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通用12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2-12-12 15:34:46 六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通用12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几处对比描写的作用。

  3、懂得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4、导读《小王子》,走进名著,从中感悟。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2、理解孩子和大人的思考为什么会不同。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初解题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王子》这本书吗?能说说对它的了解吗?

  2、《小王子》是书籍世界里的一个奇迹。它的作者是法国的圣埃克苏佩里,他不是一个职业作家,而是一名空军飞行员。但是,在西方世界,这本书的印数仅次于《圣经》,迄今已发行了许多亿册。这个成绩的确也得之无愧,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如此精美又如此质朴,如此深刻又如此平易近人,从内容到形式都几近于完美,却不落丝毫斧凿痕迹,宛若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

  《小王子》被称做哲理童话。的确,这本书不但非常适合于孩子们阅读,同时更是写给某一些成人看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它是献给那些曾经是孩子并且记得这一点的大人的。

  3、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读读书中的小故事,请同学们一起轻轻地读课题——《蛇肚子里的象》。

  4、读课题的时候,你的脑海中闪现出了什么问题吗?

  (如:蛇肚子里怎么会有象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我们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把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字词的读音做好标记,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订正朗读中的错误,评议朗读情况。

  3、自学生字生词,并进行交流

  ⑴学生强调需要注意的字词的读音

  蟒(mǎnɡ)蛇、捕(bǔ)蛇、囫(hú)囵(lún)、反复(fù)、剖(pōu)视、中辍(chuò)、接触(chù)、始终(zhōnɡ)、结(jié)交

  ⑵强调生字字形

  嚼:右下角是艮字少个撇,再把捺变成点,并且加上寸

  帽:巾+冒

  ⑶查词典解决生词

  咀嚼:把食物嚼碎。

  囫囵:整个的,完整的。

  杰作:杰出的作品。

  剖视:深入分析,仔细观察。

  中辍:中途停止。

  心灰意懒: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迁就:将就,迎合别人。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轻声朗读课文,并且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呢?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我”画了两幅“蛇肚子里的象”的作品,可是却无法让大人们理解。而当“我”不再和他们研究图画转而谈论大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都很高兴。)

  3、课文围绕着两幅作品的产生及相关的故事进行记叙,你能依此为线索,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吗?

  学生尝试把课文分成这样两个部分,感受作者清楚、有序的表达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画了两幅蛇肚子里的象,可大人们都不能理解。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写“我”迎合大人们的世界,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接受。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来读读课文。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阅读相关文章。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请两名同学分别来读文章的两个部分,我们一同来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主题

  1、你们还记得在读课题、课文时脑海中出现的问题吗?请你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看看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如果不能马上解决的,我们再通过读书、深入思考尝试解决,好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相机解决。老师把较难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看在文中能不能找到答案,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简洁的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4、在课文中有这样几个句子,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幻灯片出示

  a、我给大人看我的杰作,还问他们看了我的画怕不怕。

  “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b、为了让大人看懂,我又补画了蛇的内部。

  大人劝我别画什么剖视的或不剖视的蟒蛇图,把心思用到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上去。

  c、我不得不另选一个职业……

  我始终把作品一号留着,遇上一个我看来头脑略微清醒的人,就用图画考验他。我要了解他是不是真的懂事。但是没一回他们不是回答:“这是一顶帽子。”

  d、我跟他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

  大人很高兴,认为结交了一个如此明白事理的人。

  ⑴能读懂这些句子吗?可以联系平时的生活感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a、我画了一幅图画,一条蛇把大象吞进了肚子里。可是大人们却看不出来,认为那只是一顶帽子,没有害怕的感觉。

  b、我想使大人明白我画了什么,懂得我的感受,于是画了第二幅作品,可是却受到反对,他们认为我没把心思放在“该用”的事情上。

  c、、虽然我的兴趣、作品没有得到大人们的理解和认可,但是我仍然不放弃,仍然坚持自己充满童心和想象的世界。

  d、我适应大人的世界,大人们能接受这样的我。)

  ⑵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作品无法得到大人的认同和理解。孩子和大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面对同一个问题,大人和孩子经常会有不同的看法。

  ⑶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句子。

  5、你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吗?

  学过课文以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感受、得到哪些新的启示呢

  三、导读名著,课外延伸

  喜欢这个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小王子》,感受这部书籍世界里的奇迹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精彩。

  四、作业

  1、阅读《小王子》;

  2、制作读书卡片。

  板书设计:

  蛇肚子里的蛇

  自己的角度、不被理解

  大人的角度、被人接受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翻越大雪山。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三、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四、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六、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七、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通过深入阅读,体会不同人士对于故事的不同评价。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文作者用寓言的手法写了一只狼四天发生的故事——追捕羊、兔、松鼠的失败与被老虎追捕的经历,因为狼的不留余地,导致自己被送入虎口。作者用富有哲理的思维方式,对这只狼的案例借各界不同人士的内在逻辑思维趋向,表露看法。故事虽短小,但这只狼的不留余地,却给人留下了一个思考的余地。人们指责着狼的愚蠢与不明智,因为他们都在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看待事物都在奔赴一个自己认为有益的目标。狼的遭遇,繁衍了各界人士的思考,对人生、对环境、对计划等等。精辟的言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2、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教学难点:

  理解各界人士对故事的不同评价。

  4、教学突破点: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活动提示,先弄清楚各界人士是什么样的人,然后结合他们的职业来理解他们的评价。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齐读课题。并指生读课文。

  2、同学们评议读得怎么样。

  (二)读课文,注意读得文通字顺。

  (三)结合课前的预习,汇报自学的成果。

  师:同学们之前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有哪些需要同学们的内容请大家充分交流。

  关注字音、字型、词义、等基础知识部分。

  (四)在把文章读流利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观察作者画的这两幅画,谈谈你的看法。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后习题,试着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时间顺序可以给文章分为两段:

  第一段:(1——5)讲述狼的故事。

  第二段:(6——12)不同人士对故事的不同评价。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请两名同学分别来读文章的两个部分,试着概括其主要内容。

  (二)精读文章,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精读文章进行学习,将其中你认为最值得研究的语句找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其中的含义。

  结合书后第二题所给出的重点句子。

  2、含义深刻的句子:

  不同人士对故事的评价。(几个句子。)

  3、在读这个故事时,可以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讨论交流自己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讨论书后的“讨论”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

  2、相机进行朗读指导。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形象、身份、特点,在读到评论性的语言时要读得沉稳、深刻。

  3、体会这个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整篇文章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板书设计:

  不留余地的狼

  哲学家、唯心——唯物

  宗教学家、善——恶

  环境学家、生态平衡

  经济学家、盈——亏

  军事学家、强大——弱小

  农民、种植——收获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还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清平乐·六盘山

  4.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5.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2)交流难点字的识记方法。“缨、缚、梁、眺、陕、诵”六个字可以用与形近字相比较的方法识记。

  缨——樱 缚——搏 梁——粱

  眺——跳 陕——峡 诵——通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长缨山梁陕北缚住

  谈古论今天高云淡红旗漫卷瓦窑堡不朽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4.多读几遍,讨论疏通词句。

  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理解“山梁”。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眺望、吟诵。

  交流搜集的长征资料,理解“第一方面军”“六盘山”“会师”“瓦窑堡”“陕北革命根据地”等词。

  5.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梁”字上部的点画较多,注意写好。

  眺:左边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

  朽:与“巧”比较识记。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将每个字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设计。

  1.把这篇课文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用本课的生字做词语卡片。

  3.找找长征的故事,读一读。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5

  一、知识教学点

  1.增进对科幻作品的了解,体会想象在科幻作品中的表达作用。

  2.培养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勇于提出新奇见解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

  三、学法引导

  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想象越新奇越好。

  四、教学的重难点

  1.在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大胆想象力。

  2.理解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必须有合理的根据作导引。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具准备

  若干图片

  七、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课文

  1.先和同学们讲一段“关于尾巴的故事”,动物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是它的尾巴,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它的特殊用途。鳄鱼用它的强有力的尾巴击退敌人;狐狸用它的尾巴保持温暖;而松鼠如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尾巴当作降落伞使自己安全着陆;海狸用它的尾巴发警号,游泳时用尾巴划水转向,还用尾巴给窝里垫土,当咬断大树时用尾巴来稳住身体。有一天动物进行了一次交换尾巴的游戏,它们是这样交换的。(印发有关资料,资料附后)

  2.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每个动物都有适合自己的尾巴,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人类如果也有尾巴会是什么情况?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作家坎斯?彼勒的科学小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自由读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巩固对字词的掌握

  重点字词:闲暇翘起蹭(cèng)

  2.同学们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是由什么而想到人类会有尾巴?(“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这个客观事实引发出来的)

  作者通过奇特而有据的想象入题,提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设想。

  (2)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

  (不会太长,不会长毛;男尾比女尾粗壮些,女尾巴会更柔美;尾巴外裹着一层薄薄的皮;尾巴都会露在外面。)

  (3)有尾巴的人们又会如何去珍视自己的尾巴?

  (会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以使尾巴更美丽,更耐用)

  (4)人类的尾巴有哪些功能?

  A.生理上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表示歉意、表示赞同、表示友好、表示爱恋);

  B.有保健的作用(更方便地感知外界的温度、丰富的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凝难病症);

  C.尾巴可以带来操作之便(木工用尾巴夹住木头、女人用尾巴圈紧小孩,运动场上用尾巴拔河,使体操动作更精彩)。

  (5)最后作者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

  (6)你们还有什么大胆的想象?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待机出示图片)

  (二)学习课文的重点: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开启本文思路的钥匙,更是展开本文的翅膀。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源于作者大胆的想象,作者的想象虽然大胆而奇特,但都有着合理推导,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作者在文中是怎样体现新奇和合理的?

  1.人类有尾巴——“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引发出来的。

  2.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有尾巴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身体发肤的特征及男人、女人体态差异上进行的。

  3.尾巴的生理功能,工作之便——是从尾巴与人类参加社会活动的联系想象出来的。

  4.化妆品商店会有“尾巴专柜”,医院开设尾巴的专门门诊,也都是从与人体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诱导出来的想象。

  5.文章最后说:“人们之所以贫困,之所以寿命不长,之所以行动不便……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尾巴”——这惊世骇俗的想象,作者虽然难以将“贫困、短寿、行动不便”同尾巴的关系一一说明,但由于全文的想象都是有据的,所以读者对最后的惊人之语,虽然感到奇异,都又不觉其荒.唐。

  (三)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者大胆地想象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一片天地,同学们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现在我们来认真地想一想,如果作者的这一愿望实现,那么我们人类人人都会拥有一条美丽的尾巴,作者笔下尾巴有很多的用处和好处,现在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如果这一愿望真的成为现实,尾巴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麻烦?

  同学们自由发言:(1)人类有尾巴不美丽,甚至是丑;(2)露着尾巴是把个人隐私暴露出来;(3)有了尾巴坐车不方便;(4)会给别人带来骚扰……

  (开一场现场讨论会:如果人类长尾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通过发言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祖先是有尾巴的,是因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尾巴的功能被四肢和语言等代替,尾巴所要表达的信息,用其他都能表达,所以尾巴就渐渐消失了,应该说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进化。

  三、课堂小结

  课文描述的是想象中的奇妙世界,想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想象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课文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的见解,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也不妨试着对周围的事物,换个角度去思考,大胆地作出假设,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见解,也许你会获得一种别有洞天的喜悦,现在我们以“假如……”开头说一段话,看谁的想象丰富、奇特又合乎情理,想象越新奇越好。

  例:假如人类仍能够四肢自如地行走,就会带来行动快捷,减少车辆拥堵等效果,也会避免或者减少大脑缺血、脊椎弯曲、劳损、胃下垂、痔疮等疾病的发生。

  四、布置作业

  以“假如……”为话题写一段话,看看谁的想象丰富、奇特而合乎情理。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完整地叙述自己参与过的一次活动,写清楚活动的场面,注意点面结合。

  2.能写清楚自己参与活动的想法、感受、心情。

  3.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重点难点

  1.能写清楚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相关信息。

  2.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感受)突出;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抓住细节进行描写。

  3.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班级曾经参与活动的图片。

  学生:

  回忆曾经参与过的活动,写下活动名称,有条件的可以准备当时的照片或视频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展示学生活动的图片,激起学生对活动的回忆。

  导语:大家看看这些照片,是不是很眼熟?这几张照片中大家笑得可真开心,而这一张照片中大家的表情看起来可真严肃。再看看这张,这位哭得稀里哗啦的同学又是谁呀?看着这些照片,老师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精彩的活动中去,你们呢?

  2.引导学生体会照片中的`情感,导入课题。

  过渡:很好,看来大家对之前参与的活动都记忆犹新,感触深刻呀。那么,这堂写活动的作文课相信大家都能畅所欲言了吧!

  二、拓展思路,确定写法

  1.点名学生说一说这学期或小学阶段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动。

  2.归纳、总结学生发言。

  体育竞技类:拔河、跳绳、接力赛、乒乓球……

  文艺表演类:合唱、课本剧表演、集体舞……

  公益慈善类:看望老人、植树、校园清洁、爱心助学……

  民俗活动类:包粽子、写春联、踏青、看灯会……

  校园活动类:开学典礼、课间操、校运动会……

  3.点名学生总结活动收获(即确定文章中心)。

  预设:参与一次活动,必然会产生很多想法和感受,也会从中得到不少收获。这些收获或许是增加了一种新的生命体验;或许是锻炼了某种能力,展示了自我风采;或许是走进他人,了解了陌生世界;或许是汲取了文化营养,开阔了眼界;或许是放飞心灵,体会快乐人生,等等。多多引导学生体会活动中和活动后的感触,明白参与这些活动的深层意义。

  4.引导学生明确写作重点和写作技巧。

  (1)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重点。

  明确:教材中已经明确交代了本次习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将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一写明,就可以初步组成一篇文章的框架。但是,作为一篇写活动的文章,其目的必然是让读者感受活动的氛围,阐述作者的收获。因此,所有与之相关的内容均应作为写作重点,即须写清楚活动最精彩之处,写清楚活动过程中的什么内容让自己感受最为强烈(一般为活动的高潮部分),写清楚活动带给自己的启发。

  (2)掌握记叙活动写作技巧。

  明确:写作顺序和场面描写应注意哪些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进行点拨式指导。一般而言,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叙述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采用倒叙的手法,把活动的结果或活动中某个重要场面提到开头,再回顾活动的起因和经过。写活动就离不开场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是描写的重点,要从细节出发,营造出活动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此外,环境描写和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让作文增色不少。

  三、总结素材,完成初稿

  1.学生翻看自己准备的资料,回忆当时的所见所闻,确定写作对象。

  过渡:关于本次习作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相信大家都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应该迫不及待地想要动笔了吧。请大家翻看自己准备的资料,回想一下那些活动经历,其中让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一次呢?把这次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吧!

  2.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活动,说一说活动的过程和记忆深刻的细节。

  预设:学生可能有好几个选择,必须明确出一个作为本次习作的写作对象。

  3.点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写的事,教师指导学生把活动过程说清楚,引导他们说出为什么会印象深刻,从而明确活动的感受和想法。

  4.完成初稿。学生根据交流的内容,列出习作提纲,把活动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形成作文。

  5.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

  (1)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明白;

  (2)场面描写是否生动;

  (3)想法感受是否深刻,情感的抒发是否水到渠成;

  (4)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注意使用修改符号。

  修改重点:(1)标题应在符合要求的条件下新颖有趣;(2)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3)改正不通顺的语句;(4)对内容进行增删调整。

  小学阶段常用的修改符号:

  (1)改正号:(2)删除号:(3)增补号:

  (4)对调号:(5)转移号:

  3.小组间交流习作,互相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点评重点:(1)过程叙述完整;(2)内容具体,重点突出;(3)场面描写生动,情感真挚;(4)标题、开头、结尾精彩。

  【优秀习作】

  记一次有意义的义卖活动

  时光如流水一般,冲刷着我的记忆,有些事早已褪色,但唯有一件事让我至今也难以忘怀,那就是学校开展的“爱心大义卖”活动。①

  记得那是“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下午,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回家整理自己的玩具、文具和书籍,并挑选其中一些标上合适的价格,明天拿到学校来卖,卖来的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同学们听了,个个兴奋不已。放学回到家,我就开始翻箱倒柜,大肆搜寻自己的玩具,精心挑选了几件标上价格,等待第二天义卖活动的到来。②

  第二天,我带着自己的“商品”来到学校,只见操场上彩旗飘扬,热闹非凡,还拉上了“爱心大义卖”的横幅,简直像个大市场。“市场”上的“商品”真多,有芭比娃娃、变形金刚、铅笔盒、套装尺子,《淘气包马小跳》《百科全书》……,真是应有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我迫不及待地找了一个摊位,把义卖的“商品”摆了出来。③

  不一会儿,我左右两边的几个摊位都围满了“顾客”,我却门庭冷落,连个问价的人都没有,这可怎么办呀?这时,一阵吆喝声传入我的耳朵里:“走过路过,机会不能错过哟——”循声望去,那不是我们班的李小小吗?还真像个小商人,不愧是生意人的后代(他爸妈就是做生意的)!看来,我得学学他。我清了清嗓子,张张嘴,可怎么也叫不出来。试了好几次,我终于鼓足勇气,大声叫了起来:“快来买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买好产品这里来!”没想到,我这一吆喝,还真吸引了不少“顾客”。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问:“这个玩具多少钱?”“这个便宜点啦,好不好?”“把那个拿给我看看,好吗?”可真是忙得我不亦乐乎。就这样,我手中的“商品”终于卖得一干二净。整理好摊位,我仔细数了数,总共卖了25元,哈,还真不少!我怀揣着自己辛苦得来的劳动成果,走向捐款箱,郑重地投下了自己的一份心意。④

  这次义卖活动可真有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次爱心活动,而且还锻炼了我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更让我尝到了成功后的喜悦!⑤

  句段赏析

  ①采用倒叙手法开篇,点明本文写作对象。

  ②简单交代了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③描述热闹的活动场面,营造氛围。

  ④这段是文章的重点,详细描写了“我”的“商品”是如何从无人问津到反响热烈的。描写细致,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都恰到好处,尤其是详细刻画了“我”的内心活动。

  ⑤结尾点题,总结活动的意义,升华文章中心。

  总评:本文记录了一次学校组织的义卖活动,从义卖活动的准备工作到义卖过程,再到义卖结束后的感受都写得非常清楚。文章详细刻画了“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将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并将个人的心情穿插其中,写得细腻而真实。最后的感想贴合事实,具有说服力,可以体会到作者为何会对这次义卖活动难以忘怀。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总结: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也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了锻炼,它们能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健全、更有追求的人。通过本次习作,大家是不是又重新获得了心灵上的熏陶和洗礼呢?希望大家能够谨记活动带给我们成长上的益处,不断提升自我。本次的习作课堂,大家的表现让老师很欣慰。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次的作文练习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保持这种学习的热情,多多努力,争取在今后的学习中创造更多的成功。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悔恨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季羡林资料及相应文稿《赋得永久的悔》,制作相关课件。

  一、谈话导入、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1、出示季羡林照片

  师简介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课件展示)

  2、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此时,你脑海里浮现出母亲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来形容(——的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也对母亲独特的解释,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这篇——怀念母亲,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意味。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

  3、出示词语“真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可见一斑”等词语检查学生读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那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一自然段。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

  2、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文中哪句话概括交代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

  3、抓重点语句,理解对母亲的怀念

  出示句子: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四、失母之痛——永久的悔恨

  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2、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句子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句子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师;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让作者伤心的,是不是仅仅是因为母亲的去世?真正让作者感到遗憾和悔恨的是什么?(生回答,师总结: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播放音乐)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师: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生:母爱,母爱最重!)师: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一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齐读这段文字。

  2、拓展作业:看了这句话,你们一定感触很深吧?此时,你有什么想对你的母亲说的吗?(教师引导:想想母亲在家的辛劳,养育你们的不易)快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叫学生回答)

  3、推荐:课外阅读《赋得永久的悔》

  总结:是啊,季老再也没有机会报答自己的母亲了,留给他的唯有那遗恨和永久的怀念。而我们大家,却还有这个机会,来报答自己的母亲。我们能做的很多:在家,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母亲的负担;在学校,好好学校,不辜负母亲对我们的期望!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敬意

  爱慕亲生母亲

  悔恨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是新课标下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季羡林是个文化界殿堂级的大师,他的散文总是感人至深。真和朴无处不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我还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①读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而内自省()也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

  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明确: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③重要句子的翻译

  ④全文的翻译

  ⑤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读品味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五、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语八则》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2、积累谚语。

  3、优秀课外读物。

  课前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争辩”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优秀书目,安排同学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身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优秀书或简介。

  教学过程

  对话导入

  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局部内容。

  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

  3、总结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沛的为“演说家”。

  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

  4、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同学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3)再优秀一名同学读自身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教师小结:同学们不只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沛地表达自身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所得!

  同桌分享自身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2)小组优秀一名同学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3)几名同学向全班交流,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同学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

  比拼二:读悟警句

  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1)同学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懂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

  (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同学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

  (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胜利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1)小组长负责: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员,由班长宣布本轮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

  (2)同桌互谈自身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优秀优秀者。

  (3)小组长负责: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

  (4)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优秀理由。

  (5)全班参与评选。

  3、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

  比拼三:优秀优秀书籍

  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

  2、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同学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

  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优秀?我们来发扮演说,说出你的理由。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

  (1)发扮演说要有称谓,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大方。

  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身的话讲而不是读。

  (2)自练。

  (3)自荐,上台优秀书籍。

  (4)同学举手上台挑战擂主。

  (5)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

  (6)鼓励同学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

  (7)根据小组交流,优秀新的挑战者,发生新擂主。

  (8)优秀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

  (9)对当选者表示祝贺。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一个字,掌握文言文的一般语气和节奏,理解八则语录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了解“论语”表达的艺术方法和这些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排比的语气气势,比喻的形象意义,对偶的整齐匀称等)。

  3、了解古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提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奉为圣人。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首开私立学校的先河,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它对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汉以来,儒学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又是先秦文学语言的总集。

  3、《论语》八则内容,以“学习”为中心,分别阐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内容。

  【语句串讲】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这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要点:“而”顺接连词,相当于“并且、从而”。“不亦…乎?”反问句式,“不也是…吗?”“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要点:后面这个“知”是通假字,同“智”,聪明。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对于知识)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快乐。

  要点:好,动词,爱好。乐,以……为乐。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三个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充当)我的老师(的人)在里面。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并且顺从它,选择他们不好的(地方)作为自我改正错误的借鉴。

  要点:“焉”是“于此”的兼音词,相当于“在这里”。两个“其”都是代词,相当于“他们的”。两个“而”都作顺接连词,相当于“并且、从而”。两个“之”也都是代词,相当于“它”,分别指代前面的“善者”和“不善者”。“…者”者字结构,成为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地方、原因等。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可以以这种人作为老师。

  要点:“故”名词,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相当“并且、从而”。“知”动词,“得到”“懂得”。“新”名词,新的(体会和知识)。“可以”两个词,“可”是“可以”;“以”介词,后面省略“之”(这种人)。“为”动词,读wéi。

  原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到一年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要点:凋,凋谢,凋零。

  原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作不成大事。

  原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所有时间)思考,也没有什么好处,(与其这样)不如学习。

  要点:尝,曾经。以,介词,省略宾语“之”。

  【课文分析】

  第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态度。三句话各有侧重。第一句“时习”(按时温习)是方法;第二句“乐”(乐于与有学问的朋友交往)是情趣;第三句“不愠”(暂时不被人理解却不怨恨)是态度,更是胸怀。

  第二则:阐述了学习的态度(道德)。一句话中五个“知”字,前四个“知”意义相同,后一个“知”是“聪明”的意思。实事求是,既是学习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则:阐述了学习由浅入深的境界。学习有“知之”、“好之”、“乐之”三个过程,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境界。“乐之”必须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上。

  第四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唯有如此,才能丰富自己的见识,才能不断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被后人广泛地运用。

  第五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复习已有的知识,接受新的知识,这是“为师”的基本条件。“温故”是旧知识的巩固和积累,“知新”是新知识的吸取和接受。

  第六则:阐述了为学为人的道理。本句是打比方,写“松柏”不畏“严寒”,比喻为学不怕艰难,为人不惧逆境。类似的比方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

  第七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欲速则不达”充满辩证的思想火花。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学习亦然。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心态和方法都行不通。

  第八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吾尝”两字说明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光“思”而不“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要抓住场面描写。

  2.词句段运用: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谈谈人物说话时“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3.书写提示:举办书写作品展览,注意行款整齐、正确、工整。

  4.通过理解、感悟、诵读,积累“爱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背诵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2.难点: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以及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准备书法作品的课件。

  2.词句段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关注场面描写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

  (2)要学会在作文中进行场面描写。

  5.怎样在习作中进行场面描写呢?

  (1)注重对整个场面进行概括性地描写,这便是“面”的描写。

  (2)注重对某个人物或具体的事情进行细致地描写,这是“点”的描写。

  (3)注重点面结合,活动过程才会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才能够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场面描写的作用。

  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到位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返,一直辐射到遥远的地方。

  生:这段话有点的描写,也有面的描写,有点有面,所以能够很生动地描绘出大合唱的气势雄壮,也能够反映出大家的团结一致。

  生:这是对延安歌唱场面的描写。既有鸟瞰式的描绘,又有特写的镜头,点面结合,层次分明,把一个热闹非凡的伟大场面,写得十分动人,从而表现了延安军民的革命精神面貌。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课件。

  读句子,注意红色画线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讨论词句反复运用的妙处。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4.反复与排比的不同。

  数量不一样,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

  四、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句段运用”课件。

  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

  A.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B.“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C.“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D.满腹下甚至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朗读,理解其意思。

  3.分析不同的“说”。

  A句是“赞叹”,B句是“婉言谢绝”,c句是“话一出口”,D句没有用“说”,只是用“:”引出说的内容。

  4.生活中形容“说”的词语比较多,如“窃窃私语”、“谈论”、“争吵”……请选择表示“说”的一个词语写人物的“说”。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以及词语反复的妙处。

  2.“说”可以用不同方式加以表达,请写一句人物的说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词语反复的妙处。

  2.谈谈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

  二、学习“书写提示”

  1.出示书法作品的课件。

  2.学生朗读。

  3.交流两幅书法作品的相同点、不同点和妙处。

  相同点:作品后面都有题款。

  不同点:《游子吟》是一首诗,是竖着写的。

  《草原》(节选)是课文的一句话,是横着写的。

  妙处: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注意行距,给人以整齐端庄的感觉。

  4.老师指导:完成书法作品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款式,同时要全面。另外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书写正确,不出现错别字,不规范的字。

  (3)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5.学生临摹,注意要求。

  6.老师及时点拨。

  三、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选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句诗诠释了文天祥的爱国之心,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证明了中国人是有民族骨气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几则爱国名言。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4.学生理解意思,交流感受。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植非常的热爱国家。

  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这句话告诉了后人要保卫祖国的疆土,神圣不可让敌人侵犯。

  尽管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每个人都有为祖国担忧的意识,因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是中华儿女的责任!

  5.讲一则爱国故事,学生谈感悟。

  爱国的杜子威

  在苏州,流传着一位归国博士的动人事迹。他叫杜子威,是苏州医学院副院长。他出生在日本,在东京获得博士学位。1972年,他离开日本,和妻子一起回到了祖国。

  侨居在日本的父亲为杜子威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建造了一座研究室花了整整一百万元人民币。杜子威不要一点报酬,把研究室献给了国家。有人以为杜子威很有钱,问他:“你戴的是什么牌的手表?”他爽朗地笑道:“国产的,苏州牌,才45元,走得相当准。”杜子威把价值一百万元的研究室献给了国家,自己却省吃俭用戴的是45元的手表。人们被他这种崇高精神所感动。敬佩地伸出了大拇指。

  1979年,杜子威率领医学代表闭访问日本,他离开日本七年了,家里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准备好饭菜等着他。可是,等了好几天,也不见他的身影。原来,访日时间只有半个月。杜子威舍不得这点宝贵的时间,全安排了工作,只是在归国的前一天,代表团的其他同志上街参观去了,他才回家吃了一顿饭。

  1982年,杜子威再次到日本。他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从宾馆搬到父母家住。临走前,父亲给他一台彩色电视机。杜子威却说:“电视机我有了,我缺的是专业资料,今后给我寄点”。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书写作品要行款整齐、布局合理,还要正确。

  2.理解、背诵关于“爱国”的名言。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

  词语反复不同的“说”

  书写提示——行款整齐、布局合理、正确规范

  爱国名言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和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

  2、体会散文的特点,以及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3、从饮茶品茶的生活习俗中寻觅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正音正字】

  见课文下方注音的字

  【词语积累】

  古朴雅致 小巧玲珑 小道消息 愤世嫉俗 拍案而起 味同嚼蜡

  【课文分析】

  本文写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水乡茶居的外在变化。

  首先将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作一对比,以见其小。然后与旧时茶居作对比:一比茶居建筑的变化,近年“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二比茶居名字的变化,现在“讲斯文”,用“雅号”;三是茶居设备和品茶食品的变化,现时“越来越讲究了”。

  第二部分(第6—11段),写水乡人“叹”茶的高雅情趣。

  首先,总说水乡人把饮茶作为一种享受。

  然后,分两层意思:一写他们边“叹”茶边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二写他们边“叹”茶边谈论,“酿”出生活的诗来。

  最后,以月下“叹”茶,使人“渐醉”收束全文,让读者思考回味。

  本文以小见大,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俗,来反映社会变革及这种变革带来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的巨大变化。全文紧扣一个“变”字,写水乡茶居的环境变化,写水乡人生活情趣的变化。

  全篇运用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这样的语言清淡雅致,用来写茶居饮茶,写水乡饮茶人,写他们的雅逸的情趣,可谓恰到好处,体现出内容和形式的高度一致。

  【思维训练】

  1、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生动比喻,如“叹”茶“有如牛的反刍”。

  有雅逸的比拟,如“大小船只在半新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撸扬帆来去”。(拟人)

  “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拟人)

  “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拟人、拟物)

  有比比皆是节奏舒缓的排比,如“有轻轻的叹息,有嗬嗬的笑声,也有愤世嫉俗的慨叹”;“茶居灯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皱,水气的飘拂,夜潮的拍岸……”

  还有引用,如“草草杯盘共一欢”,是引用苏步青的诗句。

  2、本文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

  文章不仅用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对比,与旧时茶居对比,还把饮茶与饮酒对比,作者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叹’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表现出水乡人在饮茶中品味生活的雅趣。

  3、哪一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它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请找出相应语句。

  水乡人边“叹”茶边赏景的那一段,写得很富有诗情画意。加上那“半依栏杆”边“叹”茶边赏景的茶客,构成一幅诗意盎然、美丽无比的风俗画。 听觉:“小鸟的飞鸣”。

  视觉:“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的小河。嗅觉:“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的水果香气。

  4、生活中,哪些也可以称为高雅的生活情趣?请举例说明。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04-08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12-09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资料公开课03-31

六年级语文上册《索溪峪的野》公开课教案03-13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教案5篇12-10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03-31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08

小学语文六年级公开课教案12-10

六年级语文上册《老人与海鸥》公开课教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