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课件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课件

时间:2024-10-22 10:42:36 赛赛 三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课件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准备好课件,课件的基本模式有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来参考自己需要的课件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课件,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课件

  简介: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愁绪。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⑴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有人说枫江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有人说,“旧把此桥误作封桥,到王珪才改正为枫桥”(《吴郡图经续记》);还有人说,“本为封江、封桥,王珪改封为枫,人们震慑权势,只得趋附”。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⑵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霜满天:空气极冷的形象语。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

  ⑶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柯继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枫桥称作封桥,吴语封、枫同音,以封桥误为枫桥,因河边有经霜红叶树之故。根据张诗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张诗当作于农历十月深秋时分,江南水边多植乌桕之类树木,经霜叶红,古人诗中多混作为‘枫’。故江枫,是泛指江边的红叶类树,不必是枫。”渔火:通常解释作“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解释作一同打渔的伙伴。《全唐诗》“渔火”作“渔父”。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⑷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⑸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除夕才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平时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白话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唐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作者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唐代诗人,字懿孙,襄阳(今属湖北)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曾担任过军事幕僚,后来又做过盐铁判官,也属于幕僚职务。唐代宗大历年间担任检校祠部郎中(另外有史料记载为“员外郎”)。《唐才子传》中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提到他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有《张祠部诗集》。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2、结合本文提高鉴赏、品读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抓住批驳的“突破口”,综合运用驳论点和驳论据的写法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背诵诗歌《枫桥夜泊》,播放课件,学生评价)

  这是一首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明月西落,乌鸦夜啼,秋霜满天;江上渔火映红枫叶,忧愁搅我难眠。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深更半夜飘到我的船边。诗中选取的景象是残月、栖鸦、霜天、渔火、寺庙、客船,有声有色,层次分明,构成了一幅清幽孤寂的江南水乡秋夜图。而画中的主体则是诗人自我。全诗情景交融,千古流传。我们曾学过,诗歌的理解应该是多样的,有的人就对《枫桥夜泊》做出新解。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哪位同学说一下新解:以为诗中的“乌啼”指寒山寺以西的“乌啼桥”,愁眠指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江枫”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做江村桥,一座叫做枫桥。这种考证乍听“大有学问”,但到底合理不合理?到底符和不符和全诗的意境呢?我们看看作家刘金是怎样评议的。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与文章对话

  在课前同学们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大家提出很多问题。老师从大家所提问题中,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重点问题,让大家利用周六、周日去查找资料,讨论研究。下面老师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然后把你在周六、周日研究的结果和其他同学进行一下交流。(5分钟后分组讨论,然后选一名组长把讨论结果汇总一下,到前边来告诉大家。在解决这几道题后,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1、作者针对新解是怎样批驳的?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法?(最好设计一个板书展示)

  2、我们已经学过《不朽的失眠》这篇文章,作者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艺术价值是怎样评价的?本文对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艺术价值是怎样评价的?你觉得本文中“有人”对《枫》所谓“新解”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3、结合本文,请你谈谈应该如何鉴赏诗歌?

  (学生机动问题)针对“新解”作者提出了哪些疑问?提出疑问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层次结构?

  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讨论(核心内容)教师归纳相关内容

  “有人”的“新解”诗中“乌啼”“江枫”“渔火”作了考证。

  (1)乌啼——乌啼桥

  (2)江枫——江村桥和枫桥

  (3)愁眠——愁眠山(孤山)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看愁眠山。

  作者对于“新解”提出三个疑问“考证可靠吗?必要吗?的艺术价值?”

  ——总批,全文批驳的“纲”

  “有人”的三点“新解”是作者批驳的“目”

  阅读时举纲抓目——理清文章的思路

  1、作者对“有人”的三点“新解”逐一批驳:

  “江枫”是江村桥和枫桥的简称:如此简称不合古人习惯;诗的形象和意境全无;题目无法成立(驳论点)

  “乌啼”指乌啼桥:乌鸦不夜啼;建于隋大业七年;“月亮向乌蹄桥方向落下去”

  反驳乌鸦可夜啼,有乐府《乌夜啼》可证;无文献史料可证;揆情度理,不可能产生

  (驳论据、驳论点结合)

  “愁眠”指愁眠山:全诗意境破坏无余;无文献史料可证;渔家掌灯亦

  (驳论点驳论据结合)

  以上是有理有据来批驳

  结论: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亮出观点“我很不赞成这种新解”。

  2、作者对《枫桥夜泊》的评价:“我以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不朽的失眠》“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与本文“这样一幅美妙而奇特的图画,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想身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

  “新解”把一字一句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使诗的意境全失产,兴味索然,无法让读者阅读《枫桥夜泊》产生“我们的某一种心情。”“牺牲了诗的艺术价值。”

  3、赏析古诗一定要结合诗的意境。抓住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夜半十分,静听着寒山寺中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或许忧于国事,又或许触景生情,于是心有万千思绪,这动人的诗句便油然而生。“新解”把一字一句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使诗的意境全失产,兴味索然,无法让读者阅读《枫桥夜泊》产生“我们的某一种心情。”“牺牲了诗的艺术价值。”

  四、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经过大家共同探讨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这篇驳论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了驳论文驳论点和驳论据的批驳方法,而且还通过与《不朽的失眠》的比较阅读,使我们知道了鉴赏古诗必须要结合诗的形象和意境。下面就根据本课所学做一下练习。

【三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课件】相关文章:

语文《枫桥夜泊》教学反思09-13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07-10

《枫桥夜泊》说课稿 枫桥夜泊说课稿范文03-24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必备]07-11

枫桥夜泊的作者08-27

(精选)《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篇07-11

古诗枫桥夜泊解析06-08

古诗诵读枫桥夜泊08-14

古诗枫桥夜泊诗意07-23

古诗枫桥夜泊的诗意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