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祝福》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语文上册《祝福》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18 15:28:29 高二上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祝福》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祝福》教学反思一

  《祝福》解读,关于学情和小说读法,在这节课后有一些新的认识,这里做一些片断式的记录。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祝福》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在作品一开始就让祥林嫂死去,这样就使作品全篇带有逼问祥林嫂死因的意义,因此,我在上课伊始就抛出了这个问题,作为同学们探讨这篇作品的线索。第一节课有四、五个学生谈了谈应对祥林嫂人生悲剧负责任的几个人物,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甚至“我”。但同学们缺乏后续性的表达、思考,小组讨论热烈,全班范围内的个人表达则冷场,这不知为何?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喜欢发言,总保持沉默。在第二课时中,则普遍沉默,学生的不喜表达这种状况,值得教师深思。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同学们动不动就用封建礼敬、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来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我认为他们的解读脱离小说文本,缺乏阅读体验,空泛、抽象、无意议。我告诉同学们,小说解读应以文本为据,从人物开始。

  《祝福》分三课时,在前两课时中,教师与同学们一道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同学们或认为这个或认为那个人物有责任,但在讨论中,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鲁四、柳妈、卫老婆子、婆婆及鲁镇的其他人未必对林嫂的人生悲剧负直接责任,如果让某一个人负责,让我们回到文体,这样的认识让人不踏实,缺乏说服力。

  在第三课时,再一次细读文体,最后认识到不是这些具体人物,而是这些人物身上所承载的东西伤害了祥林嫂。正是鲁镇人的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信仰、风俗和文化笼罩着每一个人,从而造成一种扼杀无辜生命的合力。这是一种关于鲁迅小说的文化解读法。

  祥林嫂在小说中不是一个卑弱的人,她热爱生活,勇于反抗,极度勤劳、能干,她是那么得富有活力,其实她最有理由过幸福的日子。肯定是一种特别强大而又不易为人觉察的力量摧毁了她。这种力量漠视人的尊严,轻视人的生存价值,它的重重、种种风俗、信仰和禁忌在不自觉当中成为杀人的凶器。

  进一步挖掘一下文本:

  1、说封建礼教是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不完全,此外还有巫鬼文化的因素,小说似乎暗示了儒、释、道文化的杂合是造成伤害无辜生命的背景。

  2、一些示范课教师着力探讨的祥林嫂是自杀还是饥寒而死,教学价值有限,意义不大。

  3、应该细读文体,纠正同学们在过去小说解读中存在的好人、坏人,善恶伦理判断的线性解读法。

  4、《祝福》可以看作是一个寓言式的故事,鲁镇可看作一个袖珍中国。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祝福》教学反思二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小说,篇目较长,在上课前的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鲁迅的文章较难理解,很难领会文本的内在含意。因此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时,我侧重从人物形象着手来分析文章所表达的反封建礼教的主旨。

  第一课时我的设计是先复习小说相关的一些文学常识,再通过联系之前学生学过的鲁迅的小说《故乡》和《孔乙己》中的两个典型人物引出本文的人物形象。检查预习方面则主要包括把握生字词和介绍自己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接下来我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几个方面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表述,最后着重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关于这堂课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第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作为第一课时,我所设计的内容过多,导致详略失当,主次不分,导入和检查预习部分花去大部分时间,而本节课原先设计的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则只能利用短短的十来分钟时间来讲解,明显不科学。通过分析课后几位听课老师的反馈意见,我意识到针对这样篇幅较长、教学内容较多的文章,第一课时应该以整体感知为主,具体的文本分析应该安排后面的几个课时。同时,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方面缺少适当的过渡,以致学生在面对我的提问时显得措手不及。

  第二,在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方面。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只有部分学生能参与到师生互动和课堂交流活动中,我在讲解和提问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设计不同难度级别的问题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提问的方式单一,都是自由回答,没有指名回答,导致不少学生消极应对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呈现一边倒的形式。另外,我在授课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教学节奏,没有给学生缓冲的时间,缺少课外知识或话题的引导,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热情。针对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汲取其他老师优秀的教学经验,认真研究和学习自主课堂的教法,并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因材施教,让学生能踊跃发言,愉快地学习语文。

  第三,在情感目标的实现方面。这篇文章的教学情感目标是把握人物的悲剧性,认清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情感的培养,也没有很好地将这种情感传达给学生,还使用了一些与本文的情感相悖的教学语言,在这方面的处理很不恰当。

  总体来说,由于我对自主课堂的认识不足,导致这堂课依然是按照传统课堂的模式进行,没有体现出自主课堂的独特性,课堂气氛太过沉闷严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研读,教学效率较低,没有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精心备课,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难易结合的问题,提出有质量、精练的问题,重点突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快乐、自信地学习语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祝福》教学反思三

  小说《祝福》是一篇可教性极强、对学生学习小说有很大示范意义的典型例文。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学习《祝福》时往往会用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来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如此解读脱离小说文本,显得空泛、抽象、无多大意义。还有课堂教学如果探讨的是祥林嫂自杀还是饥寒而死,那么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就非常有限。《祝福》的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设计的。

  所以祥林嫂死因的探讨需建立在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感知和环境的理解的前提下。同时还要创造性地解读祥林嫂悲剧的内外成因。关键就是选准了探索文本内涵的若干具有阐释力的文化视点,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探讨鲁四、柳妈、卫老婆子、婆婆及鲁镇其他人的形象中,明白这些人未必对林嫂的人生悲剧负直接责任,如果让某一个人负责,那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就略显肤浅。进一步细读文体,让学生再深思,他们就会认识到不是这些具体人物,而是这些人物身上所承载的东西伤害了祥林嫂。正是一种特别强大而又不易为人觉察的力量摧毁了她。这种力量的特性是渗透在每个人的骨子里,变成他们的潜意识、下意识,时时影响着他们的言行。这种力量漠视人的尊严,轻视人的生存价值,它的种种风俗、信仰和禁忌在不自觉当中成为杀人的凶器。换言之,正是鲁镇人的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信仰、风俗和文化笼罩着每一个人,从而造成一种扼杀无辜生命的合力。但是说封建礼教是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并不完全,此外还有巫鬼文化的因素,小说似乎暗示了儒、释、道文化的杂合是造成伤害无辜生命的背景。

  这是一种关于鲁迅小说的文化解读法。

  那内因是什么呢?这一点往往是学生用已忽略的。

  抛给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禁锢着每一个女性,而普天之下茫茫人海中,子死夫亡,被婆家所卖所典的又何止祥林嫂一个?可是为什么有的能坚韧地活着,有的却如祥林嫂般的死去?

  或许自身的性格、心理和承受能力也是造成他们命运差异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这样就拓展了小说解读的思路,也可以让学生具体可感地感受到性格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还有,引导学生思考祥林嫂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明白祥林嫂生命有价值的东西乃是“希望”二字。

  学生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可是在文章中,祥林嫂的希望总共被毁灭了几次。

  梳理后发现被毁灭了总共四次:第一次是丈夫死了,祥林嫂逃出来尚有生活的希望,但被她的婆婆毁灭了希望;第二次是被迫嫁给了贺老六,有了小孩阿毛,又重新拾起生活的希望,但是被狼给毁灭了;第三是是捐了门槛,以为可以得到原谅,这次再次对生活抱有希望,但是被鲁四奶奶的呵斥给毁灭了;第四次是对世界上到底有没灵魂、地狱之类事务产生了怀疑,仅存有一点希望,但是这一次却被“我”这个知识分子给毁灭了。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自己的.人性,必须有着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自己的灵性,必须有宏阔的视野支撑起自己的活性,必须有着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自己的特性。

  再者,《祝福》这样的文章在教学中应该思索如何施教、导学,才能让学生悄然动容,心神慢慢凝重;能使每一种叙述都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语言,直接触及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灵魂的颤动,如此方可收到厚重的审美指向。

  课外进行了两个创新性尝试。1、要求学生就“祥林嫂的人生没有春天”的话题写一篇文章,(应该允许部分同学也可以进行查阅。)2、要求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应该部分同学以小标题的方式列祥林嫂的人生履历。)3、让学生推荐适合的课前音乐。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通过反思意识到,小说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区分语言艺术与影视艺术的不同,注意不能以影视欣赏来代替语言艺术的欣赏,而是让影视欣赏为语言艺术的学习服务

  2、如预设的痕迹过重,有些问题急于想传达自己的想法,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等等。

  3、要引导学生切实走入文本;紧抓课文的关键词句去含英咀华,咬文嚼字,掂量得失,推敲、琢磨、鉴赏;去品味“味中味”,体味“味外味”。

  4、小说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细读文本,纠正同学们在小说解读中存在的好人、坏人,善恶伦理判断的线性解读法。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祝福》教学反思四

  1、潜心钻研,智慧思考,作好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把现当代专家学者对《祝福》的研究几乎都仔细研究了一番,把新华书店有关的书目都翻了个遍,今人上《祝福》上到何许程度,也了然于胸。经过广泛学习,开阔了视野。充分的吸收借鉴和思考后,我意识到传统的《祝福》教学认为祥林嫂的悲剧仅仅是封建礼教造成的的说法(教参也采用了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祥林嫂的的丈夫如果不病死,儿子阿毛如果不被狼叼走,她都有活下来的可能。自然的力量无法抗拒,老天都不让她活,这是多么的悲惨!同类题材的悲剧大量阅读后,我又关注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禁锢着每一个女性,而普天之下茫茫人海中,子死夫亡,被婆家所卖所典的又何止祥林嫂一个?可是为什么有的能坚韧地活着,有的却如祥林嫂般的死去?这又让我意识到自身的性格、心理和能力也是造成他们命运差异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这样我就成功地颠覆了传统教材的解读,创造性地解读了祥林嫂悲剧的内外成因。颠覆与重建需要底气和勇气的,我的底气和勇气来自我对前人成果的审视,来自对文本的潜心钻研,来自自己智慧的思考。 我享受着思考的愉悦,并且想把这愉悦拿来和同学分享,我深切感受到,一个努力语文老师,首先应当是一个有高度自主意识的思想者。人最大的耻辱是不善于思考,最大的痛苦是思想被压倒,最大的光荣是自己的思想得到别人的拥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自己的人性,必须有着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自己的灵性,必须有宏阔的视野支撑起自己的活性,必须有着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自己的特性。而这一切大多来自于读书学习,来自对前人成果的审视,来自对文本的潜心钻研,来自自己智慧的思考。我这样去做了,尽管过程是痛苦的,但收获时的幸福是无与伦比的。

  2、独辟蹊径,从传统民俗看鲁镇文化。文本是作者表达意图的物质载体,它与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问题就是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文化视点”。选准了探索文本内涵的若干具有阐释力的文化视点,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提炼“男权文化”为视点后,如何进入?我选择了“从传统民俗看文化”的路径。因为民俗是人类创造、享用并在群体中流行的文化事象,具有社会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它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最直接、形象地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成为某个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人们思想观念的载体。民俗是一面镜子,足以照出鲁镇文化的腐朽落后。再则此路径人迹罕至,而我不喜欢扎堆。

  3、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从开篇汪峰的《怒放的生命》的选择,到背景音乐《二泉映月》响起,我只想找出一个与情景最吻合的音乐,或对比,或烘托。每一个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张弛有度,都绞尽脑汁。即使是对学生的表扬,我也想与众不同,不落俗套。在江苏太仓实验高级中学借班上课时,面对学生良好的表现,我用响誉全球的江苏民歌来表达对他们的肯定: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由于情境吻合,这个创意夸奖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由于准备充分,上课时又激情投入,这堂课总体效果不错,但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如预设的痕迹过重,有些问题我急于想传达自己的想法,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等等。这些都有待今后在教学中改进。

【高二语文上册《祝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上册《过秦论》教学反思11-25

高二语文上册《师说》教学反思12-09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劝学》教学反思11-26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师说》教学反思11-27

高二语文上册《祝福》教学设计11-23

高二语文上《祝福》教学反思06-29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7-22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宇宙的边疆》教学反思11-29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祝福》教学设计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