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设计15篇[优]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灯笼》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31 11:46: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灯笼》教学设计15篇[优]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灯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灯笼》教学设计15篇[优]

《灯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利用偏旁表义的识字方法识记“纱”,区分“瓣”“辩”以及带有立刀旁的字,观察比较写好“件”和“味”,“舌”和“姑”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读好第三自然段。

  3. 能借助图片理解“滚圆晶莹”“细碎”等词的意思,并体会词语搭配的恰当性。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5. 能用“那么......那么......”进行句式练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有一个长得像小灯笼的水果想来和我们交个朋友,想不想认识它?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灯笼果。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轻轻打开书108页,自由出声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摆放灯笼果,识记词语。

  (1)同位两人合作摘果实。男生指,女生读,边读边摆。交流识字方法。

  (2)指名交流识字方法

  ①关注花瓣:谁有办法来记住瓣?瓜类的籽儿。

  【出示三个字】,哪里不同?根据偏旁表义谁来猜猜这两个兄弟都跟什么有关?

  辩:辩论,争辩。

  辨:分辨,辨别。

  【出示词语:剥开 纱衣】这两个字你能不能也用偏旁表义,学一个想一串的方法来学习学习?

  (4)出示拼音收词卡:根据音节找词语卡片,边读边收。

  指导书写:件、味。

  (1)观察,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2)两条竖哪里不一样?(当竖是最后一笔的时候要写成悬针竖,不是最后一笔的时候要写成垂露竖)

  (3)观察口字旁:写在哪里最合适?上边。

  (4)教师范写。学生练写一个。

  (5)投影得星展评.

  4.语文书翻开108页,指名一竖排分段读文。

  6.评议朗读。现在你对灯笼果都有了哪些了解?(2人)

  三、品读一二段

  1. 快看,金黄色的灯笼果,它穿着一件夏姑姑给的纱衣,轻轻跳到了我的手心里。谁想也让他跳到你的手心里?读读这一小句吧。

  2. 关注软:这个字谁会读?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出示软的象形字】谁能读出这种软软的感觉?指名。

  四、精读第三段

  1. 自己读读第三段,看看都写了灯笼果的什么呀,拿起笔来圈一圈。

  2. 学一二段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软的纱衣,加上一个好词,就把纱衣说的更具体了。第三段里有很多好词也来形容了它们,能不能帮他们找找朋友?一组同位上来找,其他同学边读书边在学习纸上连一连。

  3. 出示短语。开火车来读一读。

  4. 软软的纱衣像野菊展开了可爱的花瓣,这么可爱的'花瓣谁来读一读?

  5. 剥开了纱衣,找到没有,哪个才是它的果实为什么? “晶”也是生字,什么方法记住它?,三个日,晶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读词,读句子。男生读。女生读。

  6. 它是那么——圆,那么——亮,你能不能也用那么。。。那么。。。来说个句子?全班交流。

  7.刚才我们找到了果实,仔细观察图片,果实里面又藏着什么?(籽儿)我们没有剥开,怎么能看到这些籽儿的?(皮薄的透明)想象着透明的皮,谁来美美的读读?

  8.找五名同学来读读这一段。

  五、自读第四段引读第六段

  1. 这么美的灯笼果味道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先尝一尝手里的灯笼果,再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第四段。

  引读:灯笼果,真是一盏小小的————,一盏亮亮的————。

  六、指导书写“舌”“姑”

  1.灯笼果啊还有一个名字,叫姑娘。猜猜为什么叫姑娘?

  2.【出示姑 舌】这两个也是本课的生字。怎么把他们写好?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也运用这种方法,回家自己观察观察,来把这两个字写会写美观。

  八、作业布置

  必做:1.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自主学写“舌”“姑”两个字。

  2.美美地读读课文,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灯笼果。

  选作: 搜集灯笼果资料,与同学交流。

  九、板书设计

  灯笼果

  软软的 纱衣

  滚圆晶莹的 果实

  透明的 皮

  细碎的 籽儿

《灯笼》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学习制作圆柱体、长方体、三菱柱等不同样子的福灯笼。

  2.能用描画、剪纸、粘贴等多种方式创造性的装饰福灯笼。

  3.感受福灯笼带来的喜悦,体验制作福灯笼的乐趣。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制作不同样子的福灯笼。

  2.难点:能用描画、剪纸、粘贴等多种方式创造性的装饰福灯笼。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写毛笔字及剪纸的经验。

  2.物质准备:

  ⑴彩色卡纸、亮光纸、彩纸、皱纹纸、彩笔、毛笔、干花、小剪刀、胶水、双面胶等材料若干。

  ⑵教师自制福灯笼俘、灯笼展示课件、背景音乐、仿真树、布置有民间特色的“炕”作为幼儿操作台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看课件,以社区活动“福灯笼赛”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制作灯笼的乐趣。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交流自己见过的灯笼,丰富已有经验。

  提问:刚才课件里有什么样子的灯笼?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灯笼?是什么材料做的?

  2.以社区举行“福灯笼赛”,激发幼儿制作灯笼的兴趣。

  二、教师出示自制的福灯笼,引导幼儿知道制作灯笼的方法。

  1.教师出示自制的福灯笼,提问:灯笼上有什么?由几部分组成?引导幼儿知道灯笼由灯笼提手、灯笼身体、灯笼穗子组成。

  2.出示步骤图,引导幼儿尝试按照步骤图制作三棱柱。

  ⑴提问:灯笼身体是什么样子的?三棱柱是怎么做出来的?

  ⑵出示步骤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总共有几步、有阴影部分、有对折线、箭旺表对折的方向。)

  ⑶教师出示介绍不同对折线的卡纸,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看看有几根对折线,并尝试按照对折线自由探索,看看都能折出什么样子的灯笼身体。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操作示范,并小结提升:折的时候要沿线对齐,折过的地方要压平。

  3.教师介绍材料,鼓励幼儿胆选择,制作和装饰福灯笼。

  出示各种制作材料及福字,引导幼儿采用描画、剪纸、粘贴等多种方式创造性的装饰福灯笼。

  小结:可以用多种方式来体现福灯笼的“福”字,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装饰灯笼。

  3.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制作福灯笼的'乐趣。

  ⑴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胆设计,提醒幼儿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⑵播放音乐,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助能力稍弱的幼儿,鼓励幼儿制作出不一样的福灯笼。

  4.师幼共同欣赏、评析作品,分享成功的快乐。

  ⑴悬挂“福灯笼”:出示社区背景图,请幼儿将制作好的“福”灯

  笼悬挂到“福气多多树”上;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和评析,提问:你是制作福灯笼的?你喜欢哪个福灯笼?为什么?

  ⑵请幼儿带着自己制作的福灯笼去参加社区“福灯笼”赛,自然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回活动室,进一步装饰自己的“福灯笼”,参加社区赛。

  2.区角活动:提供更多材料,引导幼儿胆想象,自由制作多种多样的福灯笼。

  课后思:

  一、活动联系生活,重视幼儿兴趣、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本活动选自省编教材主题活动《冬天的故事》,此活动虽然出自冬天主题,但幼儿对灯笼的喜爱不单单停留在春节或元旦。恰巧社区开展的系列传统文化活动中,有灯笼展览这一环节,结合当地的特色活动,能更好的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这一教育理念。活动中我采用了欣赏、探索、创作等相结合的手段,培养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胆装饰和创作,并且围绕

  活动的关键字“福”,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用毛笔写、剪纸、描画等多种方式表现,将我们的传统文化自然融合其中。

  二、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正确评价幼儿,保持其制作的乐趣与热情。

  我在巡回指导时,紧扣教学目标,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胆制作与装饰,并及时对幼儿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表扬,助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孩子们在不断的鼓励中热情满满,制作兴趣高涨。

  三、尊重幼儿的意愿,满足幼儿的制作需求。

  在活动后期,个别幼儿制作兴趣高涨,我及时提醒幼儿,可以活动后继续装饰,并且在活动结束后,与幼儿一起继续装饰自己的福灯笼,孩子们对于参加赛,自信满满。

《灯笼》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

  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

  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

  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

  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打一物)

  C、千窟窿,万窟窿,上下两个大窟窿。(打一物)

  D、一个坛子两个口,里头坐着红小鬼。(打一物)

  E、一个坛子两个口,日里不走夜里走。(打一物)

  F、竹将军筑城自围,纸将军四面包围,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后门。(打一物)

  G、墙里开花墙外红,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来花又谢,

  一场欢喜一场空。(打一物)

  学生自由发言猜谜。

  教师:没错,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一样的,就是“灯笼”。

  2、教师:同学们,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呢?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元宵节的游神灯会?还是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去了解在那个特殊时期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二、教学步骤

  步骤一:了解传统的“灯笼”文化,走近作者

  1、灯笼文化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多媒体课件展示灯笼图片)

  2、走近作者(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箫,山东莱芜人。笔名曾有山屋、山荪,都很少用。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代表作《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3、背景解读(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步骤二:读读写写,积累语基

  1、生字词注音,扫除阅读障碍

  争讼(sòng )领域(yù)斡旋(wò)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wǎng )锵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 )

  马前卒(zú)焚身(fén)神龛(kān)霍骠姚(piāo)

  2、解释重点词语。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寂静肃穆。

  思慕:还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步骤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上面问题。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情感和文化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情感上:挑着灯笼,迎回祖父,祖孙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村头挂灯,给孤行客以慰藉;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文化上: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明确: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明确: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领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抗击日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步骤五: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1、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明确: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而改句平凡,没有新意。

  2、第二段中“提起灯笼,就会想起……《司马懿探山》”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连用五个“想起”,将“我”由灯笼引起的一系列回忆娓娓道来,将“我”回忆中最美好的乡村风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3、请从修辞的角度欣赏下列句子,说说怎么体现“我”对灯笼的喜爱?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明确: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4、本文运用了散文的自由笔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写了夜晚挑灯接祖父、母亲嘱咐“我”上下灯学打灯笼、元宵节看灯猜谜、族姊远嫁看灯火、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灯回忆,以及由宫灯引发的联想和塞外战场上的灯笼,虽意绪纷繁,却主题突出,形散神不散,表现了乡情民俗和家国情怀,表达了灯笼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步骤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的提示。

  1、作者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你认为这个“马前卒”是否有明确的指向?

  (提示:从写作背景和文章结尾部分内容来看,很可能与抗战有关。)

  2、课文第十段写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有无特殊的意味?

  (提示: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暗示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

  三、布置作业:

  请针对“你认为在霓虹灯闪耀的今天,灯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这一问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借助谜语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探究的氛围很热烈。但现在的生活已经无法完全的展现灯笼的传统文化,所以学生对于作者借助灯笼表达的爱国情感难以完全理解。接下来的教学中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灯笼》教学设计4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总会有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两人智慧胜一人,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学目标:

  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团结、合作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懂得团结、合作的好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议题导课,激发兴趣。

  从课题入手,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请大家围绕题目猜想。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容易读准、不容易读好的字、词、句反复练习。

  2.帮读。同桌互读,互相正音、评议,再互相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交流。

  2.质疑解疑,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请学生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同学之间互相合作解决。

  3.讨论“王京为什么在灯笼下写下‘合作真快乐’”这几个字。

  4.说说自己和别人合作的事情,谈谈自己的体会。

  5.学了课文之后,你明白了什么?和老师同学互相交流。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巩固会认字。

  2.教师指导写字,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点笔画的书写运笔方法。

  五、学习课文。

  1.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

  2.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

  3.齐读1至3自然段。

  4.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

  5.画出示小泥人、飞机模型和草叶编小蚂蚱。让学生再夸夸李良。

  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王京和李良合作做什么呢?

  8.兰兰在灯笼上写了什么话呢?

  9.我想他们共同做的灯笼,肯定会是班级中最亮的一个,想想看: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

  六、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2.向同学们说一说合作的重要性,并写下来。

《灯笼》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晶”,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节律美。

  3、能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超级联想

  孩子们,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课件出示:【超级联想】老师给大家带来3组词语,你能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吗?

  1.课件出示:【第一题:绿色条纹、椭圆、甜味,你能联想到什么? 】

  带声音(出示西瓜的图片) 师点评:真棒,你很有想象力。

  2.课件出示:【第二题:粉红色、毛茸茸、甜味、孙悟空】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出示桃子的图片)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是看了西游记的书。师点评:爱悦读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想象力也特棒。

  3.课件出示:【第三题:黄色、月牙、软软的,你想到谁?】

  (出示香蕉图片)追问:你又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因为我觉得香蕉的外衣是黄色的,它长得又像月牙一样,吃起来软软的。

  师点评:是的,努力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能比别人想的多,想的好。

  一、读准题目

  1、刚才我们通过词语认识了3种水果,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新水果。

  和老师一起来写写她的名字吧!师在田字格里写题目:灯笼果。师:笼在这里读轻声,显得更可爱。谁来喊喊它? 2-3名学生读。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名字,猜一猜,灯笼果会是什么样的?(像灯笼)指名回答2个。

  3、孩子们,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书中的灯笼果吧!听好要求哦!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一想:灯笼果是什么样子的?

  2、检查词语和难读的句子。(读一遍,如果有人读错再读)

  (1)出示第一行词语:纱衣 外壳 棱角(出示拼音,强调 “棱”是后鼻音)

  那三个词都藏在这个句子中,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出示长句子:纱衣是软的,真像是灯笼的外壳。纱衣有几个棱角,灯笼果藏在棱角后面,和我捉迷藏。2位孩子,读一读,读准字音。齐读。

  (2)出示第二行词语:花瓣 珍珠 玛瑙

  仔细瞧:“珍珠”“玛瑙”看见过吗?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珍珠图和玛瑙图,看,它们圆圆的,亮亮的,可漂亮啦!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两个词语:珍珠、玛瑙。

  (3)出示第三行词语:晶莹 透明 细碎(强调“碎”的声母是s)

  指点:小朋友们看,这个晶是生字,有3个日组成,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亮亮的)那晶莹是什么意思?(亮亮的,透明的)比如晶莹的露珠(图片)

  (4)齐读词串

  3、孩子们,读了课文,你知道了灯笼果的什么?

  预设学情:生1:灯笼果的有金黄色的纱衣。师:是的,那是它的外壳。

  生2:灯笼果是滚圆晶莹的。师:那是它的果实。

  生3:灯笼果好吃极了。师:那是灯笼果的味道。

  三、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灯笼果的样子。(出示:金黄色的灯笼果,穿着一件夏姑姑给的纱衣,轻轻地跳到了我的手心里。)

  2、先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 你觉得这个灯笼果怎么样?

  预设学情:

  生1:我觉得灯笼果很美,我从“金黄色”知道的。

  师:是的呀,金黄金黄的颜色,多美呀!

  师:你呢?

  生2:我从纱衣也看出她很美。

  师:什么是纱衣?你见过纱衣吗?

  生:纱衣就是公主的裙子,新娘的婚纱。

  师:是的,纱衣就是这样薄薄的,轻盈的。多美呀!

  生3:我觉得灯笼果像个小孩子很可爱,我从“跳”这个字读到的。

  师:你太会读书了。是啊,多么可爱的灯笼果啊!你能来读一读吗?

  小结:你看,作者把灯笼果当成了什么来写?(小朋友)它穿了一件纱衣跳到了我的手心里,(点红:穿、跳)真可爱呀!谁再来读一读。

  生抓住“穿” “跳”读出灯笼果的美丽和可爱。读的好的孩子,老师就立即奖励一颗真的灯笼果。(师:哇,你读得真好,小朋友,伸出你的手来,灯笼果要轻轻地跳到你的手心啦!你喜欢吗?)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灯笼果轻轻地来了,跳到了你的手心里,摸摸纱衣有什么感觉? 2-3位学生交流。

  生:软

  师:它不是光溜溜的,再摸摸,还有什么?(棱角)

  2、瞧,课文是这样写的,(出示:纱衣是软的`,真像是灯笼的外壳。纱衣有几个棱角,灯笼果藏在棱角后面,和我捉迷藏。)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点红:软、棱角。是的,灯笼果的纱衣不仅软还有棱角呢!板书:软、棱角

  3、师出示对比图。小朋友们看,这是灯笼果的纱衣,这是灯笼,他们像不像?难怪人们把它叫做灯笼果呢!(2-3人指读第一句)

  什么是棱角呢?看,语文书两面交接的地方就是棱,粉笔盒指一指。灯笼果的纱衣也有几个棱角,他的棱角在哪里呢?师拿出手中的灯笼果,谁来指指看?生上前找。(评价:你一下子就找准了)

  4、调皮的灯笼果正藏在棱角后面呢!相机显红抓住“藏”“捉迷藏”等词。谁来把它的可爱读出来。读得好的小朋友就奖励灯笼果。

  5、这么可爱的灯笼果,你喜欢吗?齐读1、2自然段,点红:穿、跳、藏、捉迷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它的果实还有哪些地方让你喜欢呢?捧起书,轻轻地读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交流。

  要点一:(课件出示:一朵野菊展开可爱的花瓣和剥开纱衣的灯笼果。)你觉得哪里像?

  ①指读,说说你喜欢什么?(生:纱衣剥开的样子很可爱)

  ②出示图,说说哪里像?点红:像(剥开来形状很像)你能把像的感觉读出来吗?说完后读。

  ③是啊,作者把灯笼果纱衣分开的样子比作了一朵盛开的野菊,多美呀!谁来读一读?(花瓣要读慢慢的,美美的)齐读。

  要点二:(滚圆晶莹的果实)

  ①板书:滚圆晶莹。晶莹我们刚刚已经了解了意思,就是亮亮的,透明的。滚圆晶莹就是圆圆的,亮亮的,透明的。还有哪里也是讲滚圆晶莹?(那么圆,那么亮)你一下子找到了,你来读一读。

  ②还有呢?再找找。(出示:薄得透明的皮,包着细碎的籽儿,像一粒黄珍珠,更像一颗大玛瑙。)

  出示图,指读。珍珠、玛瑙都是漂亮的饰品呢!那为什么说灯笼果果实和他们像呢?点红:像(颜色像,形状像)指读(薄轻而短)

  ③看,灯笼果的果实就像它们一样漂亮呢!齐读。

  3、灯笼果的纱衣是那么美,果实又是那么圆,那么亮,难怪我笑了呢!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4、指着板书小结:这一节课我们知道了灯笼果的外壳是软软的,还有棱角,果实是晶莹滚圆的。你也能用“那么---那么----”的句式说一说吗?

  灯笼果是那么( ),那么( )。

  5、小朋友们说的真好,看来都已经深深喜欢上了灯笼果了。

  灯笼果,是什么味道的呢?我们要下节课来学习了。现在,让我们在学习有趣的汉字宝宝。

  四、学习生字

  出示:晶

  (1)谁来给它找朋友?

  (2)那怎么写才好看呢?谁来做小老师来提醒一下。

  师范写:晶:左边“日”小,右边“日”大,上要居中,左上偏小,右下偏大。看,“晶”就成一个三角形,这叫品字形结构。

  (3)你还知道哪些品字形结构的字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出示,并读一读,三人众,三木森,三石磊,三金鑫,请小朋友轻轻地在书上留下学习的痕迹。一个家族的字排队写。

  (4) 生描红,练写

  板书设计

  17、灯笼果

  外壳 软、棱角

  果实 滚圆晶莹

  味道

《灯笼》教学设计6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吴伯箫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深入理解文章题目“灯笼”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读准字音

  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xuán)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chànɡ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吗?你们元宵节的时候有没有去参加过灯会?想必,“灯笼”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写的《灯笼》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自然段叙述了什么事情?有何作用?

  玩火坑灯,燃滴滴金,放焰火,点烛……

  引出下方,为下方做铺垫。

  2、第10自然段写了哪些名将?有何作用?

  霍嫖姚,李广,裴公。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的马前卒”的誓愿。

  3、最后一自然段表达“我”强烈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品味亮点词语】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试分析加点词语的用法。

  “挤着”,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

  【感悟精彩句子】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文字自由流畅,通俗易懂。

  全文语言平淡,幽默而不荒唐,用一种闲适的笔调写出作者对旧历新年的态度,用一种洒脱的文风写出作者对政治文化的态度。

  2、结构严谨,多种描写。

  文章前半部分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作者对旧历新年的诸多烦恼,后半部分用语言描写,表现作者态度的微微转变,深刻地刻画出作者的对传统节日的无可适从。

  3、主题明确集中,内容广泛。

  全文以庆祝旧历元旦为主要内容,描写了旧历元旦时诸多的习俗,但暗含的内容广泛丰富,意在通过旧历元旦揭示守旧的传统文化与新的科学理论的对立。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作文,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后感想

  本课是作者对灯笼的一些记忆,让学生了解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就去搜集灯笼的一些信息,在课堂上互相讨论,让学生有话说,唤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灯笼》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灯笼的故事,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

  3、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

  难点: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媒体资源】灯笼的图片,导入新课。

  学生谈灯笼的发展历史、风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灯笼》,了解著名作家吴伯箫笔下有关灯笼的往事。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预习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1)作者作品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重点字词

  ①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争讼(sòng)斡旋(wò)静穆(mù)怅惘(chàngwǎng)

  锵然(qiāng)褪色(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

  ②解释下面词语。

  焚身:焚烧身体。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斡旋:调解周旋。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破落户:从原来的名门望族败落下来的人家及其子弟。

  燎原:火延烧原野,比喻气势旺盛。

  可参考【知识总汇】

  2、初步感知

  播放【音频课文】,倾听朗读,感知全文内容。

  讲一讲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

  参考

  ①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②挑着灯笼,在村里上下灯学。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跟着龙灯跑半夜。⑤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⑥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3、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而神不散也叫“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一)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思考,交流探究。

  【精品课件】

  1、文中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乡间习俗?

  2、灯笼引起了作者小时候对家乡的哪些回忆?表达了什么情感?

  3、作者为什么喜欢灯笼?

  4、结合本文,说说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5、本文丰富有味。结合课文,品味下列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3)“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参考

  1、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大人们在神龛里点起烛;村边社戏还愿,唱戏,挂神袍,村头挑红灯;女子出嫁打灯笼等。

  2、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4、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所选材料较为广泛。既有孩提时代的生活经历,又有稍大一些时夜晚接祖父和作者自己上下灯学的事例;既涉及历史上唐明皇结绘彩为灯楼、汉献帝以灯笼做伴的'历史事件,又有作者现实中在延安面对日寇入侵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愿望。取材横跨时空。但全文都表现了明确而集中的中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对国家的热爱。文章有这一思想情感统摄全篇材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5、(1)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

  (2)运用动作、外貌描写。“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细心周到的关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以及我对母亲变老的伤感。

  (3)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为下文表现家国情怀作铺垫。

  (二)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交流。

  问题预设:结合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的含义?

  参考: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出热爱祖国的情怀。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学生从内容、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几方面谈学习这节课的体会。

  2、拓展

  灯笼,这个在贫穷年代用以照明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愈来愈被现代化的照明设施所取代:夜晚,开车有车灯,散步有路灯,航海有指明灯……这些“灯”,为我们带来了方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离不开“灯”的指引。

  写一段话,谈谈你对灯的认识。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训练测试】“基础训练”。

  2、描写小区路灯下人们聊天的一个场面,不少于200字。

  可参考【训练测试】“写作训练”

  六、板书设计

  灯笼

  吴伯箫

  内容与情感:回忆和灯笼有关的往事,表达思想爱国情怀

  写作特点:选材广泛,结构自由,主题突出。

  语言特点:丰富,有味。

《灯笼》教学设计8

  目标:1.比较灯笼的'不同特征,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习5以内的加法。

  2.通过挂灯笼活动,知道灯笼是我们中国人喜庆时特有的饰物。

  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各种灯笼,加法卡片若干。

  过程:

  一、说说灯笼

  出示灯笼,讨论:什么时候你看到灯笼?为什么大家喜欢挂灯笼?

  小结:在中国的许多喜庆的节日里,例如马上就要来到的.国庆节。大家都喜欢挂灯笼,因为灯笼象征着红红火火,看上去特别的热闹。

  二、比比灯笼

  出示不同的灯笼:

  提问:这些灯笼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颜色、大小、花纹等)

  小结:在我们中国,人们制作了各种形态各异的灯笼在节日里装扮着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的美丽。

  三、挂挂灯笼

  1.出示式题卡及其挂着的灯笼。

  讨论:2+3=5,这根绳子上挂了几个灯笼?为什么挂5个?2个红灯笼表示哪个数字?3个黄灯笼表示哪个数字?

  小结:2了红灯笼加上3个黄灯笼,一共是5个灯笼。可以用算式2+3=5表示。

  讨论:2+3=5,1+4=5。这根绳子上挂了几个灯笼?为什么挂5个?

  小结:原来同样5盏灯笼可以用不同的算式题表示。

  2.个别幼儿操作。

  按照画面上的式题,在绳子上挂灯笼,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操作。

  看!城墙上的.灯笼要挂起来,请你们一起来帮忙。

  师巡回指导:请你们仔细观察上面的加法题目找到相应答案的灯笼,将它挂起来。

  四、交流分析

  1.与同伴互相交流自己是怎么挂灯笼的。

  1)找一找一串灯笼下不同的算式题,说说它们不同的`意思。

  2)找一找两串灯笼下相同的算式题,说说它们不同的意思。

  3)寻找不同灯笼下挂着的相同算式题,体会相同算式题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2.找找有没有挂错的灯笼?错在哪里?怎么挂?

  3.拓展:想一想,一道算式题中,将5个灯笼怎么样排列才会好看。例如:aabaa或ababa等,并将它们布置成不同的样式。

《灯笼》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重要生字词,了解作者。

  2.掌握文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3.体会作者赋予灯笼的双重意义及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文艺工作者张志民同志曾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这个深受赞誉的“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灯笼》,来感受吴伯箫先生文章的“质朴、味厚”。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 皎洁(jiǎo) 犬吠(fèi) 争讼(sòng) 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wǎng) 铿然(kēng) 官衔(xián) 褪色(tuì) 可悯(mǐn)

  2.解释下面词语。

  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3.作者链接。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交流点拨】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3.读第八段,说说你对“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一句的理解。

  【交流点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宅邸的代称。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已褪,实际上写族姊家早已衰败。

  4.读第十一段,说说“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招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一年(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5.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评价: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6.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灯笼”的意义有哪些。

  【交流点拨】文化意义:在纱灯上描红的雅致;对宫灯的想象,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情感意义:提着灯笼迎接祖父,体现长幼深情;上学放学母亲接灯的母子深情;跟着各种灯跑,是飞扬的青春激情;族姐家门的官衔等,记录的是岁月的沧桑感。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试比较与本文的风格有什么异同点。

《灯笼》教学设计10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手工制作的活动,并大胆进行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2、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和步骤进行粘帖活动,懂得进行收拾。

  活动过程:

  1、幼儿认识活动的材料和成品,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幼儿进行制作。

  3、把幼儿的成品进行展示,幼儿之间进行互相的欣赏。

  指导重点:

  1、教师帮助幼儿了解活动的过程和步骤。

  2、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幼儿收拾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3、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感受。

  环境材料:

  长方形的各色蜡光纸若干;黄色的长条形蜡光纸若干;糨糊少许、抹布若干。

《灯笼》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良、受、赞”等14个生字。会写“良、使”等7个生字和以下词语:咱俩、泥人、使劲。学习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固结合作的好处。

  重难点:

  1、认读14个生字。会书写7个生字。

  2、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懂得要和别人合作,愿意学习与别人合作。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8课《做灯笼》,齐读课题,读好灯笼的轻声音节。生字“灯”可以用想象法记忆。

  2、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附板书:谁做?为什么做?怎么做?结果?)

  二、学习课文

  1、第一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自由读,标出自然段,圈划不懂的.词。

  2、出示课件读词,你还有哪个词不懂 ?

  3、第二次读课文:新字新词学会了,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再读读课文:讨论解决一下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4、汇报:

  ①、做灯笼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板书:王京 李良)生字“良”可以用熟字去偏旁记忆。他们为什么要做灯笼?

  ②、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板书:小画家手很巧)生字“巧”可以用谜语法记忆。

  ③、齐读1至3自然段。

  5、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王京同学画的画。这是李良同学做的手工。怎么样,谁来夸夸他俩?

  6、转眼新年就快到了,他们都有一件心事。王京的心事是什么呢?李良的心事又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7、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板书:加色彩 扎灯笼)

  过渡:由于他们都各展所长,所以做出的灯笼怎样?——读第6自然段。

  王京还在灯笼上写了一句话,是什么话?大家齐声答。(板书:合作真快乐)

  8、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真诚地与他人合作,就能收到比自己独立努力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你会说些什么呢?

  三、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好处:

  1、合作读文,同桌互相纠错。

  2、合作钩词,速度真快。

  四、总结: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愿意与别人合作,才能站得更高,进步更快!

  五、齐读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2、过渡:其实和别人合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平时有和同学合作吗?和大伙说说吧!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王京为什么在灯笼上写了“合作真快乐”这几个字?

  2、思考:剩下的生字可以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板书设计:

  28、做灯笼

  王京(小画家)

  做灯笼(合作真快乐)

  李良(手很巧)

《灯笼》教学设计12

  一、说教材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有一次遇到了危难,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援救的动人情景。教育学生在危难面前要勇敢、坚强、聪明以及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二、说学情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写了不同人物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事情。他们当时的年龄与学生比较接近,学生读起来容易产生共鸣。四年级的学生比较活跃,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不难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来,但要学生从作者的身上得到一定的启示,这有些困难,需要教师教学时注意启发引导。另外,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读、找、划、议、悟、说”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深刻理解全村人对我的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我”在危难之中的坚强、勇敢、聪明,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四)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四、说教法

  根据本篇课文特点和本班学生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这样的方法:

  (一)、以读代讲,悟真情。“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尽情地去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品词析句,重理解。教学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得到启示。

  (三)、图文结合,助体会。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知画面,体会当时恶劣的天气以及满山遍野都是灯笼火把的壮观景象。

  五、说学法

  本课,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我引导学生采用如下一些学习方法:

  (一)、采用“读、找、想、议、悟、说”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打算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我只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约4分钟)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一,请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如果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让学生观察插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理解整篇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2、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约7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主张阅读的自主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做到读思结合,可以增强读的效果。)

  2、再读一读课文,把你认为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图文结合,读中感悟:(大约20分钟)

  1、再次多媒体出示图一,让学生边看图,边勾画文中描写天气的词语,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下大雨抄近路

  (设计意图:进入情境是理解下文的必要前提。图文结合,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恶劣天气,使学生能身临其境。)

  2、学生了解了当时的天气以后,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坠入那口土井的?当时的情景怎样?学生答问,教师相机指导:由于脚滑,“我”不慎坠入土井中,当时非常的害怕着急、无助。并板书:脚下滑坠井中

  3、接着,我追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学生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①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不再哭喊了?②用自己的话夸夸文中的“我”。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环节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学习为主,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让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讨论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再用课件出示表现“我”在危难之中勇敢坚强、沉着冷静、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句子:“不能再这样盲目地胡乱挣扎了,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我应该保存体力,坚持着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援救。我知道亲人一定会来救我。”“虽然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身子又可怕的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学生齐读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坚持”的意思,然后请学生用“坚持”说话。

  (3)再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并说说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教师相机板书:明白保存体力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的朗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我”在危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坚强、沉着冷静、遇事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的意志品质,这是一般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容易做到的。)

  4、提问过渡,引入下一部分的学习:是啊,这样的情景既惊险又令人感动!文中的“我”在努力地坚持着,等待亲人来救他,那结果怎样呢?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6-8自然段。

  (1)教师课件出示图二,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画,并结合课文找出描写乡亲们打着灯笼火把来找“我”的句子。

  (设计意图:课件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满山遍野都是灯笼火把的壮观景象,加深感悟乡亲们对“我”的爱。)

  (2)教师再用课件出示句子:“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紧接着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顿时,我泪如泉涌。”

  ①指导学生朗读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渴望”“满山遍野”“泪如泉涌”的意思,请学生用“渴望”和“满山遍野”说话。

  ②让学生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再让学生带着感动的语气读句子,加深感受。

  (3)用课件出示句子“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到这泪是感动的泪,更是感激的泪。教师相机板书:得救泪如泉涌(并将板书串成心形)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句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亲情、友情是伟大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那世界将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大约9分钟)

  本环节,我主要分成两步来进行教学: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让学生懂得在危难面前要勇敢坚强,要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热心地帮助他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亲人、朋友关心和帮助的事情。

  (设计意图:将课堂与课外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将课堂上的感悟用于实际生活中,珍惜亲情,献出爱心。)

  最后,师生在歌曲《爱的奉献》中结束本课。

  七、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紧紧地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把课堂内外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情感教育。此外,本节课通过教学,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懂得了在危难面前自己应该怎么做,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灯笼》教学设计1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利用课件播放:寂静无人的野外,傍晚时分,狂风骤起,乌云翻滚,下着滂沱大雨。天色渐渐暗下来,四周一片苍茫。

  2.设问:在这样一个夜晚,假如你一个人卡在土井中出不来,你会怎么样?

  3.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真实,也很感人,动画中的情景是作者邹德学童年亲身经历的一场灾难,那么当时幼小的他又是怎么脱离险境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现场,亲身体验一下当时的感受。我们继续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

  4、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抢读。

  2、开火车读读文。师: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发生了一件什么感人故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每人读两段,找四名同学)思考:本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愿意把你的理解告诉大家?

  3、小组讨论,反馈。

  (这个故事分两部分写,首先写“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定会前来援救;再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出了“我”。)

  4、板书:坠井 得救( 多指名学生说说)

  三、细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2-5自然段。

  1、小组传递感动之处。

  师:狂风暴雨,乌云翻滚,多么可怕的夜晚啊,一个被卡在井口,一幕幕又那么扣人心弦,又是那么的感人,那么在这一部分中(也就是课文2-5段)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呢,找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其它同学。

  2、指名读出感动之外,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如找不准提醒:坠井后我的处境怎么样?找到描写我的处境的那句话)

  3、播放动画,创设情境。

  4、指导朗读。

  黑夜漆漆、狂风肆虐、大雨滂沱,身临险境,举目无亲,这是何等的可怕与绝望啊!应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5、在这种情况下,我处于本能地哭着、喊着,挣扎着,希望能爬上来,可能这样做能够解决问题么?不能!那我该怎么办呢?

  6、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多么聪明的孩子!遇到意外在一阵慌乱之后马上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保存体力,坚持着 字串8

  7、齐读第三自然段。板书——坚持

  8.这个孩子只是聪明么?在阴雨天的旷野里,又是黑暗的夜晚,四周死一般的寂静,连一个人影都没有,我害怕了吗?——没有,说明我还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9、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读出我的勇敢。

  10.小节:在大雨后泥泞的野外,卡在井口的孩子,毕竟人小力单,无法摆脱困境,但是他的勇敢,他的聪明,他的坚强信念,使他对于险恶的环境毫不畏惧,他具有一定的自救意识和野外生存能力。这种自救意识和野外生存能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字

  11、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多么希望别人的帮助呀。所以同学们当别人遇到困难,请你伸出你的手去帮帮他们吧,“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12.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你又是怎样克服的呢?举例说一说。

  在汶川大地震中,二年级学生林浩,在废墟中从两个伤病的同学重压下硬是爬了出来,做到了自救。而且还把原来压在他身上的两个同学背了出去,成了抗震救灾的英雄,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和著名的体育明星姚明共同担任中国队的国旗手。还有的在废墟中坚持三天、五天,终于被营救出来的人。他们都有自救的意识,他们是了不起的人。

  13、师谈话: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可能遭遇挫折和意外。当然我们都不希望有什么灾难或意外,但意外却不会因为我们不欢迎而不降临,那么在遭受意外的情况下,我们要有自救意识,要保持冷静,动脑子想办法脱离险境。字串3

  (二)、分析课文6-8自然段。

  1、师;孩子的险恶处境牵动着外婆的心,牵动着亲人的心,牵动着全村人的心。听!“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

  2指名读第6-8段。

  3、在这一部分中,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呢,用笔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4、指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动。

  5、学生有感情地读第6段。

  6、师:是啊,这一部分也许是同学都倍受感动的地方,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最后竟然是满山的灯笼火把,多少感人的一幕啊!那“满山遍野”是什么情景呢? (指导看图)

  这说明了什么呢?(来的人之多,我的危难牵挂着全村所有的人,)此时,我泪如涌泉。

  7、板书并释义:泪如泉涌

  8、在危难中我看到了光亮,看到了满山的灯笼火把,这是生命的曙光,这是爱的见证,那么,爱是什么?(板书:爱,并画心形)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的生活,因为有爱拥抱着我,才让我看到了阳光闪烁。其中,有一首歌淋漓尽致的诠释了爱的含义,请欣赏歌曲《爱是你我》。

  师:听了这首深情而感人的曲子,也许我们的心情特激动,那么请同学们就用感激的心情来朗读这一段,除了感激之外,还应读出那种死里逃生的惊喜。(重音:大,越)

  9、我怎么能够不感动呢?当我看到我坚信的事实果然出现时,我感受到了周围人们对我的关心、关怀和疼爱,我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热泪。虽然全身已经冻僵,但是那眼泪却是热的。这是亲人、乡邻的关爱之情温暖了我,这是感动的眼泪,这是感动的热泪!

  10、最后一段,注意标点符号,这是作者对这种浓浓亲情重重地又描上了一笔,这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感情。

  齐读,读出浓浓的深情。

  11、拓展延伸

  师:多么感人的画面啊,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呢!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长辈们、亲人们的关怀和爱护,我们要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哺育之恩,感谢教师的谆谆教导,感谢朋友,给了我们友谊,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再孤独。所以,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这个世界。在此,我想对 说: 。

  四、课堂练习:

  (1)、听写生字,同桌检查,纠正错误。

  (2)、选词填空。

  希望 期望 愿望

  1.我们要勤奋学习,不要辜负长辈对我们的( )。

  2.我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 )能爬上来。

  3.他的( )是长大了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坚持 保持 维持

  1.两位交警叔叔在交通路口( )交通秩序。

  2.我们要讲卫生,( )教室整洁。

  3.虽然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 )着。

  (3)、读一读,从带点的词语中选两个,各写一句话。

  我应该保存体力,坚持着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援救。

  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

  那漫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

  (4)、小练笔:写给亲人的一封信。

  (学了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亲人对我们的爱,也懂得了感恩,也许我们要说的太多,但面对他们难以说出口,那么,抽这次机会我们就把自己积蓄多年的感激之言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五、课堂小结

  《满山的灯笼火把》寄寓了多少亲人的关爱,面对这无边的爱,我应该做得就是学会感恩,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感恩的心》。是啊!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飘荡,绘画着一幅幅美丽的图卷,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瓣把美丽献给泥土,馈赠泥土对它的养育之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的生命的真谛!

《灯笼》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要求认识的生字有:婆、骤、坠、亏、瘦、恰、盲、援;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外婆、杂活、雨幕、滑溜溜、幸亏、瘦弱、恰恰、卡住、杂草、盲目、四肢。

  教学重点:

  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作者童年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语,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灯笼吗?为什么会有满山的灯笼火把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第二段(2—5):讲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救援。

  第三段(6—8):讲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五、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文中的“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遭遇挫折和意外。那么在遭遇意外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去应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

  二、勾画批注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

  1、师出示课件,提出自学要求勾画出文中可以表现出“我”心理活动的词句作批注,思考“我”产生这种心理活动的原因。

  例: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净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从“抠”这个词可以看出“我”坠井后紧张,慌乱的心情。因为当时在那茫茫雨幕中只有“我”自己一个人。

  2、学生反馈并指导朗读,板书心理活动:害怕。

  3、学生再反馈并指导朗读,板书心理活动:镇静

  4、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坚信着,坚信着?(出示课件,学生联系前文的理解补充)

  指导学生读出这心中的信念,板书心理活动:坚信。

  三、讲解6—8自然段

  听:

  1、亲人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给予我们力量的,“我”会坚持下去,直到听见?(接读)

  夜好黑,“我”的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但我会坚持下去,直到听见?(接读)

  2、我听到了呼唤,多么渴望的声音啊。结合课文内容用“渴望”说一句话看:

  3、看到了,“我”看到了火把,瞧————————(出示课件第6自然段三,四句读)

  一线,一片,一大片,漫山遍野这些加点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完成课件填空,理解这灯笼火把里蕴含的爱,再读第6自然段三,四句说:

  5、寒雨之夜,当泪落下时,“我”分明感觉它是热的,同桌互读7和8自然段说说你从这热泪中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6、反馈、指导读

  四、评点概说

  说一说你认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并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五、拓展,回归文本

  1、师配乐朗诵《小小的巢》,生谈感受

  2、齐读课文,整体情感的回归

《灯笼》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领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3.学会一种诗意的表达。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齐读一首词。

  (PPT)出示: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以中国传统的节日为背景,你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对,元宵节。

  词的上阙描绘咯额一幅张灯结彩、人舞龙灯的场景,下阕则渗透出作者的深情、忧伤和愤恨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以意境取胜,成为了千古名句。

  同学们来看,这首词把灯火、灯笼作为抒怀的凭借和陪衬,但今天,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则让灯笼则成为了主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吴伯箫,走近他的散文《灯笼》。

  二、预习字词检测

  现在检测下大家字词的预习情况。有三组字词(PPT出示)。

  请一位同学来下面三组词。

  神龛( ) 斡旋( )

  司马懿( ) 褪色( )

  幽悄( ) 思慕( )

  霍骠姚( )

  锵然( )

  马前卒

  熙熙然

  不甚了然

  三组字词我们需要注意第一组字音,第二组需要重点关注字形。

  例如:司马懿中的懿是第四声,它的意思是美好的,例如懿旨,太后或皇后颁布的诏令。霍骠姚中的骠的读音,这是一个多音字,除了这个音还有biāo,当它作为勇猛这个意思来讲的时候,就读piào,例如骠勇、骠悍,在读biāo音时,它是指一种白斑的黄马,组词为黄骠马。但有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膘肥体壮是不是这个字呢?请注意,应该是肉月旁的膘,它是指肥肉。

  第二组字形请同学来说一说应该需要它的哪个部分。

  第三组词都是由古语转化而来,在本文中的语境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说完)解释得很好。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是古语在现代文中的运用,含蓄而典雅。不甚了然,甚是非常的意思。然,可解释为:……的样子。

  请大家齐读以上字词。

  三、了解灯笼

  既然作者通篇都在写灯笼,那你了解多少关于灯笼的知识呢?请同学们来介绍下灯笼。

  明确:中国的灯笼叫灯彩,它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正月十五,悬挂灯笼来象征团圆,另外它也是喜庆的象征。按照造型来分,可分为宫灯、纱灯和吊灯;按照内容,可雕刻山水、花鸟、虫鱼等他,还有工人赏玩的跑马灯。

  四、结灯笼缘

  大家介绍得很好!其实,灯笼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在点灯未出现或未普及前。不仅如此,它还承载这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有一首小诗说得好:缘是一种存在于相遇者之间的一种自然而神秘的力量。因为一段文学而引起共鸣,因为一次邂逅而难以忘怀,因为一次回眸而魂牵梦萦。而吴伯箫和灯笼结下了不解之缘,缘起于他孩童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物,请默读第1、2自然段,说一说有哪些人、哪些事和哪些物呢?

  五、忆灯笼事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让作者那么的难以忘怀。而灯笼是见证者。默读文章3—11段,请用句式“那年, ”概括作者都回忆和联想了与灯笼有关的哪些事。

  明确:事件+情感,言之成理即可。

  那年,挑灯迎祖父回家;

  那年,母亲叮嘱记心头;

  那年,母亲挑灯迎我上下学,如今已怅惘;

  那年,村头高挂红灯,消除孤行客虚惊;

  那年,跟着龙灯跑半夜,梦随蜡火开花;

  那年,族姊远嫁,朱门却以褪色;

  那年,纱灯描红,喜欢的就是那份雅致;

  那年,宫灯下,有人寻一脉幽悄,也有汉献帝暗自垂泪。

  那年,塞外点兵,将军挑灯看剑,我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六、抒灯笼请

  散文最基本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散文归根到底是要抒情的。吴伯箫散文追求的是一种含蓄而蕴藉之美,这得益于作者的一个写作习惯,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个习惯是什呢(PPT出示内容):

  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

  吴伯箫有一个写作习惯,就是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回过头来,追述从前的经历。因此,他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下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文中哪处情感打动了你,使你感同身受?找出来赏析并做书上做批注,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明确:

  七、明灯笼志

  吴伯箫不仅有脉脉深情,也有豪情壮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散文的自由笔法下,流淌着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悲壮而激越的家国情怀。

  阅读背景链接,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PPT出示)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精心策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山河,也击碎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竟然采取不抵抗的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缓一腔积郁。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这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请大家带着一种激越、悲壮的情感来齐读老师改写的这首诗歌吧!

  (PPT出示)

  最壮

  塞外点兵,吹角连营

  夜深星阑时候

  将军 挑灯看剑

  你听

  正萧萧斑马鸣也

  我愿 就是那 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

  一把烈火!

  八、化文为诗

  本文充满诗情画意,课前已布置大家选取你喜欢的段落改成一首小诗。现在就请展示你的诗作吧!

  结束语

  同学们写得很有诗情,读得也很有诗意。

  最后,推荐给大家课后阅读篇目,这些都是吴伯箫的散文,在读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关注作者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今天的课就到这,同学们,再见!

【《灯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灯笼》教学设计04-24

灯笼教学设计整理10-14

《灯笼》教学设计实用[15篇]07-31

大班美术教案:灯笼教案及教学反思03-06

灯笼的作文06-20

灯笼作文03-04

做灯笼作文03-22

答案是灯笼的谜语09-28

做灯笼的作文10-17

关于灯笼的作文12-26