1)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

  (2)后天下雨

  (3)2017年10月11日是星期三

  (4)老师明天穿黑色的衣服

  (5)每天有48小时

  (6)秋天过去是冬天

  4、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生活里的事

  四、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确定的,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是不确定的,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课后再细心观察,想一想生活中那些事情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不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和老师、同学、家长交流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

  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用秤称)

  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常见的几种秤,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称吗?谁来介绍一下,结合实物称或图片做简要介绍。

  2.认识克。

  (1)称一称。

  我们认识了各种称,你们想用称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吗?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糖中,分别称出1克、2克、3克、4克糖,看哪个小组操作有序,动作快,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糖的多少。

  学生操作称盐,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一掂。

  ①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大家放在手掌心内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②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

  (3)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掂一掂、称一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活动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一议。

  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学生可能会说到牙齿、粉笔头、树叶等物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估计误差太大的予以纠正。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图片介绍。教师:你见到的哪些物品包装上用到了“克”?

  (5)填一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完成后汇报。

  教师:你是怎样确定读数和读数单位的?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后知道1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请大家把2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告诉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观察后发现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掂一掂。

  ①现在请大家把重1kg的盐放在手里掂一掂,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操作并交流感受。

  ②先掂一掂1kg的盐,再掂一掂1枚一角的硬币,有什么感受?并在小组讨

  论: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千克作单位?

  小结: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kg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3)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梨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梨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梨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4个梨重约1千克)。

  你能估一估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吗?

  教师用盘秤称出1千克鸡蛋验证学生的估算结果(18个鸡蛋约重1千克)。

  (4)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豆。

  让学生先将大豆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后再称出1千克大豆。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5)填一填。5000g=()kg3kg=()g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教师:比一比看谁抓得准?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师生共同评析

  3。拓展练习:1000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块谁重?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1000克=1千克,所以1000克的棉花与1千克

  的铁块一样重。同样重的物品大小也不一定相同。

  四、反思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克和千克都是计量物品质量的单位,计量很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以及1千克=1000克。板书设计:

  克千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克千克

  克——g千克——kg

  1000克=1千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课件09-28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09-14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课件12-21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资料04-2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01-15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件12-24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14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12-02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02-17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课件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