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你听过《数青蛙》这一首儿歌吗?(课件)
师:你会往下唱吗?三只青蛙,四只青蛙,n只青蛙呢?
师:你在唱得时候有什么规律吗?
生:嘴巴数和青蛙只数一样,眼睛数总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数总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你真聪明,会横着观察观察表格。
生:青蛙每增加一只,嘴巴数增加1张,眼睛增加2只,腿数增加4条。
师:很好,你是竖着观察表格的。
师:我已经学过比,所以还可以说,眼睛数/青蛙只数=2;腿数/青蛙只数=4;嘴巴数/青蛙只数=1。
看来,嘴巴数、眼睛数、腿数都随着青蛙只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有一定关系的量,在数学上,称为相关联的量。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此处教师看似无意的评价,实际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活动,有了此处的指导,学生接下来就能顺利地自主观察表格发现规律了。)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一)初步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看来,像这样相关联的量在变化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律,有兴趣继续研究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相关联的量还有许多,老师为同学们的研究找了几组材料:(课件)
1、学生独立填表。
2、选择其中的一张表格,通过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可以模仿前面找规律的方法。
3、反馈交流
4、小结:这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二)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看到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数学老爷爷也要来考考我们,想挑战吗?他给我们带来下面两组信息,并告诉我们只有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但不知是哪一张,你能找出是哪一张吗?我们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1、出示材料: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2、四人小组活动:
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3、比较图像,再次感受正比例
除了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你想看吗? 指导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另外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我们也画成了图,你想看吗?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其中三张图为什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其中一张图为什么呈曲线?(比值不一定)
揭题:像这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我们在数学上就说它们成正比例,具体可以这样描述:
(三)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1、出示:
像这样时间增加(或减少),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或减少),而且相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你觉得这里哪几个词比较重要?
3、你能照这样说说另外几组成正比例的量吗? 不成正比例的用虽然但是来说
三、运用提高
1、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你怎么想的?
2、在《数青蛙》儿歌中找找成正比例的量。
四、小结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重要特征?
刚才同学们在一首《数青蛙》的儿歌中就找到了这么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可以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存在着更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下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商)是一定的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正比例》教学反思
对比过北师大和人教版两个版本的教材,人教版的教材中介绍了“两个相关联的量”,而北师大版中没有,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本没有设计介绍“相关联的量”这一环节,但课前准备中我也为是否设计这一环节而矛盾,但最后还是在我的课堂中呈现了这一概念,课后自己不禁反思,“正比例的意义”本来就是一抽象的概念,我还在课堂上有加入“相关联的量”这一概念,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另在设计教案之初,本以为本班学生整体情况较好,在处理“正比例的意义”中的“比值一定”时,只注重了口头上的描述而忽略了让学生动手去算算比值。课后看见学生的作业,自己不尽感叹“失策”,对于抽象的概念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或者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去理解。
还有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精彩的生成。也许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原想着会很顺利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或问题,而使我们的教学偏离了预设的轨道,课上得并不那么顺利。比如,象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与其边长,原的周长与半径这些特例是否成正比例,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教师如何有效处理动态生成的问题。
教学不应只是平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展开再教学的过程。就正如赵老师前面提到的“课中也要备课”,动态生成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呢?从生成的内容看,有显性的知识、技能生成和隐性的情感、态度生成。因此,我认为:促进课堂生成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的预设、教学的机智和学生的心理环境。要达到课堂有精彩的生成且能很好的抓住并能利用生成这点还需要我的不断努力。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一、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相关问题,初步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会解决简单的百分数的问题,掌握了一些解决百分数的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P87~99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应用,进一步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问题。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本单元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五、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谁比谁多(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用画图的方法体现出“谁比谁多(少)”的数量关系。而对于解答方法上学生也有类似的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都会为他们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扫清障碍。第一课时百分数的应用(一)
首案编写者:李xx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七单元P87-89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数问题和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五年级下册已学习了简单的百分数知识,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策略】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1.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2.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了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的是原来水体积的百分之几。
3.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方法一:
(50—45)÷45
=5÷45
≈11%
方法二:
50÷45
≈111%
111%-100%=11%
学生在叙述“谁比谁增加百分之几”的意义时,比较困难,绕口,可以通过画图帮助理解。同时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谁比谁多百分之几的实际意义。
三、试一试
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1.学生画图分析后独立完成
2.课堂交流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光明村今年每百户拥有彩电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去年每百户拥有彩电多少台?今年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几?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及掌握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也是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等知识的基础。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巧妙铺垫。
在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时,一般是先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几个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几个数。所以在复习导入阶段,巧妙设题,引导学生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使新知的导入水到渠成。
2、合作交流。
在新知的探究阶段,先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尝试不同的解法,最后给出按比分配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按比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使学过的各知识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3、应用体验。
在巩固练习阶段,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应用体验中进一步理解比和分数的关系。掌握先把比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列式并解答。
(1)200kg的是多少千克?200×=50(kg)
(2)某班有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18∶14=9∶7)
(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
①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比是多少?(5∶4∶8)
②篮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足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排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⑤如果不知道买来的球的总数,只知道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个数比,你能求出这三种球的个数各占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吗?(引导学生根据份数思考问题)
2、引入新课。
比的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跳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连比转化成总数的几分之几。分散解决问题的难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4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如果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阅读与理解。
①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mL的稀释液)
②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③“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五分之四)
(3)分析与解答。
①讨论: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②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相关数据在excel中的建立数据表格,并能创建相应的图表。
2.通过对excel图表的学习,理解并掌握图表(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类型的选择。
过程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等方法,掌握表格的建立、图表的创建。
2.通过在项目活动中的学习,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excel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等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的操作。
2.图表类型的选择(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3.图表源数据的选择。
教学难点:图表类型的选择与图表源数据的选择。
教学关键:对图表所要表现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任务驱动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回顾对比引入
回顾ppt中图表的插入方法以及图表的作用,强调excel中首先建立数据表格,其次借助图表来更直观地展示。
此外,教师演示下载并交代本节课任务。
2.操作交流领悟
类比ppt中插入图表的方法,在阅读书本的基础上,在excel中绘制如下数据的图表,要求:绘制的图表位置在工作表任务1中,操作试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a:运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共有几步骤?
问题b:图表向导的几个步骤分别完成哪些工作?
问题c:在创建图表的步骤中,可跳过不做的步骤有哪些?
问题d:倘若当前图表类型选择有误,怎样修改?
使用数据为:
世界大河水量径流模数比较
河流名称
尼罗河
长江
亚马逊河
密西西比河
刚果河
径流模数
0.79
17.6
17
5.8
10.6
达成目标:基本掌握创建图表的四个步骤:图表类型、源数据、选项和图表位置以及各步骤的'功能作用及注意事项。
3.设问探究巩固
a、要求根据给定表格数据,自行选择图表类型绘制图表,并说明理由。
20xx年世界人口(单位:亿)
人口
亚洲
52.68
北美
3.92
欧洲
8.28
拉美
8.09
非洲
17.68
教师引导提问:你选择了什么图表类型?这种类型的图表所要反映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归纳得出选择图表类型的原则:为了对比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时可选择柱形图;为了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可选择折线图;而饼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根据以上结论,将上题补充完整,制作柱形图和饼图。
b、绘制世界人口随时间变化图
世界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亿)
年份
人口
1957
30
1974
40
1987
50
1999
60
20xx
80
20xx
90
此处为学生常犯错误之所在,学生习惯性全选数据,而忽略有效数据的选择。图表中真正有效数据需要分析得出,此处由教师重点展开讲解(数据选择方面问题,系列选项卡中的“分类(x)轴标志”)。
达成目标:理解并掌握基本图表类型的选择以及图表数据源的选择(步骤1和步骤2)。
4.练习评价互助
利用教师给定的数据进行图表的创建。
此部分内容具体图表类型不指定,由学生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并制作。
某地一天气温变化
时间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25
24
23
25
26.5
29
30.5
33
30.5
28
26
25.5
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地球陆地面积分布统计
大洋州
欧洲
南极洲
南美洲
北美洲
非洲
亚洲
6%
7.10%
9.30%
12%
16.10%
20.20%
29.30%
操作完成后提交作业至电子档案袋平台,并借助平台开展同学间互评,推荐优秀作业,展示交流。
互评尺度:任务1(10分)+任务2(2x10分+10分)+任务3(20x3分)=100分
图表类型错一处扣10分,图表源数据选择错一处扣10分,少做漏做不得分。
此外,可根据同学情况酌情加分,并说明加分理由。
达成目标:当堂开展学生检测,反馈课堂教学情况。
五、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2.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建立和编辑图表,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3、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热爱新校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提高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多种不同的方程,体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课前调查老校与新校各方面的变化的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搬进了新的学校,你的心情怎样?
通过调查你发现新校与老校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说)
(评析:学生刚刚搬进漂亮的新校,充满了好奇,让他们课前调查, 他们当然是乐开花,调查中,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了解了自己的新学校,而且用他们调查的数据作为下面的学习的材料,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数学,我们学的是有用的数学。)
二、展示信息 提出问题
师:的确,就象同学们所说的,新校与老校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根据学生的交流选择信息出示下表:
信息1
信息2
问题
老校有电脑40台
新校的电脑比老校的6倍多35台
新校有1550人在校就餐
比老校的3倍多200人
新校有图书49500册
比老校的4倍多1500册
新校的人均绿化面积是13.5平方米
比老校的'4倍少2.5平方米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问题。
(1)新校有多少台电脑?
(2)老校有多少人在校就餐?
(3)老校的人均绿化面积多少平方米?
(4)老校有多少万册?
师:刚才同学们给每一组信息提出了一个问题,组成了四道应用题。
第一个应用题应该怎样解答?(学生口答)
(评析:突破传统的应用题的呈现方式,通过选择学生调查的信息,请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使复习题、例题和练习题整体呈现,促使学习内容在动态中生成,激活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思维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
三、体验交流 探索新知
1、师: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题目,谁来把这个题目读一读。这道题目老师想请同学们在试着做做看。(只需列出式子)
汇报交流。
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X=1550-200 3X+200=1550 (1550-200)÷3
1550-3 x =200 (1550+200)÷3
(1)先让学生说说左面三种方法分别是怎样想的?
师:其实这三种方法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有什么联系?(同桌讨论)
(2)再让学生讨论右面两种方法,根据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一种肯定是错误的。
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随机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
师: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种方法把它计算出来。指名板书。
2、师:解答好了,接下去还要做什么?(学生检验并交流)
3、比较
(1)比较第2题的算术解和方程解。
师:这道题用算术方法和方程都可以解。谁来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2)比较第2题和第1题。
师:第1题为什么用算术方法解?(学生充分交流)
师小结:通常我们用方程来解象第2题这样的应用题。
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4、练习
(1)学生列方程解第3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师:谁来评一评他做得怎么样?
(2)学生列方程解第4题
师:谁来说说第4题和第2、第3题有什么不同?
(评析:力求让学生去发现和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无论在体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还是在多种方法的择优上,等等,都尽量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使学生在分析、对比中,探索规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畅谈感受 深化体验
师:通过同学们的计算,我们又获得了一些有关老校与新校的信息,请同学们再把我们新校与老校的有关数据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想说些什么?
8、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觉得解答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评析:通过总结,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找关键句中的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地感受到新校和老校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校之情,激励学生珍惜优越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
五、分层练习 讲究实效
过渡:老师这里有这样的一些关键句,请你根据这些句子说出等量关系式。
1、找等量关系(课件出示)
(1) 今年养兔的只数比去年的3倍少8只
(2) 红毛衣的件数比蓝毛衣的2倍还多13件
(3) 买3个篮球比4个排球多用去5元
(4) 比小孩服装的5倍少3套是大人服装。
2、任意地选择两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组成一道应用题,然后把它解答出来,看谁做得又快又多。
3、游戏(机动)
师:指名问学生几岁?×××同学的年龄是我女儿的3倍少1岁,猜猜我的女儿几岁?
请同桌两人做这个游戏,利用你爸爸、妈妈或其他人的年龄编题,让你的同桌猜一猜。
(评析:采用分层练习,力求在练习过程中,既巩固新知,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1、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
2、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四、作业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学生回家完成
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
1、描点2、连线3、标数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图,图中标明煤的重量为1吨,一个炊事员说:“这堆煤计划烧40天。”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后来在实际烧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在情景图上加上另一个炊事员的对话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吗?
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能编出应用题吗?
根据学生的编的应用题,选出与例2有似的问题
(1)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要求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我们应该先求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让学生尝试解答。
2、如果把题目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该怎样解答?
(1)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
(2)讲评时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
(3)引导学生看一看例2与改编后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
3、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帮助学困生。
(3)集体评讲。
三、课堂练习
1、新华乡计划25天修渠道1350米,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21米,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要求出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必须先算出下面的哪个问题?( )怎样算?再求哪个问题?
(1)实际要修多少天?(2)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3)提前几天修完?
2、有一堆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1.8吨,20天完成,由于改进技术,每天比计划多生产0.2吨,实际多少天完成?
四、作业:
课本第51页的1——5题
板书:
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
计划每天烧煤多少千克? 1000÷40=25(千克)
改进炉灶后每天烧煤多少千克? 25-5=20(千克)
这些煤可以烧多少天? 1000÷20=50(天)
列综合算式
1000÷(1000÷40-5)
=1000÷(25-5)
=1000÷20
=50(天) 答: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图,图中标明煤的重量为1吨,一个炊事员说:“这堆煤计划烧40天。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后来在实际烧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在情景图上加上另一个炊事员的对话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吗?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能编出应用题吗?根据学生的编的应用题,选出与例2有似的.问题(1)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要求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我们应该先求什么?(2)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3)让学生尝试解答。
2、如果把题目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该怎样解答?
(1)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
(2)讲评时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
(3)引导学生看一看例2与改编后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
3、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帮助学困生。
(3)集体评讲。
三、课堂练习
1、新华乡计划25天修渠道1350米,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21米,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要求出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必须先算出下面的哪个问题?( )怎样算?再求哪个问题?(1)实际要修多少天?(2)实际每天修多少米?(3)提前几天修完?
2、有一堆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1.8吨,20天完成,由于改进技术,每天比计划多生产0.2吨,实际多少天完成?
四、作业:
课本第51页的1——5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法则。
3、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法则。
教学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有关分数单位的知识。
1、什么叫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 做这个分数的单位。 )
2、填一填 7/16 的分数单位是( ) ,它有( )这样的分数单位。 7/16 和 1/16 的分数单位相同吗? 1/2 和 1/4 的分数单位相同吗?
(二)复习通分
2/7 和 1/3 1/2 和 1/4 师:咱们已经掌握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咱们从 这节课开始研究。 出示课题:分数加减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出示例 1(展示课件)
师: 你瞧,工人叔叔正在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根据他们的对话,提出合适的数学 问题,并解答。(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抽学生口头汇报,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让学生明白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时,要约成最简分数。
生 1: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列式为:1/16+1/16=8/16=1/2。答: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 1/2。
生 2:下午比上午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或上午比下午少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列式为:7/16-1/16=6/16=3/8。答:下午比上午多铺了这个广场的 3/8。
师:你们真能干,不仅提出了问题,还正确的解答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把结果算出来的吗?同桌议一议。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师: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加减呢?
生: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最后结果能约成最简分数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生举出类似的算式计算(全班练习)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孩子们真能干!那这两个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前几天和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今天比前几天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生:1/2+1/4=3/4 ,1/2-1/4=1/4 师:这两个算式与前边的算式的区别?(分母不同)
师:说说结果是怎样得来的?预设:画图得出结果。 把分母变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得出来的。 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再把计算结果的小数化成分数。 ……
师:大家积极的开动脑筋,探索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是这几种计算方法是否对每个分数加法算式都是适用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
师:同意既适用又简便的方法(先同分,再计算)再把 1/2+1/4=( ),1/2-1/4=( )全班练习,写出计算过程。 1/2+1/4=2/4+1/4=3/4 1/2-1/4=2/4-1/4=1/4
师: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生:最关键的步骤是先通分,再计算。
师:说一说,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三、学生练习
1、基础练习 填一填:(出示课件)
①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 )不变,( 分子 )直接相加减,计算的结果 要化为( 最简分数 )。
②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算一算: 4/15+7/15=11/15 5/6+7/8=20/24+21/24=41/24
2、拓展练习 下面的题有什么特点?怎么算比较快? 1/4+1/3= 1/3+1/7= 两个分母是互质数,分子都是 1。 得出:1/a+1/b=(b+a)/ab
3、接龙游戏
1/2+1/3 3/4-1/2
四、课堂小结
1/2-1/3 2/3+1/6 1/2+3/4 2/3-1/6 1/a-1/b=(b-a)/ab 1/3-1/4= 1/2-1/5= 17/18-13/18=4/18=2/9 7/9-2/3=7/9-6/9=1/9 通分),再按(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计算。 (每组 6 个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计算,看哪组又对又快)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2、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3、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的联系,学会看线图。
4、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2、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学会看线段图。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中关于两个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语句。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投影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知识迁移
1.出示口算卡片抢答.
2.口述算式和得数(出示投影片).
(1)3个2的和是多少?
(2)5个7的和是多少?
(3)2个5可以说成5的( )倍。
(4)3个4可以说成4的( )倍。
(数学教材本身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旧知是新授的前提与基础,新授是旧知的扩展与深化。,旧知复习是一种铺垫和前导,发挥着促进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新授内容的作用。)
3.导入新课
(1)学生摆圆片,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4个.
指导学生明确第一行摆2个圆片,第二行摆4个圆片,摆了2个4,所以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板书课题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同类的应用题(小黑板)
郭晓翔今年12岁,刘老师的年龄是郭晓翔的3倍,刘老师今年多大年龄?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找已知条件并板书:
已知条件:郭晓翔今年12岁
刘老师的年龄是郭晓翔的3倍
求得问题:刘老师今年多大年龄?
(3)教师提示:刘老师的年龄是郭晓翔的3倍,也就是刘老师的年龄是3个12,为了加深理解,今天我们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用一条线段表示郭晓翔今年12岁,用3个线段的长表示刘老师的年龄,教师板书并同时演示 “应用题”画线段图.
(4)从线段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刘老师的年龄是郭晓翔的3倍,刘老师年龄大,郭晓翔年龄小,求刘老师的年龄也就是求3个12或12的3倍是多少.
(5)启发学生回答计算过程,并引导学生口述解题思路.
(教学中没有运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选择了学生与老师年龄来讲授同类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同时也为了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4.完成81页“做一做”的第2题.
妈妈买了4米白布,买花布的米数是白布的3倍,买了多少米花布?
(1)引导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通过移动投影片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
(3)学生列式计算.
三、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知道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这个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四、随堂练习.
列式计算
(1)2个7相加是多少?
(2)7的2倍是多少?
(3)3个6相加是多少?
(4)6的3倍是多少?
五、布置作业.
1、小波有5元钱,小翔的钱是小波的3倍.小翔有多少钱?
2、旬阳县阳光学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倍,女生有18人,男生有多少人?
3、旬阳县阳光学校有4个篮球,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4倍,足球有多少个?
4、圆珠笔每支2元,钢笔的价钱是圆珠笔的6倍,钢笔每支多少钱?
(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我往往会费一番心思,选择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真管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增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1.教师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增强应用意识及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效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三第十三章《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把电与磁彻底的联系在一起。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电磁感应在电磁学中的地位,正是由于电磁感受现象的发现,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电气化时代,体现了“划时代的发现”。另外本课的实验部分是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和思考来主动地获得知识。教科书所呈现的实验既为本节研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提供了实验情景,又成为后续楞次定律教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流,在初中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空间想象能力、问题本质的分析方面还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国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探究实验、产生问题等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得出产生感应丁柳德条件的结论。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
物理观念:知道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及相应实验方法;知道用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去判断回路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
科学思维: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体会电磁相互转化的思想。
科学探究:通过学生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归纳分类,达到能够判断回路中磁通量如何变化和因为什么而变化的目的。
科学态度与责任: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探究,以科学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二)划时代的发现
1.奥斯特:电生磁
(动图展示奥斯特实验)
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震动了整个科学界,它证实电现象与磁现象是有联系的。
电能生磁,根据对称性,为什么不能用磁来生电呢?
法拉第他就坚信磁也能生电。
2.法拉第:磁生电
于是从1822年开始进行了将近十年的实验。直到1830年8月他发现给一个线圈通电和断电的瞬间,另一个线圈中出现了电流。
于是,他又设计并动手做了几十个实验,发现了各种深藏不露的各种"磁生电"的现象。从实验现象中领悟到:“磁生电”是在一种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总结起来是这么五类:
①变化的电流
②变化的磁场
③运动的恒定电流
④运动的磁铁
⑤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并且他把这些现象命名为电磁感应。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小结:
法拉第的这一伟大发现完善了电与磁的内在联系,所以便有电磁学这一门学科的诞生。
(三)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那么具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
1、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导体切割磁感线,会在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2、实验验证
(1)ab静止的时候,电路中没有感应电流;
(2)ab沿着磁感线运动的时候,电路中没有感应电流;
(3)仅有ab切割磁感线的时候,才会产生感应电流。
·分析:ab切割磁感线时,磁场的大小和方向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有电路abcd的面积。
那么,与磁场相关的哪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呢
我们学过磁通量的的表达式是φ=BS,闭合电路abcd的面积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穿过电路abcd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
那么,感应电流的产生是否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3、实验探究1:
磁铁插入、抽出
实验操作:指针偏转情况
磁铁插入——指针偏转
磁铁静止在线圈中——指针静止
磁铁拔出——指针偏转
或停在线圈中时,电流表指针如何动作?
如图,线圈A通过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线圈B的两端连接到电流表上,把线圈A装在线圈B的里面。观察下面几种情况下线圈 B中是否有电流产生。通过动图依次观察实验。
开关和变阻器的状态——指针偏转情况
开关闭合瞬间——指针偏转
开关断开瞬间——指针偏转
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不动——指针静止
开关闭合时,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指针偏转
4、归纳总结
请你根据实验现象总结,什么情况下闭合导体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动图展示线圈A中的磁感线条数变化的过程)
磁场强弱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磁感线的条数来观察,观察动图可以看到闭合开关穿过B的磁感线从无到有;滑动滑片,穿过B的磁感线的条数不断的变化;断开开关,穿过B的磁感线从有到无。这种情况下,根据公式φ=BS,B的面积没有改变,但是磁场感应强度B变化了,所以说穿过线圈 B的磁通量也发生了变化,线圈B中有感应电流。
5、得出结论
以上实验及其他事实表明∶
当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导体回路中就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四)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发电机
1831年圣诞节前夕的一次科学报告会上,向大众展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发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开辟了人类社会的电气化时代。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P17~19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并会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共同的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两次判断谁作单位“1”的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指出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男生人数占全班的.。
(2)图书总数的是科技读物。
2、指出下面各题中的两个分数,各把什么看作单位“1”。
(1)苹果的重量是橘子的,梨的重量是苹果的。
(2)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足球的个数得排球的。
3、一根电线长10米,用去,还剩下这根电线的几分之几?还剩多少米?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小亮、小华、小新三人在说班里同学们理想,请看他们的对话:
小亮:我们班有36人。
小华:的同学长大后想成为教师。
小新:想成为科学家的人数是想当教师人数的。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3、动手操作,理解题意,学生动手画线段图
4、主动尝试,解答例题
(1)讨论,学生交流解题方法,并尝试解答。
(2)汇报,学生说解题过程,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
板书:想成为教师的人数:36×=12(人)
想成为科学家的人数:12×=9(人)
(3)追问:第一步求想成为教师的人数,就是求什么?
第二步求想成为科学家的人数,就是求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18第4题。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谁是单位“1”?
四、小结
在解答应用题时,每一步都要找准单位“1”,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用乘法进行计算。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1、P19第9、10题。
2、P19第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三个修路队合修一条公路,甲队修了12千米,甲队修的等于乙队的,丙队修的相当于乙队修的。丙队修了多少千米?
2、有三筐苹果,第一筐苹果重28千克,第二筐苹果是第一筐的,第三筐苹果的重量比第二筐的多5千克。第三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
课题: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由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关于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利用课件出示例2。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5)小组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并集体订正。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解决课前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2、课件出示练习题1,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练习题与例题
的异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练习题2,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比较本题与例题及练习1的异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你知道吗”,教师介绍“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由本节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2.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并制作分类图。
(2)过程与方法: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建立分类思想,体会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体会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难点分析】
本课题没有难点。
5.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2.学生“生活概念”的分析
分类法是研究和处理庞大而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最常用方法,联系实际面较宽,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概念。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按照我的引导查阅了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上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以获得发展为目的。我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下逐渐构建,对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并将它合理化、理论化,在个体学习的条件下,再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经过小组成员思维的磋商,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式教学,学生采取小组活动探究形式。
四、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思敢思会思
学生在课堂上要敢于思考,积极配合教师,改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充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既活跃了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必要与快乐。
2.做高效合作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集体荣誉感。通过学生小组实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操作能力。
3.议学会交流
本节教材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不高,学生应参与讨论,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4.乐乐于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展示图书馆、超市图片,图书馆里的图书、超市里的商品成千上万,为什么你能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商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探究活动1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活动:
在1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
讨论分类的意义。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意识到分类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存在,明确分类的意义。引出本节课题。
探究活动2学生分组活动:
对下述化合物:
NaCl、HCl、CaCl2、CuO、H2O、Fe2O3分类。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在对这些物质分类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取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118页例5。
该例题实际上与相应的分数应用题(如课本73页例7)相类似,只是给出的条件以百分之几来表示而已。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所以教材中没有画出线段图,着重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单位“1”的量,并根据题意列出等量关系式再解答。
解答该例题可以用算术解法、也可以用方程解法,而课本采用的是方程解法,这是编者有意识地加强简易方程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方程解法,促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的发展,为日后学习做好准备。
解答该例题的各种思路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是不同的,要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对比和沟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把握方法,灵活运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首先,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较熟练地分析和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所以,对于解答本课的例题,学生是有充分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储备。课前检测的结果表明:1.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解答该类题目;2.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采用算术方法解题,尤其是做错的学生。所以,该例题对于学生们来说,仍然是有研究的价值的,如: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的等量关系、方程解法的优势等。
其次,该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逐步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该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例4、预习了例5,对新例题与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思考。这些都将成为本课堂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学会解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2、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感受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题的乐趣,初步培养一题多解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难点:
用算术方法解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六、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例4,解决百分数应用题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
回顾前面所学,谈论课题内容。
引导学生联结新旧知识,使学生懂得为求新知识检索旧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基本训练
1.“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2.读句子,找出标准量,说出等量关系。
①白兔只数比黑兔多30%。
②小兰的本单元的成绩提高了5%。
③现在产品的成本比原来降低了15%。
小结:标准量×对应分率=对应数量
口答填空
常规性的基本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本领,并提高对学习新知的信心。
三、新授
(一)教学例5。
1.板书例5。
2.组织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名板演。
3.组织阅读课本、说出列式的依据。
4.组织学生讨论两种解法中的等量关系。
5.指导分析题目的“量率对应关系”。
6.请列出其他式子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算式。(说一说解题时的想法)师板书算式、组织同学议论、提出纠正的'建议。
7.阅读课本,说一说,书本的内容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8.组织谈论方程解法的好处。
1.读题
2.独立解题
3.阅读课本
4.讨论分析
5.解法交流、纠错
6.讨论“方程解法”
1.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独立解题,再阅读课本学习,并就“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案”、“方程解法”展开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三次讨论,既解决了眼前的例题,提高了分析水平;也加深了对方程解法的认识,为日后解题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二)组织改编例5并对比。
1.组织改编例5并解答。
2.对比两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小结。
相同点:
1)内容相同、数量关系相同。
2)对应分率“1-15%”不直接给出,需推想。
不同点:
改编题已知单位“1”的量,求比较量,根据关系式,用乘法直接计算,是顺向思考。
而例5中单位“1”的量未知,要列方程或除法算式,采用逆向思维。
3.小结:通过上面的对比,在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什么?(重点:解题步骤。)
1.口述改编例题、并列式
2.对比两题找联系
3.小结解题步骤、注意事项
通过改编题目、讨论对比,沟通两题之间的联系,突出应用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重要地位,淡化“已知”和“未知”,帮助学生抓住解题重点。
通过两题的对比,突出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四、
练习
①基本练习: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注意帮助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后汇报。
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解法
②列式解答应用题。(2题)
指导理解“九五折”、“绿地”等词语的含义。
独立完成后进行解法交流、讨论比较、优选解法。
体现解法多样性、解法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选意识。
结合题目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③选择题。
●
小兰第四单元的成绩是99.75分,比第三单元上升了5%,小兰第三单元考了多少分?列式是()。
A.99.75×(1+5%)
B.99.75÷(1+5%)
C.99.75×(1-5%)
D.99.75÷(1-5%)
●
甲仓货物比乙仓多30吨,比乙仓多20%,乙仓货物有多少吨?列式是()。
A.30÷20%
B.30×(1+20%)
C.30÷(1+20%)
组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班内汇报、辩论。
强调:要正确建立“量”“率”对应关系。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班内汇报、辩论
通过选择题的练习,突出“量率对应”在解题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辩论等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参与度。
④根据算式补条件。
注意指导使用“减少”、“增长”、“节省”等词语。
先练,再交流
加强解题思维训练。渗透环保教育。
五、课堂总结
1.重点: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联系。
2.强调:找准单位“1”的量,正确建立量率对应关系、正确列出关系式,再解答。
3.提示:遇到较复杂的题目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和老师一起讨论总结。
沟通新旧知识、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复习例4、例5
2、做120页第4、5题和补充题(见练习纸)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09
比应用教学设计06-0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5-26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9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8-12
(实用)《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7-31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06-17
[精品]《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07-31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