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3 13:47: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经典)《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 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 客舍 尽 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 “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 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二、拓展练习。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2(一等奖)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以前见过我吗?

  生:没有

  师:这是第一次见面,肯定比较陌生,是吧!

  生:是

  师:那么大家再向下看,今天来了这么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看着这么多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是吧!好,那么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什么呢?来,你来说

  生:冒出一身冷汗

  生:就是全身颤抖

  师:手会发抖,那么腿会怎么样呢?

  生:心跳加速

  师:心跳加速,腿会发软

  师:好,那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比较陌生那么如果,我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以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后,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呢?

  生:朋友

  师:好,那么想不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呢?

  生:想

  师:想的请把手举起来对,那位同学举得非常高,非常有诚意,好,好,咱们把手放下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老师告诉你们的,好,你说

  生:屏幕上面还有

  师:你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好,老师来自哪里呢?

  生:陕西

  师:是的,来自陕西西安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西安的'?你去过吗?

  生:我去过!

  师: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马俑

  师:秦始皇兵马俑

  生:我知道那里还有大雁塔

  师:对,大雁塔

  生:我去过那里的大唐芙蓉园

  生:我去过秦始皇墓

  师:看来大家对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绍下你自己啊?你来

  生:我叫 ,今年十岁了!在实验小学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 ,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 ,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你来!

  生:我叫 ,我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能不能说一些其他的?爱好 ?

  生:我叫 ,我的爱好是发明创造

  师:看来大家已经介绍了自己,那么还有许多同学想介绍的,那么把这个机会留到我们的课堂上,等会儿我们来认识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西安许多同学已经去过,也了解过了,那你知道在古时候的西安它又叫什么吗?你来

  生:秦国

  师:秦国当时的国都在咸阳好,古时的西安又称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同学们,在汉与唐时期,长安尤其的繁荣,特别是在唐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吗?你来!

  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背得倒不错,但这仅仅是在读字,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是不是有点紧张?

  生:恩

  师:好,是这样,不要紧张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棒,小诗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

  生:好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遥知兄弟登高处,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师:是的,这首诗是王维17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在古都长安所做的,同学们,王维当时17岁,不仅才华横溢,就对人生之间的离情别处理解的如此的深刻,可见,他能写下这样的千古名篇,与他的一些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王维还与宁夏?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赞美生在沙坡湖的黄河岸边好了,经过现在这段谈话后,你们还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好,手还发抖吗?

  生:不发抖

  师:手还发软吗?

  生:不发软

  师:心还跳吗?

  生笑

  师:如果心不跳那就坏了,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

  生:可以

  师:好了,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接下来,请大家把书翻到101页,老师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好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从课题手中你读懂了什么?好你来说

  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

  生:送

  生:我觉得这是一首很有情分的师,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出的

  师:从课题中

  生:送元二使

  师:送谁呢?

  生(齐):元二使

  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

  生齐:元二

  师:如果一个人姓董,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我们称他为:

  生:董大

  师:董大,《别董大》,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好,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

  生:这是在安西,王维送元二使

  师:有么有不同意见?是在安西吗?

  生:不是驶向安西,是从安西往外走,是送元二驶向安西

  师:在这里,驶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出使

  师:谁出使安西呢?

  生:元二呢?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

  生:王维

  师:对,是的王维,送谁

  生:元二

  师:出使安西,知道安西在什么地方吗?好,你来说

  生:安西在陕西

  师:是吗?你来

  生: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对,你一定预习了,很好下面谁来读一读课题,好你来读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注意,在元二后面稍微停顿下

  生再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2:送元二使安西

  生3: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看大屏幕,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

  生自由读

  师:好,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都通诗句

  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他不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情感好,你来

  生读

  师:非常的准确!谁在来?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题目怎么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读

  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读的非常准在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好了,看一下,这是一个多音字,那我们可以判断一下,根据不同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应该读什么呢?

  生:舍shè

  师: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

  生:旅店

  师:对,旅店的意思同学们,舍,不仅是多音字,而且是我们教材中需要会写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怎么写的

  师:舍:是个会意字,因此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人与一字是屋顶,十子字架放正中,口字根基定要稳,一所房子就建成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写字的纸,来把这个字写两遍,在写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姿势要正确,头要正,身要直,臂要?,足要安来,开始师:写两遍,好多同学已经写好了,写好的,请放在桌上好了,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好,我们再根据要求来读读这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预备——起

  生齐读

  师:好的,大家读的声音真响亮好,同学们,读懂了,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想想古诗写了什么?

  生轻声读课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了哪些诗句!好,你是说词语还是读懂了诗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送元二和他离别

  师:好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这杯酒喝完了,元二就走出了阳关,王维就在阳关没有了故人

  师:好,谁能再来说得具体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就是西出了阳关就没有了比我们更好的朋友了

  生2:朝雨的意思是早晨下雨

  师:对,早晨下了一场怎样的雨?

  生:非常大的雨

  师:恩?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来

  生:应该是早晨下了一场小雨

  师:为什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下来了一场小雨?

  生:邑轻尘!

  师:从哪个字?

  生:邑

  师:邑,是什么意思呢?

  生:湿了

  师:对,湿了路上的尘埃说明是一场?

  生:小雨

  师:那么谁能句子连接起来再说一遍?好,你来

  生:这种下起了小雨,路上的尘土

  师:尘土怎么样了呢?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很下的雨打湿了路上的轻尘

  师:湿了地上的尘埃,这就是润物细无声谁能再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好,你来

  生:第二句意思是客舍周围的青青的柳树的颜色更加青青了

  师:为什么更加青青了?你来

  生:因为早上下了一场小雨

  师:在细雨润物中,柳树的颜色更加

  生:鲜艳

  师:那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说一说呢?好,你来

  生:意思说渭城早上一场零星下雨,滋润了路上的尘埃,客舍周周的柳树在雨水中显得更青了

  师:这样的景色怎么呀?是啊,那你能不能带上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你觉得他读出了这样的美了吗?

  生:读出了

  师:好,读出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好,谁来说一说后一句什么意思?好,你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干一杯别离酒吧 ,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师:在这里故人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朋友

  师:不仅在这里是老朋友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故人也是指?

  生:老朋友

  师:好,那么接下来,谁能用完整的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整个诗的意思呢?好你来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旁边的柳树都显得更加亭亭玉立了,王维好像再向元二说请再饮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个老朋友了!

  师: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一起读读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渭城的景色,美丽吗?

  生齐:美

  师:然而就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早晨,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渭城在古城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因此被称为渭城而阳关在今甘肃西南,是古时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当时的阳关以西就是那么遥远这又是一幅怎么样的画呢?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同学们,这就是元二一路所经之处,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触的?你来说

  生:我感觉元二当时很艰苦

  师:路途非常的

  生1:遥远

  师:还有

  生2:人们现在不保护地球,让那些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故址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元二一路上特别的艰辛

  生3:我觉得元二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累了,再看见这一幕,肯定要累趴下了

  师:好,说不定啊元二一路非常的辛苦,非常的艰辛那么作为王维的好朋友,他知道这些吗?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日子里,王维深知元二此行的艰辛,在这一刻,王维心里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呢?现在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说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心里会想些什么?对朋友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王维这时心里很伤心,因为多年的好朋友,就在此时离他而去了

  师:为什么会伤心呢?因为在这时侯对朋友很——

  生:思念

  师:思念?对吗?还可以怎么说

  生:他会对老朋友觉得惋惜

  师:惋惜,你来

  生:恋恋不舍

  师:恋恋不舍,除了恋恋不舍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心里很伤心,他希望元二能快点回来,和他重逢

  师:对希望他早点回来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就想王维肯定恋恋不舍,想老朋友到了阳关没有朋友,要记得给我写信

  师:对,还有吗?

  生:元二,你就要出使安西了,安西好遥远,而且还要跋山涉水,希望你好运

  师:好个之心的朋友啊

  生:王维希望元二能多陪他一会儿多在这里多呆一会

  师:这是对朋友的留恋,那么想一想,此次元二是奉着朝廷的旨意去安西的,肩负着建功立业的伟任,想一想在这离别的时刻元二还会对他说些什么?他又希望怎么样?好你来说

  生:他希望他朋友也和他一起去

  师:是谁去呢?

  生:元二

  师:是元二吗?

  生:应该是王维,王维希望元二不要去,留在这里陪他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的?

  生:元二说,王维你在这里等我,等我出使完朝廷的旨意后,向皇上辞行后就回来陪你,你一定要等着我啊

  师:好,想一想,在这个时候王维还会希望朋友怎么样呢?他这次是带着朝廷的使命去的,如果是你,你希望他怎么做

  生:如果是我,我希望他能完成使命

  师:这是对朋友最好的

  生:使命

  师:好,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此刻的王维他一定充满了对朋友的留恋,还有对朋友的关心关起,同时呢,还有对朋友最好的

  生:祝福

  师:然而在这离别的时刻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学们,此时此刻,这还是一杯简单的酒吗?这酒中还包含了王维的什么情意?包含了什么?

  生:恋恋不舍之情

  师:好,带着这种感情,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充满了留恋还有呢?

  生:对他的朋友充满了关爱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关爱,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我们就来多几杯酒读一读课文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除了留恋,除了关心,还会有什么?

  生:还会有王维对元二的祝福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好,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可是,喝了这杯酒,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让我们也一起举起酒杯再送元二一程吧!劝君更尽一杯酒——预备起

  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在这里离别的时刻,酒逢知己千杯少,离别方知故人情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配乐朗读一生读

  师:你已经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了,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了

  再指名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理解来了

  再指名读

  师:你已经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等到有一天,你能刷刷刷写出到纸上来,你就是诗人好,你来

  再指名读

  师: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配乐朗读

  师:好,一起来

  配乐生齐读

  师: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根据这首诗,人们把它谱成一首曲,叫《阳关三叠》,也叫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想听一听吗?

  生:想

  师:老师来唱

  老师配乐唱诗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好吗?

  师生共唱

  师:当时一杯酒,千古仍唱曲三叠,一杯酒,一句话,一首诗,一声情,同学们,让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画面,背诵这首诗,预备起

  学生背诵古诗

  师:人生自古多离别,要想真正理解那段穿越时空的离别之情,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去品味这首诗好,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在学习这首诗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首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我们运用了读准字音的方法

  师: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好,其次呢?

  生:其次是结合古诗,理解诗句

  师:然后呢

  生:联系生活,体会诗情

  师:最后呢

  生: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师: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些好的方法,同学们,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我们写出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地离别之情,那么当朋友远去之后,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接下来,让我们欣赏王维的另外一手送别诗《山中送别》同学们可以结合我们刚才总结的学习古诗方法,也可以总结我们平时的学习经验来读一读这首诗,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好,现在开始吧!

  生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师:好了,同学们,哪个小组先来给我们读一读,你们是一个个读呢?还是一起读呢?

  小组齐读古诗

  师:好,非常好你们是一起读呢还是

  小组齐读

  师:你们读的非常棒,特别是把最后一个标点我们一起再来把最后两句读一读

  好,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吗?好,你来很难说,但是老师相信你们能说

  生:山中把老朋友相送之后,太阳落山的时候把——日落了,把柴堆掩盖了

  师:是吗?太阳落山后,诗人回到家里关闭了家门后两句谁能来说一说

  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意思是,春草明年还能绿,但是王孙明年还能不能归来?

  师:王孙在这里就是——

  生:老朋友元二,故人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念王孙

  师:很想念王孙,就是很想念他的什么?

  生:老朋友

  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听到了朋友的召唤,你明年还会不会回来啊?

  生:会

  师:即便是不能回来,但我也相信啊只要友情在,哪怕天涯海角,我们的心也在一起,这就是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这也是送别诗中的名句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中还有很多有关送别的诗句,下课以后我们可以搜集这样的名句,搜集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最后还留给大家一个作业,试着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最后老师还想借用高适的送别诗送给大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宣布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

  [教学背景分析]

  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送别诗往往因其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而令人难忘。世间可珍惜的东西很多,而在“珍惜”这一主题单元中,强调友情的真挚更是永远值得珍惜的,正逢其时。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友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即将升入初中的他们,可能也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时所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当时即被谱曲传唱,号为“阳关三叠”,后人更把“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名词。

  熟读成诵,因诵悟情,是本课的主要训练目的。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浥、故人”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味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具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古诗中的送别诗。

  2、多媒体课件:古曲《阳关三叠》、《诗意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熏陶,营造情境。

  课件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意图》。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和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我们在这样清新的春天,走进朝雨纷纷的渭城,去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三、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轻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自己的感受。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指名一个一个地读课文,互相进行点评。

  齐读课文。

  (课件出示,课件范读古诗)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就必须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句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古诗,由字到句再到篇地分析一下古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后,小组对不懂之处进行讨论。

  小组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解的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课文。

  师:再读这首古诗之后,你对诗或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吗?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5、精讲全诗,体悟诗情

  (1)师:诗的前两句是什么?(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齐读一遍,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呢?写这些景物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指名读这句诗)

  这些景物都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清新明朗)(再齐读本诗前两句)

  师:诗人笔下的景物,是有着盎然生机的春天的早晨。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在为友人拂去满身的征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此景描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不谐调,然而,诗人心中已先装着一个“别”字,纵然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欣赏。(轮读大屏幕上诗的前两句,指名读本诗前两句。)

  (2)纵有良辰胜景相伴,却无奈相聚无长,别离在即,所以,诗人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他对朋友说:“(大屏幕出示诗的后两句,生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倾注在“一杯酒”中,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饮酒成了最好的感情交流方式,一斟一酌,虽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情却格外深重。一个“更”字把诗人频频举杯殷勤相让的情意生动地表现,再没人陪你喝酒了,诗句意味深长。一个“尽”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勾勒出一幅明朗、深切、感人的依依惜别的画面。(板书:惜别情深)那是故人一片真挚的心意!表现了作者对朋友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大屏幕出示地图,古诗后两句诗句,《阳关三叠》音乐响起,阳关安西荒凉图景出现,生表演读全诗后两句)

  生轮读、齐读本诗后两句。

  这是一杯怎样的酒?你再读一遍这句诗。

  西出阳关之后,仅仅是“故人无”了吗?还从此没有了哪些?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6、师出示诗歌图解:

  (王维的'诗歌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其实也就是一部优美的情景短剧。课件出示如下内容,课件出示一段离愁别恨音乐)

  剧目:《送元二使安西》

  地点:渭城

  场景:朝雨、浥轻尘

  美工:客舍(青青)、柳色(新)

  台词: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元二:……

  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

  7、生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主要练读诗的后两句,体味情感)

  8、再读课文,深化认识。

  师: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本诗,看看诗人是怎样用非常精短的语言,就描绘出了如此深厚的情感的。(课件出示全诗诗句)

  (小组读,轮读……)课件出现《阳关三叠》词曲合唱,学生轻轻唱诵、跟读。

  四、对比探究,拓展研究读。

  师:同学们演得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有真情在啊!(大屏幕出示赞《阳关三叠》的诗:阳关三叠唱不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也只有珍惜友情,珍视人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值得我们珍藏的旷世名篇。

  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大屏幕出示《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二诗,齐读两诗)

  生谈感受,分析异同。

  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之处。(板书:景、情;别董大,凄清悲苦,豪情满怀。)

  生再比较着读两诗。

  五、诗句积累,交流品味。

  师: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多少灿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主题就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大屏幕出示送别诗名句集锦)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分享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学以致用,也用送别诗中的诗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的感情。

  学生欣赏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也可谈自己的感悟

  六、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作诗,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要珍惜每份真挚情感。(若时间许可,可由学生说一说对朋友的祝福与送别,或者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七、作业设计,升华深化。

  (大屏幕出示:)

  作业超市:

  1、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搜集更多的送别诗名句,体会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3、六年小学生活,同学们很快就要进入初中学习,离开了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可能也会步入不同的中学,请给你最喜欢的老师、同学,也写一首送别诗吧!

  八、板书设计,比较研究。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景清新明朗凄清悲苦

  情惜别情深豪情满怀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

  《送元二使安西》是北师大版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它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晚年之作。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借酒消愁。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

  【教学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所以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民族这独特的文化;学生才懂得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学生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本课诗的写作方法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需要老师及时的点拨。

  【设计思路】

  1、理解诗词句,边悟情。

  2、“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

  3、在教学中设计“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环节,让学生不仅读懂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让他们初步领会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这样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作者简介、关于柳树的典故、有关送别诗的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激趣感染

  1、导语: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吗!那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看谁猜得准,背得快。(课件出示:有关〈小池〉、〈绝句〉的图景.接着出示〈赠汪伦〉的图景并配上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2、过渡:是呀,李白的这首〈赠汪伦〉写出了古人那种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读懂诗题,了解作者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 送 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出使)出使到哪?(生:安西)

  4、谁能读好这个题目?(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在“二”字后面停顿)

  5、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作者王维你们了解多少?(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自己对王维的了解)

  [设计意图:诗缘情而发。所以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明白诗题的意思,了解诗人,这样可以为后面学习古诗奠定基础,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三、理解诗意,入境悟情。

  (一)、粗读正字音。

  1、过渡:同学们对王维的了解可真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自由读)

  2、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3、谁愿意把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班读)

  (二)、细读解词句,品诗情

  理解第一、二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来看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多读几遍这两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词,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

  “朝雨、浥、客舍、青青、新”,并结合“朝雨”图、“客舍”图、“柳树”图去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理解字词,是创造了直观、生动情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为下面悟诗情奠定了基础。]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渭城)那你告诉同学们渭城在哪?(学生答)请你们认真的看图,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美景描绘出来?(指名答)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古诗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可是这么美的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有)为什么?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6、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教师相机激励性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都很舍不得,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

  生3:因为他们充满了离别愁绪,心里很难过,不舍得离开,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也很会体会!)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板书: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连!诗中提到了柳树,你们知道古时关于柳树的典故吗?(学生汇报)

  8、点拨:你是怎么知道的?(从网上收集的)看,多会学习的孩子!“柳”与“留:谐音,还表示挽留之意,看着这满目青青的杨柳,朋友终将远离而去,他俩怎不伤感离别呢?所以,读一二句时,我们还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美,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并从停顿、语调要相对低些,舒缓些,声音相对低沉些去指导学生品读。)

  理解三四句

  1、过渡: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了呢?(安西)

  2、要经过哪?(阳关)阳关在哪?(学生答)

  过渡:(出示线路图)同学们请看,这是渭城——这是阳关——这是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是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呀!

  3、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你能说一说吗?(指着图说)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也就是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

  4、过渡:元二即将远行了,好朋友要分别了。这一走,也许两年,也许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呆会告诉老师。

  5、学生思考、汇报,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深厚的感情,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我们可能很久都不能相见,但我会想你的。你路上可要小心,注意安全呀!(真不愧是好朋友呀!)

  生2: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日才能回来,记住多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有荒漠,一个人影都没有,你可要多带些水和干粮去,不要渴了和饿着了。(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呀!)

  生3:元二,路途那么的遥远,这一路上只有你一个人,我又不能陪在你身边照顾你,你可要注意身体呀!(真会为好朋友着想!)

  生4:元二,等你回来以后,我们都变老了,我都认不出你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对话,去解读和领悟王维的内心,这既是一种想象语言训练,又是对朋友情的感悟。实际上还表达了学生自己的心声,文与人、人与己的相遇交融。]

  6、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7、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哪两个词呢?请看(点击更尽、故人)谁理解了?(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8、这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学生说诗意)

  9、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见。王维百感交集,对朋友的深挚情谊都浸透在了这浓浓的酒之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最后两句)

  10、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

  11、顺势引导学生,预设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通过点拨,导读,让学生融入诗情中: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离别的酒)

  师:既然是离别的酒,喝一杯够不够?那么王维又劝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又是一杯怎样的酒?(生:友谊的酒)

  师:友谊的酒就更应该多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还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祝福的酒)

  师:祝福的话儿太多了,知心的朋友,再喝一杯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怎样的酒?(生:浇愁的酒。)

  师:离别的愁说了说不完,远行的人,喝了这杯浇愁的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1、过渡: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音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出示诗歌,并配音乐《阳关三叠》)(全班读)

  2、指导学生背古诗,配上音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感悟诗句、走进诗的意境,是深入理解古诗内涵、体会作者感情的重要一环。整个环节的设计是“以读为本”,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读代讲”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拓展诗,升华情

  1、过渡:其实在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词呢?

  2、学生背诵其他送别诗。

  3、老师这也收集了两首,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然后教师讲这两首诗的诗情。(课件出示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4、过渡:同样是送别诗,所表现出来的韵味是不同的。你们自由读读这两首诗,体会体会。(随机:自由读,分组读不同的诗,全班读)

  [设计意图:以一首诗带动学生对同类诗的了解,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增加了学生积累,让其进一步了解了不管是怎样的送别诗,所体现的诗境都是人间真情。]

  五、小结:

  同学们,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今后继续畅游在古诗的海洋里,不断诗化我们的心灵吧!

  七、作业超市(自选作业:三选一)

  1、做个小书法家:默写古诗并把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摘抄到积累本上。

  2、做个小画家:通过绘画画出诗的意境。

  3、做个小作家:把对这首诗理解的情境写成小短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4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 、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这两条目标,一方面从协作学习技巧、方式、态度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从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新性学习做出了规定。这两条目标都包含着这样一个信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形成人的文学素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段的情感目标要求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诵读过程体验情感。)

  3、教学难点、重点

  (1) 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涵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重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教学媒体设计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本课的难点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如何把诗歌教学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它一起深呼吸,从而突破难点,这很大程度上依赖情景的创设。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直观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二、说教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全文抓住王维与元二的离别情这条情感主线,以读促悟,读诗韵,悟诗情,拓诗篇,努力实现悟读的理想境界。)

  三、说学法

  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初读古诗。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引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古人关于离别的诗作很多,1200 多年前,大诗人王维送别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知作者 解诗题

  1、学生谈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简介,讲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课题。

  3、解诗题

  (由“奉使出塞”引出课题,衔接自然,并为后面感悟古诗奠定基础。)

  三)抓字眼? 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了解大意。

  2、反馈阅读,集体评议。

  3、师配乐范读,学生评议。

  (此环节主要自学了解诗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通过配乐朗读激发阅读兴趣,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学技巧? 读诗韵

  1、简单讲解古诗的朗读技巧,放范读录音。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反馈朗读情况。

  (在这里,我们充分利用课件资源,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示,享受审美乐趣。)

  五)创诗境? 悟诗情

  1、出示渭城图,引读前两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图,感受荒凉

  (利用景物对比,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3、出示路线图,感受遥远。并 了解渭城、阳关及安西的位置。

  4、话别元二。

  5、层进式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的满腹离愁化作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品。)

  (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 “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这样的读把诗魂、诗情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记忆中,使学生在与诗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螺旋式上升的诵读中,将诗中的完美形象在心底扎根。)

  6、读景语,化情语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7、读全诗送元二,再悟诗情。

  六、放《送别》 升华情

  (通过细雨滋润般的熏陶,通过自然贴近的互动,通过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语文,柔性的魅力投射开来,让文学的内在情意美,通过听说读写的外在形式,借助《送元二使安西》的载体,缠绵地融化、弥漫,无声地润泽。)

  七、拓展作业:

  搜集离别为主题的古诗,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综合素养要求之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唐朝的歌曲。(播放闽南语《渭城曲》)

  2.师:xx同学你起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有渭城、有朝雨、也有故人)

  3.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读?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含本诗赏析视频)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4)最后来欣赏一首现代歌曲《渭城曲》。

  三、课外拓展

  1.讲故事,说唐朝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明白古人学问的广博。游记故事,讲述诗歌唱诵的方法。(穿插在古诗讲解中)。

  四、教学反思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从理解文字,意思到一经的理解模式并不适合传统文化学习方式,而是现代教学手段中硬性追加的教学方法,所以导致一代人没有学问。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将自己会唱得诗歌唱给家长听。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 ? 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三、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 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

  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

  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

  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 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悟诗情诗意,学写作方法,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读王维其他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1)今天我们要学习王维所作的一首古诗,来,齐读诗题。诗题是古诗的眼睛。谁来说说,透过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2)再看诗题,你觉得这首诗里会写什么内容?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过渡】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古诗的内容真的如你们所想吗?快拿起课文纸来读读这首诗,先看看能不能把它读正确。

  指名读,相机理解:“浥”。

  (1)这里面有一个字,“浥”,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首诗里有一些多音字,也要读准确。当不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时,可以通过字义来判断。

  (3)古诗只读正确流利是不够的,谁来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

  3、解决问题,体会送别之情。

  过渡:读了这么几遍,大家觉得诗里描写的跟你先前想的一致吗?有没有王维送别元二的环境描写?哪两句诗呢?有没有写他们送别时的情景?(生答)

  接下来看你们能不能结合注释,把对诗句的理解变成一幅画面。

  (出示学习提示,指名读)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先读古诗和注释,边读边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跟同桌交流一下。(三分钟)

  (1)刚才看同学们学得很投入,一定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真好!先来看看他们送别时的环境,谁把自己读出的画面讲给大家听?

  【客舍】【朝雨】客舍洁净,杨柳鲜亮,驿道清尘不扬……这美丽的景色都融入了作者的诗句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还有谁愿意分享你读出的画面?

  【柳色新】说到柳,老师想到了古代折柳送行的习俗。【生读: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情。请看:【课件】

  这柳,在张籍的诗里出现过:【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这柳,在白居易的诗里出现过:【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这柳,出现在李白的诗句里:【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柳,自然也出现在王维的诗句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几千年来,这柳不知见证了多少次离别,可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巧借杨柳诉心声”啊!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叫做寓情于景。

  (2)我们接着交流,从后两句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送别画面呢?

  【相机理解“更尽”】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两位朋友频频举杯共饮,不忍分离的画面。多少留恋与不舍,都化作这醉人的美酒之中!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渺无人烟,满目的凄凉。岑参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的: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在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后两句引读)

  渭城这里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是——风沙漫天;

  渭城这里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是——满目荒凉;

  渭城这里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到了安西却是——举目无亲,难觅乡音。

  (3)从繁华的渭城到荒凉的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2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路的辛苦劳顿、孤独落寞,王维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也曾经出使过安西。这是一段资料,请你来读。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了土蕃,唐玄宗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王维去过安西,他深知安西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与邻国间战争的残酷,所以在送别元二时,他的内心应该是揉合了多种情感的。假如你是王维,在朋友元二临行前,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

  (4)千言万语说不完,一切尽在美酒中。

  ①带着王维的留恋,女生一起读。【女生读】

  ②带着王维的祝福,男生一起读。【男生读】

  ③好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来,我们一起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齐读】

  (5)【读得字字含情,真令人感动!】就在与元二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渭城一别锤炼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两人的永别。消息传到安西,当元二再次读起王维当年为他所作的这首诗,心中一定有别样的情感。让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来纪念两人那深厚的友情吧!

  这首诗里,王维借杯中的美酒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这就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二、拓展读诗,感受诗人情怀。

  1、读《相思》,感受诗人的柔情。

  (1)同样是“借物抒情”,我们再来轻声读读王维的这首《相思》,结合注释,看看作者借助什么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借助红豆表相思之情。

  (2)【课件出示红豆图片】这就是红豆。(生读:红豆产于南方,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提起“相思”,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男女之间的情爱,而这首诗,又叫——《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赠与朋友李龟年的,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相思之情。

  (3)来,请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一起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想念。

  (4)“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读了王维的两首送别诗,在你的心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重情重义、珍惜友谊……

  看,大家品着诗句,慢慢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2、读《送刘司直赴安西》,感受诗人的豪情。

  王维不但善于借物抒情,也善于直抒胸臆,这在他的'边塞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来看他其中的一首边塞诗。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大家先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释把诗读通,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学交流。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2)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仔细听,看哪一句诗人表达的情感最强烈?

  (3)唐代吐蕃强盛,每争安西,中国常与之和亲,以公主嫁吐蕃,大损国威。最后一联王维希望刘司直出塞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学们,这哪里是在送别呀,分明是在抒发自己保家卫国的豪情呀!(板书:直抒胸臆)

  3、读《鸟鸣涧》,感受诗人的闲静。

  同学们,王维不仅善于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杨柳、美酒、红豆等事物,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他也会慷慨激昂地抒发强烈的报国之念。不过,世人对他最高的评价则是公认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我们来看他写的这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默读这首诗,想想从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环境清幽,作者的心也无比地宁静,轻轻地再读这首诗,看你能从哪个字里读出诗人内心的平静?

  (3)老师很奇怪,“花落月出鸟鸣”这些不都是动态的景物描写吗?怎么大家感受到的却是安静、平静呢?谁来解释一下?(是的,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

  (4)仅仅20个字,诗人抓住了桂花,明月,山鸟,流水等事物,为我们展现出一一幅“鸟鸣山更幽”的画面。

  ①你看,【轻音乐起】【课件出示】桂花飘落,明月(怎么样?)升起,山鸟啼鸣,流水歌唱。空山的夜晚是那样的安静。

  ②千年以前,王维就在这春山里,看桂花柔柔地飘落,看明月——(怎么样地升起?)慢慢地升起;听山鸟低低地啼鸣,听流水缓缓地歌唱。诗人的内心是那样的宁静。

  ③今天,我们读着这首《鸟鸣涧》,眼前仿佛看到了桂花从枝叶间柔柔地飘落,看到了明月从夜空中慢慢地升起,耳边好像听到了山鸟在树林中低低地啼鸣,听到了流水在山谷里缓缓地歌唱。我们的心中如此的沉静。

  ④【引导学生说完之后,师生对读】在沉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

  【小结】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我们不仅读懂了这首诗,还读出了一幅清丽安谧的画面。难怪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总结升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件出示)王维的送别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感受了诗人别样的情怀。王维的诗作存世400余首,【课件出示】我们今天所学的四首诗在他的创作生命中,只是沧海一粟,如果同学们想更深入地了解王维,那就在课下继续走进他所描绘的诗歌世界,走进他的诗意人生。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学情分析: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设计特色:

  1.营造丰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课我一直在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美好氛围,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我对课上的导语、过渡语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课中也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已学的古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课语文味很足,上出古诗的味道。

  2.夯实字词,注重学法指导作为一节语文课,我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字词的教学方面,我也力争做到扎实有效。第一次读,读准字音;第二次读,记住难点,正确书写;第三遍读,读出词语的含义。三次教学,三点要求,层次分明,解决了音、形、义的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学到:结合注释,利用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3.引导想象,感悟意境

  虽然只有28个字,但这首诗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如同一幅画。在教学中: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诗到画,感受诗中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这首诗的意境美,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这是这课的重中之重。通过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盈画面,继于引导学生同桌互说,全班交流,让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及送别时的难舍难分。

  4.抓住关键诗句,走进诗人内心

  体会诗人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来教学,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诗人与朋友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5.注重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读中感悟

  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的所在。我在这课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从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到想象读——读出美不胜收的风景,再到理解读——读出依依惜别的情感。从教师引读,到指名读,再到全体师生的深情吟诵,最后指导背诵。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利用插图,查看注释,想象画面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诗歌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能有层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学习查看注释,利用插图、想象画面、抓住诗眼、反复诵读等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古诗对接,激发兴趣。

  课前交流(师生对诗,背诵送别诗,介绍送别诗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读课题。了解题目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接触过送别诗,从复习学过的送别诗入手,引导背诵《赠汪伦》,回忆送别诗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对送别诗的记忆。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读课题。了解题目意思,为后面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其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字落实。第二遍要注意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遍,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味。

  2.自由读诗-----指名读诗,检查字音。(朝雨、客舍、更尽君邑)

  3.教学本课生字,指导“舍”的写法。

  4.理解“君”的含义。

  5.学生试着再把诗读出节奏。

  6.师范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7.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味。并将字词教学融入其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兼顾学习方式的指导。】

  (三)(明其意)品读诗句,想象送别景

  1.默读古诗1-2句,动笔划一划,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扩充词语,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感受到的美不胜收的渭城景象。

  3.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4.丰富画面,感受意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边读诗歌,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悟其情)创设情境体会送别情。

  1.自由朗读3、4句,理解句意。

  2.抓住“更”字体会离别情景。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地图,了解安西地理环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5.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义。

  6.角色转换感悟离别之情。

  7.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简介安西地理环境,对于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很有裨益。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义,为感悟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做下很好的铺垫。)

  (五)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六)欣赏乐曲激发兴趣

  欣赏、跟唱歌曲——《阳关三叠》,进一步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意图:“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永恒的经典。”让学生自由吟诵,就更能让学生感悟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跟唱歌曲,就更能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古诗词的传统经典。】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语文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书面表达,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八、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柳

  故人劝君酒依依惜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 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 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师: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吗?

  谁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 师: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

  2、介绍时代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

  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 生:王维 师:谁了解王维?

  4、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课题。生读题: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指名汇报。

  5、指导朗读。

  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

  (清新 生机勃勃 清爽 明丽 欣欣向荣) 师:这就是景语。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6、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维无心流连这良辰美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

  8、生齐读一二句。

  9、教师引导并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10、 配乐朗读一二句。

  (二)体会送别情。

  1、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诗中有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王维浓烈的离别情了吗?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图。

  这里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和我们大不一样,说话也听不懂。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

  (3)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见,玉门关外是何等的荒凉啊!而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4)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6)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评议,指导朗读。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对好友的深深的祝福,来,端起酒杯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融入了你对好友的关心、牵挂。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溢满了你的难分难舍之情。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的痛苦、无奈、忧愁。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盛满了你对元二前途、命运的担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9、指名朗读。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痛苦、悲伤、难分难舍、祝福、牵挂、关心、友谊、难以下咽)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师:朋友,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怎不让人伤感呢?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你这一去,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都等着你去经历,你要保重啊。来,我们再饮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阳关,谁陪你喝酒,谁陪你聊天?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就此分手吧。祝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而归。来,再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依依不舍了吗?

  六、欣赏《阳关三叠》。

  师:千杯送别的酒,万句祝福的话。此时此刻已难以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听,是谁唱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

  1、 播放《阳关三叠》曲。

  师:这是后人根据这首诗谱成的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

  2、在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再次诵读全诗。

  听,这熟悉的曲子再次响起,让我们再次诵读,读出你的感受。

  七、比较送别佳句,体会不同风格。

  1、谈话: 送别诗的千古名句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一起来看王勃和高适这两位诗人的诗句。

  2、出示送别名句,引导比较,体会作者感情的细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读读这两位诗人的诗句,再和王维的两句诗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

  3、指名谈感受。

  师:王维的两句诗道出了我们常人的感情,所以被推为送别诗之首。

  4、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创作了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于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口中传送着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诵读全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古诗,诵读经典《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若干年后,当你和好友分别时,你会想起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背诵全诗。

  八、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还有亲情、师生情等,也许,你也有一些话想对亲人或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分别很久的朋友,课后,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好好珍惜这份真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

  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能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和读熟几首送别诗,如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叔同的《送别》。

  【教学过程】

  一、解题意

  1、谈话导入:

  你尝试过与亲人分别的滋味吗?心情怎样?

  2、回顾自己熟悉的送别诗,再读一读。

  3、引出课题,释题意:

  元二: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位于今新疆库车现附近。

  二、知作者

  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他听说友人元二要远赴西北,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老朋友送行。

  三、读诗文

  1、自由读。

  2、同桌或小组合作读,不懂的地方共同探讨解决。

  3、交流读书情况:

  ⑴ 你读懂了哪一句?

  ⑵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熟读成诵。

  四、入诗境

  1、听《阳关三叠》曲,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朝雨、柳树、王维和元二依依不舍的'情景。)

  2、找出课文相关的地名。

  3、看地图,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交通状况:

  从渭成到安西约3000公里,按照当时的交通状况,最快就是骑马,也要半年才能到达。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老朋友送行。理解“客中送客”

  4、启发想象:

  元二即将起程,这一去也许三年五年才回来,也许十年八年也回不来,甚至一辈子也回不来,如果你是作者,你还有什么话对他说,请写下来,再读一读。

  5、同桌分角色表演,再指名交流和评议。

  五、选作业

  (任选一题。)

  1、诗配画。

  2、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试着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生问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同学们,好!

  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能谈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吗?

  (安慰与关怀,信心与力量,分享你的胜利和喜悦,并且帮你度过最艰难的岁月。)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所以为了表达深情厚谊,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即将远行的人。

  一、揭示课题,感悟节奏

  3、师: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儿,唐朝诗人王维(板书:王维)正在依依送别他的好友呢!看老师写课题:《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诗题:“送”和“使”用黄色,区别)

  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课题中你知道王维送别谁吗?

  不急,诗的下面有注释,看注释①,学会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①使:出使。可见送别的是谁?——元二(元二是王维的老朋友。姓元,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这也是好朋友之间的一种称呼。)

  使——看注释①使:出使。能不能用“去”代替?使是奉命而去。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奉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不能不去,不去就是抗旨……

  你还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带着我们的理解,能来读读课题吗?注意读出它的节奏,争取读得有板有眼。

  节奏听出来了吗?听出他哪里停顿了吗?——划出停顿符号,这就叫有板有眼。(如学生读不好,就听老师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使”停顿不需太长)

  再试着读一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齐读2遍。不错,读出古诗的节奏了。

  二、巧读古诗,读出韵味

  小诗人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读整首诗了吧,那就请你拿起课文纸,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词,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明白吗?开始吧!

  指2生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如果读对了,评价:你太了不起了,读得字正腔

  圆,这首诗中的2个多音字都读对了,老师想请教你:为什么这样读?);(如果读错了,就问:你们对他每个字的读音有意见吗?你认为该怎么读?谁还有补充?)

  (伺机纠正:舍、朝、)“舍”的读音(客舍就是客栈,在字典中当它表示房屋的时候读第四声,齐读2遍)“舍“不仅是多音字,还是要求会写的字,伸出手跟老师书空,并把生字在田字格里写2个。

  (评价: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端正,有好多的小书法家呢!)

  你们认真的态度,给了老师自信和勇气,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读诗!既然是合作,就要学会互相学习。师生读2遍。(不仅声音悦耳,停顿也很自然,这就叫有节奏)

  瞧,在我们的合作下,一遍比一遍有进步了,慢慢的有点小诗人的样子了,连起来再读一遍肯定能读出古诗的韵味,试试吧。

  真好,同学们,听你们读古诗真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读出了它的味道。掌声送给自己。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了,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一)感知“景”

  预设: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

  评价:你真会读书,你已经大概知道整首诗的意思了。

  你读出了送别的方式是备酒饯行,那你能读出送别的地点吗?

  从第一、二句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渭城这里的空气——微雨润湿了那飞扬的尘土,空气是那样的清新香甜。

  渭城这里的旅舍——青青的屋瓦,温暖的客舍。

  渭城这里的柳色——碧绿、青翠欲滴

  眼前飘洒着绵绵细雨,雨中是随风摆动的杨柳,王维为什么单单选了它们呢?他想通过“雨”和“柳”向我们传递他送别好友时怎样的情绪啊?

  说得多好呀,雨带给人惆怅,凄凉,压抑,正像这2首诗中所写的:(屏幕显示):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凄凉、孤单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

  而“柳”呢,在古人眼里那就更有含义了。课件出示: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柳”与“留”音相近。赠柳表示留念、挽留之意,表达留恋和不舍之情。

  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你们都是好学的孩子。

  所以看到那绵绵春雨和随风摆动的杨柳,王维想表达怎样的情绪呢?——留恋和不舍,此时,他多么想把元二——挽留好友(板书:挽留)

  用你的朗读来挽留他;谁更能读出王维的挽留之情?让我们一起挽留挽留元二吧!

  师:一“雨”一“柳”,悄然传递了挽留之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

  (二)感悟“情”

  师:而这份离别情愁在喝饯行酒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浓烈

  (1)请你读读并用心体会三、四两句。你感受到这份深情了吗?

  指名1生读,伺机指导:更尽的意思

  好一个“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味道。谁还想来读?孩子,请你来读,再请

  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2)为什么王维的这种离别情会表现得这样强烈呢?同学们,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你看——这就是渭城,出了渭城一直往西走就到了阳关,西出阳关就意味着元二要担负起光荣的使命,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了。此时王维的心中除了挽留,对好友更多的是——祝福(板书:祝福)

  带着深深的祝福来读读这两句吧!

  这深深的祝福都化作了手中这一杯酒,举起手中的酒杯,王维会对元二说些什么祝福的话呢?

  第一杯:预设: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你再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第二杯:评价:好朋友,多关心啊;照顾得无微不至;

  (3)第三杯,四目相对,无言沉默,王维的心情难以名状。因为出了渭城,西出阳关到打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也要走半年多时间,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才能到达安西。

  A、安西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B、课件播放——这就是安西。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啊?(指名3——5位)

  是的,这就是安西,黄沙满天,人迹罕至,大风吹过,飞沙走石,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荒山野岭,这里的百姓,出行都要用纱布遮挡风沙。

  C、而他们现在喝酒的地方——渭城,却是一派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此时王维心里感慨万千,走进王维的内心,把他所想的写下来:

  如今,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如今,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如今,渭城这儿有难舍难分的故人,安西那儿却(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评价:说得多贴切啊,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走进了王维的心里。

  D、王翰的《凉州词》中有这样的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读2遍)

  读着这样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吗?

  评价:你想的,正是王维所想的,你就是王维的知己啊!

  是啊,元二是去戍守边关的,难免会遇上战乱,生命安全根本无法保证。

  面对此情此景,遥想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情怎能不浓烈呢?所以,这第三杯酒中,除了挽留、祝福,还会有怎样的滋味呢?——担忧,不安(板书:担忧)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几多担忧,几多不安,担忧的是什么?不安的是什么?于是,王维把这些担忧、这些不安都化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一: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劝君更尽一杯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中,除了挽留、祝福、担忧,你还品出了哪些滋味啊?请你边读边品三、四两句。

  1、(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边吟诵边纪念这份友谊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让我们一起来给元二壮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二: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生吟诵完后,师:是啊,无故人

  1、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也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和所有担忧都化作一句话─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要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师生举杯共饮,深情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配乐齐读)。

  四、情感升华(配乐)

  就这样,在王维的挽留,祝福和担忧下,元二踏上了他出使安西的征途。正如王维所祝福和期盼的那样,6年后,元二从安西凯旋而归。一回到故乡,元二最想见的故人是谁?——王维,可他却再也见不到了,因为王维已经去世了。曾经这样送别自己的真挚好友既然去世了,元二会有怎样的感受啊?——伤痛欲绝……此时,你觉得这还仅仅只是象征他们深厚友谊的送别诗吗?这还是一首怎样的诗啊!(3——5人说)——生离死别……

  对好友的思念让元二再次来到了渭城,眼前杨柳依旧依依,春雨依旧绵绵,美酒依旧醇香,可他的好友王维却再也不在了。(预设:为什么你的眼眶红了,这是一个多么细腻、多么会读书的孩子啊!)当他来到王维的坟前,回想起渭城送别的一幕幕,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此时此刻,你就是元二,边背边吟诵吧!

  ①默写全诗

  这样一首感人至深,动人心弦的千古绝句,我们该把它写下来。请试着默写三、四句。

  ②这节课我们走进了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嗯,同学们今天可真精神!哎,谁知道今天星期几啊?(今天星期二)这句话如果用你的家乡话该怎么说?看,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地方,表达的方式就不一样,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有多丰富啊!而像这样丰富的还有我们如宝库般绚烂的古诗词文化呢!那呆会儿,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好吗?好,上课――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今天咱们学的这首新诗的作者大家并不陌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谁?(王维)

  师:对,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板书:唐?王维)

  师:这个人啊,不仅诗写得好,画画也堪称一绝,就连大诗人苏轼也用八个字来这样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次,他特地来到渭城,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来送元二这个人出使到安西去。(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来,把诗题读读---(两遍)

  师:哎!说到出使啊,我倒想问问,谁知道出使是奉谁的旨意去的?(皇上)不去就要——

  师:看来,元二此行是非去不可了。

  二、晓诗音,明诗意。

  1.自由读诗。

  下面请你自由的把诗读两遍,注意,读第一遍时,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争取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要注意诗句的停顿,争取把诗念通顺。明白了吗?(课件出示:全诗)好,谁愿意来读一读?

  2.指名读。顺势解多音字。(朝,舍)

  3.再指名读。(谁还愿意来读一读?这回可要读准确,清楚。)

  4.齐读。字词的障碍扫除了,让我们一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来读一遍。

  5.配乐朗读(点击).??师:想不想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这并不难,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下面就请你们再次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个?号,然后和本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6.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汇报。

  谁来说说前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诗呢?谁能把这四句连起来说说?

  三、寻诗眼,悟诗情

  (一)寄情酒更浓

  师:好,对于这首诗,现在我们已经知其音,明其意(板书:明意).下面请大家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元二与王维到底是什么关系?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元二;故人)

  师:除了“元二”和“故人”外,你们注意到“酒”了吗?这酒他们是怎样喝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劝”字说明他们之间说了很多话,可见关系不一般。那大家想想看,他们当时是怎么劝的,会说些什么话?

  “尽”的意思是—(完)只有谁才会这样喝酒?(朋友)?是啊,一饮而尽,只有朋友间才会这样的酣畅淋漓。说到这啊,我不禁浮想联翩:我们中国的酒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喝酒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有一种酒是连心的酒,所以有“酒逢知己千杯少”;有一种酒是祝福的酒,所以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还有一种酒是浇愁的酒,所以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你觉得在元二即将远行之际,这“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呢?

  师:这么多深情的祝福,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此时此刻,唯一能够表达朋友间这样深情厚意的祝福的只有—— (课件出示:后两句)

  (二)触景情更深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课件出示:全诗,配乐)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哪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朝雨;柳;客舍)

  师:知道为什么写柳树吗?(除了当时周围的确有柳树之外,它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 “柳”与“留下”的“留”谐音,柳树自古以来就是离别的象征,咱们古人啊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就是摘下柳枝赠予将要离别的朋友,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此刻看到这满目的青青杨柳怎能不让人伤感别离呢?

  师:是呀!这说明王维他不是本地人,也是孤身在外,身在异乡为异客,这本来就让人伤感,可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了,客中送客,让人倍加感伤!??细雨蒙蒙、客舍青青、柳色清新,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再读读前两句。(生读)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雨后柳色清新图。(师板书:雨后柳色清新图)

  (三)路艰心更忧

  师:在老天都为人落泪的今天,尽管是满目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所以我总想---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而这大家说可能吗??安西距离渭城有多远?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地图。(出示课件:出使安西路线图。)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途经阳关,最后到达安西。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这么说吧,就是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骑马也要走上,猜猜看,会走多长时间。好,咱们也别猜了,注意听—答案是:半年。

  师:哇!你觉得怎样?(时间长,路程远。)所以,这是王维舍不得让元二离开的原因。那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块,走进安西--(出示课件:狂风呼啸的茫茫戈壁、沙漠)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眼中看到的安西。

  师:(我也送你们8个字:思维敏捷,语言精当。)可以想象元二不仅此行一路艰难,即便到了那儿,生活还会更艰难。而此时此刻的渭城呢?走,去渭城看看--(出示课件:雨后图)怎么样?(不愧是客舍青青,柳色--清新,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师:除了有此美景以外,关键是这里还有--老友相伴,对酒当歌。(出示课件:朋友间饮酒作诗画面)

  师:而安西那呢?(出示课件:夕阳西下的孤独的元二。)此刻,你觉得画面里的元二怎样?

  师:是啊!这一切的落差是如此之大。更何况: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此行路途艰险,生死难料。这一切,都是好友王维所担心的,这样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心境再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到哪个词,就把哪个词的画面想象出来。(课件:配乐齐诵全诗)

  指名读。(板书:相送依依不舍情)

  (四)唱诗情难舍

  师:下面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走进诗中,用心去感悟。(出示课件:古诗情境视频)

  师: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让人百感交集!此时此刻,只言片语已难以表达朋友间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听,是谁唱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课件出示:试听吟唱)1.听2.小声和3.会唱的放声跟和4.师生齐唱

  四、拓展延伸。

  吟唱过后,我们不禁遥想,在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沉淀下的绚烂多彩的古诗文化中,单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很多的名篇佳句!那除了这首以外,你还知道有哪些送别诗吗?

  (赠汪伦---这是兴致盎然的以歌相送;黄鹤楼――这是默默无语的以目相送;别董大――这是满怀鼓励的以言相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虽然对送别一事只字未提,但通过西湖的美仍让我们感受到送别时作者的那份恬淡惬意。)而我们今天学的这一首,是饱含深情的以酒相送。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却都是在以情相送。正是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古诗才被人们称为民族的瑰宝。那下面,让我们站起来,再饱含深情的把这首诗读一遍,能背的同学可以背。

  五、课后作业。

  知道吗?我们的古人素有这样的喜好,那就是读之不足则唱之,唱之不足则吟之,吟之不足则画之。所以课后也请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图,争取像王维一样做到:画中有诗。

  六、总结

  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我们欣赏到的只是沧海一栗,如果,课下你能去读、去品、去积累,我相信那时的你一定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而到那时,我们的――班就一定会“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好,下课―――(放吟唱)

  (附: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雨后柳色清新图

  相送依依不舍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味美和意境美,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段话语,体味一份感情。(板书:图语情)齐读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师简介诗人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王维是一位特别重感情的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元二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现在,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2.我们对诗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了题目的意思,这就完成了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3.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4.学习“渭、浥、君、舍、朝”五个生字,板书多音字“舍”。

  5.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6.指名读,更正读音。

  7.采用多种方式熟读古诗。

  三、抓字眼,明诗意

  大家把诗读的字正腔圆,但更要读出感情,这就需要我们理解诗意。同学们怎样做才能理解诗意呢?(参考课下注释)

  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二步骤:抓字眼,明诗意。(板书)

  (一)结合预习情况,小组讨论

  (二)交流

  1、交流1、2句:板书:朝雨新柳图

  2、师: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闭上眼睛再读这两句诗,把这幅画读到你的心里去。

  3.这幅画中还有人呢,是谁啊?他们正在干什么呢?诗中怎么写的?指名读三、四句。

  4、说说诗句意思

  5、想象,理解情谊:

  此时此刻,离别在即,王维是怎么劝酒的呢?假设我是元二,你是怎样劝我的?元二啊,请你再喝完杯中的这一杯酒吧,等你向西出了阳关就没有我这样的老朋友了。(师:你把自己当做王维了,劝得情深意重。)

  6、交流汇报。(板书完成:临别劝酒语)

  四、想意境,悟诗情

  1、有感情朗读诗句。

  2.从诗中选取的景物感受离别之情。

  (1)展示了一幅朝雨新柳图请看屏幕。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

  来,我们把它读出来。(指导有感情地读)

  预设:这是王维的泪,是元二的泪,是两人离别的泪水。仿佛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流泪。

  (2)那么诗人为什么写柳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

  (3)这仅仅是在写景吗?不,这是诗人在借景抒情,读出景中的情。学生练读,展示,师指导。

  (4)多美的景啊,多深的情啊!在这伤感别离的时刻,千言万语化作这一杯送别的酒,我就是诗人,来,让我们一起端起酒杯对好朋友元二说:劝君——(生接读)

  2.从两地的距离和环境的差异体味离别之情。

  (1)师:饮了这杯酒后,元二就要到安西去了。同学们,你可知元二此行西出阳关再到安西有多远吗?出示古地图。

  师:从渭城(现陕西咸阳市)至阳关(现甘肃敦煌县),到安西(现新疆库车县),此行3000多公里,穿越大半个中国,中途要跋山涉水,穿越茫茫的戈壁沙漠,要用多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而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多媒体出示两组词语对比,学生选择。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4

  一、教材简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功夫。

  二、教学目标

  n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 、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

  (1)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四、教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五、学法

  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初读古诗。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引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古人关于离别的诗作很多,1200多年前,大诗人王维送别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知作者解诗题

  1、学生谈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简介,讲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课题。

  3、解诗题

  师:题目中哪个字是奉使出塞的意思?(使)谁奉使出塞?(元二)姓元,在家排行二,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理解元二。

  师:到哪里去?安西,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你对那里有什么印象?不去行吗?

  4、指导读题

  指名读,教师指导停顿: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进一步理解诗题。

  三)抓字眼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了解大意。

  2、反馈阅读,集体评议。

  3、师配乐范读,学生评议。

  四)学技巧读诗韵

  1、简单讲解古诗的朗读技巧,放范读录音。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反馈朗读情况。

  五)创诗境悟诗情

  1、出示渭城图,引读前两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师:看图读诗,我们对渭城有了什么印象?

  生: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图,感受荒凉

  师:对安西我们有什么印象?

  生:满眼黄沙,漫天灰尘、寸草不生、荒凉、孤寂

  3、出示路线图,感受遥远。并了解渭城、阳关及安西的位置。

  4、话别元二。

  师:元二即将远行,我们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

  生:元二,此去路途遥远,希望你一路顺风。

  生:好朋友,路途漫长而又艰险请带好水和干粮,希望你一路平安。

  生:元二,今天分别了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舍不得你走呀!

  5、层进式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诗人的满腹离愁化作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6、读景语,化情语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读全诗送元二,再悟诗情。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诗送元二。

  六)、放《杂诗》、《送别》升华情

  1、送别朋友无限感伤,那有朋自远方来,应是不亦乐乎。出示王维的《杂诗》,比较两首诗的不同点。

  师:尽管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情相同。因为有情,千百年来我们不断的吟诵。因为有情我们快乐相处。

  2、放歌曲《送别》

  七)、拓展作业:

  搜集离别为主题的古诗,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听曲入诗

  1.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2.师:《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

  二、读诗

  师: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吗?说说你对王维了解多少?

  补充有关王维的资料: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崇信佛教,人称诗佛。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现存诗400余首。

  师: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正确朗读题目,相机理解使、安西的大意)师:是呀,王维在渭城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知心朋友离别,王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来,谁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一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读通顺,读正确。

  指名朗读古诗。同学互评(根据情况提出评议范围:语音、语气、轻重、停顿),教师相机做出引导。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品诗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呀,我也想读。可以给我这个机会吗?教师配乐(二胡曲《阳关三叠》)朗读古诗,学生闭着眼睛听,想象眼前看到了些什么景象?指名交流

  第一二行重点理解渭城雨后景色的美(柳色很美,空气清新,客舍舒适,朋友知音),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到那份美。

  师: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第三四行重点通过渭城到安西路途的遥远去感受离别的伤感,从酒中品出离别之情。(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这就是阳关故址,朝代更迭,战火摧残,昔日的雄关已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是这满目的荒凉供人凭吊。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无尽的黄沙。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不到家乡秀丽的风景,再难遇故土知心的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呀!

  (投影出示路线图)

  这一去,从陕西渭城出发,途经宁夏、甘肃,再到新疆库车,跨越半个多中国,整整3000多公里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茫茫戈壁。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这一别,相见不知何时,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师: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该怎么样读啊?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来读一读。

  (二胡曲《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师:是呀,这一别,相见了无期呀!我的朋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

  指一生接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师生反复品酒,品出其中的伤悲,离愁,难分难舍。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启程了,让我们共同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师生举杯,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唱诗

  师:同学们,当诗人的情感读啊读,读到一定的程度他的情感充分发挥出来的那一刻,读已不能足已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是来唱了。这首诗的唱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

  音乐响起。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04-14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03-24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通用12篇)05-27

【精品】《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篇07-20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5篇(实用)07-0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合集15篇]08-03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06-01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05-09

送元二使安西的古诗07-24

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鉴赏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