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7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3 10:26:41 美云 四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7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检查读书(2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

  2、各小组读书5分钟准备赛读。

  师:各小组准备5分钟,看谁能像老师那样读书。等会各小组要进行读书比赛,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3、展示:小组之间比赛读书,力争人人正确、流利(一般让5、6号读)

  4、认识字词:拿出学案,读学案上的字词。小组比赛读词语。

  闷热旷地附近纤弱雷声大作大雨如注

  5、再读书。

  师:这次相信同学们会读得更好!

  自己读。小组之间比赛读。互相挑战。学生要互相评价。

  三、写字

  1、仔细观察红字

  2、教师范写2——3个。

  老师要在田字格里写。要分析起笔、顿笔,间架结构。

  既:要注意左右两遍等宽。

  痛:要注意病字框的写法。

  除了既要注意左右两遍等宽,“孙、挑、该、统”要注意左窄右宽,左边的偏旁不能超过字的三分之一宽度。

  学生描红。注意要描的像,描完再在田字格里临写。

  3、再临写两遍

  4、教师检测

  5、学生互改:1号改2、3、6号

  2号改4、1、5号

  老师给写错的纠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讲讲这个故事。

  2、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3、写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课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齐读课题)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感悟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1、体会萨沙的美好品质。

  (1)教师参与欣赏句子。(板书:萨沙说)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说说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

  (2)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欣赏这个句子?

  A从这句话的意思看,萨沙人小志气高,不想当最弱小的,他能保护弱小者。

  B抓句子中的“现在”引导学习第7自然段萨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比他更弱小的野蔷薇。抓“朝着……掀起……盖在……”引导体会、朗读。

  萨沙的态度很坚决,毫不犹豫地掀起雨衣盖在正受风雨摧残的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上,他用自己所做的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板书:做)

  C我们能不能从萨沙所说的、做的来推想他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学生朗读第3、5自然段中萨沙的语言,从中体会萨沙根本没把自己看作是最弱小的'。

  D萨沙所想的、做的、说的都证明了他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说——“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抓“该……不是……吧”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3)假如你是妈妈的话你会怎么说?

  师小结:细细读来,我们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要强、心地善良、懂得保护弱小者的好孩子。你们说,这是不是个值得欣赏的句子?当然欣赏也得有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联系前文细细欣赏,你的收获会更大。

  2、体会萨沙家人的美好品质,表达内心感受。

  (1)看图,听风雨声,说说图上情景。

  (2)(插图上叠映人物)请认真观察,滂沱大雨中,爸爸、妈妈、托利亚他们的表情动作各是怎样,再读读想想书上有关语句,你是否感受到了些什么?

  让学生分别说说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理解“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懂得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猜想假如妈妈把雨衣披在了托利亚身上,她会怎么做?

  (3)此时此刻,你是否想对萨沙,对妈妈说些什么,或是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4)看来“我不是最弱小的”不仅仅是萨沙所说的做的,也是我们的心声,一起自信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三、小练笔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想对萨沙说些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

  萨沙(说、做、想)

  妈妈

  爸爸每个人都要保护

  托利亚比自己弱小的人。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受伤的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锲而不舍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蜜蜂是怎样修补翅膀重新起飞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这是什么?

  2.说到蜜蜂,你想到了什么?

  3.说实话,其实我不太喜欢蜜蜂,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被它蜇过一回,但是后来听老人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就原谅它了。可是从此看到它,总觉得心里有疙瘩。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板题)才知道自己对它了解得太少。

  4.相信大家在读完课文后,必定会对它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1.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习2-5自然段

  (1)你是从哪看出作者的厌烦?

  重点:理解词语锲而不舍

  指导读出我的不耐烦、厌恶之情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作者,一只怎样的`蜜蜂?

  (2)小结: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我先是赶它,然后拍它,接着踏它,最后还使出全部力量碾它,恨不得置它于死地。可这只蜜蜂却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它两次从土里钻出来。

  3.学习6-11自然段

  (1)我再也不想去伤害它,我心中充满疑问,我开始静静地观察它,我看到了什么?蜜蜂做了什么令我感动?

  默读6-11自然段,同座合作补充板书。

  指名回答。

  (2)它是怎样修补自己的翅膀的?

  划记修补过程中的动词,完成填一填。

  (3)被修补的翅膀伤得怎样?从哪看出很严重?

  (4)尽管伤得这么严重,但它仍然(引读填一填)

  (5)师引读9-11自然段。

  (6)读完了蜜蜂振翅起飞的经过,你想对蜜蜂说什么?

  (7)这可爱的小生灵折服了我们,同时也折服了作者,从哪可以看出?

  (8)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入原名《翅与祷》

  四、总结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次钻出来

  不怕困难

  蜜蜂 一次又一次 修补翅膀

  坚持不懈

  三次试飞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

  【学习目标】

  1、认识“蔽、搜”等7个生字。会写“掘、抛、倾”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随遇而安、慎重、骤雨”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6种途径搜集有关蟋蚌生活习性,特点等图片文字资料。

  2、每生准备橡皮泥一盒,白纸一张。

  3、课外准备《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1、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旷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不信,我们到蟋蚌的住宅里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

  2、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

  3、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买票进宅”

  1、生自由试读课文。

  2、开动“知识快车”检查自学情况: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买票进宅”。如认读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难读句子、小节。

  三、默读课文,“看宅划说”

  1、这小蟋蚌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用“——”划出有关句子。

  2、反馈交流讨论。

  3、理解体会重点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a、蟋蚌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b.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c、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带着这种心情朗读第二、五、六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橡皮泥捏宅”

  1、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课文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的语言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四人小组合作打造这项“伟大的工程”。

  3、生拿出橡皮泥,捏造蟋蟀的住宅。

  五、角色转换,“广告创意”

  1、现在,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国第一届住宅设计大赛,请工程师为自己的住宅设计广告词。

  2、语言转换,能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设计广告。

  4、交流汇报,评选创意广告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广告链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生的精彩广告词,感情朗读。

  a、舒适的平台,温暖的'阳光,绿色家园,这就是我们蟋蟀的住宅。

  b、蟋蚌的住宅,给你一个清洁宽敞的环境,让你拥有一生的幸福。

  c、精心打造,享受生活,一流的建筑。

  2、读到这儿,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大声地说上一句:

  一流的住宅来自一流的建筑工程师,没有建筑师的精心打造,辛勤劳作,哪有这么温暖舒适的住宅。

  二、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1、在昆虫王国里,如此一流的住宅,这位建筑工程师是如何挖掘的呢?

  2、研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a、哪一处使你感触最深?

  b、划出蟋蚌挖掘动作的词。

  3、汇报交流。

  4、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三、升华课文,谱写歌词

  1、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还知道了它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蟋蟀爱唱歌,蟋蟀的歌声也很动听,现在,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2、师生用课文展示《蜗牛与黄鹂鸟》的歌词,蟋蟀和蝉都是歌唱家,现在请同学们模仿《蜗牛与黄鹂鸟》,创作一首《蟋蟀和蝉》的歌词好吗?

  四、生创作交流

  师生伴着《蜗牛与黄鹂鸟》旋律,齐唱改写歌词《蟋蟀和蝉》。(附歌词)

  啊门啊前一只小蟋蟀,啊造啊造啊造住宅。

  工具柔弱又简单,一点一点往下挖。

  啊树啊上有两只蝉,阿嘻嘻哈哈在笑它。

  洞穴随处可以找啊,何必辛苦整天挖。

  啊蝉啊蝉啊不要笑,自己造住宅才舒服。

  五、布置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蚌的声音)。

  2、选做题。

  a、《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

  b.用以下几个小动物编个故事

  蚂蚁蜜蜂蟋蟀蝉蝗虫螳螂

  3、《黄冈》第7课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出名:唱歌、住宅

  选址慎重(向阳、隐蔽)

  住宅的特点:门口门外(干净、平坦)

  屋子内部(简朴、干燥)

  初寒动工工具柔弱

  建造的过程:不懈工作不随遇而安

  长期整修吃苦耐劳

  【教后反思】

  本文从文本来说,主要写了住宅特点和修建两个方面。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时,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对课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重点研读住宅特点,概括学习修建过程。在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发现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阳、倾斜、干得快的特点,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密不可分。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说明,这种“舍而不弃、上挂下联”突出了重点,揭示了文章的内在联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适应孩子的需求。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 ) 拴( ) 陷( ) 论( )

  送( ) 栓( ) 滔( ) 轮( )

  绳( ) 绑( ) 铲( ) 拖( )

  蝇( ) 梆( ) 产( ) 施( )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捞铁牛

  被水冲走

  叫水送回

  |

  准备怀丙打捞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体会思想感情。

  3.了解童话的表达特点,学习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思想感情,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童话的表达特点,学习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树”中间的“又”第二笔变为了点,然后齐读课题。

  2.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把有关“去年的树”的命运的问题确定为主要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接读课文,其余注意倾听,看是否能朗读得正确流利。

  2.正音,重点学习四个生字词的读音,齐读词语。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正确、流利,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再次指名接读课文,分别是从开头到“向南方飞去”、从“春天又来了”到“鸟儿向山谷飞去”、从“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到“鸟儿向村子飞去”、从“在一盏煤油灯旁”到结尾,逐段引导学生说说:这是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相机板书。

  然后,让学生结合板书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看看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鸟儿和树之间有了一个什么约定?

  (2)这是一个怎样的约定?结合“一定”理解鸟儿的郑重承诺和决心。

  (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体会二者之间的深厚感情。

  3、指导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练读、同桌分角色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思考:树会怎样被人伐倒?鸟儿会怎样向山谷飞去?

  2.根据个人理解,完成填空:

  鸟儿()地向山谷飞去。

  3.交流答案,谈谈自己的理由:

  (1)飞快、急匆匆、慌忙——因为鸟儿很想找到树。

  (2)担心、忧虑、伤心——因为挂念自己的朋友。

  在山谷里,鸟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吗?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树是怎样被做成火柴的?鸟儿会怎样向村子飞去?

  2.根据个人理解,完成填空:

  鸟儿()地向山谷飞去。

  3.交流答案,谈谈自己的理由。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齐读自己改动后的最后一句。

  二、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课文,鸟儿找到树了吗?她做了些什么?

  2、引导理解:

  (1)“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为什么要唱去年唱过的歌?

  (2)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3)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后两句话中,鸟儿都在“看”,她在看什么?那一刻她在想什么?她两次看得一样吗,想得一样吗?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多元化的理解,只要合情合理就予以肯定。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自然段。

  三、交流感受

  1.我们一起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想到了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对鸟儿、对树、对作者。)

  2.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多元化的理解,只要合情合理就予以肯定。

  ·友谊的可贵·诚信的价值·情感的真挚

  3.齐读全文。

  四、学习表达

  1.这么好的一个故事,作者是如何叙述的呢?怎样表达的呢?引导感受童话虚拟、夸张、想象奇特的特点,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的写法和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2.布置小练笔(见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1、去年的树

  鸟树

  珍情友谊

  信守诺言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结合口语交际与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把自己成长的体验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

  2、把事情写清楚,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通过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选择最能表现“成长”这一主题的一、两件事情来写。

  2、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出这件事带给自己的成长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不怕不怕》

  同学们,我们最近学习了一首好听的歌,今天让我们来表演给听课的老师看一看,也当做一下课前热身运动好吗?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通过教师的有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大家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鼓舞士气,为下面的习作指导做好情绪铺垫。】

  二、谈话激趣。

  同学们,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正在一天天长大,我们收获过成功的喜悦,经历过失败的磨练,生活中有笑有泪,有苦有甜。相信在你身上发生过许多让你记忆犹新的成长故事。引出课题:成长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引导,激发师生间的共鸣及同理心,确定写作主题。】

  三、新授。

  1、(出示系列图片)打开记忆的开关,去寻找成长的足迹:瞧!那一张张奖状、一份份荣誉证书、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这一切的一切将永远保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今天,我们就来把你们心间流淌着的那一个个难忘的故事变成文字记录下来吧,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2、明确主题:把成长中最难忘(快乐、悲伤、逗笑……)的事写下来,注意写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围绕“成长”,把过程、感受写清楚、具体。说真话、心里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指导选材:通过上一堂口语交际课的学习,你准备写一个什么成长故事呢?(学生述说,师小结归纳出示课件)

  4、小组交流写作提要、写作打算。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设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故事,激发学生习作热情,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

  5、范文引路,学习写法。重点指导作文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方法,做到有趣、生动、吸引人。

  【设计意图]范文引路,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范例;指导评说,使学生从范文中获得写作的智慧,酝酿写作的情趣,打开写作的思路。又把有效的指导融入在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情感表达上,慢慢地从生活中渗透出来,做到浑然一体。】

  四、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这里要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内容,或亲生经历的事情,提起笔,不受任何限制,说出来,写下来,而最关键的要说真话、吐真情,写真情,表达自己的'情感。真正实现习作“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体现语文学科“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实质。】

  五、作文展示,朗读分享。

  【设计意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要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感。可以是欣赏自己,也可以是欣赏同学;可以欣赏全文或比较出彩的一个段落,也可以欣赏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

  六、总结:还没写完的作文我们在课后完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讲评、修改。

  【设计意图:习作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课标》要求习作教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话题,抓住特点写出自己的特色。】

  板书 我们在长大

  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设计意图:此板书简单明了,把整堂作文指导课有点睛之用。】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

  教材分析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相机板书:

  师:《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 )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时学生们高举右手,有的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又有学生起来说道: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建构执著的主题

  (一)师生交流,揭题并质疑。

  (二)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相机指导难写的生字。

  (四)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1.质疑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重要手段。文题中是文章的题眼,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文题质疑有助于学生直奔文章的重点。

  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引导学生在默读中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洞察执著的内心

  (一)生自主学习课文,要求

  1.边读边划,找出文中体现青年人特别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2.边读边写,写出对句子理解与感受。

  (二)反馈汇报,相机指导

  1.观察中感受一份专注

  重点指导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并请其他同学补充。

  (2)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明白“呆呆地”与“静静地”的含义

  (3)关注“老是”,引出他长期观察的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通过对句子中三个时间词的引读,让学生体会青年对鱼的喜欢是逐层深入的,进一步体会到神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1.抓住“呆呆”与“静静”这两个神态描写的词语,让学生体会青年看鱼的认真。

  2.学生对青年的那份认真体会得并不深,只体会在一种“喜欢”的程度,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从“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中,逐层深入体会青年对鱼的痴迷与沉醉。

  2.品读中展现高超的画技

  重点指导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理解“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及青年的画技高超。

  (3)学生想象青年在画画时的其他动作,从动作描写中体会其品质。

  (4)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进一步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运用体悟与内化,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区别两种不同的技法,再让学生联系文本进一步了解两种技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从表面了解这两个动词的含义,而且体会出它的表达效果。

  3.读写中体会一种境界

  重点指导句子“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当时人们议论的情境,把它写下来,注意运用神态、动作等的方法进行描写。

  (2)全班反馈交流,并在引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深入体会其画技高超。

  (3)品味“融”字,体会青年爱鱼到达深层次的境界。

  设计意图:

  1.双引号的作用是本单元“我的发现”中提出来,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其意思。教学中以“特别”为切入点,原因之一是青年在看鱼、画鱼、谈鱼中处处体现其特别之处;原因之二是以其作为切入点,随着对青年特别之处体会的深入,“特别”中带双引号的意义也润物无声般地让学生理解了。

  2.读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基于文章是通过侧面描写进一步烘托青年忘我投入,另外,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因此,小练点就能体现出能力的迁移。

  三、提升,追寻执著的根源

  (一)结合青年所做的事,让学生谈谈懂得了什么。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2.把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抄了下来

  设计意图:

  1.本环节在于让学生在体会青年人勤奋、专注的基础上,联系其活实际,畅谈自身的体会,内心青年的品质。

  2.作业的布置有助于积累人物描写的好词佳句,为单元习作做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谈话交流,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对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感悟。

  二、思考。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课文。

  从作者的角度理解课文,了解其情感的变化,体会他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好词佳句。

  五、拓展阅读。

  进一步体会人物执著的追求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9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原本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同学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同学从中学习怎样积累资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同学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资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资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资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局部,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布置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同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同学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干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同学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布置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同学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

  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

  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

  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协助同学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同学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同学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局部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同学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动身,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同学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局部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同学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同学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抖”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抖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依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和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同学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局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方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的

  认识8个生字,理解“自惭形秽、神采飞扬、热泪盈眶、妄自菲薄、自言自语”等词义。

  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去过长城?谁知道长城砖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结: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用的。长城上的砖一般重量为15千克,长36.5-38.5厘米,宽18-18.5厘米。厚9—9.5厘米。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童话中的长城砖有哪些经历,遇到了什么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它。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字词:绵延、防御、羡慕 、自惭形秽 、软缎 、陈列、镀金、里程碑、热泪盈眶、刚毅、灵魂、妄自菲薄

  2、解词:

  自惭形秽:原指为自己的容貌举止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绵延万里:延续不断,很长很长。

  妄自菲薄:过分地轻看自己。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思考:

  (1)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产生了哪些想法?

  (2)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高度评价,长城砖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3、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全班讨论。

  5、分角色朗读。注意长城砖的心里变化过程,先是自惭形秽后惊讶而深思,到自信的语气。

  6、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失去自信。有一天他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7、教师总结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四、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心,自尊心,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被人冷落了,但不要妄自菲薄,正确对待。成功了也不骄傲,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

  板书设计

  20 长城砖

  自惭形秽 —— 赞扬 —— 自尊自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语“轰隆隆,塌下,燃烧,熊熊大火,挣扎,冶炼,金光四射,五彩云霞。”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过程。能够复述故事并积累优美生动的词句,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神奇。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瞧,大家多精神,老师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表现的很出色,一定会给在座的的各位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上课。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最近看电视了吗?你们知道最近哪个地方发生灾难了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

  生:讲述自己了解的信息。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这些连老师都不知道。不过老师也看到了一个悲惨的状况,那是在2006年5月27日那天,印尼发生了强烈的地震,有近5800人在地震中丧生,34万人无家可归,地震还使33000人受伤,3倒塌不计其数,灾区的状况真是惨不忍睹啊!各国人民纷纷伸出了援助这手,给灾区人民送来温暖,并全力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远古时候也曾发生过这样另人震撼的灾难!那又是谁伸出了援助之手呢?

  生:女娲。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31.《女娲补天》(板书课题)。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故事的神奇。

  1、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30页,老师非常想把这个故事再一次读给大家,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师:在老师读的时候,大家要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配乐朗读)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师:那你觉得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女娲)

  生:女娲是一个善良的人,勇敢的人,女娲是一个甘于奉献的人,女娲很神奇,女娲很了不起。

  师:说的真好,女娲的确很神奇,也很了不起。(板书:真了不起)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最能体现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

  生:3、4自然段最能体现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

  2、学习3、4自然段,体会女娲补天过程的艰难、危险能及女娲的神奇力量。

  师:那好,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的。请大家自读课文3、4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再找一找哪些词或句子能看出女娲的神奇和了不起。拿出笔来画一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给大家。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女娲神奇和了不起?

  生:我读懂了女娲找五彩石很艰难。

  师:从哪能看出找五彩石很艰难呢?

  生:A、我从“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这一句看出的,冒着生命危险一定很艰难。B、我从“零零星星”这个词体会到寻找五彩石很艰难。C、我从“她忙了几天几夜”看出找五彩石很艰难。

  师:“几天几夜”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生:是从时间的角度凸显女娲的神力。

  生:我从“找啊找啊“这个词看出寻找五彩石很艰难。

  师:那怎样才能把寻找五彩石这一过程的艰难与危险读出来呢?自己练练,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师: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齐了五彩石,大家看图,看图上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生:看图后回答,女娲找齐了五彩石非常高兴,喜悦。

  师:你能带着这各喜悦的心情把描写找齐五彩石的句子读读吗?

  生:(个人读,齐读)

  师:女娲终于找齐了五彩石,那她又是怎样补天的呢?

  生:女娲找齐了五彩石后在地上挖了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天就补好了。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2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每张纸条上都一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大家自愿资助受人爱戴的沃尔特、詹森回乡,使学生感受到文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融洽关系。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

  教学难点:

  为什么每张纸条上都写着同一个名字?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漂泊他乡的人们,谁不希望能有机会回家看看?可偏偏就有人放弃这样的机会。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同一个名字》。

  二、初读。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学习。

  3.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

  1.“时至今日,我还记得白铁皮屋顶上飘舞的彩带,仿佛还能闻到意大利面食的香气,仿佛还能听到那动听的歌曲。”——为什么时隔20年,作者依然对这件事的印象如此深刻?

  2.有感情地朗读。

  3.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这个结果你会怎么想?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四、课堂练习。

  1.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下来,多读读。

  2.小练笔。

  把最近班级里发生的一件感人的事写下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3

  一、教材解读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选编这篇文章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二是使学生领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创意着眼点:

  感受与表达想结合。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释题导入: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两天我们跟随课文先去了泉城济南,见识了那天下闻名的泉水,又去了人间仙境九寨沟,领略了那儿神奇的美景。今天,我们要去哪儿呢?

  2、板书课题:田园诗情

  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 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质疑过渡:这田园诗情的地方是哪儿呢?对,就是把郁金香定为国花的荷兰。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积累好词,在好词下面做记号。

  2、学生自己读课文,圈画好词。

  3、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学生评议。

  交流圈画到的好词,多读几遍。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读后交流,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三、学习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

  2、提出有难度的生字,共同讨论识记方法。

  3、完成习字册上描红。

  四、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荷兰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揭题:田园诗情

  2、回顾:有着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等美称的荷兰,究竟是怎样的呢?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你看到了哪些有着浓郁的荷兰风情的图画呢?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3、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二、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 自读自悟

  3、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4、 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5、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三、 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 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 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 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 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 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5

  教学目标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学习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丰收的喜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搜集查找有关麦子的资料。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处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在麦子成熟的季节里,金色的麦子,碧绿的豆荚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知道吗?在这么美的地方,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可以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麦子黄了》这篇文章,去感受一下农家孩子的快乐。

  二、 新课

  1、学生自学,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可以通过查字典,也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将字音读准确,词意弄明白。

  (大屏幕出示:

  1、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适时提醒学生边读边圈画边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解字、词,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通过刚才的初读,大家能把课文通顺地读下来吗?那好,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A、 指名读第1自然段,如有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如没有错误的地方给 予表扬。

  B、 在这一段中,有些词用的特别好,比如“娴静”这个词,谁能说说它 是什么意思?(文雅、安祥的意思)

  (说时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文中指麦子和豆荚文雅、安祥的样子)

  C、 是啊,在五月的和风中,麦子和豆荚就像文静的少女一样,静静地微 笑着,多美啊,谁能美美地把这一句话读一读。

  (找同学读一句话,指导读)

  D、 在这一自然段中,像这样描绘田野的景像的词还有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屏幕出示:( )的田野 洋溢着( ))

  适时提问,空旷的田野什么样啊?(出示图片)洋溢着清香是什么意 思?(到处充满的意思)

  谁能把这一句话来读一读。

  E、 田野中的景色这么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2)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 这时候,麦子和豆荚诱惑着孩子们来到田野里,谁知道诱惑是什么意 思? (吸引的意思)

  B、 该是多有趣的事才能把孩子吸引到麦田里来啊!

  (大屏幕出示:“五月的风……真舒服。”)

  ①谁来读读这个字“赤”(注意指出翘舌音)谁能说说“赤脚”是什么意思?

  ②再来看这个字“趾”,它的读音是什么?这个字是个形声字,谁能说说我 们可以怎么来记它?

  C、 同桌之间,把这一句话读一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舒 服、好玩)

  D、 好,谁试着带着这种感觉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E、 光着脚踩着泥,孩子们的手里也有好玩儿的东西。

  (大屏幕出示:“折一 根韧韧的柳条……向前跑去”)

  ①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②老师指着“削”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它有哪两个读音?在本文中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

  ③孩子们的手可真巧,普普通通的竹管很快就变成了笛子,吹着曲子,多高兴啊,谁来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

  F、 这些句子大家读的.真好,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快乐)

  G、 那好,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感觉再来完整地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3) 学习四、五自然段

  A、 小伙伴们在田野中还要帮家人做许多事情,大家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 四、五自然段,看看孩子们都要做什么事?

  B、 (大屏幕出示:翻)在这一部分中的这个“翻”字非常不好写,也容易错,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字的左边是一撇下面加个米字,千万不要写成采字,好,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书空)

  C、 这个翻字可以组什么词?课文中的词是什么?(翻过的地里)老师告诉大 家成熟的麦子收割后,农民们就会用工具把田里的土松一松,就叫翻地。课文中说的刚翻过的地里,就是指刚刚翻松的土地。

  D、 (大屏幕出示:扯)这个字怎么读?大家想一想这个字和我们刚刚学过的 哪个字特别像,(出示:趾)谁能说说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怎么区分它们?

  (趾是脚的一部分,所以是足字旁,扯是用手来完成的动作,所以是提手旁)扯是什么意思?(用力地拉)

  E、 是啊,虽然扯青草时并不轻松,可孩子们想到日后剪羊毛的情景,还是会 禁不住咧开嘴巴笑了,(出示:禁不住)谁来读读这个词,这个字是个多音字还读什么?可以组什么词?

  F、 好,现在让我们把四、五自然段合起来读一读。

  G、 谁能说说孩子们在田里要做什么? (赶鸭、放羊、扯青草)

  (4) 学习第六自然段 A、 孩子们赶好了鸭子,放好了羊,也为家里的兔子准备了嫩嫩的青草,他们 为自己准备了什么美味呢?谁来读读第六自然段。

  B、 孩子们自己动手在田边开始了野炊,他们分工合作很快便做出了香气扑鼻 的米饭,小组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好,哪个小组愿意来读一读,咱们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的声音响亮,字音准确。

  (5) 学习第七自然段 孩子们吃饱了,随意地躺在地上,让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真是舒服啊,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把最后一自然段读一读吗?

  3、 整体记忆会认、会写的字

  (大屏幕出示所有的会认、会写字)通过初步学习课文,我们不仅感受了农家孩子的快乐,还认识了很多字,大家看看这些字你们都学会了吗?

  在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有两个字比较易错,下面把写字本翻开,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书写“翻”和“锅”边写边强调书写位置和要注意的地方)

  4、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好,现在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都写了孩子们在麦田里都做了什 么?老师告诉大家把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能试着来说一说?(注意提醒学生要说清时间、地点)

  三、 总结

  这节课我们只是初步地感受了孩子们在麦田里的快乐情景,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好,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课!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6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1、同学们,暑假的时候,老师去了一趟北京,来到了一处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地方。(出示照片)这是哪里?(颐和园)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左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指生说)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对颐和园都有一定的了解。

  1、听课文朗读,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为了更好地读好这篇文章,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生字词这些拦路虎。

  出示课文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词语。

  3、指导写字“廊”,注意笔顺,竖提,横撇弯钩,“广”撇画伸展,里面笔画要紧凑,竖为悬针竖。(指导完,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过渡:拦路虎解决了,读起课文就更轻松了。

  4、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作者主要游览了颐和园哪几个景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景点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板书)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6、出示颐和园景区地图,借助地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过渡: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学习“长廊”特点

  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部分,用笔画出能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指名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长廊除了长的特点,还有什么样的特点?(美)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 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我们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2、作业:仿照《颐和园》介绍景观的写作手法,你能用上一定的表达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你曾经去过的一处景观吗?

  板书设计

  长廊 七百

  颐和园 万寿山 …没有…相同…

  (美丽) 昆明湖 …像…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

  教学目标

  1、 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从读、品、观中感受泉的魅力,体会泉多、水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读中悟泉的特点、感受美,感官欣赏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体味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难点

  通过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泉城之美。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说说泉城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二、讲读课文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中的3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读句子,交流

  (1)第一句,泉多(七十二泉)

  (2)第二句,思考: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a指名读这句话后回答问题。(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形态,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b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c小结: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d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第三句:最著名的泉水

  板书:珍珠泉 五龙潭 黑虎泉 趵突泉

  4、齐读课文。

  (二)、品读四大泉:

  1、为什么作者只介绍这几处?(最著名)它们为什么会在这七十二泉中脱颖而出呢?让我们停下脚步,细细品味。

  自读描写这四泉的部分,出示要求:你最喜欢哪处泉?找出相关的文字介绍你喜欢的这处泉。说说它吸引你的理由。

  2、帮扶部分为珍珠泉以及趵突泉,根据学生回答随意调节:

  趵突泉部分

  “一个开阔的方形泉池,差不多占了大半个公园。”(大)

  “池里的水很清,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清)

  “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美)

  a结合这句话,理解“冒”——泉水多但流速相对慢,高过泉面。

  b出示趵突泉的图片,帮助感受“美”

  c 介绍趵突泉得名由来:大股泉水像拥有生命般日夜跳跃冒出水面,因此得名“趵突泉”,指导朗读。

  d小结:是啊,泉池开阔、泉水清澈再加之喷涌而出时那如同白雪的层层波浪,趵突泉不愧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e谁愿意用你的朗读来展现趵突泉的美?指名读、齐声品读。

  珍珠泉部分

  “泉池约一亩见方,清澈见底。”(池大水清)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拎到了睡眠上来。”(形态美)

  理解“涌”——水流细而急。(可与“冒”比较)

  珍珠泉的美:体会三个“忽~忽~”——瞬息万变,“拎”——神奇、有生命力

  指导朗读

  3、放手自学部分:

  五龙潭:生读相关部分,再作介绍。动作理解“汇注”

  黑虎泉:生读相关部分,再作介绍。

  4、小结:泉城的四大名泉果然各具特色,风光无限。齐读2-5自然段。

  5、回读第一自然段

  游历济南,泉的美景一览无余。这些泉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6、文章读到这,你想说些什么?

  (三)得名由来

  1、引读第5自然段

  三、总结

  泉是济南的魂,那一汪汪千姿百态的清泉把济南装扮的万般风情、充满灵动。让我们再度走入济南,齐读课文《泉城》。

  四、作业布置。

  了解济南的其他名泉,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9、泉城

  珍珠泉 神奇

  泉多 五龙潭 泉多

  泉美 黑虎泉 气势 天下闻名

  趵突泉 大、清、美(首)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4-2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07-20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实用01-13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2-01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11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06

小学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04-20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04-0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24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