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能力目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掌握生动的词汇;通读品味,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夏的热爱;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2、联想想象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看一幅各具风韵的四季图(幻灯片展示),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展示一系列关于夏季的图片,让学生判断音乐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哪个季节。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特点。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炽热,秋天的色彩,冬天的严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因为我们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对四个季节的感悟也会有异,但是我们看见美丽的东西都会用笔把这些美丽的回忆记下。)
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梁衡的散文《夏》,看看梁衡笔下的夏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二、走近作者: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有三篇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迸发(bèng) 澹澹(dàn dàn)
芊芊细草:草木茂盛的样子;芳草芊芊,多指春天;形容十分繁茂的青草。
轻飞曼舞:形容蜜蜂,蝴蝶飞舞的美妙姿态。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闲情逸致:逸:安闲;致:情趣。闲适的兴趣或者情感。
2、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提示: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把握好作者对夏天的热爱之情、夏天节奏的急促。)
(1)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
(明确: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
(明确: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四、研读课文:
1、齐读第1段,从全文看第1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领全文,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经典结构,首段总领全文,末段总结上文。)
2、第1组朗读第2段,第2组思考: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季节性特征的自然景观?
(明确: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等。)
3、第2组读第3段,第1组找出中心句,并思考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中心句:夏天的色彩是金黄色的。原因:夏天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4、男、女生比赛朗读,找出中心句,思考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夏天紧张,急促的旋律的?
﹙明确:白天到夜里,人们的神经不能松懈,不但要忙夏收,还要忙秋播﹚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此句隐含着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和同情)
5、集体朗读第5段,思考夏天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时怎样的感情呢?试分析写法。
(明确:热爱、赞美。对比、欲扬先抑的手法)
教师总结:作者赞美夏天实际上是在赞美夏天里劳作的人们。我们小的时候还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苦。
五、品析语言:
1、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例子,分析其表达作用。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分析: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和开篇第一句话,突出了夏天“热烈”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都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了,更加生动形象。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分析:这里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地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③“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分析: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航,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起疾速、气势雄壮,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分析: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
①“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分析:“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②“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分析:写两种农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很有趣味。
③“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分析: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六、拓展延伸:
1、仿句:
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七、总结全文
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真正让
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们身边!
八、作业:
1、请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夏天作一番描绘(300字以上,作为周记);
2、完成基础训练《夏感》。
九、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 2
【目标导航】
1、积累“黛色、灵秀、贮满、终极、匍匐、融融、澹澹、芊芊细草、轻飞曼舞”等词语。
2、理解文章“总——分——总”的写作思路。
3、诵读、品味文章优美语句的含意及表达的效果。(重点)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难点)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主要著作有:《梁衡文集》,散文集《夏感与秋思》。
【学习导航】
一、重点字词
1、芊芊细草:qiān qiān:草木茂盛
2、黛色dài:青黑色
3、磅礴páng bó:气势盛大
4、贮满zhù:储存满,积蓄满
5、匍匐pú fú:爬行
6、秋波澹澹d 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学习过程
7、春华(huá)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8、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9、承前启后:承接前者,引出后者。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意思相同。
10、轻飞曼(màn)舞:形容姿态优美曼妙。
二、讲解赏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夏天给人的总体感受是xx 。(用原文中的词填空)
2、快速默看课文2—4段,看看这三段各是写夏天那个方面的'特点?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
5、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6、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xx分析)
分析示例:比喻句
我喜欢“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因为这句话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写出了林带的繁茂和气势。
再看拟人句:
我喜欢“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其中“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
7、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作者在写夏天的色彩时,又写到了“春之色”和“秋之色”,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请你也仿照这两个句子,并发挥想象,写两个“夏之色”的句子。
8、第四段。(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短,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
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
9、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
10、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段有什么作用?
全文的结构
【小结】
作者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达标训练】
基础训练册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 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有关夏季风景的画面。
让学生说一说对夏季的`感受,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指名朗读。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词的音。
2、解释词语。
五、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现的?
2、讨论交流。
3、初步理解最后一自然段。
六、研讨赏析。
重点研讨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从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紧张旋律来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师生讨论交流,在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读书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热烈、奔放以及农民们的辛劳,夏季确实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
八、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磅礴、贮、黛色、匍匐、芊芊、轻飞曼舞、闲情逸趣”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体会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过程与方法:
联想想像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品味赏析语文,感受热烈、紧张、急促的夏天的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对夏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难点:
体会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人钟爱百花争艳的春天,有人喜爱瓜果飘香的秋天,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但是夏天,好像总是寂寞的时候多,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夏的诗文。
的确,历代的文人墨客书写春、秋、冬的比比皆是,但是写夏的却很少,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夏季,令人由衷的叹服。今天,让我们踏着夏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与作家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
二、走进夏
1、朗读是开启语文殿堂的金钥匙,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认真思考:
① 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② 作者喜欢夏天吗?从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
③ 夏天有哪些值得作者欣赏的地方呢?
2、美文需要美读,教师配乐范读(钢琴曲《夏日香气》)
① 请学生对老师的朗读加以点评,并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朗读脚本?
② 方法指导:诵读时,要在脑海里想像文中的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③ 学有致用,学生朗读(齐读——个别朗读)
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与生命的激情,难怪作者要高声赞美夏天。
三、品味夏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一篇好往往用精美的语句表达其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读时不仅要了解的内容,还要细细地品味的语言。
1、请同学们默读2、3段,圈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是写得美打动你的心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① 方法提示:从用词之美或修辞之美上去体会
② 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2、一篇精美的散文真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作者用他那充满激情的妙笔描绘出了气势磅礴、充满生机的`夏天,热情地赞美了一群勤劳朴实的农民、读罢全文,令人由衷的叹服。梁衡的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巨大的魁力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写景的技巧!
景物描写的方法:按照顺序,写景要有条理;运用修辞,写景要形象;
斟词炼字,写景要准确传神;动静结合,写景要有神韵;
点面结合,写景要全面且突出重点;融入感情,写景要言情。
四、拓展延伸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你试着用敏感而虔诚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情趣之光时,你会发现眼前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竟是如此的卓然不群、令人感动!年轻的我们既需要激情的喧嚣,也需要沉静的思考,让我们在春日融融、夏日炎炎、秋波澹澹、冬雪皑皑中,去领略欣赏美吧!
秋天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用美的眼睛去观赏秋天,用美的心灵去感悟秋天,用你的妙笔去抒写秋天的赞歌。今天,让我们写一篇《秋感》,老师相信同样精美的会在我们之中产生!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 5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抓住具有季节性特点的景物展开描写的方法。
2、从炼字、修辞、句式角度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由衷赞美,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从而生发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劳作农民的赞美及对火热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言说情绪
同学们,夏天的尾音不响,秋天的兴味正浓,老师推测大家对夏天的感情该是还在的,喜欢不喜欢夏?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自由言说)。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梁衡《夏感》。(PPT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明情探缘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
2、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可以依照行文的顺序找出关键词,以“因为这是一个---------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
这是一个旋律紧张、热烈、急促的夏。
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
这是一个迸发旺盛活力的夏。
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
这是一个生命交替旺盛的夏。
这是一个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夏。
这是一个黄金的夏。
三、研读赏析品咂情语
1、在这诸多的原因里,作者赞美并描绘夏包括几个语段?你们能根据描写的内容从对象上分分类吗?
明确:2-4段,夏天的景和人两个方面。
2、现在我们一起赏析写人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紧张的旋律的。
①首先听老师初读本段,同学们大胆评点,要勇于言说,表明自我的主张,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思我在。
②交流怎样的阅读才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种紧张气息?才可以读出散文的情调来?
经过讨论明确:把握句式的特点,本段以短句为主,独词,词语反复,间不容发的紧张。农民夜里不寐的心理揣摩,他们在想什么?怕刮风,担心有云压来,风云带来雨水,而麦子还在场上,如果下雨的话,就要想着起来把麦子盖起来,不然麦子遭了雨,要发霉生芽的。心理默念老天可千万不要下雨,如果要下雨的话,还是等麦子收回家吧,老天。对农民此时心理的补充让学生感受到农民的企盼,不安。再来看看作者的情感,通过关键词,该松一口气了的该,亦够苦了的亦等都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对农民的体恤、理解,从挑着夏秋两季中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民使命感责任感的赞美。
③让我们深怀紧张,企盼,赞美的情感来朗读本段。
综述:对语言的赏析可以集中在炼字、修辞、描写的角度。赏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阅读感受。
④下面老师把2-3段的内容交给大家,每个人选择一段,从炼字、修辞、句式等角度来品味。先理解,然后依照自己的理解读出声来。等下,咱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理解和朗读入味。
典型句子一:“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一句加以品味。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景物逐渐变化的过程,抓住“细”——“厚”、“绿”——“黛”、“烟”——“墙”等词,另外“沸腾”一词突出了夏天的热烈,“凝成”突出了绿色之浓。
典型句子二:“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一句加以品味。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麦的面积之大,可以涌起一艘艘的舰船。“翻滚”、“扑”说明麦子长势之猛,给人热烈的的感觉,突出了夏的磅礴之势。“烘烤”一词写出了太阳的火热、猛烈。
典型句子三:“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明确:一个“挑”字,写出了绿叶的饱满、精神;一个“举”字,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抓住了瓜秧的特点,无惧前行的生命力。一切都是充满活力的”一句加以品味。
四、深入探究鉴赏情艺
1、作者写夏的色彩是金黄的,却不描写它,而且还写了春之色,秋之色,作者这样安排意图是什么?(感受作者的哲思之美)
2、你能仿照春之色,秋之色的句式,发挥一下想象来写写夏之色,冬之色吗?可以两两合作完成。(写出自己的特立之思)
3、苦涩的汗水有什么值得赞美的?但是这却是作者盛赞夏的一个重要原因,你能探究出作者这样写的真正用意吗?
明确:只有苦涩的汗水,辛苦的付出,迫切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创造出生活的美好来。这里的农民是中原大地的农民,这些农民对生命如此热烈的投入才润泽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所以,作者赞美苦涩的汗水就是向往着这种火热的生活,生活的理想就是在这火热里铸就。让我们纵情高歌这生命的华彩,这紧张,热烈,急促的生命乐章!
五、小试牛刀秋日私语
1、请你把目光聚焦在某个环境里,选择具有秋季特色的一些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择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秋韵》为题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2、收集描写夏的古诗词,不少于两首,熟读感知交流。
板书如下:
夏感
紧张、热烈、急促
气势磅礴景蓬勃壮美生命的召唤
迸发活力
赞美色彩金黄
生命交替人辛勤忙碌使命的肩负
浸于汗水
黄金之夏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古诗《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诗描绘了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今天学习的《夏》,表达的却是一种紧张、急促的旋律,表现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2、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演示多媒体画面(春、冬、秋、夏)。正如当代作家梁衡所言: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但作者却敢于履新涉奇,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夏》。
(二)初读课文:
1、扫清字词障碍。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句,自由发问。
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部分(1)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第二部分(2-4)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第三部分(5)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3、这几部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总(首段总领全文,末段总结上文。)
(三)精读课文:
1、齐读第一段:
①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②它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
2、指名一生读第二段。
A、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季节性特征的自然景观?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热风,麦香。)
B、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例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体了。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地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拟人句: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对比手法:(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的景物特征----万物都在向上)
3、男生读文章第三段:
A、这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找出本段中心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
B、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写出了夏之热烈。)
C、品味语言: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句话中“挑”,似乎让人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似乎看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生动地表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这三句都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同时三句又构成了排比,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4、女生读文章第四段: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②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找出文中的句子。
5、全体学生齐读第五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得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②作者为什么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四)师生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三的仿句练习。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为黄的暖,如麦浪,如玉米,象征着丰收的稀奇。冬之色为梦的白,如银霜,如飞雪,昭示着生命之安静。
2、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3、课下搜集写夏的诗词,整理到摘抄本上。
历代文人写夏季,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就是描写农民夏天劳作情景的。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代苏轼《鹧鸪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 7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
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总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过了秋天、冬天和春天,我们该来经历火热的夏季了。大家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呢?
(学生七嘴八舌)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他们笔下的夏是“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夏》确实能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板书夏梁衡)
二、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②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2.细读课文,深入思考:
①比较:
A.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的景物特征。
B.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比较写夏之热烈。
C.“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得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②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A.(例如第二段)描写夏景——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
B.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
C.用“五月人倍忙”体现夏于紧张、急促的旋律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
D.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抽象)
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三、作业:
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第二课时(总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语言特色。
2.通过比较阅读,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学习,你有哪一些收获?
1.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特征。
2.学习到抓住特征写景。
二、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生动、准确、表现力强。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2.动词的运用。(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
3.短句的运用。
4.叙述、议论、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5.照应。
三、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
1.注意写景方法
2.体味作者感情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思路。
(3)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2、提问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送走骄阳似火的夏,又迎来落叶纷飞的秋。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组照片,看看照片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致?(学生发言)这就是我国北方夏季麦收的繁忙景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梁衡的美文《夏感》,去欣赏北方夏天的美景,去感受北方夏季里的激情。板书课题:夏感梁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读准加点字字音
芊芊(qiān qiān)细草黛(dài)色磅礴(páng bó)
贮(zhù)满匍匐(pú fú)秋波澹澹(dàn dàn)
(2)说出下列词语词义
芊芊:草木茂盛。黛色:青黑色。
磅礴:气势盛大。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2、学生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采取了怎样的结构方式?各层分别写了什么?
(2)夏天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描绘夏天的?各是怎样的?
(4)文章抒发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情感?
三、再读课文,探究欣赏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完成:
1、文章首段和末段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
2、作者是如何描写夏天的景致的?
3、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紧张、急促的夏天呢?
4、品味语言
根据示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1: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潜”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四、拓展延伸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积累“黛色磅礴主宰匍匐芊芊澹澹春华秋实闲情逸致”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进入作者为我们营造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夏的钟爱以及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并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只有获得师生双方情感认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师生双方都在情境中获得了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三、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课文,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描绘了夏的景象,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此文被编排在七年级上册,除了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外,应该更适合刚从小学毕业,而又将面对中考,乃至命运转折时期的学生。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初中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有走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生命的“夏季”吗?
与前面两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季节题材串联起来的主题单元。前者侧重于人生的信条、志趣、哲理,而本单元的课文则侧重于从景与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如果说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话,那么这个单元的文章则是间接感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单元教学最终还应该落实到怡情悦性上。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然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供学生阅读训练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渐增加,难度值也相应提高,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火热的夏天已与我们挥手告别,但我们对她的感受一定还记忆犹新吧。我很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夏天,对夏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抱有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文章--《夏感》,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的情感。(大屏幕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梁衡,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扫清文字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
黛色(dài):青黑色。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主宰(zǎi):统治。匍匐(púfú):爬行。
芊芊(qiān):草木茂盛。澹澹(dàn):荡漾的样子。
春华(huá)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大屏幕显示如下,要求学生大声的朗读三遍,一次比一次的声音大)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3、老师提问:历来文人不喜欢赞美的夏季,作者为什么说是“黄金”的季节?是不是在印刷的时候印错了?应该是“金黄”而不是“黄金”?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是印错了,也可能有学生说没有印错,到底是不是印错了,或者作者为什么认为是黄金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一同感受作者笔下的夏季吧)
4、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根据以下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1)、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夏天已经来临了?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
5、组织学生课堂交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大屏幕显示如下)
(1)、表明夏天来临的景象:蝉儿、麦浪、热风………
(2)、夏天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五)、主旨探究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如下)
齐读:“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就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组选一名同学作记录,整理归纳本组的讨论结果。(大屏幕显示如下)
思考:
(1)、为什么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代表着“紧张的旋律”?(提示:结合其他段落进行分析)
(2)、我为什么要赞美这样“苦涩”而又“紧张”的夏天呢?
(3)、以“因为这是一个____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
3、交流各自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各组讨论结果并作必要的引导。(大屏幕显示如下)
(1)、因为夏天意味着农民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2)、作者赞美夏天其实表现了对劳动的歌颂,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
(3)、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夏天,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
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天,
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天,
这是一个紧张劳作的夏天。
教师追问:文中那些语句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紧张?
明确:辛勤:弯着腰、流着汗、早起晚睡、半夜醒来
紧张:绷紧、快割、快打、又得、赶快去
(4)、学生齐读第四小节,再次感受农民的辛苦和忙碌
提问:
①通过学习你们现在还认为是把“金黄”印成“黄金”了吗?
②作者为什么把夏天看得和黄金一样的珍贵呢?
(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旺盛的生命力、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勤劳的品质这几个方面思考。)(大屏显示如下)
(黄金般)旺盛的生命力
黄金之夏(黄金般)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生命之夏
(黄金般)勤劳的品质
(六)、语句赏析
学生在明确作者赞美夏天的意图后,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赏析和朗读语句,体味作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夏天的赞美之情。(大屏幕显示如下)
源于对劳动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作者对夏天景色的描写也就充满了。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示例
好句: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品析:句中“泛泡、冒气、沸腾、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说明:1、对于一些特别精彩的或有鲜明语言特色的句子或句群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感情。例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一句朗读的时候要通过先改动句式再对前后两句的表达效果加以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该句蕴涵了农民的急切的心情,读出急切的感觉来,在个别朗读之后可再进行集体朗读。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加深体会。
2、要鼓励学生多找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来,可不必严格按照示例作品析,怎么想就怎么说。对于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明显的错误加以纠正,但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敢于发言且言之有理的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发言精彩的学生,则要加以表扬并带动学生鼓掌,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课堂气氛的激活。)
(七)、课外延伸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夏季的鉴赏和思考延伸至课外。(大屏幕显示如下)
作者说: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那么依你之见,夏之色又意味着什么呢?请你仿照例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夏之色为,如,如。
冬之色为,如,如。
提示:
1、冷和热分别是绿和赤带给人的感觉,而绿和赤又分别是春和秋的颜色;
2、碧波和夕阳体现了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四季都有;
3、嫩竹与红叶同样分别体现绿和赤的颜色,但两者又分别是和秋天所特有的;
4、两句话的最后部分都体现的是季节颜色带给人的感悟。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八)、课堂总小结
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获得一个沉甸甸的秋。
(九)、布置作业
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拿出纸和笔写下自己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感受。(大屏幕显示如下)
在领略了夏天的风采,倾听了作者的赞美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谈一谈。
我的感言:
(十)欣赏课文朗读和画面
播放老师的配乐朗读并配有相应的画面,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的美。
板书设计
紧张夏之景喜爱夏天
夏
热烈夏之色赞美夏天
感
急促夏之律更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六、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亮点:本文描写了夏季的景象,表现出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教学专长:在从教二十多年里,我总是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失,及时和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爱心、耐心是我走向成功的秘诀。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示诗歌视频,学生随录音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题目为《夏感》,那么作者对于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
3、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七年级上册《夏感》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教案《夏感》(精选11篇)12-1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02-03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3-17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1-25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7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03-21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12-22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教案12-29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