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推荐】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2 17:25: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推荐】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推荐】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分析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掌握的词语。

  3、品味中华民族的民俗。珍惜祖国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特点、结构。

  2、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三、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读文并进行评价。

  2、归纳文章写作思路:

  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3、讨论文章写法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先生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笔下汩汩流淌而出,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云南民歌演唱会。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学习本文,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感悟平民生活中人性的光辉。

  [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文本再现作者描绘的歌会场面应该是可以达成的。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三个场合的不同内容和写作手法,也不是太困难,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完全可以感知的到。难点是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一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赏析品味——拓展延伸四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组织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什么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3、延伸拓展,横向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听民歌《蝴蝶泉边》后,老师导入:同学们,这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用歌声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祝福。云南的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2、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话给三种形式的歌会拟一个小标题。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3、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的对话方式,把握三个歌会场景,进行语言品味。这部分着重体验作者描写的'侧重点。

  三、合作探究

  1、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下面表格。

  场 面 内 容 写 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点写唱歌人

  工笔刻画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以景衬人

  山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点面结合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3、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明确:这一段是“山路漫歌”,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些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应和,互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四、赏析品味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句段,教师择其精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2、提问: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断,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多媒体显示)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学生细品两段文字,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目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物写法。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们身边也有着美丽浓郁的风俗文化,你能用上今天的描写方法说给大家听吗?

  2、课外收集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附录:

  教学流程

  过程: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赏析品味——拓展延伸

  方法: 听一听 —— 读一读 —— 想一想 —— 品一品 —— 讲一讲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山路漫歌: 花 鸟 人 环境美 →赞赏,歌颂了生活的美好、人生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 风俗美 ↗的美好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问答,游戏传情等。那些古老的歌会,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义。

  1、播放朗读带,学生低声随读。

  2、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多媒体显示字词及释义)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譬喻(pì):比如。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3、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出云南的民族风情。

  三、合作探究,仔细研读,把握主旨。

  1、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

  1、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主要写唱歌人所在的优美环境。以环境衬托唱个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中再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描绘,也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云南的歌会纯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社会,人生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云南的歌会,传达出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抒写出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

  四、揣摩语言 ,赏析品味。

  学生指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加以赏析。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去品味。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潇洒而随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民风,民俗,风景,风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如诗一般含蓄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六、作业设计。

  学唱一首民歌,唱给同学们。搜集沈从文的其他散文去阅读品味。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文,掌握文章大意。

  2、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通过读文、视频欣赏,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朗读,用心品味。

  2、 分小组讨论分析文中重要的文段,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 延伸拓展,增进学生对民歌民谣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云南的民风民情,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知识技能”中的1、2点。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课时

  2课时

  (注:PPT已经上传,请查找)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前播放《56个民族》。

  一、出示课题《云南的歌会》。

  二、检查预习:

  1、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

  迤(yǐ)西 蹲踞(jù) 酬和(hè) 凤哕(huì) 箍(gū)桶

  忌讳(huì) 掠(lüè)地 即物起兴(xìng)

  2、词语释义:

  歌会:各族男女青年会聚一堂,以歌会友。或聚在一起唱歌。

  酬和:用诗词应答。

  淳朴: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它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它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龙吟凤哕:龙叫凤鸣的声音。

  3、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代表作品:《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进入正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简介云南。

  2、展示云南风情图片(多媒体展示),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何想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flash朗读,学生边听边想:

  1、文中写了谁在唱歌?

  2、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唱歌?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三、拓展延伸

  1、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出示视频电影《阿诗玛》片段和《凌云茶文化节》片段)

  出示幻灯片:(通过对比体会云南歌会的特点)

  歌会

  对比项

  表演场地

  演员

  排练与否

  云南的`歌会

  演唱会、音乐会

  2、民族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为了让咱们云南的歌会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之写一句广告词吧!

  3、收集身边的民歌民谣(如《刘三姐》片段、《民歌大联唱》片段、田阳壮族民谣《迎客歌》等)

  四、研讨

  文章的细节和字句就像两扇门窗,前不久,我跟一个QQ网友聊《云南的歌会》,有个叫“天涯海角”的网友给我提了这样一个看法,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来请教诸位,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来帮忙解决?(可分小组讨论)

  沈从文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幻灯片展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是关于民风民俗的。本文在选材、描写方面,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各有侧重,这样,不仅有条不紊,而且相互之间形成补充之势,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可以对云南歌会、云南风俗有一个“立体”的表现。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选材和描写上的各有侧重的写作构思。

  当然,学语文,最要紧的是落实到语言上,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积累语言,不断提升自身语言修养。所以,教学中,语言赏析、语言品味活动应该成为主体,这就要指导学生专注文本,在文本中去发现,去筛选,去品读,去领悟,而不是丢开文本,作无聊的东拉西扯或者肤浅言论的重复。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要注意自然、得体。在学生预习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导入后,直奔三种歌会形式的品读。在品读中又紧扣文本,重在从文本中发现、筛选信息,这就为整课学习奠定了基调,并突出目标。

  学生活动由易到难的安排,体现循序渐进规律。品读第一种歌会形式,用课文关键语句填表,这相对比较容易;接下来品读第二种歌会形式,学生活动较有提升,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概括、重组信息的问题,但同学们也能依据要求、依据项目完成;品读第三种歌会形式,难度继续加大,不给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前两种歌会形式品读方式,自己去发现项目、自己去根据确立的项目筛选、重组信息。但是有了前面的铺垫,同学们也能有所创见和发挥。

  第五个环节,活动量虽然不大,但非常重要。一是对语言品味的进一步回归,暗示学生,欣赏文章,总是要“魂附文本之体”,下咬文嚼字的功夫。二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写云南的歌会,灌注全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三是体会和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精致,看似平淡的一笔,却在不经意间,统摄了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四是打破教学往往从开篇切入文本的模式,让学生能感受教师的创意。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几种主要形式,感受云南人民喜爱民歌的民风民俗。

  2、体会文章在选材上点面结合、各有侧重的特点。

  3、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理解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3、根据需要筛选和概括信息。

  【教学条件】

  课文录音投影仪PPT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主要是疏通字词,粗知内容)。

  2、品读课文2、3自然段,学习作者对“对歌”这种形式的描写。

  教学流程:

  环节一:导入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据说,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解决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就是现在,有许多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设问:那么对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作为一个民俗研究者的沈从文老先生又如何用语言文字来活灵活现的描绘呢?(引入下一环节)

  环节二:品读课文2、3自然段:

  抽生读2、3自然段。(师)这是写云南歌会中的“对调子”(对歌),作者说是“生面别开”。那么,请细品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对歌”的“对”,进而体现“生面别开”的?

  筛选信息(可以直接在文章中勾画批注),填写下表:(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角度

  具体内容

  对歌的地点

  对歌的内容

  对歌的形式

  对歌的性质

  对歌的结果

  对歌的人

  同学们交流后明确:

  角度

  具体内容

  对歌的地点

  山野密林中

  对歌的内容

  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

  对歌的形式

  互不见面;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或提问题,待答解;或互嘲互赞);随口而出

  对歌的性质

  机智才能的比赛

  对歌的结果

  分输赢。不是高手不敢轻易搭腔

  对歌的人

  自豪、轻松、快乐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容貌、衣着、打秋千

  设问1:第3自然段写云南年轻女子的勤劳、普通而美丽的服饰、爱好体育锻炼,这些内容与对歌无关,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师生讨论后明确:

  说明当地人人会唱歌,普通劳动人民也多才多艺;突出云南年轻女子的美丽、健康、聪明、干练,生活情趣丰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表达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云南独特的民风民俗。

  设问2: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这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师生交流后明确:

  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真实细致,如在目前。以工笔描绘为主,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第二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侧重写虚,文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描写“山路漫歌”“山寨传歌”部分,感受云南民俗之美。

  2、统整全文,品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深情以及构思行文的巧妙。

  教学流程:

  环节三:品读课文第4自然段

  学生细读第4自然段,看写了哪些景物?记叙了什么事?

  先找出来,再用“描写了的(景物)”的句式概括出来,一个景物一句话。用“记叙了(什么人)(做什么事)”表述。(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交流后明确:

  1、描写了沿着山路的树林、竹林

  2、描写了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3、描写了土坎边上粉蓝色的报春花

  4、描写了碧蓝的天空

  5、描写了轻和的微风

  6、描写了呼朋引侣的各种山鸟

  7、描写了花茸茸、矗起头顶花冠、瞪着油亮亮眼睛、扑着翅膀掠地飞去的戴胜鸟

  8、描写了钻天坠地的云雀

  记叙了赶马女孩在山路上唱悦耳动听的山歌。

  设问:景物描写多于山歌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

  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突出自然之趣。用美的环境映衬美的人物和美的歌,表现山歌的自然淳朴的特色。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小结:根据本部分所写内容特点,用第一种歌会的概括形式(生面别开的对歌)概括:

  纯朴自然的漫歌(可以有多种概括,老师应对学生比较好的`概括予以肯定。)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漫歌、放歌、哼歌、听歌等的不同)

  环节四:品读课文第5自然段:

  看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知道这是写得又一种歌会形式——“金满斗会”。再看最后一句,“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原来像这样,像哪样?

  播放本段录音,学生听读本段,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一盛会的?——快速圈、点、勾、画,提炼相关信息。(模仿前两种方式)(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相互补充),逐步完善:

  歌会地方——村子住处院子两楼和长长屋廊下(村寨)

  参加人数——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人物身份——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阉鸡匠、赶马女孩、农民、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

  唱歌内容——《十二月花》、本地好听曲子

  唱歌声音——舒卷张弛不定,龙吟凤哕

  歌会时间——一连三天才散场

  歌会功能——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还是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传歌)

  典型代表——一个七十多岁的吹鼓手

  ……

  将这种歌会形式概括为:热闹壮观的传歌(可以有多种概括,老师应对学生比较好的概括予以肯定。)

  环节五: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结束

  设问: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云南的歌会?

  讨论后明确:——赞美、歌颂

  这种感情在文章第1自然段就表现了出来,读读看,哪些字词是关键?

  先自己诵读,揣摩。然后明确“本”、“早”、“更加”三词需重读。

  在教师范读和学生齐读中体味“本”、“早”、“更加”表达的情感。

  结束语:

  作者构思巧妙,用一句话统领后边对三个歌会形式的叙描,表现云南人美、歌美、民俗美,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大家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可以布置一个写作练习:课外调查家乡的民俗(如信仰、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写一篇介绍家乡民风民俗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生面别开的对歌人物美

  山路淳朴自然的漫歌环境美

  村寨热闹壮观的传歌风俗美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感受文章浓厚的乡土气息

  3、情感目标: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

  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

  揣摩品味文章的描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通读全文,预习文章的生字词

  2、了解云南的地方风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xx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第一个“世界黄金月”,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纷纷涌入中国,有些人是因为奥运来到中国,借此了解了中国;有些人是因为好奇中国,藉着奥运这一契机更深地了解中国。他们不仅仅通过北京了解中国,也可能通过其他的地方了解中国,比如从西藏,从杭州,从中国的其他角落了解中国,今天呢,沈从文先生要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少数民族繁多的地方——云南,这里的山青,绿水,歌声更是美丽,他们把歌唱当作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歌唱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走进《云南的歌会》,把这种民俗文化介绍给国人,让我们记住这样美丽的文化。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八骏图》、《月下小景》。他是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今天成为了我们的导游先生,我们要好好地领略一番中国的民俗文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圈画批注文章的生字词,疏解生字词,标示段序

  2、同桌互动,思考交流:

  沈先生介绍给我们认识了云南的歌会哪几种形式?

  教师点拨:带到了山野,带过了山路,走进了山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歌会形式。

  明确:

  ①山野对歌(2—3)

  ②山路漫歌(4)

  ③村寨传歌(5)

  四、研读品味“山野对歌”

  1、指名朗读课文第2—3段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正确,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第2—3段沈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明确:对歌的地点和内容

  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动作、神态、外貌)

  对歌的性质:对抗赛性质,才智大比拼

  五、质疑探究

  文中外貌描写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1、请同学来说一说外貌描写方法分为哪几种?

  明确:外貌描写四法

  ①白描式描写。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来。

  ②漫画式描写。在人物描写中需要强调人物外貌的某一特征,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就是漫画式描写。

  ③工笔式描写。工笔描写指对人物多用笔墨作细致入微的`刻画。犹如电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写或绘画中的工笔肖像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都能让读者看得清清楚楚,留下深刻印象。

  ④间接式描写。就是作者不直接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是通过写周围人物的反应来表现特定人物的外貌。此法含蓄隽永,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2、描写年轻女子采用了什么手法进行描写及作用?

  教师点拨:根据外貌描写四法,套用便可发现其描写手法

  明确:工笔式描写,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3、自由作答,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人物神韵气度。

  六、拓展延伸

  你们觉得“山野对歌”跟我们所看到的“玉米演唱会”,“五月天演唱会”、“同一首歌”等等这些大型的演唱会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根据你们所了解的,说说其中的差别在哪里?

  七、布置作业

  1、预习5—6段

  2、复习今天的内容以及识记描写四法中的白描和工笔式描写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让学生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在反复的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

  教学的重点:欣赏文中人物的基础上学习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对云南的风情并不了解。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播放视频片段“蝴蝶泉边”。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教师请学生读课文。

  分为三种形式代表三个场面。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云南的歌会是一个_____的歌会”这个句子说一句话。

  给学生鼓励。

  2.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有哪些不同?有什么特点?

  3.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喜欢参加哪一种歌会?为什么?

  教师教唱几句《刘三姐》对歌中的几句。

  三、赏析品读

  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歌会,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读后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评。

  (二)刚才我们知道了对歌的形式下面我们

  精读“山路漫歌”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2.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3.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大家分享。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

  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4.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三)运用精读“山路漫歌”的阅读方法,阅读“山野对歌”和“村寨传歌”。

  四、借鉴运用,品味描写

  “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让我们也捡拾起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灵魂鲜活起来。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你能说给大家听吗?(视频展示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迎财神,元宵赏花灯,端午赛龙舟等图片)

  (五)布置作业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学生首尾接龙回答问题。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通过抢答的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合唱。

  学生各抒己见。

  (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回答)

  学生互读课文。

  小组的形式。

  学生择其精要,探讨品味,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学生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学生说出自己感受表达的要清晰。

  学生说出你对这段内容学到了什么?

  找同学用对歌的形式唱出你想说的?你想问的。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质疑。

  小组讨论并回答。

  例如: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随笔。

  教学反思:

  在今天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充满了诱惑,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同时包括我自己。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在民间感受着美好。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民歌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歌会的民情民风,了解沈从文及其“边城派”文学的特点。

  2、积累“譬喻、引经据典、酬和”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3、深刻领会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对云南的热爱之情,及云南歌会的文化气息。

  4、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三个场合的不同情景以及作者的详略得当的布局。

  【教具准备】

  远程网中八年级下册《云南歌会》CAI课评、MP3及下载歌曲《小河淌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彩云之南指的是?(云南),它是我国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那是一个水美、山美、人美歌声更美的地方。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远赴云南,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点击课件(云南歌会图片展),瞧,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笑靥里盛满了柔情蜜意,他们幸福得像花儿一样。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班上也有一位云南妹子,她就是×××,请她为我们献上一首云南民歌,好吗?

  2、揭题:

  感触着这份快乐,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云南的歌会》

  二、新知探索

  1、作者概况知多少:

  ⑴本文作者是谁?关于他你了解多少呢?抽学生就课前自己从网络、图书等搜集到的资料汇报。

  ⑵点击课件上的作者简介,然后予以补充,并着重介绍《边城》。

  2、处理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⑴边点击课件边抽学生读生字,说生词含义

  ⑵生齐读

  3、品读与体味:

  ⑴生自由组合并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诵表演。

  ⑵师予以点评。

  ⑶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以教师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用简短的语言对这三个场面的盛况予以概括。然后点击课件补充学生的'发言。

  ⑷在这三个场合的描写中,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抽生概括,然后点击课件予以订正。

  ⑸小结。

  总而言之,本文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和鉴赏,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4、小组合作,精读美文美句:

  ⑴生自由分组,然后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场面进行自主学习。

  ①山野对歌: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由此可见这一部份是侧重写唱歌的人。

  ②山路漫歌:

  A、这一部份的句子十分出彩,可以品析一下吗?

  B、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部份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写景,而真正写唱歌的部份却很少,这是否是作者偏题了呢?

  C、这一部份是侧重写环境。

  ③金满斗会: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难得之处在哪里呢?

  生分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师点击课件帮助学生订正答案。

  三、民歌文化赏析

  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融民间文化精髓的民歌更是人们表达生活中丰富情感的最直白的方式,请你通过哼唱,体会一下它与流行音乐及音乐会的不同之处?点击课件,师生共同评析。

  四、美句赏析

  点击课件中的优美句子,抽学生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五、尾声

  对于本文,如果同学们还有什么需要深入探究的,可以去查阅课件中的网址,或者读读《边城》。

  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中结束今天的学习。(播放MP3音乐)

  教学反思

  一首云南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结束。以歌曲开始,以歌曲结束,前后呼应。

  纵观整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通过细节的揣摩,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体会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

  首先说朗读。这篇文章语言清丽优美,洋溢着那种纯朴、宁静、远离城市喧嚣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热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中几幅画面的通读,全班读,分组读,个人浏览,跳读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服饰美,民歌美,风俗美。

  再说说通过细节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会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同时是借此勾起学生课外阅读沈从文著作《边城》的兴趣,以便更全面了解云南风情。

  语文新课程还指出: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课,我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创造了声乐浑然一体的绝妙之境。让学生在美声中赏析美文,在美文中聆听美声。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虽幽默但还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不够完美。今后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第四、学生放声朗读的不够,过于拘谨,以后要多培养学生的放声朗读。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从评委那里听到赞赏和中肯的建议,在同行那里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整体文化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同仁将上下而求索。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型讲读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

  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

  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沈从文;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

  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表现云南民俗的散文,采用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想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需要预习展示反馈三个课时才能完成。由于比赛形式与时间的限制,我对文本作了相应的处理,采用边预习边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

  语文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为了体现新课标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阅读写作、赞赏激励的教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

  课型:

  预习展示课

  教法:

  阅读写作法、赞赏激励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准备:小组建设,分发学案

  (1分钟)二、导入新课

  老师唱着歌进入课堂,“月亮出来亮弯弯,亮弯弯……”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它就是云南民歌。要想对云南民歌有更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学习沈从文的散文——(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

  (1分钟)三、明确学习目标、展示要求与课堂评价(小黑板准备)

  1、学习目标;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2、展示要求:积极发言,声音洪亮,尽量脱稿。

  3、课堂评价(只要你大胆发言,说对说错都没关系。)

  二、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一)整体感知,展现你敏锐的感悟力。

  (1分钟)1、感知歌会: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尽量用四字短语回答)

  第一种形式:山野 对歌

  第二种形式:山路 漫歌

  第三种形式:村寨 传歌

  (二)探究质疑,提升你的分析理解力。

  (5 分钟)(1组)1、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形式,对有关文段深入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辩论)

  温馨提示:我喜欢的是第 种歌会形式,是因为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隆重:人多、时间长、盛妆))

  2、品读歌会,体味云南的美和作者的感情。((1)——(4)分组讨论,2分钟准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文章中所做的标注和提示反复研读课文后,进行回答

  (3分钟)(2组)(1)文章第四段对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精彩的描写,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后作答,这里写出了云南的 景 美。

  (4分钟)(3组)(2)文中写了三种类型的'人,年轻妇女表现了外貌才情 美;赶马的女孩子表现了 青春活力 美;吹鼓手(歌库)表现了 内在智慧 美。

  (4分钟)(4组)(3)从演唱内容与特点方面看,第一种歌会形式美在 以情歌、故事进行对歌,比赛才情智慧具有对抗性 ,第二种歌会形式美在景色迷人的山路上唱山歌,淳朴自然,充满情趣,第三种歌会形式美在场面宏伟,气势壮观,是传歌的盛会集中体现了云南的歌美、民俗美、人情美、艺术美、文化美。

  (1分钟)(4)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云南 人美、歌美、景美、民俗美、人情美、艺术美、文化美 的 赞美 之情 。

  (3分钟)(5)现在云南遭受罕见的干旱,读过课文后,你想对云南人民说点什么?你对云南人民有怎样的希望?(话不在多,能表达真情就行)干旱是暂时的,你们一定能克服困难。我希望你们的歌声依然美,生活依然美,明天会更美。

  (三)写作实践

  (2分钟)1、学过课文后,你能把云南比喻成什么,最好用排比造句。

  云南是诗歌的家乡,云南 是民歌的世界 ,云南 是民歌的海洋

  云南 是山鸟的天堂。

  (8分钟)2、文章写人很有特色,比如写年轻妇女,描写了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赞扬了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学习课文写人的方法写写你身边最熟悉的一个人,男女老少不限,能抓住其外貌持征用几十个字刻画出来即可。

  头戴一顶美羊羊图案的红色狗头帽,穿一件白碎花红棉衣,脚上一双火红色套鞋。听到做操的广播响起,小鸟一般飞向操场的,就是我那未满三岁的大头儿子。

  三、小结,宣布课堂评价结果。

  板书设计

  云 山野对歌 歌 美

  南 人 美

  的 山路漫歌 景 美

  歌 民俗美

  会 村寨传歌 文化美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 合 形 式

  山 野 对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传 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完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板书:

  【教学反思】

  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人物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概括比较云南歌会三种形式的特点;分析人物描写的不同特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3、了解云南的民风民俗,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了解云南歌会的特色;学习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2、学习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我们听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这首旋律优美葫芦丝曲诞生的土壤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云南,这里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他们以唱歌来倾诉彼此的爱慕;表达心中美好的祝愿;表达劳动的激情;抒发丰收的喜悦……

  1、这节课让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云南的歌会走走。

  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歌者,唱歌也。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那么,本文主要写了哪些人在唱歌呢?

  2、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在唱歌呢?从整体上看,本文既写了人在唱歌,也写了云雀在唱歌,真是自然的大合唱。你觉得作者写的这些有(点课件)意思吗?

  学生自由回答。

  3、探究文意,参与歌会

  作者用微妙的笔触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如果你到云南旅游,当地人邀请你参加其中的一种歌会,你会参加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用下面的句式谈谈理由。

  我最喜欢的场面,因为。

  学生自主思考两分钟(要求:理由要从文章中找,并且要分析一下或赏析找出的句子)

  预设:

  1、赏读“山野对歌”预设

  2、赏读“山路漫歌”预设

  3、赏读“村寨传歌”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歌会特色

  1、沈从文何许人也,竟然能捕捉到如此有意思淂歌会?

  2、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个世界级作家,我们往往只有敬意。但有一位读者给天堂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信。

  3、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4、你能用原话来回答吗?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5、作者在他的一篇文章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山村风光优美,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悠悠鸟鸣,这又是何等生机活泼,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现在,(请某生读),来感受这的美妙境界。

  三、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谈我们所理解的`意思,那么沈从文先生他自己觉得这些歌会的意思又在哪里?请看大屏幕。

  1、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将本文前面的这段文字人为地删去了,作者当时到云南去是想从马鞍的花纹和马具制作上研究一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秘密,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他引诱过去,这个更新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所以他说: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沈从文觉得歌会的意思在哪里吗?(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

  2、“活人”是什么意思?(活着的人),沈从文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活人”这个概念。我想,这个“活”字(点课件)也许是有深意的。那么,“活”除了理解为“活着的。”,还可以理解为什么意思呢?(活泼、活跃、活力、鲜活、活生生)。

  3、那么请大家再次静静地默读文章,看看从哪些地方地读出这些人具有“活泼、活跃、活力、鲜活、活生生”的特征呢?大家可别忘了用笔在你有感觉的细节处画一画、写一写。相信大家一定会从细节处、从字里行间发现生命的活力。开始吧。

  例1:70岁的老人,他仅仅在传歌吗?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这种智慧和热情不会老去,它永远具有生命的活力。

  例2:金满斗会,一连三天才散场?他们没有事情做吗?不是(挑水洗衣、打铁箍桶、卖杂货、乡村医生、农民)要劳动赚钱,这些人作小生意的,时间就是金钱,但是“一连三天才散场”,这说明他们获得怎么样?活得有活力,不死板,他们忙中偷闲,抽出时间从物质世界暂时解脱出来,在这一刻,他们完全属于自己。这些人,彰显是一种鲜活、滋润的生命状态。除了这些,年轻的女人有没有活力?

  例3:年轻的女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底气十足,非常有活力。这个妇女是个怎样的人?文章如何描绘她?

  4、我觉得沈从文这句太罗嗦了,我想把它改得简洁些,你看行不行?

  【解说】“黑中透红”“白白的”可以看出这是健康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从颜色、配饰),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生气勃勃,有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沈从文用近乎罗嗦的语言来细细描绘意在表达作者对这种健康、鲜活的生命形态持怎样的情感?(极赏)。

  5、同学们,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只是一种静态地外在的描写。其实,要想真正认识一个人,除了看他的静态,还须要看看他的动态表现。这段有没有写到她们的动作呢?(点课件)这些动作描写能不能看出她们充满活力?

  【解说】①三丈来长(想一想,就像我们的礼堂)②就(才),还③充满活力,怎么能说是充满活力呢?简直是活力四射啊!这些生命痛快淋漓,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表现了作者对自由洒脱的生命形态的尊重和赞美。

  四、课堂小结

  许多写平民的散文,玩味的是平民生活的卑微,它们意识不到这个汪洋大海般的世界对生活的意义,感觉不到它的尊严。沈从文是个例外。他始终以“乡下人”的视角,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人性中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以唤醒那些在尘世风烟中渐次迷失的灵魂。

  【总结】

  同学们,在《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中,无论是云雀的快乐吟唱,还是人们的洒脱热情,都表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活力,鲜活的生命状态,令我们这些在现实社会里疲于奔命的人无比的羡慕和向往。

  让我们记住云南,记住云南的歌会,记住沈从文。让清风明月走进我们的心灵,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大公报--)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三、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课文录音,理清文章脉络:课文可分几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二)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学生自评、互评。)

  四、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课时2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白话文》,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二、赏析品读课文。

  ※学法指导: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

  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引: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1、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明确: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明确: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明确: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明确:机智才能。

  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明确:动作、神态、外貌。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7、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采用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播放刘三姐的对歌音乐片段,体会民歌的文化魅力。

  (二)赏读“山路漫歌”。

  8、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明确:悦耳好听的山歌。

  9、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明确: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这条路……接着起飞” ),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10、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注:此处全凭学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例: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板书:以景衬人

  (三)赏读“村寨传歌”。

  11、“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明确: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12、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明确:人多――时间长――盛装。

  13、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明确: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总结全文。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三;

  2、课外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6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中的美点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受初欣赏――发现美点欣赏美――训练思维创造美”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第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理解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训练学生思维,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谈话: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呢?(五十六个民族)我们国家不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更主要的是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下面请同学们就所播放的音像片段猜猜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2、趣味竟猜:(云南:蝴蝶泉边《五朵金花》)多媒体播放《五朵金花》的音像片段。根据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你觉得这民歌怎么样?(淳朴、亲切、自然、动听)

  3、了解云南民歌:

  多媒体播放云南民歌的背景资料。(背景资料: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老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重。)

  4、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现代作家沈从文一起来欣赏蕴含着浓郁民族气息的云南民歌。)

  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二、发现美点、欣赏美:

  1、感知歌会:与朗读带一起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屏幕显示小结归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师提问过渡:云南歌会带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美)

  2、说说歌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选择欣赏一个美点)

  A、引导分析、欣赏美点:

  按照提示填空,欣赏歌会的美:(多媒体显示)

  1)山野对歌美,美在人物。因为这些人物在歌会上的才情对抗,智力比拼令我赞美。

  因为他们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这需要才能。

  因为这些人的勤劳开朗活泼健康豪爽大方令我赞美。

  a、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2、3自然段中的描写的人物。

  b、引导学生模仿《刘三姐》即兴对歌(多媒体播放《刘三姐》对歌的片段:)

  哎,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哎,鸭子水面打筋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2)山路漫歌充满一种和谐美,因为这里写出了唱歌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景,以此衬托了人们的欢乐。比如描写了。

  a、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后,师生一起齐读美句:

  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b、学生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以环境来衬托人们的欢乐。

  c、师小结:这句话相信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们生在美丽的绿林,长在美丽的绿林。自然的美景令我们陶醉。当我们在自然中高声放歌的时候,同样也会引来百鸟来和鸣。而这个句子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

  d、拓展想象: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赶马的女孩会唱什么?

  学情分析:也许一派学生说她唱家乡。因为这时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那样迷人;花茸茸的戴胜鸟和扶摇盘旋的云雀的歌声是那样悦耳,这么美的景让她想唱就唱,唱出对家乡的热爱。不是有首歌叫《谁不说俺家乡好》吗?她肯定明白这个理。

  也许一派学生不同意。他们说这女孩多不过十四五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向往山外的世界,书中有“由呈贡赶火车进城”为证,她没有赶上火车,心里肯定在想城里的缤纷,这时色彩斑斓的山坡和嬉戏鸣叫的鸟儿更加勾起了她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情到深处便唱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也许还有反驳这两种的,他们认为:赶马女孩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并不囿于前面的内容,因为作者写到“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不是普通有情的歌声,这歌声浓缩着云南人民的热情奔放,率真纯朴,这赶马女孩只是作者所见的一景……

  师小结:其实老师让大家探讨这个问题并非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也不可能有一个唯一的答案。但是通过这唱什么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云南绮丽的风光养育了云南人民美妙的歌声,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告诉我们有这方美的水土才有这方美的人。的确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沈从文赞赏这种“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的民俗美。

  3)村寨传歌,美在它唱的人之多,时间之长让我们惊叹,比如场面宏大,气势壮观,特写了一个老吹鼓手。

  美在它金满斗会。

  美在它热爱生活的.人多!因为他们都是一身收拾得清洁爽利...

  美在它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4)小结歌会:(多媒体显示)

  观看了这场歌会,我想为鼓掌!因为它美!。

  (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B、师小结,屏幕板书:

  山野对歌——见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兴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老幼咸集

  3、归纳作者的情感:

  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又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三、总结:

  文章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向我们展示一幅幅风光旖旎的民俗图画。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凸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生、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欣赏了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歌会,也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研习美点、创造美。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过渡: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

  2、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讨论后明确: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先感情朗读相关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和关键词语分析作用。

  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本色美。

  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

  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

  请学生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

  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会的特色。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

  5)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A、屏幕显示课后练习: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总结:(1)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写实,更可以写虚。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过去我们更多进行的是简单的衣着、面容、神态等的描写,以写实为主,但今天比较过后明白了:人物外貌描写同样可以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2)在描写外貌时,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B、训练落实描写人物的方法:

  请班上唱歌唱得好的学生即兴唱上一段歌曲,让学生采用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来描写这个“歌手”。

  三、总结升华: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赛龙舟、扭秧歌、打腰鼓、舞龙狮、踩高跷)这些都是我们京山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附:板书:

  山野对歌——见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兴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老幼咸集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

  课题名称

  《云南的歌会》

  

  中学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9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八年级学生尤为明显教育界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 八年级学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情绪激易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识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八年级孩子开始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孩子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它们的作用;

  2. 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蹲踞、酬和、譬喻、糯米、哕这几个生字。能积累熹微、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 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师根据教学适时地借助多媒体给予提示,给予拓展延伸。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3-1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热门]04-2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5-27

《云南的歌会》的阅读练习题09-18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08-12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阅读复习题09-11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1-03

歌会的阅读练习题09-18

幼儿园教案:超级歌会03-07

云南的作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