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5篇(实用)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世说新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1)《世说新语》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难点:
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导入:
上新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二、正文分析
1、征文引入:
从文的注释中了解杨修和曹操的相关资料,并对杨修作补充介绍,再由学生回忆发生在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一合酪”,还有“鸡肋”、“门阔”、“梦境杀人”和“帝位之争”),从中初步体会两者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重点字词:
魏武尝过曹蛾碑下
尝:曾经
下:旁边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待我思之
思:思考
令修别记所知
别:另外
(别情别名别有天地)
乃叹曰
叹:感叹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
臼:捣米用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
齑: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
2、重点句子:
1)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翻译:见到墓碑的背部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正确的语序应是:见碑背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我的才华不如你,走了三十里才悟出来。
正确的语序应是:我才不及卿,三十里乃觉
3、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两块名闻遐迩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赞的“斯篆淳碑”。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写的《秦会稽刻石》;淳碑,则是指由东汉邯郸淳为表彰当时的孝女曹娥而撰写的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会稽郡上虞人,父亲曹盱,以“巫祝”为业,能“婆娑乐神”。在曹娥年满十四岁的五月初五,按乡里习俗,曹盱在江上迎涛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由于没见到尸体,曹娥痛不欲生,便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于十七日后,投江而死。县令怜惜她的义举,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为她写了碑文。而那距离曹娥殉父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九年了,邯郸淳执笔之时,才年仅十六岁,但文采非凡,据说是“挥笔而成,无所点定”,连当时的名士魏朗看到后也直自叹不如,并偷偷毁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扬全国,与蔡邕的评语是有莫大关系的。相传蔡邕因为上书弹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后,又惧怕报复不敢回家乡,于是亡命天涯,转而来到江浙一带。在会稽的地方志中曾记载,蔡邕夜访曹娥墓,用手摸索着读完了碑文,大赞之余,又在夜色中题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给后世留下了这千古字谜。
4、人物性格的品评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杨修和曹操的言行的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体会《世说新语》“以事见人”的艺术特色。
魏武帝
杨修
谓修曰:“解不”
答曰:“解”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
曰:“黄绢??”
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提问:
1)曹操问杨修“解不”时,他的心态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还是试探性的)?
2)杨修的一个“解”字似乎太简单了,但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两者地位的差异,严明的君主关系;杨修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杨修的修养;杨修的胸有成足)
我们可否在这个“解”字前面为他加个修饰语,如果可以应该加什么?(微笑,淡然,茫然?)
3)曹操说,“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什么(好胜、好思)?
4)“令修别记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强调了什么?(严明的君臣关系)
5)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真心赞美吗?
如果能发自内心的赞美,哪处就可以赞美了?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
(我们可以读出形象化了的两人智慧的差距。此处不是赞美,是感叹。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不甚宽广的胸襟,)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到曹操和杨修鲜明的性格特征,而这正是《世说新语》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世说新语》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
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四、作业环节
给一段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啖一口也复何疑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内容概述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二、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好吗?
三、研读课文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可能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小结过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等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拓展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五、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设计能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补充: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3
单元分析:
这个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风筝》讲述的是兄弟童年时代的故事,《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散步》写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诗两首》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都是讲述古时少年儿童的故事。该单元整体精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所选的五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
课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两篇文言短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语言文字相对浅显,且具有一定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容易些。因此,在以传统的朗读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对本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3、积累、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自古少年出英雄,在中国的古代就出现过许多机智、聪慧的少年,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都流传着。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哪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呢?(司马光,四岁会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孔融让梨、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聪慧的少年,他们就是谢道韫和陈元方,这两位人物的.故事记录在《世说新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
二、背景介绍、作者简介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一般来说,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辞意隽永。《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他是南宋的文学家,宋宗室,袭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诵读课文
第一遍学生朗读,第二遍教师朗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四、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教师精讲点拨。
五、合作探究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咏雪》问题组: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2、《咏雪》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同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的儿女有什么不同?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做“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1、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
2(轻松,温馨)(内集,欣然,大笑)
3、重点分析: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在空中撒盐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说“柳絮”一喻好。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1)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2)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参考答案:
(1)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七、作业训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⑴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
⑶未若柳絮因风起
⑷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⑸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C、路转溪头忽见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参考答案:
1、⑴不久,一会儿;高兴的样子⑵相比⑶比不上,不如⑷才⑸约定;丢下,舍弃
2、①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②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敬词有③④⑥⑦⑨谦词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LM〗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本文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雪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展开的,你学习起来会很容易的。
2、重点精讲
(1)《咏雪》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咏雪》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陈太丘与友期行”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难点精讲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
“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正”门内为好。
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学习方法指导】
1、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完全可以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课文内容,将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2、学习本文既要掌握必要的古文知识,又要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背诵,并熟练默写课文。
4、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加强对课文的认识,并有所启示。
【知识拓展】
1、人物介绍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2、《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4、《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课内问题指导】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感知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本文不是标准的书面体,只能算古白话,但文章不长,两则加起来不足二百字,读读背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1)第一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第二问:“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按:“儿女”在古诗文中亦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月夜》)“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诸句中,“儿女”皆指子女。
(2)第一问是常识性的,有这类常识,读文言文才不至于弄错人称。“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
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设题目的是积累词语。
参考答案:
1、“俄”,又常与“而”“顷”诸字连用,皆片刻义。“欣然”,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
2、“拟”,比、比拟。这是古义。唐以后才有准备、打算义,如“比拟好心来送喜”(唐代民歌),“也拟泛轻舟”(宋李清照词《武陵春》)。
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较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切忌多讲,碰上一种说一种最好。
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最后一问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自创比喻更好,如果想不出,也可以引下面这首诗为例,让学生说说诗中对飞雪的比喻好在哪里。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咏雪》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质疑问难。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入设计: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同学们,其实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作者、作品简介:
(1)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三、学习新课: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2.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讨论: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五、课堂总结: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
2.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一、复习检查
背诵、翻译课文。
二、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蕴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
(强调不——通“否”。)
2.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去)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五、研读课文、讨论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
(聪明机智)
3.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
(同桌或者4人小组之间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七、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的字词练习。
2.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3.补充阅读: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九、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
(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客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讲信礼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的翻译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咏雪》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二释题:
1先指名让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 ,进行补充说明
《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4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分组讨论 质疑体会
教师导学
1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c.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d.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e.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五、生生交流 拓展延伸
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五、运用比喻 想像写作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归纳:由“形似”到“神似”!
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六、教师小结及作业的布置。
1教师小结
2布置作业
(一)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二)搜集古人咏雪的诗句
(三)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咏雪
形似——神似
比喻
美的意境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逐渐地引入课文)
1、“诚信”和“礼貌”是我们在生活中常提及的两个词,是否有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呢?
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
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
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则小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教师进行评价 )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争取读熟。
4、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纠正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四、疏通文意
1、生译为主,师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 过:超过。顾:回头看。 委:丢下、抛弃。
2、〈1〉、小组成员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把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2〉、师生共同明确这则短文的重点词句,并识记。
五、分组讨论 质疑体会
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太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4〉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小组内成员自行讨论解答:问题3、4、5、师指导生解答。
六、 美文共赏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说新语》。与《期行》进行比较阅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七、一文一诗活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习乎?——孔子(让学生识记)
八、小结
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异同:
《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
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文采。
与孩子有关
主要描写了元方,侧重表现了
元方的懂礼识仪,聪明刚正。
九、布置作业
课本剧表演活动
课外小组成员根据《期行》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深入体会文章主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能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教学内容: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学过一篇《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们已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世说新语》,感受两位少年儿童的聪颖机智。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一)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二)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师补充)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刘义庆编著。该书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述东汉末年经三国至两晋时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对统治阶级的情况也有所涉及。各篇通过许多人物的遗闻轶事和生动言谈,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族阶层的生活状况、文化习尚乃至他们的精神世界。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1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三)检查字词、朗读。
读准字音雪骤()zhòu差可拟()nǐ无奕女()yì谢道韫()yùn读顺句子(划分朗读节奏):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字词积累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未若:比不上。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一)把握重点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迅速
结欣然:高兴的样子。
2、空中撒盐差可拟。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二)把握重点语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把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五、三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一)本文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参考: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乐”等。)
(二)“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最为贴切、生动、新颖?为什么?
飞扬之态
形似
柳絮因风起轻盈之雅神似
文化内蕴韵味
六、拓展延伸
(一)欣赏古人对飞雪的描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苏轼
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裴夷直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杨万里—————————————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归纳:由“形似”到“神似”,有韵味。
(二)学生尝试运用比喻。假如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你再写出一两个比喻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拓展:雨、雪、霜、露珠、雾……)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老人:和善亲切家庭氛围:咏雪侄子:直率敏捷融洽、欢乐
侄女:沉稳聪明轻松、温馨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一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初读课文。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字、词、句圈出来,通过查词典,或互相讨论来解决,教师巡回释疑,检查,并和同学一起讨论疑难问题)
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离开,古今异义答曰:“家君()待君()()已去。”友家君君久不至,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无信;()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拉回头看
(一)把握重点字词:
1、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放弃;离开
去后乃至:才;到
相委而去:丢弃
则是无信:信用
下车引之:拉
入门不顾:回头看
尊君在不:通“否”,表疑问2。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尊君:您的父亲,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我的父亲,谦词,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教师补充:平时遇到的一些尊称有:令尊、令堂、令郎、令爱;谦称有: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
(二)把握重点语句(注意文言中的省略现象)
不再等候就走了才当时通“否”丢下,舍弃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就
1、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朋友)过了正午还没有到来。
2、(家君)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家君)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三)课文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复述时注意以下问题:
(一)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是谁?(友人、元方)
(二)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通过有关语句确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四、三读课文,探究人物性格。
(一)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文中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通过有关语句确定。(交流讨论。)
1、陈太丘
诚实守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友人
言而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言语无礼(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3、元方
懂礼识义(待君久不至,已去)
义正词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童真无邪(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还有“元方入门不顾”都是童真无邪的表现)
(二)结尾处,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五、拓展延伸:
(一)请同学们说出有关诚信的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 ——墨子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 ——顾炎武
7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二)假如你是友人,或者是元方,在本课的特定情境中,你在言谈和举止方面应该怎样做?
1、友人:
(1)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2、元方:
(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4)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3、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针对文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课文前言,然后让学生说说古代有哪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古代少年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咏雪》
(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1、先请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
刘义庆(403——444),南宋人,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晋。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作为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无关紧要。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残、酷虐、吝啬、虚伪的行为,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世说新语》的文字,素称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它没有铺叙或过多的描写,更绝少夸张之处。但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因为作者采取遗貌取神的手法,删落枝叶,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动作和语言,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它所记载的人物语言,大多是活的口语,使人如闻其声。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2、全班齐背,再抽查个别学生背诵。
(三)疏通课文大意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和《词语手册》,自己先把课文口译一遍,然后在班级交流,逐句请学生来翻译。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四)合作研讨
1、文中第一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文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就此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明确:融洽、欢快、轻松。后一问要学生各抒己见。
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4、文中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如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三、当堂完成课堂练习,并再次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咏雪》,并当堂默写。
2、文学常识回顾。
3、文中重点字词解释:内集 讲论文义 俄而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二、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一)读课文,说大意。
1、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至熟练为止。
2、 让学生同桌合作,理解疑难词句,并口头翻译课文。
3、 请一位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4、 之后班级交流,逐句翻译课文。疑难字词,教师加以强调。
(二)读课文,说人物。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集体揣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试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要求准确、流畅和有感情。
3、 从文中任选一个人物,根据其言行举止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
如:元方——聪明、懂得为人的道理。
(三)读课文,说语言。
1、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含义。如:期、舌去、乃、尊君、不、委、家君、则、引、顾。
2、默读课文,理解一些文言语句的含义。
(四)读课文,说看法。
1、 文中哪两个词语是全文的核心?(无礼、无信)
2、 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借陈记义正辞严的斥责,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3、 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五)当堂背诵比赛。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33—135页。讲述的是古代聪明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并注意积累文言词语。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从文中信和礼的重要性上去体会这样为人的道理,同时去体会古人的家庭和亲情观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难点
1、体会古人的家庭和亲情观。
2、体会文章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突破
1、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
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2、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从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1、交流故事,进入新课。
2、熟悉课文,整体感知。2、熟悉课文,整体感知。
3、设置问题,研读交流。3、疑讨论,相互交流。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约分钟)
二、熟悉课文,整体感知(约分钟)
三、设置问题,探究学习《咏雪》(约分钟)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知识,学习《陈太丘与友期》。1、复习上课知识,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研读交流。2、提出问题,相互交流。
3、联系生活,注重应用。3、联系生活谈读后感。
一、复习已学知识,进入《陈太丘与友期》的`学习(约分钟)
二、设置问题,探究学习(约分钟)
三、小结全文,布置作业(约分钟)
本课总结
本文所选的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故事短小精练,语言简洁隽永。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的志人小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朗读和背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体现了学习古文要古为今用的原则。
板书设计
(略)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咏雪》中咏雪的两个比喻是这则故事的关键,让学生对这两个比喻做评价,关键是要让他们从课文中找相关的句子。教师可以先提出两种相反的意见,然后让学生就这两种意见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不要强求学生对这两种意见作评价,学生言之成理就可。学生如果有其他的比喻也可以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白雪纷飞何所似。()
(3)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尊君在不。()
(5)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翻译下列语句。
(1)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1、(1)内集:家庭聚会(2)何:什么(3)去:离开(4)不:同“否”(5)信:讲信用。2、(1)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2)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个性练习设计
1、对“撒盐空中”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谢太傅会赞同哪一句?作者会赞同哪一句?你认为那个更好?为什么?
2、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粗暴态度,回应道:“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这一回敬语言中,我们看到了年仅七岁的元方是怎样一个人?从“无信”、“无礼”的驳斥中,告诉了我们怎样一个道理?
答案与提示:1、第一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因文中对两个答案未作评判,可以根据“大笑乐”去思考;第二问,作者虽没有明确表态,但从文末特意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来看,他是暗示自己是赞赏道韫的才气的;第三问略。2、元方聪颖机智,明理有节,善于说话。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有礼节的道理。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的学习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教师在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了语感,并积累了丰富的文言词语。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易懂,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拔。
补充资料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世说新语》
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答曰:“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0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和课文翻译情况。
二、归纳总结
1、让学生讨论,找出自已认为重要的字词,教师补充强调。重要的字词有:期、日中、至、舍去(舍、去)、乃、戏、尊君、不、君、哉、相、委、而、家君、引、之、顾等。
2、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
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3、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太丘舍去。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5)元方入门不顾。
三、探究性学习
1、文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分别是怎样的,从哪可以看出来?
(1)陈太丘
遵守时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友人
言而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言语无礼(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3)元方
懂礼识义(待君久不至,已去)
义正词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童真无邪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还有“元方入门不顾”都是童贞无邪的表现)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
2)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3、假如你是友人,或者是元方,在本课的特定情境中,你在言谈和举止方面应该怎样做?
友人:
1)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元方:
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4)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4、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5、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体现在称谓上就有敬称和谦称。你能在文中找出这样的称谓变化吗?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
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太丘舍去。
3)去后乃至。
4)相委而去。
5)下车引之。
6)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4、听范读录音
5、生齐读
四、理读
1、理解大意
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2、梳理内容
按记叙文六要素分析短文内容。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五、品读
1、默读思考,分组讨论
“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乐”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你觉得文中谢氏家族的哪个人最有意思?
2、问题讲解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谢安————慈和 、大度 、有生活情调。谢朗————粗率。谢道韫————聪慧 、自信。
课后小结
畅谈收获,背诵短文。
课后习题
1。假如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你再写出一两个比喻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2。课外阅读《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咏雪》一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勾画出家庭浓重的亲情氛围,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写“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说明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尊重的道理。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据理力争的儿童形象。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要认清这一特点,并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课文,也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基本教学方式应当是“诵读——讨论——诵读”。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反复诵读短文,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
4.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通过分析人物描写辨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咏雪》中的两个比喻。
3.反复朗读,感受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由《三字经》引出谢道韫
师: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里面有一段话:“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蔡文姬从小便能分辨琴韵,谢道韫能出口成诗。这里的谢道韫就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大将军谢奕的女儿,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文能吟诗咏雪,武能提刀杀敌。让谢道韫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就是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今天我们学习的《咏雪》就记载了这句话。
2.介绍文学文化常识
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课件出示: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可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并通过对人物、对《世说新语》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1.听读课文
在听的过程中划出朗读节奏,标注重点字的读音。预设
课件出示:
节奏划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齐读、个别读
要求:读准节奏、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3.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
课件出示:
重点句子的理解:
(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译文:与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4.疏通文意
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点拨讲解,并明确全文大意。
【设计意图】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阅读文言文,所以以“读”为主,着力于“言”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疏通大意,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三、品读理解,感受情趣
1.探究学习,感受情境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
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内容。正因为“寒雪日”,才能引出“咏雪”。
(2)从文中哪些词语、细节能看出古人怎样的生活情趣呢?
预设
“寒雪”“内集”“讲论文义”——其乐融融、情趣高雅
“欣然”“大笑乐”’——亲密无间、谈笑风生
(3)“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分别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预设
示例一:更欣赏“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之态,“柳絮”是轻盈之物,而“盐”是颗粒之物,缺乏美感和动态感。
示例二:更欣赏“撒盐空中差可拟”。“撒盐空中”更符合当时的景致,因为文中写的是“雪骤”之景,大雪猛烈密集时,难见雪花飘舞,“撒盐空中”的比喻或许更为真切地描绘出当时之景。
(4)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论,只是“大笑乐”而已,你能看出他的态度吗?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预设
谢太傅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晚辈的赞赏,也说明他看重的是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趣。作者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2.熟读成诵,理解人物性格
(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揣摩几个人的语言,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
(2)全班分组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3)生自由朗读,背诵全文。
师小结: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分角色朗读,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习的人。谢朗和谢道韫都是才华出众的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做到“言”“文”兼顾,把文本学习“做”充分,适当涉及朗读的训练,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积累存储,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咏雪的名句。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试着对这篇课文进行朗读节奏划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加大学生的积累,促进学习,在积累中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学习用“法”,预习课文。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儿童故事,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了解“谦辞”和“敬辞”,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一、检测巩固
背诵并默写《咏雪》。
二、导入新课
师:中华文化中不仅有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等才女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学习的古代少年的智慧故事会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将上节课习得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掌握文言学习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介绍古代少年的智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1.听读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课件出示: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齐读、个别读,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理解重点词句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课件出示:
重点句子的理解: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过了正午时分(友人)没到,太丘丢下(他)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2)君与家君期日中。
译文:您与家父约定中午见面。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中午您没来,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无礼的表现。
4.复述故事
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点拨,讲解文意。
四、品读课文,理解人物
1.探究学习
(1)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元方的“方正”?
(生讨论明确)
预设
元方从无礼、无信的角度据理对辩,表现出方正之气,有理有据;入门不顾,维护了尊严。
(2)小组辩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比赛
(1)生自由诵读本文。
(2)分小组或分男、女生背诵本文,相互评比。
【设计意图】在读、辩、赛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五、拓展延伸,感悟思考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生自由发言)
预设
(1)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做诚实守信、言而有信的人。
(2)我们要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学会尊重他人。
(3)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4)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5)为人要方正,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师小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正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内化,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梳理总结,积累存储
师:学完这两篇文章后,我们对文言文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两篇文章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课件出示:
1.特殊的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儿女、去、委、引
(2)一词多义:不
2.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3)省略句:(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
(4)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敬辞和谦辞
敬辞:尊君
谦辞:家君
(结合教材P31补白了解并积累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
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体现出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特点。
【设计意图】积累、梳理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积累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和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七、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有关“礼”“信”的名言警句。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这两个故事,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进一步拓展积累,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加强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世说新语〉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古诗文,但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所以本课的文言文学习必须做到“言”“文”兼顾。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时代久远、含义深刻,并且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与异读字,学生学习有难度,有畏难情绪,因此,朗读应该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小组辩论(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理解古代少年的聪慧方正,了解古汉语的特点,拉近学生与古人的心理距离,积极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境,与作品人物对话的平台,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体验,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学习的兴趣。
此外在教学设计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及独特的审美能力。如《咏雪》中对两个比喻句的评价,《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对元方不接受友人道歉的行为是否失礼的讨论,都将话语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开放性和思辨性。
【素养提升】
如何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
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四读”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一读,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顺句子。通过朗读来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发现字音、句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如,先让学生读,在读中呈现问题,然后听读示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注意适时指导;再让学生试读,以检查字音、句读的掌握情况;教师再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由读、个人读、分组读、接力读等,在熟读中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读,读懂文意,读出情感。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此环节的朗读,是带着问题朗读,在解决问题的探究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可以说朗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最好方法。这一环节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梯度,从对文言文词语理解的解惑到内容、情感、写法的设问,有梯度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读,读出感悟,把握主旨。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朗读文本外,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根据学情设置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进一步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扎实阅读的基础上进入文本,实现个性理解。
四读,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揣摩虚词的语气、语调,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慢慢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隔膜感和畏难心理,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延续;朗读是思维的起步,又是思维的延伸。通过朗读产生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探讨将教学进一步推向深入。以朗读串起整个文言文课堂活动,在教学环节的推进中,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以培养,方法获得训练,成长受到启迪。
课后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寒雪日内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俄而雪骤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陈太丘与友期行
(6)相委而去
(7)下车引之
(8)元方入门不顾
(9)俄而雪骤
(10)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1)去后乃至
(12)非人哉
2.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理解填空。
(1)《咏雪》中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是:
(2)《咏雪》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是:
(3)《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对父亲的朋友是这样批驳的:
二、课内语段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待君/久不至
B.俄而/雪骤
C.与儿女/讲/论文义
D.元方/入门/不顾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故时有物外之趣
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C.未若柳絮因风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D.“尊君”与“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7.《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8.元方有哪些性格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9.“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三、课外类文阅读
【甲】……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
【注释】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②伫:站立。 ③佁然:静止貌。
④褫(chǐ):剥去,脱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元方入门不顾
(2)耻己之不如也
(3)思所以败之
(4)乃袖茅栗以往
11.翻译下面的语句。
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12.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
13.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聚会。 (2)像。 (3)急、大。 (4)凭借。
(5)约定。 (6)离开。 (7)拉。 (8)回头看。 (9)不久。 (10)表判断。 (11)才。 (12)语气助词,可译为“啊”。 2.(1)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飘起。 (3)与别人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4)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C(正确断句为“与儿女/讲论/文义”。) 5.D(D项两句的“是”都解释为“这”。) 6.B(“儿女”是指其子侄辈。)
7.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8.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9.“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0.(1)回头看。 (2)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 (3)用来……的方法(手段等)。 (4)用袖子装。
11.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
12.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13.①甲文主张讲“诚信”和“礼仪”;②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
[乙]文参考译文:
僰族人(善于)调教猴子,给它们穿上衣服教它们跳舞,(使它们)旋转得很圆、转动有角度(很有章法),配合音律节拍(默契)。四川的(一个)儿童看了很妒忌它们,为自己不如它们而感到羞耻,想着用什么方法打败它们,就用袖子装了茅栗前往。宴席开始猴子们出来(表演),众人都站起来专心观看,左右的猴子跳得都很合节拍。四川的儿童装作无意地挥袖丢出茅栗,将它们扔到地上。猴子(见了)扯掉衣服上前争抢,撞倒了酒壶,掀翻了桌案。僰族人(怎么)呵斥也不能制止,非常沮丧。
郁离子说:当今用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去打仗的,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他们和猴子有什么区别呢?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学会翻译古文,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语句通顺忠实原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阅读三则短文,查字典,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课选了三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当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逸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2、导语
本课选了三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三、正课
1、朗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时李元礼有盛名:时,当时。有盛名,名气很大。
(2)诣门者:诣,前往,到。
(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先君,祖先。师资,老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
2、提问:“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孔融为什么要说“想君小时必了了”?
讨论并归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出息。孔融也按陈韪的话推理,你现在不怎么样,推想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用反过来推理,批驳了陈韪对他的评价,讨回了自己的尊严,并使对方难堪。表现了孔融少年时的聪明机智。
3、朗读《陈太丘与友期》。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陈太丘与友期:期,约会,约定时间。
(2)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3)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4)非人哉:不是人哪。
(5)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6)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4、提问: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5、朗读《魏武将见匈奴使》。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自以形陋:以,认为。形,外表。陋,丑陋。
(2)不足雄远国:雄,称雄,这里指震服别人。
(3)帝自捉刀立床头:捉刀,握着刀。床,古代的一种坐具。
(4)魏王雅望非常:雅望,高雅的风采。非常,不同一般。
6、提问:魏武为什么让崔秀珪代替自己?后来为什么要追杀匈奴使节?
讨论并归纳:魏武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自己认为长得丑陋,不足以震服别人。所以让相貌清朗而威重的崔秀珪代替自己接见匈奴的使节。
7、提问:这件事表现了曹操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四、小结
三则短文,故事简短而意深,很值得玩味。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反复诵读,争取当堂背诵。
4、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智慧、诚信做人的美德,言辞要高雅。
【重点】:
1、文言字、词、句的理解;
2、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具】:录音机、小黑板。
【教时】:一课时
【步骤】: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和聪明树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今天我们将把他们请到聪明树上,左边的聪明树是代表古代的聪明少年,右边的聪明树则代表同学们,回答问题准而多的小组就会上聪明树,望六个小组展开学习PK战。请同学们首先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各自的事迹(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七岁做诗、司马光砸缸、王冕四岁画画、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像这样的少年我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再去认识两位这样的才女神童。(板书课题)
二、解题:《世说新语》是部什么书?“则”怎么讲?(抢答)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则”:就是“篇”,两则,就是两篇。
三、会听:放录音,听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抢答)
1、《咏雪》:写谢太傅一家人在雪天谈论诗文、咏雪。
2、《陈太丘与友期》:写七岁儿童陈元方对父亲失信的友人义正词严,用自己的聪明机智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四、会学:检测预习(先学后教),小组可商量弄清答案再上台演板。任务分工:
第一组:做《创新夺冠》自主预习1—2小题;
第二组:做《创》自主预习3—4题;
第三组:做《创》自主预习第5题;
第四组:请两个同学分别口头复述两则故事内容;
第五组:做《创》实践运用2;
第六组: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见《创》实践运用3)
五、小组代表演板期间,全班齐读课文。若学生答案还未写完,其他学生就自由读背课文。
六、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七、会问:质疑问难,还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若有,请提出来。
八、会说: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研读课文。小组讨论任务分工: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第一组)(见课后习题一)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也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请分别指出来。(第一组)(见《课堂作业》第6题)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个好?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再说几句咏雪的名句。(第二组)(见《课堂作业》第7题)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第二组)(暗示赞赏之情)
5、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第三组)(无信无礼)
6、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说说客人和元方的思想性格。(第三组)
客人: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
B、“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
C、“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元方:
A、对客人的一番义正严词可以看出,他聪明机智,很有教养,懂礼识义,同时也维护了家父的尊严,可见父子亲情浓厚。
B、“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他的童真童稚。
7、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第四组)
8、会讲:创新讲述,发展思维: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把第二个故事讲给我们听一下,不过你要想上聪明树就必须创新,试用陈元方或者友人的口吻来讲。(原来是第三人称,现在换成第一人称“我”来讲。)(第五组)
9、总结两篇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第六组)
九、拓展延伸: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1、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2、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人无信不立———孔子
十、会背:点生试背课文,争上聪明树。
十一、会演:创编表演课本剧,要求:
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两篇短文各选一组代表上就可以了)
十二、复习检测,夯实基础
抢答《课堂作业》1—3小题
十三、激情总结
今天老师有幸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明白事理的陈元方;老师更有幸的是培养了我们班上许多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十四、作业:解释下列汉字在文中的意思,并根据这个意思找出相应的成语。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例:期——约定成语——不期而遇(出示小黑板)
1、舍——舍弃成语——舍近求远
2、去——离开成语——
3、信——信用成语——
4、引——拉成语——
5、顾——回头看成语——瞻前顾后
十五、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客人:无信无礼粗野暴躁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正直不阿懂理识义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高效课堂展示课,同学们预习充分,发言积极,配合默契;思考问题敏捷,讨论热烈,回答问题准确。小组分工合作任务完成较好。特别是激趣教学聪明树的设计较为恰当,激发了同学们及小组竞争的热情,正好扣了课文主题体现聪明才智少男少女的表现,课文课堂浑然一体。因此课堂教学认真研读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很重要。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5
知识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重点)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难点)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第一课时《咏雪》
学习目标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手法。
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内集:家庭聚会②儿女:子侄辈③俄而:不久,一会儿。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未若:不如,比不上。 ⑥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的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教学提示‖
本文篇幅不长,疏通不难,可以在串讲中明确重点文言字词,加深记忆。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强,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撒盐空中”比喻了雪的颜色。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教学提示‖
通过质疑,让学生感受谢家的浓厚的雅致氛围,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讨论交流解决难点。
目标导学三:运用比喻,想象写作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2、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想像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师生共点评!
‖教学提示‖
让学生积累咏雪名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提示‖
此题意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说的答案有可能五花八门,教师要多加鼓励,培养孩子的兴趣。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本节课的设计,在理念上有学生意识,涉及的问题都是在学生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发现。找到了学习语文的大规律: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深入、从内容到语言的方式,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层进性。
不足之处
解析课文和指导朗读时经历牵掣过多,时间分配欠佳,导致后面的诗文拓展无时间解决,
第2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评析文中人物(元方,父亲的友人)。
3、从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跟别人约定。假如有一天,你和同学约定星期天上午九点到公园玩,可是到了时间他还不来,你会怎么办?(1—2名学生作答)古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与人约定的事情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3、强调重点词语:
(1)与友期(约定)行(2)门外戏(玩耍)(3)太丘舍(放弃)去
(4)相委(丢下、舍弃)而去(5)尊君在不(通“否”)
(6)下车引(拉)之(7)入门不顾(回头看)
(8)则是无信(信用)(9)去后乃(才)至
4、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我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真正让学生享受做课堂主人的乐趣。
目标导学二:分组讨论,内容解读
1、“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文中有几位人物?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不姑息不守信的人。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率直方正,聪明机灵,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3、你认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学法指导‖
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使用敬辞和谦辞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教学提示‖
老师引导学生积极争辩时,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尤其是对人物的分析,要从多角度进行展开。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积累名言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
——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2、请你说出一句或几句有关“礼”、“信”的名言警句。
(1)有关“礼”的名言警句。
a、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b、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
c、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d、礼让一寸,得礼一尺(曹操)
e、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2)有关“信”的名言警句。
a、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b、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c、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以不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
d、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学法指导‖
结合课文内容谈启示可从不同角度入手。就本文而言,角度有:友人不守信,友人知错就改,友人不守礼;元方拒绝友人的道歉,等。
三、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友人:问、怒、惭、引之——暴躁易怒,知错就改
元方:答、曰、入门不顾——明白事理、直言不讳
(对话展示人物性格)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自学中出示具体的要求;建议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向同学或老师求助,学会合作;在问题探究中,再协作商议完成老师所给的三个问题。
不足之处
设计了较多的拓展及训练,因此拖延了课时。诸如对古代称呼的补充介绍直接放到解词中几句话带过,或者放到作业中让学生去找。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当堂背诵,这样效果就更好了。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05-27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05-28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09-17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06-09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5篇05-28
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1-17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4-14
装帧设计教学设计04-19
教学设计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