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送别诗教学方法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语文教材中送别诗教学方法

时间:2024-08-27 07:23: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教材中送别诗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送别诗教学方法1

  一、熟知常见意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送别诗教学方法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送别诗中有一些常见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 “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这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 “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二、判明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

  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三、明确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②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③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

  ④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⑤想象(虚写),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地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四、把握情感主题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小学语文教材中送别诗教学方法2

  一、小学语文中送别诗的类型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送别诗类型还是比较多的。从送别诗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和历史生活背景。送别诗看起来是在表达送别的心情,仔细品读,却发现因诗人的性情与遭遇不同,送别诗思想倾向于情感格调往往有别。因此,大致可以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和阔别等类型。

  1、谢别

  谢别,顾名思义,是为了感谢别人而写的诗。如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为了感谢汪伦多日热情款待,离别之时所作的一首诗。李白与汪伦两人原本并不认识,可是汪伦却非常仰慕李白的才华,所以盛情邀约,李白到了之后又非常热情地款待。因此,临别之时,李白内心充满感激之情。诗人李白非常自然地作诗一首,表达了内心的感谢之情。正如前面所讲,本来陌生的两个人却能像故交一样相处,这真的非常难得,所以,李白对汪伦就倍加感激。在这首诗里,李白用一个比喻“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形容汪伦对自己的热情招待,非常形象地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情谊之深。

  2、恋别

  什么是恋别呢?在这里,恋别并非恋人之间的分别,而是诗中传递出的浓浓依恋之情。一般出现在送朋友远行之时,诗中寄托着诗人对朋友的牵挂。这方面的作品不少,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此方面的佳作,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全都寄托于杯酒之中,再多喝一杯吧,你远行以后,我们就很久不能一起喝酒啦。所以,我们作为读者,也可以试着想想作者和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场景,你一杯,我一杯,不舍得让友人离去,这种情感寄托在诗中表达的是依恋之情。

  3、惜别

  什么是惜别呢?所谓惜别,就是说珍惜相互之间的友谊,但不依恋,在分别时给予美好的祝愿,甚至有些羡慕之情。这方面的代表作正如李白所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认真分析这首诗,第一句话将送别的地点交代清楚了,同时也表明了朋友远去的方向。第二句将友人出发时间交代清楚,下扬州表明西去的具体地点是扬州。第三、四句交代送别时的场景,一片孤舟远远而去,表达出诗人李白长时间驻足观望的惜别之情,甚至还有些无奈的情感。

  4、壮别

  壮别诗重在一个“壮”字,把临别的赠言用豪言壮语表达出来。壮别诗的代表作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朗朗上口,充满了无限豪情,给了友人以莫大的鼓励,告诉对方未来不可怕,要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5、阔别

  阔别诗,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壮阔豪放之气自然喷涌而出,让人有豪迈激昂之感。

  二、送别诗的教学方法

  1、营造教学情境

  古时候通信和交通不发达,对于出生在如今信息时代的小学生来讲,那些离别诗可能显得太矫情。学生在品读离别诗时,如果不能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也就只能从诗作当中收获寥寥。因此,除了跟学生介绍古代特殊的社会生活条件背景之外,教师还要借助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离别之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都说说自己第一次上幼儿园时候是什么心情,如果自己忘了,可以回家问问父母,自己第一天上幼儿园是什么表现,孩子离开妈妈那种复杂的心情远比离别诗中更强烈更复杂,而送别诗中却表达得更为深沉和含蓄。两者虽然有着本质的不同,却可以让学生粗略感受一二。小学生阅历较浅,教师应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来进行渲染。同时,教师要注意精心锤炼自己的语言,语言本身是有魔力的,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就能感受到一种情绪,从而受到感染。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或音乐作品,让学生静下心来去看、听,找到其中的共鸣。

  2、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深意

  诗作都有创作的背景,而这些往往是无法从诗作本身读出来的。而创作背景对于学生理解诗作本身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在背景介绍方面下足功夫。创作背景的介绍把诗作本身加以扩展,对于小学生来说就好像听故事一样,加深对诗作本身的理解。教师应对诗作的创作背景信息进行整理。首先,教学参考书中一般都有背景介绍,学生对于需要扩展的知识点可以搜集相关信息,如今有了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帮助,教师备课也越来越快捷,输入某个诗作的关键词,就可以找出来很多的信息。互联网将众多的古典文学爱好者聚在一起,缩短了大家的距离。教师在这个环节让材料呈现在小学生面前,理解诗作的'深意,感受诗中的情感。

  3、加强学生诵读和仿写能力

  语言文字本身除了在意识层面传递情感等信息之外,也会在人们无法察觉的无意识层面进行信息的传递。教师在讲解送别诗时,如若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意境,也应让学生学会静心品读,感受到诗词所传递的情愫。因此,送别诗一定要多读,反复读,读的过程中反复斟酌品味,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另外,为了锻炼学生的文笔,加强对诗作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对诗作进行改写。

  小学阶段所学到的诗作往往非常精练,丰富的情感、优美的画卷在短短几句诗词中展现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诗词中精练的句子加以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作中的画面和双方的对话描述出来,如果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鼓励孩子们将这些内容画下来,在绘画的过程中体会诗作中的美好。这种主动加工方式的送别诗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语文思维,最重要的是再加工的过程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送别诗教学方法】相关文章:

李白的送别诗05-27

(荐)李白的送别诗05-28

关于送别的诗01-07

送别诗派诗人有哪些03-07

李白的送别诗5篇(通用)05-27

【热】李白的送别诗7篇06-01

关于送别的现代诗09-20

语文小学教材培训心得05-17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