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03 16:36:28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景《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巧用象征,诗意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象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

  例: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板书:

  象 与 情 合

  情 由 境 生

  (六)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选取生活中的一景或一物,写一首表达某种情感或感悟的现代诗。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三、退出:

  (课件播放歌曲)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

  【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初步尝试诗歌写作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三个目的贯穿于课文学习的全过程,有意识地加进相关的学习内容。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一必修语文《雨巷》教学设计08-26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10-07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03-30

高中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07-05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08-23

高一必修一《雨巷》教案03-16

高一必修一《雨巷》说课稿03-17

语文版高一必修雨巷教案09-21

人教版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